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阅尽见真淳
2023-06-23李世宽李琛
李世宽 李琛
一张方桌、一把黑椅、一杯清茶,氤氲雾气透着初春窗外含苞的玉兰和露芽的嫩柳,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陈峰教授娓娓开讲。这门宋代军政专题课专为博士生、硕士生开设,修习人数不到二十,学生们的座位呈弧状簇拥着讲桌。3月的一个上午,陈峰以“宋代儒将的角色和归宿——以张亢事迹为中心”为题,和学生探讨北宋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他像旧交老友一样熟稔宋代武将群体的故事,旁征浩繁史料,博引方家观点,遇到重点难点疑点,便起身板书。板书是习惯性地从上往下写,动作洒脱自如,运笔遒劲有力。一堂课下来,“鄜州”“钤辖”“监司”等古地名、官职名,赫然排满黑板。
从1987年站上西北大学讲台起,陈峰已经在历史教学和研究领域耕耘三十余年。置身历史尺度,三十年如白驹过隙,然而对于个人而言,三十年却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乐问学而知不疲
1960年,陈峰出生在西安,祖籍山西省芮城县。或许是受陕西大地厚重的文化和遍地的古迹熏染,年幼时的陈峰便对历史充满兴趣。他喜欢听年长者讲历史故事,对历史上替天行道、惩恶扬善的英雄豪杰满怀景仰。
在动荡的岁月里,书荒现象在全社会蔓延,校园里能读到的书种类也极其有限。中学读书期间,陈峰能够接触到的基本都是红色经典,但那些书对于知识水平和人生阅历有限的他来说都显得过于抽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理解起来有难度,他便去读注释,其中的历史典故、人物、事件总能吸引他。1975年,“四人帮”在宣传舆论工具上借《水浒传》来批判“投降派”,《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以及《春秋故事》等书因此获准发行,陈峰欣喜地阅读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书,叩开历史门庭走向历史深处的渴求也愈燃愈烈。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恢复,恰逢高中应届毕业的陈峰报考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跻身“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行列。毕业工作两年后,陈峰考入当时国内宋史研究重镇——河北大学攻读研究生,在导师漆侠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经过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走上了宋史专业之路。在读期间,陈峰几乎每天起早贪黑看书,资料室的书不让借阅,他就尽可能争取复印下来,甚至一笔一画抄写下来,再拿回宿舍孤灯之下细细品味,时常晚上与史料古籍相拥而眠。
1987年,陈峰硕士毕业,决意追寻爱情回西安工作,导师漆侠先生虽然不舍,却将他郑重推荐给时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张岂之先生。
治宋史登堂入室
宋朝是一个呈现出悖论的时代,经济文教科技空前昌盛,边防却长期陷于困境,先后两次亡于边患。这种“文盛武衰”的特征,无疑是宋史学者需要解释的重大问题。
为了寻找答案,陈峰从宋代经济史转向军政史,从全面考察宋代武将群体入手,试图厘清宋代军事力量的状况、效能及其弊端,进而探究宋代军事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积月累逐渐开花结果:《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宋史论稿》《宋代军政研究》等7部著作先后出版,百余篇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军事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1990年代末,陈峰在书中首次提出宋代“崇文抑武”的观点,并持续30多年不断加以论证。“崇文抑武”是宋王朝有意为之的施政导向、基本国策,核心精神是追求以政权内部稳定为要义的文治建设,而排斥以开疆拓土为目标的武功业绩。经过多年的讨论,“崇文抑武”观点已经获得史学界普遍认同,甚至中学教材以及中国文学史等相关领域也接受了这一观点。
“崇文抑武”为陈峰观察两宋政治演进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让他看到王朝的整体样貌和背后隐藏的趋势性规律。他穷举各类史料,求全求新,但从不陷入细枝末节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宏观假设和微观求证整合起来,抓住重点和主要脉络,探讨核心问题。他留意史学“碎片化”现象,即把某个方面的资料占全,在具体问题上越钻越深,却对历史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缺乏反思。
近些年,陈峰的研究移聚到宋代治国治军理念这样的宏大选题上,完成了“宋代治军理念与朝政关系研究”“宋代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研究”等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产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陈峰说:“讲宋代,你不能只提宋代”,要澄明宋代问题,往往要上溯到隋唐、秦汉甚至先秦,因此他对各个朝代的基本问题都保持一定关注,发表的《“外患”与“内忧”——秦至宋朝应对边防与社会危机理念及方式的变迁》《试论唐宋时期漕运的沿革与变迁》《明代的运军》等论文,都表达了他诸多独到的见解。
播新知雅俗共赏
曾有金融专家在著作中认为:宋仁宗朝参知政事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主要是为了“抓权和搂钱”,用预设的观点解读改革、歪曲历史。网络上也出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实为青楼妓院所写”之类挖苦历史的戏说。
陈峰认为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大众对历史的关注和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表明传播正确历史知识越来越紧迫。研究之余,陈峰写下大量可读性强的历史散文、随笔,在《美文》杂志上连载过,也屡见于《读书》等报刊。他的历史散文遵循史实源于史料的原则,挖掘一般论文著作不能表达的内容,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节,以灵动的文笔,将宏大的叙事与细微的活动融为一体,颇受读者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彭卫研究员评价:“人的影子就是历史的影子。陈峰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和优美的文笔,让一个个人物走到我们身边,从人的小故事里,看到了中国历史大故事中一些深刻的层面。”
2013年,陈峰将前期发表的历史散文以《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为名出版。该书不仅再版,还在海外发行了繁体字版,获得了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普及奖。2022年,陈峰又将其他的随笔、札记、述评及序记,汇编结集为《南山杂谭》出版。
陈峰对同学们常讲:“历史是观照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又是解锁历史的一把钥匙”,如果对现实懵懂,也难以睿智地审视历史。陈峰以批判的眼光来总结宋代历史,反思宋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给当下的启示意义。他认为:“宋朝留给后世的最大的教訓,就是要保持文治与武功之间的平衡,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但也不可片面汲取这一教训而走向反面,因为对应的教训是‘国虽大,好战必亡。”
对于陈峰而言,历史学问要静心去做,历史常识要生动去讲,历史智慧要充分汲取。
育雏凤成己达人
宋代词人辛弃疾写道:“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道德即指高尚的操守,文章就代表了满腹的才华。执教杏坛,陈峰用大量的历史经验告诫学生,希望学生葆有古代士人的优秀品格,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正道直行,有所堅守、有所敬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为“道德文章”兼备的人才。
有时候,陈峰对学生严格到近乎苛刻。给研究生上课,他总要问学生近期的阅读内容、体会认识,支支吾吾的学生会受到严厉批评,丝毫不留面子。为了避免被老师在课堂上当众批评,学生们课后大量阅读、认真思考。周荣在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40多岁“回炉”跟随陈峰攻读博士。他每次给老师发信息汇报正式问题前,都要先编辑好,逐字逐句念几遍后才发送,生怕表意含糊、语义失度。
陈峰对学生又是和蔼可亲的,以至于很多听过他的课或者跟他有一面之缘的学生竞相拜他为导师。胡文宁连续两年报考陈峰的博士,并最终以中国古代史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读博前的胡文宁经历奇特,本科学数学,研究生学物理学,在一所著名大学的物理学院任过教,移居加拿大六年多,回国后在一家外语机构任职,兴趣最终转移到历史。陈峰为胡文宁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引导胡文宁在补齐历史学基础知识后专攻一个领域。胡文宁在读期间发表了5篇CSSCI论文,博士论文《伪齐政权研究》一致被答辩专家评为优秀,后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陈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改进教学,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中,他均获得优秀的评价。他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陈峰教过的学生如今遍布全国,有些在科研院所,有些从事文博工作,有些活跃于出版媒体,有些走上机关岗位。学生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老师最初的期望,如同一粒粒树种,扎根在广袤的原野,繁茂生长,并逐渐延展成林。
陈峰还担任了西北大学十多年文博学院、历史学院的院长。他以全局眼光看待学院发展,从不以个人研究方向主导学院方向,而是鼓励老师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来成长,对每个勤奋钻研的老师都予以最大支持,营造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互相竞争、互相欣赏的院内学术生态。今天的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除了秦汉史、隋唐史、宋辽金史几个突出领域之外,几乎各个断代史上都有研究的教师及团队,这在国内高校历史院系中也算突出,学院高水平科研成果也稳居全校文科学院前茅,还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卷”在内的若干项重大科研项目。
陈峰说:“每个老师都顺利成长,学院自然就发展,每个老师都出成果,学院自然成果喷涌”,成全别人、成就事业,这是最简单和自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