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摆手舞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研究

2023-06-25田莎莎

艺术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土家族表现形式

摘要: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而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民间歌舞,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分布在鄂、渝、湘、贵等土家族聚居地。每到逢年过节,土家族人民就会聚集在一起跳摆手舞,以祭祀土王,祈祷来年丰收,摆手舞得以在这样的祭祀活动中步步演变和发展。摆手舞是舞、乐、剧三位一体,由击鼓师、歌唱师和舞者相互配合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土家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真实写照。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表演形式愈发流畅和自然,功能丰富多元,从单一的祭祀、社交逐渐变成人们的一种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不仅能娱乐大众,还是一种情感寄托。在新时代背景下,摆手舞的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凸显,既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摆手舞在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而舞蹈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也丰富了其艺术价值。此外,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集中体现土家族人民的历史、宗教、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土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文章主要研究摆手舞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以及变化发展状况,力求从整体上感受摆手舞的表演风貌,挖掘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表现形式;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03

民间歌舞源自人的社会生产活动,集中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土家族人民的摆手舞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是土家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集体性民间活动,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在旅游、教育、健身等领域绽放光彩,在土家族文化建设方面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探究摆手舞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有利于这一优秀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摆手舞的整体概貌

摆手舞被土家人称作“舍巴”,是土家族规模最大的民间舞蹈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祖先祭祀、民间信仰、军事歌舞等,同时伴随着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摆手舞历史悠久,起源于巴渝舞,早在唐宋之时就开始流传,盛行于土司时期,其发展历程在土家地区的县志中有详细的记载。如《永顺府志》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之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揺摆发喊,名曰摆手”[1]。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每年正月初三至元宵节,土家儿女在夜间聚集,击鼓鸣锣、跳舞歌唱的欢快场景。又如《龙山县志》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竞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2]。摆手舞集中在摆手堂里进行,由土司王主持祭祀,其余人则随着锣鼓的节奏载歌载舞。在跳舞的同时还会唱相应的歌曲,称之为“摆手歌”,是用当地方言演唱,节奏简约,朗朗上口。摆手歌随着舞蹈的变化而变化,有独唱、合唱、领唱等形式,其内容多为土家族的来源、演变历史、农事活动。这种舞蹈形式给土家人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也释放了人们的劳作压力。

摆手舞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永顺,湖北的来凤、龙山,重庆的酉水流域,黔东北沿河、思南、印江等土家族地区。其内容丰富、表演生动灵活,可分为大小摆手两种类型。小摆手每年正月举行,主要内容涉及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三年举行一次,参加人数上万,内容则在小摆手的基础上增加了军战舞表演。参加活动的人数成千上万,因为表演规模较大,所以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模式。土家人为了方便组织管理,会根据季节时间来决定组织活动,根据内容来决定人数、工具。在规模较大的大摆手活动中,会备数十根“齐眉棍”作为武器或神棍,旗手持白、黑、红等颜色的绸布作三角形龙旗挥舞,还会准备五谷和六畜用来祭祀,男子手持花枝,女子手持花帕,身穿特定的服饰一起聚集跳舞。乐器则会备鼓锣与牛号角,大号和唢呐会在需要的时间加入,以壮声势。每年正月初三开始举行摆手舞活动,在正月举行称为“正月堂”,三月举行称为“三月堂”,五月举行称为“五月堂”,其中以“正月堂”最为常见,一般时限为三天,活动人数较多,因此摆手堂的选址要在视野广阔、土地平坦的地方。摆手舞汇集了各类民俗活动,除了特定的歌舞外,还配有各种形式的戏剧、灯舞、歌谣、摔跤等民间休闲活动。表演摆手舞需要特定的工具、服饰、乐器、宽阔的场地等物质条件,同时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摆手舞不仅是展现土家族文化的一项民间活动,更表达了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辛勤劳动的歌颂。

2 摆手舞的表现形式

摆手舞这一民间舞蹈是土家人追忆祖先、记录民族迁徙、歌颂田园生活的情感寄托,主要的舞蹈形式来自土家人的生产劳动、生活日常和战斗抗争。摆手舞具体可分为单摆、回旋摆、双摆等形式。单摆即随着锣鼓的节拍摆8拍:①左脚向左前方横出一步,左手同时向左前方横出,身向左转45°;②右脚向右前方横跨一步,右手同时向右前方横出,身向右转45°;③④同①②;⑤两手自然向身后甩去,身体略蹲;⑥身体直立,两手自然向身前甩去,同時右转180°;⑦⑧与⑤⑥动作相反。双摆则是随着鼓锣点子摆12拍,动作形式与单摆完全一样,只是每拍甩手重复一次。回旋摆也是随着锣鼓的节拍摆8拍[3]。

各地摆手舞的具体细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一定的差别,但其顺拐同边、双腿屈膝、全身颤动、重心下沉的特点基本一致。在跳摆手舞之前,需要集中举行仪式,一般会在掌堂师的带领下,众人虔诚下跪,齐声歌唱,随后将各自的祭品呈上案台,歌毕,礼炮三响,声音震耳欲聋,全场沸腾。仪式完毕后,舞者在掌堂师的指挥下围成环状,男子在外圈,女子在内圈。除了环形之外,还可以组成纵队等各种队形。此外,根据人数的多寡,可分为两人或四人一行,排在前列的称为“导摆者”,是整个舞蹈队伍的领导核心;中间为“示摆者”,跟随前列的动作整齐划一;尾后称为“压摆者”,保障整个舞蹈队伍紧跟节拍。

摆手舞的表演由歌、舞、乐三者构成。击鼓师击鼓鸣锣,歌唱师应声附和,舞者随节奏摆动,三位一体,互相呼应。击鼓师在环中心击鼓鸣锣,左手持鼓锣,右手击打,击鼓两声,锣鸣一下,节奏即咚—咚—咣,锣鼓声充满节奏感,忽明忽暗,声强则幅度大,声弱则幅度小。歌唱师在击鼓师的伴奏下放声歌唱,两者有来有回,相互配合。歌唱内容主要有成亲、迁徙定居、农事活动、自卫抗敌等内容,如歌唱农事活动的摆手歌[4]。

收桐茶

天好路好了,桐子要捡了。

帮忙的人请来了,帮工的人请来了。

拖起长竹篙,背起新乍笼。

穿双新草鞋,都往桐山走。

月亮岩头挂,人已在树下。

桐树摇一摇,桐子乒乓掉下来。

桐树摇两摇,桐子乒乓堆满沟。

捡的捡,背的背。

乍笼装满,送回屋里。

打起吆喝喊,竖起头发赶。

舞者们跟着歌曲的节拍变换舞蹈动作,摆同边手,弯腰屈膝,扭动身体带动手左右摆动,手臂上下晃动。一般而言,手的摆幅不过肩,动作线条流畅大方,舞姿轻柔朴实、灵活细腻,且表演时仅靠身体动作来呈现,很少使用道具。表演的内容为“托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跳蛤蟆”等模仿动物的形象动作,其次还有“挖土”“种苞谷”“织布”等生产劳作的动作姿态。

摆手舞是歌者、舞者、乐师三者互相补充、融为一体所呈现出来的精彩绝伦的表演。土家人在鼓锣声的伴奏下唱歌跳舞,氛围浓烈,带有浓郁的土家气息。摆手舞的表现形式是土家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其舞蹈动作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

3 摆手舞的文化内涵

清代诗人彭施铎曾写道:“土王宫畔水生波,福石城中锦作窝,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描绘了土家人表演摆手舞的盛大景象。摆手舞的形成和发展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事活动是摆手舞动作的来源,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它的动作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如“农事舞”“渔猎舞”等都反映了土家人从事劳作的真实情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人根据从事的劳动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舞蹈动作,充分展现了土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进入农耕时代,摆手舞的主要内容是模仿耕作劳动的过程,如挖土、播种、栽秧、收割等。这些动作经过反复的加工、创作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摆手舞最原始的形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摆手舞不仅能够使劳作者的压力得到释放,还是一项强身健体活动,许多舞蹈动作和故事情节都反映了土家人崇尚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总之,土家人通过摆手舞的各种动作来重现劳作的欢快场面,借助摆手舞的艺术形式来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祈求来年丰收。

祭祀是摆手舞最主要的目的,摆手舞依托祭祀而生,土家人希望通过舞蹈达到敬神拜祖的目的。土家人祭祀远古先祖“八部大王”,认为只要顶礼膜拜、愉悦神明就能够保佑后代兴旺、农业丰收、征战胜利。摆手舞的内容展现了先祖带领民族迁徙、抵御外敌、农业生产等内容,歌颂先祖为民族安定和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摆手舞也起到了凝聚人心和增强身份认同的作用。摆手舞体现了土家人对神明的崇拜,通过舞蹈、歌谣、服饰、摆手堂的设立,达到娱神、娱人的效果。土家人沉浸在连续几日的大规模活动中,用舞蹈和歌曲释放一年来积攒的压力,全身心投入这场狂欢中,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隔膜都在这场舞蹈中得以消散。这种表演形式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使土家人逐渐成为一个共同体,也为土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条件。

摆手舞也能体现出土家人乐观、积极、豁达、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性格。无论男女老少,皆在“梯玛”的主持下,于摆手堂前翩跹进退,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动作整齐划一,土家人在这样的盛况之下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族情感随着舞蹈的律动变得更加深厚。摆手舞中有模拟战斗的战争舞,场面极为震撼,内容反映了土家人与外敌英勇斗争的民族精神;也有在日常农事劳动中苦中作乐,把情感抒发到歌舞之中,体现了土家人的豁达、勤劳、乐观精神。

摆手舞记录了土家人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内容形式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反映了整个土家族的文明发展过程,也使土家人形成了勤劳、乐观、艰苦奋斗的精神。摆手舞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充分展现了土家儿女对先祖的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是维系土家族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也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桥梁。

4 摆手舞的发展变化

首先,从功能定位来说,摆手舞有娱神、娱人的娱乐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不再是摆手舞活动的主要目的,娱人的功能逐渐凸显。原来的摆手舞是为了展现土家人的生产、生活、祭祀、战争等,每个动作背后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但随着旅游行业的兴起,舞蹈在原本动作的艺术基础上,越来越强调健身的功能。原始摆手舞活动的举行是根据特定的季节和时间来决定的,而现在各土家地区开始频频举办摆手节、文化节、旅游节等,大大增强了其社交性,相较于原有的摆手舞活动,在规模和人数上都得到了扩展。此外,各地积极举办节日活动,增强了摆手舞的经济功能,各地区借助摆手舞活动带动了当地旅游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可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用摆手舞这一文化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从内容形式来说,与原始的摆手舞形态相比,大小摆手舞的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原来的大摆手主要记录民族迁徙、抗敌战争、农业生产等内容,动作均模仿日常生产生活,而现在表演的内容开始减少,结构和动作也有所调整,记录土家族历史的部分大多被省略。小摆手中的内容则没有太大改变,演奏内容和动作基本得到了保留,但是歌唱师的作用被削弱,舞蹈除了模仿生产之外,还加入了情绪的变化,队形也由单环变成双环,两者可相互交错。

5 结语

摆手舞的表现形式来源于土家人的日常劳作,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内容不断丰富,功能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和代表性舞蹈。摆手舞是土家人辛勤劳作、热爱生活的见证,如今,摆手舞已融入土家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锻炼身体和民族教育的重要资源。土家人寄情于歌舞,将生产和娱乐相结合,体现了土家人积极乐观、热爱劳作的性格特点。土家人通过摆手舞凝聚在一起,民族情感也在一次次舞动中得到更深的維系。与此同时,摆手舞作为一种舞蹈艺术,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摆手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改变,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为休闲娱乐项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摆手舞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正确看待其变化发展,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发挥其在民间艺术领域的价值,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持久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德基.乾隆永顺县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2:131.

[2] 符为霖.光绪龙山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14.

[3] 田荆贵.土家纵横谈[M].湘西:湘西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5:104-105.

[4] 徐旸,齐柏平.中国土家族民歌调查及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15.

作者简介:田莎莎(1997—),女,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土家族表现形式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土家族情歌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土家族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