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好看中国画

2023-06-24田玉斌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韩熙载古画兰草

田玉斌

书名:《中国画,好好看》

作者: 田玉彬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 青豆书坊

出版年: 2020-8-1

页数: 316

定价: 99.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3973326

本刊将于2023年07期开始转载(节选)《中国画,好好看》,敬请关注。

亲爱的朋友,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博物馆看宝贝时,为了看得更仔细些,你不自觉地向它靠近,突然,砰的一声,你的鼻子或额头撞在玻璃板上。反正,这样的事在我这里是经常发生。疼倒是不疼,就是会吓一小跳。紧接着,会感到抱歉,因为有印迹留在玻璃上,于是后来我就带一块眼镜布,万一蹭上,就轻轻地将印迹擦去。

看画时,除了想要尽量靠近,我还会调整各种姿势。有的画轴,高高地悬挂,抬头仰望自不必说;有的画卷,展台高度位于腰腹部,那就以弯腰鞠躬的姿势去看;还有的,蹲下去或半跪着看最好。有一次,在首都博物馆看一幅宋代小画,那天馆内人少,那幅小画独居一个展柜,周围好久没有一个人,我就各种姿势用尽,看得酣畅淋漓,如同在寒冬走了夜路的旅行者,终于在温暖灯光下,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羊汤。

你瞧,这就是我看古画的方式,一是要尽量凑近看,二是要多角度地看。可惜大多时候,我们在博物馆看画,没有尽情看的运气。去年我去中国国家博物馆看《五牛图》和《潇湘图》,排半天队,只能看三分钟。于是,我的鼻尖与玻璃板只隔一毫米,像是扫描仪一样,从画的开端平行滑动到末尾。那时,我的身体是僵硬的,身体所有能量似乎都被眼睛取用,用来收摄千年古画留下的一分一毫的信息。三分钟,足以让人两腿发软,筋疲力尽。当我软软地站在护栏外看下一拨看画者时,见他们只是微微俯首,且还有空窃窃私语,不禁为之深感遗憾。

这本书名叫《中国画,好好看》。所谓中国画,特指中国古代绘画;书名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画很好看;二是,中国画要仔细地看,好好地看,才能真正体会它们的好。在本书中,我将延续我平日看画的劲头,带你好好地看画。

好好地看画,意味着不放过画中每一处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在《捣练图》中,我们要好好看唐代女子额头上的花钿。不能只是知道那是花钿,还要看花钿的形状、颜色有何不同。如果你想学她们贴花钿,照着样子剪裁、涂色、贴上,那感觉肯定和随便剪贴不同。当然,也有地方不便于模仿,比如她们把梳子插进发髻,是作为装饰,而不是梳头时忘记取下。如果你头插一把好看的梳子出门——也不是不可以这样做, 只是总是需要回答别人的疑问怪烦的。

除了生活细节,我们还要好好看人物的表情。比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你会看到韩熙载戴了一个超级高的帽子(哦,高得几乎可以住进一只猫!)。他的帽子诚然引人注目,不过,我们决不能忽视他的表情。韩熙载是一个大官,在很多个夜晩,他邀请朋友们来他家吃饭,看女孩子跳舞。人们以为他很享受,可是画中的他却愁眉不展。原来,他的志向没有机会施展,就只好在欢场中沉醉。可是他又不能真的忘却现实,于是就成了一个心理很拧巴的人。在中国画中,古人不再只是一些名字、一些标签化的符号,他们变得丰富、立体,他们不光是汲汲于功业或徜徉在诗意中,他们当中也有人自负而敏感,就像现代人一样,在失意时也会任性使气。如果我们只注意韩熙载的怪帽子,就不能了解千年共通的人心。古人的心不光通过面容表现出来,在《墨兰图》中,画家郑思肖画了一幅很奇怪的兰草。怎么奇怪呢?因为他画的兰草像是悬浮在空中,没有根!原来,郑思肖生长于南宋,但是南宋灭亡了,元朝取而代之,所以他就用没有根的兰草来表达他的心境。如果我们不注意兰草无根的细节,就无法真正看懂那幅画。

之所以要好好地看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古画的含蓄。受古典美学精神的节制,许多古画的主旨都引而不发,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含蓄是一种风格。就像面对一个明智而沉静的人,他不表情夸张,也不强行灌输,但只要你平心静气,仔细观察,你们就能达成默契。比如南宋牧溪的《远浦归帆图》,表面看上去,画面灰蒙蒙的,一点都不细致。可是仔细看,你会看到水上有两只隐约的帆船,岸边两人在风中大声说话,以及一把大伞倒在地上——不知是因为风大而被刮倒,还是店家将其放倒以防被大风吹走。好好地看画,或许你也能体会牧溪的画给人带来的“颤栗般的感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語)!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注意到,我一点没有谈到绘画技法。是的,这不是一本讲古代绘画技法的书,而是一本通过古画了解古代中国的书。一幅幅古画,就像一扇扇窗口,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得以感受古典美学,在古画中,看见传统文化。

中国画那么多,为什么这本书选了这些画?下面我说一说各篇目的选择理由。

《捣练图》:唐代女性的劳动生活隐喻画;《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官员的私人生活间谍图;《伏生授经图》:著名诗人王维的画;《濠梁秋水图》:取材于著名典故的画;《张果见明皇图》:表面是神仙表演,其实内涵别意;《明皇幸蜀图》:看似画山水,实则画历史;《听琴图》:宋朝皇帝的品位;《弘历观画图》:清朝皇帝的趣味;《骑驴归思图》:落榜书生的画轴;《骷髅幻戏图》:惊人的哲理团扇画;《墨兰图》:可叹的文人小品画;《搜山图》:可怜的民间 “妖怪”;《泼墨仙人图》:超越体制的画家;《远浦归帆图》:超越凡俗的僧人;《江行初雪图》:五代南唐的风俗画;《谿山行旅图》:“宋画第一”的山水画;《写生珍禽图》:写实院体画;《蜡梅山禽图》:写意花鸟画;《清明上河图》: 伟大的宋朝市井画卷。

以上,你能找到规律吗?很难,是不是?实际上,这些画的选择,不是依据一条标准。我是多角度地看画,也是多角度地选画。比如,这些画,按绘画风格分,有文人画、院体画、民俗画;按绘画思维分,有具象画、抽象画;按绘画内容分,有花鸟画、山水画、风俗画、人物画;按绘画技法分,有工笔画、写生画、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此外,既有长卷大轴,也有扇面小品;既有宫廷品味,也有民间趣味;既有唐朝,也有清代;既有美的,也有丑的;既有皇帝、官员、文人,也有女性,以及神仙和妖怪;既有堪称伟大的名画,也有名气不大却极富个性的作品。总而言之,这些画并不拘泥于一条标准,而是各有各的角度与理由,结果便是,在一本书中能够容纳更丰富的中国画。

当然,既然丰富多元,也意味着你可能不是喜欢所有的画。这也正常,了解很多,只爱一个,没问题。

祝看画愉快!

猜你喜欢

韩熙载古画兰草
寻访古画里的秋天
沿古画里的山水走一走
古画中的梅花
李铁环作品
古画中的那些猴
兰草
被误读的《韩熙裁夜宴图》
5《韩熙载夜宴图》:中国最早的情报就这样传送了
韩熙载夜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