诗蕴生命,君心何向
2023-06-25黄瑞华王军
黄瑞华 王军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人文主题,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本单元选编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古典诗词8首。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这八首诗词作品分别是魏晋诗歌、唐代诗歌、宋词,充分考虑了时代、诗人、诗体、单元人文主题要求等因素,主要通过学习古典诗词作品呈现诗词生命意蕴的主题,提升学生文化与审美素养,引领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教材提供单元提示、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辅助栏目,引领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第一个古典诗词单元,也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第一个“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为了引导学生由单篇学习方式向大单元整合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设计按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以理解教材为前提,确定学习目标,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带领学生通过诵读和想象,从意象选取与意境营造的关系,从意境与情感表达、生命思考的关系等角度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形成鉴赏诗词的思维路径,形成学生学习的自驱力。本设计注重比较阅读、写作与活动实践相结合,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基于此,本设计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以参加校园电视台节目遴选作为核心任务,围绕“诗蕴生命,君心何向”核心主题,设置了“诗歌蕴味之意境之美”“生命况味之情感之美”“生命启迪之思辨之美”三个任务,再整合三个任务的学习目标,设计出综合性的“参加校园电视台节目遴选”的大任务,完成“书面材料”与“语言表达”两部分任务,学生通过对单元课文的整合学习,完成任务并通过遴选。最后,设计真实的“遴选”环节,学生展示最终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一、通过诵读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鉴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三、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任务实施】
大任务:参加电视台节目遴选
校园电视臺与文学社联合打造了一期“诗与生命”主题节目。请你根据要求精心准备,参加面试遴选。面试包括书面材料与语言表达两部分。
书面材料:
要求制作一本“诗人百科”手册,内容包括:
(1)一篇意象美学价值探究小论文:自选一位诗人与一首作品,选取诗中一类意象深入学习,探究其美学价值。
(2)一个关于诗人的故事:整理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运用知人论世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与情感,并围绕诗人生命况味,讲述一个关于诗人的让你最动容的故事。
(3)一份诗歌朗诵脚本:选择一首诗歌写一份朗诵脚本,根据配乐,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并说明创作理由。
(4)一篇文学评价:围绕主题“诗蕴生命,君心何向”比较《短歌行》《归园田居》《念奴娇·赤壁怀古》三首诗,思辨探究诗词中的生命意蕴及生命启迪,并完成一篇文学评论。
语言表达包括:
(5)向评委介绍小组制作的“诗人百科”手册。
(6)配乐朗诵作品。
(7)就原创文学评论进行3分钟演讲。
最终通过评价量规(由评委和观众同时评价)确定入选名单。
第一环节:初读第三单元课文
一、学习目标
总体把握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初步感知第三单元课文。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学习资源
印发《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学习导引文件》。
四、学生活动
绘画单元课文结构思维导图。
五、学习过程
1.课堂导入: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单元古诗词单元的探究学习。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了解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编排结构。
2.了解本单元的结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读本单元的古诗词,用思维导图画出本单元的结构特点。
3.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在学生初读基础上,教师借助《导引文件》系统介绍本单元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诗歌蕴味之意境之美
一、学习目标
通过诵读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课时安排:第2-4课时
三、学习资源
1.《登高》集评资料、《登高》赏析文章(刘学锴)、《鹤林玉露》宋代罗大经、补充诵读资料:《旅夜书怀》《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学术论文《情感与意象关系辨析及对诗歌教学的启示》(苏春燕)。
3.教材配套练习册关于“意象”的考点解读。
四、学生活动
(一)结合学习资源,单篇探究《登高》中意象和主题的关系,初步理解诗歌意境与情感表达(生命思考)的关联。
(二)自选一位诗人与一首作品,选取诗中一类意象深入学习,完成一份关于某一类意象的美学价值的学习札记。
(三)为诗歌写一份朗诵脚本,根据配乐,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并说明创作理由。
(四)进行配乐朗诵练习。
五、学习过程
第2课时:单篇探究《登高》中意象和主题的关系。
学习目标
初步理解诗歌意境与情感表达(生命思考)的关联。
课堂环节:
1.课堂导入
如果让大家用一句话评价杜甫的诗作《登高》,大家会想到什么话?同学们想到的第一句话可能是:“哇,这首诗写得真好!写得真美!”到底“好”在哪里?“美”在何处?我们说,诗美在意境、美在情感、美在思想意蕴。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杜甫《登高》,一起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探究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2.梳理探究
(1)诗的前两联写登高见闻,请完成《登高》意象梳理表,并完成分享发言稿。
(2)诗后两联抒情。请结合前两联的写景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意境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分享交流,整合方法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被诗人赋予了情感的物象。诗人总是通过在诗歌里描写各种意象,营造某种意境,从而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思考。诗歌鉴赏就是学生从诗歌的具体“物像”出发,联系“物象”的具体所指,结合诗人的生活经验与读者自己的生活感受,运用自己的言语知识,建构起对诗歌的整体认知,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对话等方式,共同探讨诗歌当中的意象群共同营造的意境之美,不断去品诗词语言,感受意境中包含的作者情感,感受文字的艺术张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言语感受能力与思辨能力。
第3课时:探究某类意象的美学价值。
学习活动:小组选择一首作品,选取诗中一类意象深入学习,完成一份关于某一类意象的美学价值的学习札记。
学习资源:
1.学术论文《情感与意象关系辨析及对诗歌教学的启示》(苏春燕)。
2.学生提前搜集的关于某类意象的学习资料。
3.教材配套练习册关于“意象”的考点解读。
课堂环节:
1.课堂导入:通过上节课对《登高》的单篇探究,我们学习了通过分析意象,感受了诗词的意境美,并初步理解了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这节课,小组选取一首诗中的一类意象深入学习,探究这类意象的美学价值,完成《手册》的第一份书面材料。
2.整理并分析資料,结合具体诗歌的意象分析,提炼观点,完成学习札记初稿。
学习评价:小组运用评价量规进行学习评价,给每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打分。
第4课时: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学习活动:为诗歌写一份朗诵脚本,根据配乐,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并说明创作理由。
学习资料:
1.印发设计朗诵脚本的方法指导相关资料(教参P92-93)。
2.线上资源:诗词的朗诵音频、视频等。
3.提供配乐资源库(考虑到学生在学校无法运用网络查找资源,可提供部分配乐资源)。
课堂环节:
1.指导学生根据诗文与配乐的特点,设计一份朗诵脚本,完成《手册》书面材料二。
2.练习朗诵诗歌,熟练脚本,为面试的语言表达作充分准备。
3.课堂小结: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通过设计朗诵脚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可以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也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情感美。
学习评价:小组运用评价量规进行学习评价,给每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打分。
第三环节:生命况味之情感之美
一、学习目标
鉴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二、课时安排:第5-6课时
三、学习资源
1.印发本单元诗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印发“知人论世”方法指导资料。
3.纪录片《唐之韵》。
4.视频《百家讲坛——诗歌唐朝》(主讲人:莫砺锋)。
5.视频《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主讲人:康震)。
四、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补充资料,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整理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运用知人论世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与情感,并围绕诗人生命况味,讲述一个关于诗人的让你最动容的故事。
五、学习过程
第5课时:整理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我们赏析古典诗歌,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想、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已有的认知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生命况味,便能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情感美,学会鉴赏与探究诗人的生命况味及其情感体验的关系。
1.小组自主合作,梳理“诗人知识卡”(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
2.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一,运用知人论世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与情感,完成上面表格中的“诗歌内涵与情感”一栏。
第6课时:讲述一个关于诗人的故事。
学习活动:围绕诗人生命况味,讲述一个关于诗人的让你最动容的故事,并完成《手册》书面材料三。
学习评价:小组运用评价量规进行学习评价,给每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打分。
结合上节课梳理的诗人生命况味,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运用学生独特的言语实践能力进行语言表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况味与诗歌情感表达的关系,两个语文活动相辅相成,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环节:生命启迪之思辨之美
一、学习目标
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课时安排:第7-9课时
三、学习资源
1.印发文学短评写作资料(教参P93)。
2.印发3篇优秀文学评论。
四、学习活动
1.比较探究:围绕主题“诗蕴生命,君心何向”比较《短歌行》《归园田居》《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辨探究诗词中的生命意蕴及生命启迪。
2.评论写作:围绕主题“诗蕴生命,君心何向”,从诗词的生命意蕴及生命启迪的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
3.评价修改: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修改,完成文学评论。
五、学习过程
第7课时:思辨探究三首诗词中的生命意蕴及生命启迪。
1.设置情境,完成任。
一天,老师经过课室,听到小陈和班上几位同学在争吵,我听到小陈在班上宣扬“读诗无用论”,他认为这是个诗词无用的时代,很多诗词也只不过是诗人茶余饭后的无病呻吟罢了,除了应付语文考试,诗词在现实生活中就没什么用处了,这一观点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几个同学想要跟小陈再争辩,他们认为读诗是有大用处的。但小陈一脸不屑地反驳到:那你们认为读诗到底读什么?读诗到底有什么用处?同学一时语塞,陷入深思。
(1)提出任务: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代表,面对小陈同学的疑惑,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诗词,从诗词的生命意蕴与生命启迪的角度,作现场演说,劝说小陈接受你的观点。
(2)任务要求:①分组讨论,确定发言同学、板书助理。②探究诗人的生命体验时注意结合诗句与写作背景,完成表格并梳理发言要点。③注意完成情境任务。
(4)学习评价:我们下一节课的重点任务是学习如何撰写文学短评。所以,今天的学习评价是完成以下任意一题,不少于300字,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①后人对《短歌行》的主题有过争论。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说《短歌行》是“言当及时为乐”,则遭到清人张玉榖“何以掉其轻心”的讥评(《古诗赏析》卷八),你认同哪个观点?请你以诗词评论家的身份分析此诗主题。
②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评“结尾二句画龙点睛,饱含多少人生经验”,请你谈谈《归园田居》饱含的诗人的人生经验。
③黄苏《蓼园词选》曾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请简要分析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表达了怎样的“命意”?这样的命意对你有何启迪?
第8课时:学习文学评论写作。
一、课堂目标
按照“阅读——定题——写作”步骤完成文学评论初稿,完成《手册》书面材料四。
二、学生活动
1.小组认真研讨文学短评写作指导资料。
2.小组讨论确定文学评论主题。
3.完成文学评论初稿。
第9课时:评价修改与演讲指导。
一、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互评修改,完成文学评论定稿,完成《手册》书面材料四。
2.汇集所有书面材料,编辑成一本《诗人百科》手册,并打印成册(周末完成)。
3.练习演讲。教师介绍演讲方法、技巧,对各小组进行个性化演讲指导。
二、学习评价
小组运用评价量规进行学习评价,给每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打分。
经过前面四个环节的探究学习,我们完成了三个任务的主题探究,最后要求学生将各项学习成果汇集成册,完成面试的书面材料部分。
第五环节:公开成果展示
一、学习目标
展示公开成果,确定入选名单,对整个大单元教学进行成果评价。
二、课时安排:第10-11课时
三、学生活动
1.《手册》制作解说。向评委介绍小组制作的“诗人百科”手册。
2.配乐朗诵诗词。
3.就原创文学评论进行3分钟演讲。
四、活动组织
组织学生在学校体育馆举行一场现场“面试”,邀请东莞市语文教研专家孙老师及高一年级资深语文老师担任“教授导师”评委,并邀请学生家长及年级感兴趣的学生作为现场嘉宾,共同参与评价评选,确定录取名单,并评选出“最佳智囊团”小组,颁发奖项。
【课堂总结】
新课标强调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根據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借助能让学生去“做”的真实情境,以此为“杠杆”撬动学生的学习,提升其语文素养。本单元教学期望学生通过解决“大任务”这个真实情境提出的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做中学”“做中悟”,从而达到“做中提升”的学习目的。本课例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学习与探究都是为了完成最后的“公开成果展示”,每个学习活动达成的效果都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整个“大任务”较好地落实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要求与目标。相较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学生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与较强的积极性,这是一次“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践行。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方面,我综合了本单元选文特点、古典诗词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功能、“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等方面,设计为三点:一是感受诗歌的意境,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二是鉴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三是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因此引导学生感悟并鉴赏诗歌蕴含的生命之美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设计方面,我以“大任务”统摄整个单元的探究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提出“语文教学设计要结合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创设融合了重要学科知识的问题解决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基于此,本教学设计依据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编排体例,深入分析解读本单元的八首古典诗词,凝炼出“诗词意境与生命思考”的学科大概念,融合“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要求,设计出真实的能整合整个大单元的主题“大任务”:编写一本“诗人手册”。在任务实施策略上,以真实情境活动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解决“大任务”提出的问题,走向“深度学习”,提升了高阶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古典诗词的鉴赏路径,掌握诗歌鉴赏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形成知识结构化,从感受古典诗歌的文化魅力到领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再到增强对自身人生的思考,完成了学习的进阶,从而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并迁移运用到生活的实践应用中,整个“大任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目前语文大单元教学在我校的一线课堂尚处于尝试阶段,“大任务”实施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初期,个别小组并未及时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小组成员的学习就显得被动与盲目;又如学习周期较长,每个任务或学习活动之间关联紧密,在完成当前任务时会忽略与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使学习阶段缺乏完整性。但从本课例学习效果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反馈来看,以“大任务”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这是一种值得不断探索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会继续秉承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沿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向,不断探索改进以完善大单元教学模式。
【专家点评】
按照巴赫金《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一书中的观点,“对话”是“主体与主体”相互间的一种作用,是主体相互间的一种理解活动,同时对我们在语文中所运用的对话式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多元复杂关系,体现作者、师生与阅读教学中所呈现的主体之间冲突与交流,形成意义对话与生成的理解关系。王荣生教授也指出重建语文课堂的关键,是要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变革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基于以上,黄老师《诗蕴生命, 君心何向》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以上的主张。该设计创设了真实的任务情境,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放在中心位置,学生在自主、合作对话式的学习中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化审美素养、引领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依据人文主题设计学生活动对话。黄瑞华老师将教学设计的关注点从怎么教转移到怎么学,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依据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呈现鲜明的特色。一是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围绕单元核心任务“参加电视台节目遴选”设置了三项学习任务,分别设计了“诗歌蕴味之意境之美”“生命况味之情感之美”“生命启迪之思辨之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三个子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可以打破无序,串联课堂内外。有利于避免浅显、无效的伪讨论。二是分组分工合作。三次学习活动,均围绕话题设计了单篇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梳理表格等环节。在小组内部,设定了发言人、汇报人等,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是跨学科教育的一种潜在方式。三是注重学习程序设计。每一次学习活动设计大致包括四个步骤,先是围绕明确任务的独立自主学习,再是围绕学习主题的小组内讨论,然后是班级层面的交流分享,接着是运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将学生学习、思考和研讨的过程放在中心位置。四是提供学习支架。黄瑞华老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上下功夫,特别重视学习支架的设计。例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与意象关系辨析及对诗歌教学的启示》《〈登高〉赏析文章》《陶渊明集笺注》等学术论文,用表格为学生建构起研究的思路和框架,设计了阅读过程及汇报的成果量化评价表等,这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提供了支撑,打开了思路。
二、依据新课标精心设计文本对话。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阅读应倡导学生整体性的个性化阅读。通过开展整体性阅读活动,改变枯燥单一的阅读模式,突破课室、课堂的拘束,把“对话”漫延到课堂之外,充分调动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口头与写作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读懂长篇著作,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学习方法和形式的设计,其着眼点是学生如何学。本单元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黄瑞华老师精心设计了五大环节对话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一是“总体感知”。请学生用思维导图画出本单元的结构。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初读基础上展开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诗歌的基础性学习,一则引导学生感知了诗歌的内容,二则帮助学生从单元整体着眼并系统感知。二是“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登高》单篇选点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意境表达情感的方法。这一讨论对话活动的设计,一则引导学生感受诗意之美、诗境之美,二则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手法之美、形式之美。这一设计,从“朗诵脚本”到“配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既教了诗歌内容,又启迪了智慧。三是“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及时提供學习支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一问题设计,基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用关联性话题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评论诗歌。四是“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新课标明确提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通过设计:“讲述一个关于诗人的最让你动容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五是设计公开课展示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
以上问题设计,从理解诗歌内容开始,到鉴赏诗歌的艺术形式,再到站在更高层次从学理层面评论诗歌,一则将问题话题化、简约化,重思维含量,注重思辨,有利于学生展开深入讨论,二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序而进,逐步攀升。
课堂的本质,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课堂设计,本质就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学生怎么学和学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有趣、有效地落实。从这个角度看,黄瑞华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变革了的教学设计,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意设计。
[本设计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基于‘品质课堂理念的高中语文大单元设计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YQJK112)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获第十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执教:黄瑞华,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教师;专家点评:王军,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