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展示空间中的新媒体艺术沉浸式互动研究

2023-06-25姜冰洁孙琦

艺术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新媒体艺术

姜冰洁 孙琦

摘要:随着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展览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变革,展览单方面向受众输出信息的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展示空间设计开始寻求新的突破。自此,新媒体艺术悄然成为展示空间设计的热点,其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互动技术,为受众带来了沉浸式的多感官互动参与体验。在信息、科技、文化深入交融的时代,沉浸式互动给展示空间设计带来了崭新的方向,从视觉、触觉、情感等角度,使沉浸式体验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更具互动性。新媒体艺术语言能够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交互体验,注重人与展示空间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增强了受众的临场感与参与感,使受众的身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即由传统模式下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为展示空间注入活力。在信息快速迭代的环境下,展示空间如何放大沉浸式体验设计的优势,将展品的内核更新颖、更贴切地传递给受众,成为各展厅、博物馆亟须思考的问题。文章对现代展示空间中的沉浸式互动展开研究,结合国内外展示空间设计案例,分析总结沉浸式交互设计的技术类别、展示形态,从体验者的情感层及行为层探析沉浸式互动的创新运用,思考新媒体艺术在沉浸式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思路,以期为现代展示空间中的沉浸式互动设计带来启发。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展示空间设计;沉浸式体验;互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3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数字技术与现代媒体技术的双重支持使艺术形式发生了空前的转变。新媒体艺术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在艺术设计中融入新媒体技术,设计具有时代感与创新感的艺术作品。运用了新媒体艺术的展示空间变得更加多样化,在展示过程中,参观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提升,拉近了人、展品、空间环境之间的距离,参观者的多种感官沉浸在展示活动中,进而激发参观者的观赏兴趣,促进其对展品信息的理解,获得全新的参观体验。

1 展示环境沉浸式体验设计相关概述

在现代展示空间中,沉浸式体验展示方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展示模式,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参与浏览,互动性强,参与性也大大提高,从而缩短了作品和参观者之间的距离,同时推动了艺术家与参观者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达成三者之间的环形互动。为了达到最佳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就需要数字媒体技术的加持。引入数字媒体技术的沉浸式互动,能为参观者带来复合式的感官刺激。

1.1 沉浸式交互设计的技术类别

1.1.1 交互体验类

交互体验类数媒技术的核心是运用人机交互技术,加强受众与展示空间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从传统的以技术为导向朝以受众为导向转变,在受众执掌主导权时,沉浸式交互体验所强调的信息的高效性与生动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这一类数字媒体技术以触控交互、声控交互、动作交互为主,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运用这三种技术,能够激发参观者的观看兴趣,优化观看体验。

例如,中國国家博物馆将触控交互技术用于文物和历史科普展示,其使用的透明OLED显示屏摒弃了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计算机可以自动识别手指触摸,并进行控制和处理。受众在参观时可以用手指触摸,从而操作屏幕上的文字、图案、视频内容。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多点触控技术,参观者可以自由放大和缩小展品成像,更加清晰地观察展品,在观看过程中,OLED屏幕不会遮挡参观者眼前的文物展品。触控式数字屏幕的优势是可以让观众沉浸在轻松愉悦的展示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展品。

1.1.2 数字影像类

数字影像技术主要是利用数字化影像展示的方法呈现信息,核心理念是用声音、视频、图形对传统的文字艺术和实体展品进行数字转化,拓展展示空间的表现元素和场景内容,以丰富多彩的虚拟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参观者的听觉和视觉,使艺术观念和展品、周围环境融合,从而使参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感受[1]。

例如,穹顶影院为圆顶式结构(见图1),半球形的银幕将观众包围,观众视角的银幕如同苍穹,显著扩大了电影画面的视角。当参观者的视阈范围超过150°,就会在视觉上产生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立体错觉,从而达到沉浸式体验效果。球幕投影是一种新兴展示技术,突破了传统投影平面化的局限。球幕投影系统利用无缝拼接技术,实现了在曲面上呈现大尺寸图像内容,同时可以对画面进行拼接和修正,形成特殊曲面乃至整个球面的影像。

1.1.3 虚拟现实类

虚拟现实技术即VR技术,是指通过将真实和虚拟融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为参观者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虚拟空间。沉浸式VR系统运用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互动装置,将使用者的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官封闭,让使用者可以作为VR系统内部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并能够运用这些互动装置操纵和驾驭整个虚拟环境,从而使使用者产生身临其境、全心投入和沉浸其间的感受[2]。

VR技术能为参观者提供了更真实的互动式观展体验,让参观者可以走入虚拟现实环境,与虚拟世界互动,达到超真实的感官感受[3]。目前,VR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博物馆的文物复原工作与文物古迹陈列活动中。如武汉自然博物馆采用了“AI+AR+博物馆”展示模式,参观者可以通过AR近距离观赏古生物的三维立体结构,包括残缺部分的虚拟重构,弥补了参观者对相关知识在视觉认知上的不足。

1.2 沉浸式交互设计在展示空间中的展示形态

新媒体艺术的呈现方式日渐多元,随着三维科技、VR/AR技术及数字媒体技术的投入应用,实物展品可以转变为虚拟的视觉形象,参观者可以开发多重感官,丰富展品的内涵,跨越时空感受展品的魅力。

1.2.1 延伸感知体验的多媒介展示

在展示空间中,新媒体艺术的应用方式多样,且投影技术的使用较为广泛。其通过将影像内容投射在曲面屏、球形屏等不规则屏幕上,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赏体验。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结合空间布局,通过使用投影技术来展示内容,能更好地彰显影像内容的魅力。

例如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清明上河图》,该画作的宽仅有24.8 cm,长528.7 cm,参观者若采用直接观赏的方式,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获取画面细节相关视觉信息。对原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后,运用新媒体艺术中的三维动画技术,让《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动起来”,再通过投影技术投射在巨型幕布上,不仅放大了画卷的细节,展示了北宋时期的民间风貌,而且生动的动画形式与巨幕带来的视觉冲击,给参观者带来了强烈的新鲜感与身临其境之感。

借助新媒体艺术手段让文物“动起来”,使受众从单一纸张中感知展示作品转变为从动画、多媒体视频以及声效的多重媒介中感知展示作品,能够让受众穿越时光隧道,在展览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内涵。

1.2.2 跨越维度的展现形式

计算机技术诞生之前,艺术家创造了二维图形。现代新媒体艺术手段可以将二维图形转变为三维空间动态图形,跨维度的展现形式是沉浸式交互设计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应用的一大亮点。现代展示空间中的展品如何与受众产生互动联系,并在互动中将展品信息有效传达给受众,是展示空间设计的一大难题。

目前,许多展示空间大量使用三维立体图形。以苏州丝绸博物馆为例,其将全息投影与展品相结合,二维的展览物变成三维的“实物”,参观者可以多角度、立体化地观赏展品,隔阂消失,展品不再晦涩难懂,文物也不再有疏离感。

2 展示空间沉浸式交互设计的创新运用

沉浸式互动大多作为“环境体验”“多通道”等互动方式的展示形式而存在。在互动中,人类知觉中的空间界限趋于模糊,进而能使人产生全身心参与的愉悦感与满足感[4]。同时,通过科技和艺术结合的表演手段,人们能够准确而不失趣味性地揭示展品的真正意义,从而实现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有机融合。

2.1 体验者的情感层

在过去,展览馆往往以单一的陈列方式将展品直接呈现给参观者,这使展出的展品难以有效向参观者传达情绪,且这种方式不能引导参观者主动建立与展品、展示环境的联系,人的体验感也会有所削弱,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展览馆迫切需要对展出方式进行优化,充分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满足参观者的情感需求,实现展览馆的基本功能[5]。

要想调动参观者的情感,首先要注重环境的整体统一,烘托特定的主题氛围。此外,应在交互过程中设置小的惊喜或者带有游戏性质的互动,这种惊喜或带有竞争意味的游戏是吸引参观者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从而能进一步调动参观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人在参观展览后会产生回忆和情感变化,自觉重新思考并对比过去的经历,进行深刻的反省,实现意识与情感的双重满足。在此活动中,互动性设计与情感性设计互相协调、相互作用,共同优化参观者的观展感受。情感层面的沉浸式交互设计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传统的展览馆中,展品及展示信息大多以实物、图片、文字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略显单一。基于情感层面的沉浸式体验设计,应具有趣味性的目标、任务,让参观者参与进来,从中获取效能感。

第二,教育性原则。大部分展览具有教育性,例如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这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展览的新媒体艺术互动时,要让参观者能够寓教于乐,在感受科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的同时,有效获取和吸收知识性内容。

第三,情感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就是要满足参观者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在运用新媒体艺术的展示空间中,观众的身份从传统展览馆的浏览者转变为展览的参与者,即其需要融入艺术进行体验与创造。因此,展示空间的设计要尊重参观者的情感需求,使其在展示空间中产生情感共鸣。

2.2 体验者的行为层

新媒体艺术沉浸式互动中涉及体验者的行为层主要体现在观众的交互体验上,其中,人和空间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设计师在整个设计流程中,要切实维护好人与空间的完整性,并通过营造氛围,使参观者产生良好的观赏体验。同时,要在沉浸式交互中运用各种人机交互沉浸式技术来响应参观者的动作,增强参观者的代入感[6]。

以泰瑞广场感应视频播放装置为例,该装置会随着行人的移动而产生变化。三块显示屏在“季节”“色彩游戏”“城市风光”三个主题之间来回切换,呈现一系列不同的画面。切换至“季节”主题时,屏幕会显示华盛顿的标志性植物樱桃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周期。在特定的时间内,当人们从屏幕面前走过,屏幕中的樱桃树便开始开花,随着行人远去,花朵便会慢慢凋谢。当人们在此驻足时,蝴蝶会在屏幕上翩翩起舞。

相较于被动接收信息,参观者更愿意掌握主动权,主动获取信息,更喜爱探索式的展示方式。主动探索展示信息比被动接收更具有吸引力,还有利于强化参观者的集体记忆,这正是开发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的初衷。沉浸式互动视域下的数字化展览使展出形式焕然一新,给展示空间带来了更多的生命力,将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展示,并向综合性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方向发展。其为参观者营造了生动活泼、参与性强的参观氛围,并带来了愉悦的参观学习感受和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3 结语

在资讯高度重叠的当今时代,沉浸式展示空间有引人注目的优势,不受外界打扰,能让体验者充分沉浸于当下的展示内容。新媒体艺术具有情境性、叙事性、代入性强的特色,把具备沉浸性、交互式等新特征的数字技术运用于各种文化展览设计中,开创了新时期文化的表现方法,一切文化艺术和科技的融合都为不同模式的文化体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沉浸式文化体验时代已然来临。

参考文献:

[1] 尹珍.数字博物馆沉浸式交互设计[J].传媒论坛,2021,4(20):52-54.

[2] 劉潇颖.数字技术支持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趋势[N].中国文化报,2022-07-05(003).

[3] 胡中平,聂璐.沉浸式交互体验下的VR影像叙事研究[J].科技传播,2021,13(21):114-116.

[4] 刘博文.多感官交互艺术在沉浸式展厅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22.

[5] 李雷鸣,邹谢君. VR动画影像交互与情感治愈的研究与应用[J].决策探索,2021(5):93-94.

[6] 王霞.数字博物馆的交互式叙事研究[J].艺术品鉴,2022(17):139-142.

作者简介:姜冰洁(1998—),女,安徽阜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孙琦(1975—),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新媒体艺术
沉浸理论视角下的游记分享内容页设计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