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思达”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探—练—结”课堂模式的实践
2023-06-25林凡
摘 要:基础教育改革逐渐从知识本位走向素质本位。在此背景下,余文森教授提出“读思达”教学理念,指引一线教师解决“将知识转化为素养”问题。教师以“读思达”理念为指引,以“学为特征”的课堂为依托,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即“学-探-练-结”课堂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师将阅读、思考、表达融入学、探、练、结全过程,促使学生发挥自主性,体验自学活动、探究活动、练习活动、总结活动,进行阅读、思考、表达,由此掌握知识,发展素养。基于此,文章以数学学科为例,阐述“读思达”理念下“学-探-练-结”课堂模式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思达”理念;“学-探-练-结”课堂模式;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4-0052-03
引 言
当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将知识转化为素养[1]。对此,余文森教授展开研究,提出“读思达”理念。在他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经历阅读、思考、表达,方能实现完整而深度的加工,顺其自然地将知识转化为素养[2]。众所周知,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的实践“工具”。在“读思达”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应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让学生经历阅读、思考、表达过程,转化知识,内化素养。在此情况下,教师以日常教学为依托,以“读思达”理念为指引,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学—探—练—结”课堂模式。
一、“学—探—练—结”课堂模式的概述
“学—探—练—结”课堂模式由学习、探究、练习、总结四个阶段构成。同时,阅读、思考、表达贯穿这四个阶段。
学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前阶段,教师向学生推送预习资源包(微课+预习提纲),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依据。预习提纲中有诸多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观看微课,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继而进行书面表达,解决问题,完成提纲检测。
探是学生的课堂探究。在课中阶段,教师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确定教学重点,由此设定主问题。之后,
教师以主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时,
教师先鼓励学生阅读题目,读懂问题。接着,教师给出活动提示,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最后,小组代表表述探究成果,教师据此进行点拨。
练是学生的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呈现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学生阅读并读懂问题,继而认真思考,联想相关的知识点,认真书写,解决问题,完成练习题。教师依据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给予点评,由此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
结是学生的课堂总结。在课堂上,教师给出总结任务。学生认真阅读,了解任务内容,进而自主思考,回顾学习过程和知识产生过程,归纳知识,并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建构知识体系。
这种课堂模式可以使“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互结合,建构“学为特征”的课堂。学生会在经历“学—探—练—结”的一系列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读、思、达,由此掌握知识,发展素养,增强学习效果。
二、“学—探—练—结”课堂模式的实践
(一)学:自主学习,“读思达”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学—探—练—结”课堂模式中,读、思、达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3]。在数学教学的课前阶段,教师依据新知内容,录制微课,编写预习提纲,发送至在线课堂,助力学生进行读、思、达。
以“折扣问题”为例,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商品打折促销这一情境中的折扣的意义。围绕此内容,教师走进生活,挖掘商品打折促销信息,使用微课录制软件,录制生活化的微课。在此微课中,教师图文结合地展现了不同的商品打折促销场景,描述了不同的折扣。围绕微课内容,教师编写预习提纲。
学生登录在线课堂,下载微课和预习提纲,之后,认真阅读预习提纲,了解具体的自学任务。接着,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走进真实情境,认真思考,联想“打折”“原价和现价关系”等内容。在此之际,不少学生遭遇问题,但在自学意识的作用下,走进数学教材,认真阅读,获取关键信息,了解与折扣相关的内容。在建立一定的认知后,学生继续阅读预习提纲,迁移自学认知,解决相关问题,并认真书写。
学生通过进行读、思、达,初步认知了新知内容,同时锻炼了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有利于做好课堂学习准备。
(二)探:互动探究,“读思达”
在“学—探—练—结”课堂模式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读、思、达,积极探究,能掌握重难点内容。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围绕重难点内容,组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读、思、达。
以“圆的周长”為例,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操作活动,借此探究求圆周长的普遍方法。之后,教师围绕此重点内容,继续组织探究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提出问题:“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都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和它的什么有关?”学生认真阅读、思索问题,给出不同的猜测,如“半径”“直径”。立足于此,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现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并发问:“在这个圆中,哪一个的周长最长?直径最长?”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认真审视不同的圆,
细心对比,得出答案。有学生提出:“圆的直径越长时,周长越长”。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并提出合作探究任务:“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请大家和小组成员合作,提出各自的猜想,并动手操作,验证各自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认真倾听、阅读,了解任务内容,之后投身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在此活动中,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设想不同的猜测和验证方法,如有的成员画出四个大小不同的圆,用卷尺、直尺测量其直径和周长,获得数据,建立表格。成员认真阅读表格内容,认真思考,提出不同的建议,如“我们可以用周长减直径,看看得出什么结果”“我们可以用周长除以直径,看看得出什么结果”。在此建议下,成员进行运算,记录结果。此时,成员再次阅读表格内容,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在获得任务成果后,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本组的表格,与此同时,介绍本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作为“助手”,及时提供帮助。如当小组成员描述结论时,
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展示本组表格,呈现大量数据,由此判定结论是否正确。经过全体师生的互动,学生得出了正确结论。基于此,教师发问:“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里的3倍多一点,到底是多少?”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借此探寻问题答案。
这种做法不但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合作探究机会,还使学生不断经历“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逐步解决问题,由此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抽象能力等,便于将知识内化为素养。
(三)练:随堂练习,“读思达”
课堂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方式。学生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可以认真阅读题目,找出关键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点,继而迁移已有认知,认真运算,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如此活动,学生可以在了解自身课堂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查漏补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课堂练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读、思、达。
以“比的基本性质”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围绕此目标,教师组织“化简比”活动,助力学生建构认知。之后,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在进行练习时,大部分学生自选练习题,生成课堂练习“自助套餐”。然后,学生认真阅读每个题目,了解考查内容,由此联想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运算、书写。
在规定的练习时间结束后,教师选择学生作答。如学生在答基础性练习2时,提出:“前一项加9,会变成12,后一项需要加21,这样可以使前后比不变。”基于此,教师追问:“后一项为什么需要加21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该学生继续思考,有所发现,认真作答:“前一项变成12后,表示增大了4倍。要想使比值不变,后一项也要增大4倍,就是28。用28减7得出21,这就是后一项要加的数。”教师对此回答加以赞赏,并鼓励全体学生开动脑筋,联想其他方法。此时,一个学生说道:“前一项加9,是增大3倍。后一项直接增大3倍,就是要增加的数字。”
由此可见,学生进行读、思、达,不但可以顺利解决课堂练习问题,还可以获取多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不少学生因体验练习活动,锻炼了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有利于提高素养水平。
(四)结:课堂总结,“读思达”
课堂总结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途径,读、思、达是学生进行课堂总结的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体验多样活动,不断进行读、思、达,掌握了数学知识点,积累了读、思、达经验。在课堂总结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总结的机会,促使他们继续读、思、达,梳理知识,弥补不足,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以“圆柱的表面积”为例,在课堂练习结束后,教师提出总结任务:“请大家回顾本节课所学,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探究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试着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画下来。”通过阅读这项任务,大部分学生明确了总结方向——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及过程。于是,学生纷纷进行头脑风暴,试着在脑海中“再现”课堂学习过程。不少学生联想到了“等积变形,化曲为直”,由此进行绘画。
在完成作品后,学生毛遂自荐,当众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时,学生代表围绕具体的绘画内容进行说明,如圆柱是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构成的,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在该学生讲述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思考,提出问题,如
“小圆和长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代表结合图画内容直观讲解:小圆的周长是长方形的长。
在这样的总结过程中,学生积极互动,不断阅读、思考、表达,梳理了知识,总结了方法,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切实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因此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提升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结 语
总而言之,实施“学—探—练—结”课堂模式是“读思达”理念的推动手段,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养。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树立“读思达”理念,以此为指导,应用“学—探—练—结”课堂模式,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组织课前自学活动、课堂探究活动、随堂练习活动和课堂总结活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阅读、思考、表达,由此逐步掌握数学知识,顺其自然地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何秀钦.“双减”下“读思达”教學法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22(19):101-103.
涂美琴.“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2.
李碧霞.深度学习理论下“读思达”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1(28):90-91.
作者简介:林凡(1984.2-),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城厢区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