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的孩子,你会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2023-06-25郑和
郑和
考研失利后,他给父亲生前使用的手机号发去一条短信:“爸,我研究生没考上,今天复试名单出来了,我没有进入复试……爸,我好想你,给托个梦吧,我想见见你。”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收到了回复——
近日,一个小伙子在考研失利后,拿起手机,给父亲生前使用的手机号发去一条短信:“爸,我研究生没考上,今天复试名单出来了,我没有进入复试……爸,我好想你,给我托个梦吧,我想见见你。”他想用这种方式倾诉一下内心,并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收到了回复!“没关系的孩子,谁能永远春风得意马蹄疾。你会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收拾好心情,继续出发,让你的青春没有遗憾。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最棒的,爸爸也很想你!”
这条来自“爸爸”的回复,不仅让孩子泪目,也让无数网友泪目。泪目之余,我们也看到了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两点。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这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送给失去父亲的孩子的一份温暖礼物。陌生人看到孩子对去世父亲的思念,看到孩子暂时遭遇挫折,于是鼓励孩子重拾信心。回复中,他没有拿孩子跟别的孩子对比、没有批评责备,而是充分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
这个陌生人姓高,和考研失利的小伙子年龄差不多。不知道他是不是家长,如果是,那他一定是个好家长;如果不是,那他以后一定是个好家长,因为他的沟通能力会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呢?
建议父母从三方面入手——
1.重视亲子沟通,提高沟通水平。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亲子沟通,具体是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
想提高沟通水平,父母应掌握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和孩子讲话时,父母要保持微微前倾的身体姿势、温暖和蔼的目光接触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许多父母倾向于关注孩子的困境,一起寻找解决方法。其实更重要的是体会孩子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回应,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的。
父母应当平等地与孩子讨论问题,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孩子做到“不评判、不干涉、不偏执”,即不直接评价孩子的对错,不过度保护和干涉孩子,不认为孩子必须要听父母的。这样,亲子沟通的效果才好,家庭氛围也更加融洽、和谐。
2.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
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不仅有助于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能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满意度。
研究发现,家庭活动的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此外,丰富的家庭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技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活动,包括核心家庭活动和平衡家庭活动两种模式。
核心家庭活动,指日常生活中低成本的、相对容易的、多在家里进行的活动,比如一起吃饭、看电视、玩游戏等。
平衡家庭活动,指不常进行的、新奇的、户外的活动,比如露营、旅行、看电影等。
父母不仅要重视核心家庭活动,也要结合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组织多种类型的平衡家庭活动。比如,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或每周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为亲子专属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和孩子逛书店、看电影、逛博物馆等。与孩子一起创造美好回忆,既能帮助孩子适当放松,也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3.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表露氛围。
家庭情绪表露,指家庭成员间口头或者非口头化的情绪表达风格。
家庭情绪表露的氛围直接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家庭情绪表露氛围,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接纳、被理解、被尊重和被关注的,从而放心地表露情绪。
在积极家庭情绪表露的家庭中,孩子通常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能力,同伴接纳程度也较高。
想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表露氛围,父母对孩子要有较高的接纳度,即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既接受其积极情绪,也包容其消极情绪。
父母对孩子要有较高的反馈性,即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共情。就是说,父母需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孩子的情绪及情绪产生的原因,帮助孩子消除消极情绪。
此外,高预测性也是家庭情绪表露氛围的重要指标。父母要学会合理地表达、调节情绪,并让孩子熟悉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预测父母的情绪状态,从而获得安全感。
母爱不能取代父爱。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席。父亲赋予孩子能量,让他面对未知世界有勇气探索、前进
儿子考研失利非常沮丧,于是选择向天堂的父亲诉说心事。这一举动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心,让他们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自己与父亲的关系。
科学研究证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席。很多人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其实对孩子来说,父亲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孩子学习的榜样。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分工呢?我们不妨听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的说法。刘嘉说,古代,“教育”是两个字,父亲负责“教”,母亲负责“育”;如今,“教育”成为一个词,是说只有父亲和母亲紧密合作,才能真正解决教育问题。
心理学研究显示,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依恋关系,父亲和孩子之间是激活关系。
孩子受伤了,遇到挫折了,最希望的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寻求帮助和支持。所以,我们常说母爱是伟大而崇高的。
但是母爱不能取代父爱。
父亲赋予孩子能量,让他面对未知世界有勇气探索、前进。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爱,那么面对未知世界,他会害怕、会退缩。因为在孩子眼中,父亲是保护者、教育者,是榜样乃至偶像。对男孩而言,父亲是模仿对象,从性格养成、思维方式到处世方法、交往方式,男孩都是通过模仿父亲來成长的;女孩则通过父亲想象将来的恋人、丈夫的模样。所以,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席。
父母的关爱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大脑中的海马体是人类学习记忆的中枢,其大小与记忆和学习能力高度相关。研究表明,被父母关爱的孩子大脑中的海马体,要远远大于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
就是说,父亲的关爱不仅能改善孩子的行为,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从而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母亲,父亲也应积极行动,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职责。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