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林类高水平论文及期刊网络可见性研究

2023-06-25柳静怡吴祝华

艺术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移动端网络

柳静怡 吴祝华

摘要: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受限于学科类型,传播对期刊尤其是农林科技期刊显得格外重要,而可见性是期刊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了解我国农林类精品期刊多元网络传播特征,探讨网络环境中提升期刊可见性的意义与方法,文章以近几年中国科协农林集群优秀科技论文和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入选论文与期刊为调查对象,结合其在PC端和移动端网络传播平台的统计数据,分析农林科技期刊网络传播可见性现状,探索提升论文及期刊可见性的发展策略。调查结果显示:农林科技期刊在PC端以数据库、OA网站、搜索引擎为主要传播平台;在移动端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传播平台;在学习通、微博、抖音、喜马拉雅等平台传播式微。农林科技期刊对内容生产与破圈传播的忽视,削弱了其利用网络传播渠道提升期刊媒体可见性的能力,继而难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存在网络平台之间缺少联系、富媒体内容制作存在欠缺、功能设置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农林科技期刊可以从增强服务意识、打造跨平台传播矩阵、培养期刊编辑团队、树立期刊品牌形象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林科技期刊的可见性,提升期刊影响力。

关键词:农林科技期刊;可见性;网络;PC端;移动端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0-05

0 引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科技期刊由于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应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农林科研成果的重要性更多体现在其应用价值上,提升农林科技期刊的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尤为重要[1]。《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我国农业科技期刊达451种[2],期刊种类和载文量的快速增长却没能带动农林科技期刊的广泛传播。而提高期刊网络可见性有利于提升期刊影响力,对冲网络中泛滥的伪科学信息,提供多元视角、传递科研动态,从根本上促进科研成果传统传播范式的革新。基于此,本文调查农林科技期刊在网络中的传播可见性情况,分析农林科技期刊的网络生态可见性的建构路径,发现农林科技期刊在网络传播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农林科技期刊传播工作,提高其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提供参考。

1 农林科技期刊网络可见性调查

可见性指的是视力、视野,以及事物能够被人们“看见”的程度,取决于人的视力、感知能力及所处的时空环境[3]。法囯学者丹尼尔·戴扬针对网络新媒体出现后公共空间发生的变化,认为可见性是指能否被他人看见、能否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当获得的注意力达到一定规模,即产生了可见性[4]。期刊的网络可见性可定义为期刊在网络空间内通过调整传播策略对他人传播科研知识,提升期刊在网络中的可得性与关注度。新媒体时代传播格局的改变使科技期刊实现了跨产学研的传播,同时也消解了自身传播的垄断性,大众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甚至能够反过来影响期刊的传播力。因此,期刊网络可见性逐渐演变成期刊之间争夺的资源,拥有更高的网络可见性便意味着掌握了更多的传播主动权。

1.1 研究对象

2017年,中国科协启动第一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每年遴选100篇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与100篇各学科集群优秀科技论文;“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项目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从精品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择优选取,均具有较高含金量。因此,本研究以中国科协农林集群优秀科技论文、F5000中入选的农林类论文、期刊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PC端与移动端的可见性情况。

1.2 调查方法

由于期刊网络传播渠道涵盖PC端和移动端众多平台,且农林科技期刊对移动端网络媒介的使用总体晚于PC端,所以本研究分别对PC端和移动端进行样本调查。PC端样本选择2018—2020年入选的42种期刊及560篇论文;移动端样本选择2019—2020年42种入选期刊及知网被引前十的420篇论文。PC端可见性调查通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期刊官网、百度学术等平台查询论文浏览情况。移动端可见性调查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头条号、超星学习通、喜马拉雅、抖音、西瓜视频等媒介分析各期刊的使用情况,并查找各篇论文的可见性情况。

1.3 PC端可见性情况调查

1.3.1 数据库传播

数据库是规模化的文献集成平台,提供自由搜索、阅读、下载的功能和服务,是一种高效的传播方式,但是我国的数据库均为付费服务[5]。调查发现,42种期刊均加入了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其中知网数据库收录期刊最为完整,论文在知网、万方、维普的可见度分别为100%、96.96%、98.03%,三大数据库相互重叠补充,实现期刊论文在数据库中的全覆盖。获取论文的下载量、被引量,剔除无效数据后(见表1)可见,知网下载量、被引量,万方被引量、维普被引量有效数据占比均超过96%,说明被统计的样本在数据库内实现了有效传播,读者进行了论文阅读、下载、引用等。知网在数据库传播中处于领先地位,42种期刊的560篇论文总计被引37 831次,被下载650 548次,平均被引次数为70.19次,平均下载量为1206.95次,相较于万方、维普,知网传播效果更好。

1.3.2 期刊官网传播

农林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规范运营模式。调查的42种农林科技期刊官方网站传播情况见表2,其中35种期刊官网正常运营,占期刊总数的83%。期刊官方网站相较于数据库的优点在于为读者提供了免费获取文献的途径。

期刊官网文献浏览包括简明浏览和全文浏览两种方式。正常运营的35种期刊官网均提供包括论文题目、作者、摘要、参考文献等信息的简明浏览方式。《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草业学报》等17种期刊的官网提供全文在线浏览,增强了论文的可得性。29种期刊官网首页嵌入了微信公众号、QQ群等其他网络媒体平台账号二维码进行多平台宣传,吸纳读者形成私域交流圈。《畜牧兽医学报》《土壤学报》等14種期刊实现了优先出版功能,缩短了出版时间,灵活展现作者的成果,在期刊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期刊官网上可以查询到入选论文478篇,可见度为93%。摘要阅读量最高为51 735次,平均577.33次;论文PDF下载量最高为107 687次,平均1216.029次。部分期刊官方网站设计了热门文章、高阅读量排行等版块,利用算法提高高质量文章的可见度,简化读者挑选文章的过程,同时提升了被推荐文章的被引概率。

总的来说,大部分期刊网站的基础服务功能较为完善,期刊论文的可见度较高,但是优先出版作为一种知识增值服务还没有得到多数期刊的重视,没能体现论文展示的时效性。另外,多数期刊与读者的互动方式以邮箱、电话等为主,网站在互动性方面仍有优化空间。

1.3.3 搜索引擎传播

百度学术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的学术文献检索平台,其搜索功能对学术期刊传播发挥了显著作用[6]。本研究所调查的560篇农林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全部能够在百度学术中搜索得出,论文可见度为100%,论文最高浏览次数为1563次,平均167.48次。百度学术大范围整合了文献的来源,包括知网、Elsevier、Cell Press、NCBI等平台,保证了搜索数据的完整性,但是并没有完全开放全文浏览功能,全文下载有一定限制。区别于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受众市场,百度学术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农林科技期刊论文在社会化网络平台上的可见度。但是百度学术的功能并不完善,经常存在文献数据、DOI、页码等录入错误,容易误导读者,需要读者仔细鉴别。

1.4 移动端可见性调查情况

1.4.1 微信公众号传播

微信公众号是目前学术期刊使用较多的移动端传播平台,有39种农业科技期刊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占92.86%。2019年知网被引前十的各刊论文中,56.67%的论文可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查询到,2020年为55.9%。大多数微信公众号提供了期刊介绍、过刊浏览、投稿指南等信息,作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其基本功能均已实现。中国农学通报微信公众号于2016年发布了3篇推文后断更4年,在2020年重新开始更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同样也在2020年才开始运营,其内容目前均为学报相关信息。部分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时间过短,没有及时在微信公众号内展示期刊论文,用户自然无法搜索并查阅期刊内容,这说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时间和更新频率会影响论文可见的概率。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呈现方式,即可见形式也会影响读者阅读体验和关注度。目前多数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呈现方式以图片、文字为主,较少使用音视频,没有应用新技术,内容呈现方式并没有给内容质量加分,难以吸引读者长期关注。

1.4.2 超星学习通传播

超星学习通是基于微服务架构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7],对普通用户而言是一个学术型智库。本研究调查的期刊中有34种期刊开通了超星学习通期刊主页,占比80.95%,略少于微信公众号开通数量。超星学习通提供了分类、PDF下载、笔记等功能,有利于读者深度阅读,形成独特的移动端学术传播交流系统。期刊主页设置了传统出版、微信公众号、栏目专题三大版块,多数农林科技期刊在传统出版版块展示期刊论文,有6种期刊的传统出版版块无内容或不更新;基本未开发微信公众号和栏目专题功能,无法实现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的跳转或互通。期刊主页浏览情况见表3,浏览量最高的是《农业工程学报》,达1437 139次,平均浏览量230 817.26次。2019年、2020年各刊被引前十的论文可见率分别为99.02%、98.29%,最高浏览量分别为684次、644次,最高被引量分别为140次、81次。超星学习通论文的可见度与PC端数据库相差无几,并且能够实现移动端免费下载和阅读,从使用场景来说更丰富灵活,但是受众群体较小,偏向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等,论文总体浏览量和被引量不高,学术交流、在线投稿等多个版块尚未开通,平台整体略显封闭,对期刊的宣传效果有限。

1.4.3 其他移动端传播

农林科技期刊在其他移动端平台上的整体活跃度不高,运营效果不佳。新浪微博是用户分享实时简短消息的社交平台,具有良好的大众传播性能,实时评论功能放大了社交属性,有利于学术交流,但是目前期刊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在新浪微博上的可见性较低。42种期刊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通了官方微博账号,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在2014年停止更新,运营情况不尽如人意。仅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通了新浪微博、喜马拉雅、抖音、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账号,通过多平台发散式的传播,增强期刊网络可见性。在以视频传播为主的抖音平台发布3分钟左右的原创短视频,视频主题包括论文、会议通知、科普知识等。在喜马拉雅平台发布论文作者原声解读,但是由于作者的声音条件和表现力参差不齐,阅读体验因人而异,并且期刊有声阅读的用户关注度明显低于图书,需要保持长期稳定运营以积累人气。在以图文传播为主的今日头条平台大多是搬运微信公众号已发布的推文,节省制作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期刊资源。

2 提升期刊网络可见性的策略

2.1 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期刊宣传力度

农林科技期刊以服务党和国家“三农”事业为己任[8],应该秉承服务意识,尽最大努力将相关内容传递给读者。期刊服务意识主要体现在用户、内容、技术三个方面。农林科技期刊的读者群体宽泛复杂,需要期刊做好对读者群体构成、阅读习惯的分析工作。要基于用户的阅读习惯和搜索习惯进行内容选择,与传统纸质期刊内容区别开来,创作适合网络媒体的原创优质内容,大胆尝试论文推荐、科普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在内容表现形式上跳脱纸刊图文的框架,灵活运用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形成编辑特色吸引读者。期刊通过技术优化自身的网络平台,开设更多在线交流入口,增强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高阅读量文章,发现读者需求,为期刊提高网络可见性提供可靠的依据。

2.2 打造跨平台传播矩阵

农林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平台主要集中在数据库、搜索引擎、期刊官网与移动端的微信公众号,对微博、抖音、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利用不足。各类平台各有优势,在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上,数据库和期刊官网占优势;微信公众号兼具长文章的深度阅讀和图文音视频多元表现形式的优势,对期刊文章应坚持进行再编辑[9];微博的互动性适合发布话题类论文,引发用户讨论;喜马拉雅、抖音等平台特色鲜明。农林科技期刊需要打破各类平台的壁垒,打造跨平台传播矩阵,形成动态运作的传播链。在维护主流传播平台的同时,根据期刊情况尝试其他细分媒体的运营。不同平台之间优势互补,可以通过嵌入外链、学术活动推广、学术直播等方式,提高期刊的可见度,扩大受众群体。

2.3 增强期刊编辑团队的新媒体意识

农林科技期刊编辑优秀的业务能力,一方面能保证期刊走在科研前沿,另一方面能促进科研成果可见于网络。优质稿源是高质量传播的内容基础,农林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凭借过硬的农林专业知识,洞察学术热点,挖掘优秀作者,组织热点与前沿论文[10]。此外,期刊编辑的融合传播能力是可见性竞争的核心,期刊编辑需要合理分工,增强网络宣传能力,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文案、美工、运营技能水平,在日常的选题策划、编校排版工作中积极运用技术软件。期刊网络传播不仅是论文的单向传递,更要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检验,编辑应该注重遵守法律法规和语言规范,避免版权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发酵,影响期刊形象。

2.4 打造农林科技期刊品牌

农林科技期刊存在分散、单刊影响力不足的问题[11],而农林学科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因此可以走规模化、集约化路线,由地方期刊协会牵头或期刊自主合作,整合学术资源,对稿件进行分类,按照专题目录精编发布。可由政府、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搭建农林科技期刊公共传播平台,重视内容遴选和评价體系的建设。评价体系除了采用传统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还可以将期刊媒体影响力作为评价标准的一部分,推动学术生态的良好发展,使期刊由被动变主动,在网络空间中充分展示科研成果。另外,还可以强化本土农林科技期刊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有利于塑造和推广期刊品牌。

3 结语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设期刊强国的重要工程,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更多可能。农林科技期刊应重视提升网络可见性,让技术助力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与宣传。与国际顶尖科技期刊多样化传播方式相比,我国农林科技期刊在网络传播方面表现得较为保守,需要尝试探索更多传播路径,加快农林科技期刊多元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升期刊可见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杜辉.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低的原因分析及提升对策[J].编辑学报,2019,31(S2):26-28.

[2] 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 2020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1-41.

[3] 浦玲丽.网络公共领域中可见性问题研究[J].今传媒,2018,26(8):42-45.

[4] 刘袁龙.摇摆的法则:可见性逻辑下社交媒体平台规范探析[J].新媒体研究,2022,8(12):29-31.

[5] 汤仙月.阅读方式的改变与法学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基于36种法学期刊的量化分析[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6,31(5):126-138.

[6] 郭晓亮,吉海涛,郭雨梅,等.学术期刊共媒体云发展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5):478-484.

[7] 康明慧.“互联网+”背景下“域出版”战略探讨:以“超星学习通”为例[J].传媒,2017(5):55-57.

[8] 李舒婷.农业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编辑策略探讨[J].新媒体研究,2020,6(07):36-37.

[9] 席清,童云,林孝栋.守正创新“三农”出版 助力国家乡村振兴[J].出版广角,2021(18):10-15.

[10] 李莹,段俊枝,曾庆东,等.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现状与影响力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0):1331-1337.

[11] 李娟.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5):150-156.

作者简介:柳静怡(1998—),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

吴祝华(1971—),女,重庆人,博士,副编审,研究方向:学术出版、学术新媒体融合传播、学术期刊与论文影响力评价。

猜你喜欢

移动端网络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