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23-06-23卢爱英张妍妍侯艳霞王世昌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园艺课程体系岗位

卢爱英,张妍妍,侯艳霞,王世昌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 年—2022年)》中提出要打造蔬菜、水果、干果等七大产业集群,园艺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山西已经脱贫的十个深度贫困县特色产业已经起步,天镇的蔬菜产业、广灵的食用菌产业、临县和永和的红枣产业等已逐渐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农民科技素质差、综合能力不足,影响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效益。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必须集中发力,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基。人才是乡村发展第一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人才振兴上入手并取得突破。

目前,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专业核心课程对接岗位大而全,涉面广,有果树栽培、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等方面,核心技能以传统的栽培种植手段技能为主,不能聚焦满足乡村振兴所需的现代园艺岗位,新的繁育技术、设施栽培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内容缺乏,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构建现代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拓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服务山西省的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 现代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园艺技术专业通过行业、企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活动规律,依托学校现有师资、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从职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现代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的“二元二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元”是二元协同培养,一方面是培养主体二元协同,园艺行业企业和园艺技术专业基于双方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培养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担任指导教师等。另一方面是培养过程二元协同,实行2+0.5+0.5培养模式,2 是前两学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第一个+0.5 是第三学年第五学期企业跟岗实习,第二个+0.5是第三学年第六学期企业顶岗实习。

“二化”是核心理实一体课程教学项目化、跟岗和顶岗实习方向化。将跟岗和顶岗实习分为特有经济林植物栽培、食用菌栽培、观赏植物栽培3个方向,以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人员为主,强化学生某一方向的职业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把创新创业能力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园艺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2 现代园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2.1 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2.1.1 定位“准确性”

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实施成效。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2]。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现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围绕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现代园艺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属于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不但熟悉农业,更重要的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的“白领”,在农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1 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二元二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Fig.1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horticulture technology specialty

图2 课程体系优化流程Fig.2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process

2.1.2 突出“实践性”

实践教学可以融汇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岗位知识和行业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课程设置应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匹配,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2.1.3 彰显“服务性”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4]。“大学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专业与课程,由于专业实质上是一个课程群,因此,大学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是课程。”[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正在实施,开发、构建适用、独特的“服务性”课程体系,从而通过课程体系内外价值的彰显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应对时代与社会的挑战。

2.2 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与方法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应用“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等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研究成果,通过对规模化蔬菜大棚种植、食用菌栽培等现代园艺企业的调研,对接岗位标准,明确工作过程,分析各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确定专业核心技能,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调整和组织,确定专业课程门数,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技能的设计适应当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所需,同时,融入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等先进理念,培养具有掌握先进技术、具有一定的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懂农业、爱农民、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的需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调查用人单位(企业)的需求情况入手,形成园艺技术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岗位能力分析表》进行调整、修正、补充。在此基础上,依据工作过程开发专业技术课程,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设计公共课课、拓展课等,构建现代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此阶段的工作,实现由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的转换、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由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主要任务是将职业工作能力与教学联系起来。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这将形成一系列与职业专项能力相对应的教学单元(或模块)组成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体系。对全部教学单元(或模块)进行归并、综合,形成课程。

3 现代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3.1 整合与调整原有课程

在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时,对需要保留的原有课程,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内容重组,将原来的经济林栽培技术课程和蔬菜栽培技术课程整合为特种经济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将原来的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和观赏树林课程整合为观赏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融入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等先进理念,将课程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调整为绿色防控技术课程。

3.2 增加经营与管理类课程

现代园艺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不但懂技术,更重要的是懂经营、善管理,所以课程体系中新增新媒体运营、管理学、战略管理、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课程。

3.3 难度递增立体化的课程排序

基于园艺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对课程内容以内在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见图3。

图3 现代园艺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Fig.3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odern horticultural technology Specialty based on work process

课程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排序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循序渐进的进行。基础理论知识要以掌握专业技能的需要为“度”,适当考虑学生的继续发展对知识的需要。对专业公用的基础技术,可设置几门技术基础课程,避免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对服务专业的英语、化学等课程的内容,在各专业课提出需求后,进行整理、归纳组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能力的重心,形成3~5 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为了拓展学生知识、能力,服务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设置部分拓展课。使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科交叉融合,难度递进。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系统化培养,落实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由公共基础课程、理实一体专业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拓展课程、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组成的课程体系。

4 结语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发展脱贫攻坚特色产业,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助力山西省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园艺课程体系岗位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系
园艺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