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开展智慧教育:以诚信教育为例

2023-06-23汪凤炎

阅江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谎言诚信

摘 要 德才一体方是智慧,诚信是智慧中德的成分之一。消除诚信中存在的“人严我松”和“欺软怕硬”两种怪象,正确看待诚信和谎言,鼓励人们注重诚信,减少撒谎的行为,提高防骗技巧,降低上当受骗的概率,这是诚信教育和智慧教育应面对的一组主题。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方面:诚实是指个体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行动,守信是指个体努力兑现自己对他人的承诺。在道德谱系中,守信低于仁义,故通常不能背信弃义,不过,一旦守信与守仁义发生冲突,须背信保仁义。谎言是指说谎者隐瞒了部分或全部事实、夸大或缩小部分事实甚至以无中生有的方式来表述的言语。谎言有不同类型,视谎言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片面的,宜辩证看待。各类骗术均是围绕“贪”“怯”“盲”“善”四字进行的,防骗的关键措施依次是戒贪、去怯、扫盲和慎善。

关键词 诚信 谎言 善意谎言 恶意谎言 防骗术

作者简介:汪凤炎,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资助项目“文化对个体智慧表现的影响及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所罗门悖论的文化差异及其认知神经机制”(31971014)

①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123页。

《论语·颜渊》记载,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贞观政要·论诚信》也说:“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由此可知诚信在做人中的重要作用,信用良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心智资源之一,诚信是智慧中德的成分之一。①不过,放眼世界,在诚信上经常能看到两种怪象:第一,对诚信的态度存在“人严我松”的差异。它的具体表现是:多数人希望别人诚信待我,却无法容忍别人对自己撒谎,一旦发现对方在撒谎,就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或惩罚;我可以向对方撒谎,一旦对方识破谎言,则希望对方能最大限度予以宽恕,以显示对方有宽容之海量。结果,一些人既看重、渴望诚信,视谎言为“洪水猛兽”,自己却经常说谎。第二,对撒谎者的批评和惩罚存在明显“欺软怕硬”式不公正现象。具体来说,来自弱势群体(如未成年儿童)的个体说谎一旦被识破,将受到批评甚至严惩;如果来自强势群体的个体或“大人物”在撒谎,人们却本着“看破不说破”的“高情商”做人法则,不愿或不敢公开道破,这种谎言犹如童话中“皇帝的新装”,事后也无法追究说谎者的责任。于是,一些专家乃至权威机构的极少数负责人明知事情的真相,出于不同动机,仍然敢公开信口雌黄。结果,社会上偶尔存在一种糟糕现象:“他们对我们说谎,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清楚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就这样一直说谎说下去,我们就这样一直假装相信他们。”【[美]伊丽娜·戈罗霍娃:《面包屑山》,王晋华、张晓霞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167页。】如何消除上述两种怪象,让人正确看待诚信和谎言,促使人们注重诚信,减少撒谎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防骗技巧,降低在生活中上当受骗的概率,这是诚信教育和智慧教育宜面对的一组主题。

2022年12月2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诚信教育”为主题词,共检索到14484篇论文,说明诚信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不过,浏览后发现,绝大多数论文的质量有待提升,这表明相关研究的深度仍有不足。根据笔者前期的调查与访谈可知,一线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教学技巧,熟悉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在思维的理论性和观点的深刻性方面稍有欠缺。在高校从事科研的学者则刚好相反。对一线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围绕诚信开展智慧教育,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即如何正确看待诚信、谎言,而非难在教学形式的设计。换言之,在教学设计上,一线教师往往是知难行易。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放在探讨诚信、谎言的内涵、类型与对待方式上,以诚信为抓手,推进智慧教育的开展。在诚信这个主题上,如何体现智慧的德才一体本质?【汪凤炎、郑红:《品德与才智一体:智慧的本质与范畴》,《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Kaili Zhang, Juan Shi, Fengyan Wang, Michel Ferrari,“Wisdom: Meaning, structure, types, arguments, and future concerns”,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153458/.】秘訣是:德的成分是指诚信,才的成分是指理性、深刻、全面地理解诚信与谎言的内涵、类型和态度等方面,德与才二者有机结合,就完成了以诚信为抓手的智慧教育。

一、准确把握诚信

在汉语中,诚与信既可分开,也可合用,并且先重信,后尚诚。

(一)什么是信

“信”起初写作“”“”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年,第200页。】,二者都是会意字,造型略有差异:前者左边是人的象形字,右边是口的象形字;后者左边是舌的象形字,【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年,第3137页。】右边是人的象形字。《说文解字·言部》对信的解释是:“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这表明:信从人从言,指说话算数、言行一致。从字义上看,信有“诚实、不欺”“确实、的确”“相信、信任”“信仰、信奉”“证实、应验”等含义。【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年,第200页。】《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学而第一》对信的注是:“以实之谓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48页。】

论信,绕不过的一个人是孔子。孔子在信上至少有三大贡献,而且,如果采用冯友兰所说的“抽象继承法”【冯友兰:《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光明日报》,1957年1月8日。冯友兰:《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哲学研究》,1957年第5期。】,那么,孔子对待信的态度至今仍未过时。第一,孔子将原本处理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信,拓展为调节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一条基本道德准则。据《左传·桓公六年》:“季梁止之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忠”的观念产生于春秋初期。这里,大夫季梁论及忠与信,是关于忠的最早解说。并且,季梁提出了“道”的概念,这不是哲学概念,而是政治概念。道就是忠信。忠的对象是民,信的对象是神。【曲德来:《“忠”观念先秦演变考》,《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鲁桓公六年是公元前706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8页。】由此可见,在孔子之前,信是用来处理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规范。《论语》里有大量倡导做人须“讲信”“守信”的言论。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为政》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可见,在孔子看来,“待人以信”是指待人接物要做到说话算数、言行一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就是在做君子;相应地,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君子的标准是:用其行配其言,言行相符,便是君子。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孔子明确地将信作为正人君子的一种重要品质。受孔子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谚语也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与此相反,小人待人往往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第二,孔子确立信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原则之一。《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心中,取信于民是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足食、足兵还重要。上至国君下至普通官吏,一旦失去了民众的信赖,统治的根基就不稳定,这样的统治就不可能长久。第三,孔子将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由此可见,孔子在教育中对信的重视。

(二)什么是诚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曾说:“子思作《中庸》”。据此记载,孔子的孙子子思应年长于孟子。《中庸》首开儒家重“诚”的传统。自《中庸》开始,儒家多将诚视作极重要的道德规则,这从《中庸》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一斑。孟子继承了《中庸》的观点,《孟子·离娄上》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何谓诚?诚起初写作“”。可见,诚是一个形声字。诚有两种重要含义:第一,指真实无妄或真心诚意,故有真心诚意、真实等含义。诚的此种含义虽直接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却源自子思的《中庸》。《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注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自子思起,在儒家学者心中,有“真实无妄”之义的诚本是一种天理;将诚落实到人事之中,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诚实无欺,不说空话不弄虚作假。此种意义上,诚与忠类似,《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学而第一》中对忠的注是:“尽己之谓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48页。】故有忠诚一词。其中,做事要诚实无欺,就是要出于内心的热爱去做事。反之,如果人们做事不是出于诚,只是出于贪(如贪名利)或怕(如学生怕成绩差、职工怕失业之类),【有时,贪与怕是一体两面,如“贪生”才“怕死”,“怕死”才“贪生”。】那么往往需要外力的强制推动,这样一般不易将事情做到精致的水平。第二,指诚实、不欺、诚实无欺。【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年,第4222页。】这是《说文》的看法。《说文·言部》对诚的解释是:“诚,信也。从言,成声。”此种意义上的诚与“以实之谓信”中的信类似,故有诚实、诚信二词。

由此看来,在古汉语里,作“诚实、不欺”之义解释时,诚与信几乎同义,可以互训。当然,若细分,除了在儒家伦理道德谱系中的地位不同(诚高信低),诚与信还有两个重要区别:一是诚与信有“内外之别”。说到底,诚是指个体内心的一种“真实无妄”的状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律令,除本人心知肚明外,外人很难从个体的言行里去推知其诚之程度,故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说法。从字形上看,信从人从言,表明信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律,外人更容易从一个人的言行里推断其守信的程度。【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0页。】二是诚的内涵比信丰富。表达“真实无妄”的意义时,诚的含义比表达“说话算数、言行一致”的信的意义要丰富得多。诚与信的关系是:诚为里、为本,信为表、为末;有诚一定有信,但有信不一定有诚。

(三)什么是诚信

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方面:诚实是指个体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行动,守信是指个体努力兑现自己对他人的承诺。

“诚信”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托名管仲撰写的《管子·枢言》(包含汉代附益部分):“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其内涵是:“信诚者,所以结固天下之心也。”【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第246页。】《说文解字·言部》说:“诚,信也。”孔颖达疏:“诚,谓诚实也。”“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诚、信互训,故连用,构成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这是从文字学角度对诚信连用的一种解释。张载在《正蒙·天道》里说:“诚故信。”这是对诚信连用的另一种解释,此种解释更契合心理学原理:待人做事一旦真心诚意,自然能守信。

Becker从道德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角度指出,诚信指对理性原则和价值观的忠诚。【Thomas E. Becker,“Integrity in organizations: Beyond honesty and conscientiousnes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3, no. 1 (1998).】若如此理解,则诚信是一种合乎道义的德性,否则,诚信仅是一种中性德性:当个体出于善的动机而展现诚信,并且,展现诚信之后能产生善的结果,它就是善的;反之,若个体出于恶的动机而展现诚信,展现诚信后产生恶的结果,它就是恶的。作为一种美德,诚实是指个体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行动,行动结果不损害甚至能提升他人或他人和自我的正当权益;守信是指个体努力兑现自己对他人的承诺,并且,这样做不损害甚至能提升他人或他人和自我的正当权益。【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0页。】

(四)如何看待诚信

第一,在诚信问题上宜坚守两条做人底线,否则,必会摧毁绝大多数人心中的诚信。其一,虽然有些真话不能说或不能全说,却绝不可利用人的善良去恶意欺骗,更不可以善为诱饵去骗人。利用善去为恶,这种做法比恶更恶,会让有心为善者担心上当而不敢行善。其二,可以不听忠言,却绝不可有意让人因忠言而获罪,【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0页。】否则,将彻底堵死进谏忠言之路,导致谎言和谗言横行。

第二,在很多时候,诚信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实话实说。如何让自己的真心话在表达时既不变形走样,又能达到利人利己的效果,这常常需要高超的说话技巧。《清朝野史大观·清人逸事》记载,乾隆问秦大士:“你家果然是秦桧的后人吗?”秦大士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的问题让秦大士陷入两难境地,因为他事先未梳理过家谱,不知自己是否是秦桧的后裔:若回答是,恐影响前程;若回答否,万一将来查到自己真是秦桧的后代,那就犯了欺君之罪。危急关头,秦大士灵机一动,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思是:宋高宗是昏君,用的是奸臣;您是明君,用的自然是忠臣!乾隆皇帝龙颜大悦,赞其才智过人。

第三,让信服从仁义。孔子极力推崇中庸的德性,又重仁与义,而中庸和义都含有“时中”的思想,这表明,孔子并不将“信”看作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认为做人要懂得变通,让守信服从于讲仁义,仁义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在守信与讲仁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提倡牺牲信而成就仁义。《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表明,孟子对言与行之间关系的认识颇为辩证,凸出了主体自觉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显得颇为灵活。孟子的这些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大,对后世尤其是陆王心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这些观点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告诉人们,做人虽不可背信弃义,但是,当守信与维护道义发生矛盾时,为了维护道义,必须背信,而不可以“信”害仁,以“信”害义。可见,诚信仅是一种中性德性,在个人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死守“言行一致”或“言出必行”的条律,否则,一旦出现愚信,就有违背道义的隐患,如对坏人也以诚相待,为坏人信守承诺,忠实地履行坏人的命令或要求等。【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2页。】因此,如果一个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只顾自己要信守诺言,那就是小人,是末等的士。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明确体现了这种思想。《论语·子路》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40页。】由此可见,在孔子倡导的伦理道德谱系中,诸德目有一定的次序。结合《论语》中其他言论及儒学常被人称作仁学的事实来看,孔子将仁放在其伦理道德谱系的首位,信的位置要低许多,不但排在仁、义、礼、智四德目之后,与耻和孝相比,地位也要低一些。孔子的这一观点与其弟子有子“信近于义”的观点有明显区别。《论语·学而》记载,“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当然,如果像杨伯峻那样将这段话译成 “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8页。】,那么,有子的“信近于义”就与孔子有关信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区别。并且,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在孔子看来,信有大信与小信之分,君子讲大信,不必讲小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70頁。】这样,从能否守信和如何守信的角度看,就有两种类型的小人:一种是平日说话习惯于信口雌黄、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者,另一种是过于迷信于守信,甚至即便牺牲仁义也要守信者。

第四,开发新技术、推进法治进程,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并加大奖惩力度。对那些讲诚信的人、集体、单位或组织要依法给予适当的奖励,做到“德得相通”,使人们因自己的诚信获得益处;对于那些喜欢恶意撒谎的集体、单位、组织与个人,无论他们有多么显赫的身份地位,都要做到发现一起就严厉处罚一起,使其得不偿失。【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2页。】

二、辩证看待谎言

(一)谎言的内涵与类型

谎言是指说谎者有意用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夸大或缩小部分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等方式来表述的言语。说谎是指说谎者有意通过谎言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说谎者认为是假的信念的行为,无论该行为的结果是否成功。【Jaume Masip, Eugenio Garrido, Carmen Herrero,“Defining deception”, Anales de Psicologia, vol.20, no.1(2004).】因此,说谎行为同时具备意图要素(有意为之)、信息要素(隐瞒、伪造信息)和信念要素(说谎者试图让对方产生或维持一种说谎者认为是假的信念)三个要素。【傅小兰:《说谎心理学教程》,中信出版社,2022年,第1-5页。】谎言虽是假话,【陈至立:《辞海》(第七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第1863页。】却不可将其简单地等同于恶、缺德或恶意欺骗,谎言本身是中性的,可分为不同类型。

从虚拟成分多少的角度,可将谎言分为直接的谎言、夸张的谎言和不易察觉的谎言。从谎言风险高低的角度,可将谎言分为高风险谎言、低风险谎言和零风险谎言。【傅小兰:《说谎心理学教程》,中信出版社,2022年,第6页。】从动机善恶的角度,可将谎言分为善意谎言(white lie)与恶意谎言(black lie)两种类型:前者是指出自善良动机的谎言,后者是指出自邪恶动机的谎言。从结果好坏的角度,可将谎言分为善果谎言与恶果谎言两种类型:前者是指说谎后不但不会给交往双方带来不良后果,反而能给对方、双方甚至连带的第三方带来益处的谎言;后者是指说谎后往往会给对方、双方甚至无辜的第三方造成不良后果的谎言。综合考虑动机的善恶和结果的好坏,可将谎言分为四种类型(图1):Ⅰ型谎言,善意与善果兼有型谎言。它指出自善良动机,说谎后不但不会给交往双方带来不良后果,反而能给对方、双方甚至连带的第三方带来益处的谎言。Ⅱ型谎言,虽有恶意却生善果的谎言。它指出自邪恶动机,但说谎后不会给交往双方带来不良后果,反而能给对方、双方甚至连带的第三方带来益处的谎言。Ⅲ型谎言,恶意与恶果兼有型谎言。它指出自邪恶动机,说谎后往往会给对方、双方甚至无辜的第三方造成不良后果的谎言。【张尚仁:《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109-110页。】Ⅳ型谎言,虽有善意却生恶果的谎言。它指出自善良动机,说谎后却给对方、双方甚至无辜的第三方造成不良后果的谎言。【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0-341页。】

(二)如何看待谎言

第一,谎言有不同类型,将谎言一律視作洪水猛兽的态度是片面的,应辩证看待,不宜“一刀切”。在同一个道德共同体之内,讲诚信的人可能会说善意与善果兼有型谎言,绝不可主动说出可预见会生恶果尤其是大恶果的恶意谎言,【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48页。】也不可抱着“别人和我一样吃亏,我就觉得公平”的心态说出恶意谎言。【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1页。】无论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经常说恶意谎言,既害人也害己。

第二,减少或杜绝虽有恶意却生善果的谎言和虽有善意却生恶果的谎言。恶意谎言虽偶尔能歪打正着生出善果,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且其动机是恶的,故此善果虽利他,却不属于道德行为。出自善意的谎言若生恶果,其善意得到他人理解与宽恕的概率将大大降低,若生出严重的恶果,同样会招来惩罚,尽管这种惩罚比带来同样程度恶果的恶意谎言所受惩罚的力度要小一些,毕竟前者是无心犯错,后者是有意犯错,故性质更恶劣。

第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个人因自己的无知而偶尔无意说谎,哪怕此谎言会导致一个不良后果,只要这个不良后果的代价不太大,世人都应予以宽恕,既不可“人严我松”,也无须“人松我严”。但是,假若一名专家或权威机构的负责人,出于某种私利,以专家或职务之名,在自己擅长或熟悉的领域昧着良心散布恶意谎言,那就属于人品低劣,一旦发现,相关管理部门应予以严惩。

第四,正确看待“为集体、单位或组织说谎”与“为个人说谎”。有研究表明,所有年龄的中国儿童对为集体、单位或组织说谎的评价都比对为个人说谎的评价更积极,而所有年龄的加拿大儿童对为个人说谎的评价都比对为集体说谎的评价更积极。【Genyue Fu,Fen Xu, Catherine Ann Cameron, et al,“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choices, categoriza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ruths and li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43,no.2(2007).】这显示出中国儿童有明显的“群体优先”的思维方式,而加拿大儿童有明显的“个体优先”的思维方式。其实,“为集体、单位或组织说谎”与“为个人说谎”只是撒谎的对象——为谁撒谎——有差异,并不意味着“为集体/单位/组织说谎”比“为个人说谎”更值得原谅或宽恕。正确做法是看谎言属于哪种类型:若是恶意与恶果兼有型谎言,无论为谁说谎(不论说谎产生的负面效果的大小),说谎者都应受到相应的惩罚;恶意谎言产生的负面效果越严重,说谎者受到的惩罚就越严厉。若是善意与善果兼有型谎言,无论为谁说谎,都应得到理解或宽恕。若是虽有恶意却生善果的谎言,可以根据善果的大小适当减轻对其的惩罚,但是仍要接受相应惩罚,万不可因恶意谎言生了善果,就免除惩罚甚至给予奖励。若是虽有善意却生恶果的谎言,在肯定其包含善意的同时,也要因其产生的恶果给予适当惩罚。

第五,对强势个体撒谎与弱势个体撒谎的态度要一视同仁。在中国,一些人习惯欺软怕硬,对弱势个体——如学前儿童、学生、学徒、农民、农民工与下岗工人等——的撒谎行为容忍度低,对强势个体——如官员尤其是位高权重的官员、文体明星、富豪、学术大腕与长辈等——的撒谎行为容忍度高。一旦发现弱势个体撒谎,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严厉批评甚至严厉惩罚;对于强势个体的恶意撒谎行为,即便发现了,只要既未引起民愤也未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撒谎者本人也未表态要自责,就本着《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所说的“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原则,常常睁只眼闭只眼地敷衍过去,甚至还有意帮他蒙混过关。这样做对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它易让人产生“‘讲诚信只是弱者须遵守的规则,和强者无关”的心态。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上,而非对强者的纵容。若弱势个体说出恶意谎言,要仔细甄别其撒谎动机。如果出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散布恶意谎言,表明社会对说谎者的关怀程度不够,只要此恶意谎言未造成大的危害,应尽可能予以宽恕或从轻处罚。如果出于其他不良动机而说出恶意谎言,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应及时予以惩罚。若强势个体散布恶意谎言,且产生了负面效果,应本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及时予以惩罚。若强势个体的恶意谎言生了善果,虽然可以根据善果的大小适当减轻惩罚,但说谎者仍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万不可因恶意谎言生了善果,就免除惩罚甚至给予奖励。至于善意与善果兼有型谎言,无论撒谎者是强势个体还是弱势个体,都应得到理解和宽恕;对于虽有善意却生恶果的谎言,无论撒谎者是强势个体还是弱势个体,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妥善的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杀鸡儆猴的效果,才有利于诚信社会的建设。

第六,社会治理宜适度透明和开放。自然界中,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人类社会中,透明和开放是谣言和谎言的天敌。很多时候,真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真相被故意歪曲或隐瞒。例如,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不同类型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导致的病死率曲线是如何变化的?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等人口学特征有何规律?不同类型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后遗症?离开人体后,不同類型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在不同物体(如衣服、冰箱里的食物、快递包裹等)表面的存活时间到底有多长?诸如此类问题,若专家、权威机构或权威媒体能及时公布研究进展,不但有助于尽快澄清各类谎言,对于降低民众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正确应对疫情等也有很大的益处。

第七,不断提升法治水平,保障公民依法说话的权利。在《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中,舜对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多数人的良知之声太过微弱,易被贪欲、懦弱、无知无明等“乌云”遮住光彩。人是一种具有有限理性的高级动物,拥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危险时刻保护自己是天性,如果讲诚信的成本太高,而说恶意谎言的收益较大,想让多数人守诚信、不说恶意谎言的概率就很低,人们甚至会做出“指鹿为马”的荒谬举动。反之,若不断提升法治水平,保障公民依法说话的权利,降低诚信的成本,依靠法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有权就有责、失职要问责,让每个人尤其是专家和政府官员为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发言负责到底,即建立公开言论(特指专家和政府官员在正式场合向公众表达的意见)终身追责制度,让讲诚信的长期收益不断增长,而散布恶意谎言的成本不断增加,就能上行下效,逐渐让人们尤其是专家和官员养成慎言的习惯。

第八,防止恶意谎言和恶果谎言还须杜绝语言腐败。语言腐败是指在词汇上偷换概念,为不正当行为提供正当性理由,冠善行以恶名,或冠恶行以善名。如,将“打黑”说成“黑打”等。语言腐败的后果之一是道德堕落。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曾说,如果一个人堕落到宣传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时,他就已经做好了干一切坏事的准备。人类的合作从语言表达开始,言行一致是道德的底线。突破了这条底线,就从心理上拆除了道德藩篱。【张维迎:《社会合作的制度基础》,《读书》,2014年第1期。】

三、掌握八字防骗技巧

各类骗术均是围绕“怯”“贪”“盲”“善”四字进行的,因此,防骗的关键就是掌握戒贪、去怯、扫盲和慎善八字技巧。【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1页。】

(一)戒贪

此处的“贪”有“贪恋、舍不得”“片面追求、贪图”“爱财”等含义。【陈至立:《辞海》(第七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第4240页。】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应俞写了一本《杜骗新术》,全书共4卷,按骗术类型和骗子身份将骗术分为24类。骗术类型包括脱剥骗【脱,是当时的俗语,有偷、偷换之意,脱剥骗是指“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骗术,即先让受骗者尝到一点小甜头,麻痹以后再诱其上当。】、丢包骗、换银骗【指用假金银换真金银或用成色不足的金银换成色足的金银之类的骗术。】、诈哄骗、伪交骗、引赌骗、露财骗、谋财骗、盗劫骗、强抢骗、在船骗、诗词骗、假银骗、婚娶骗、奸情骗、拐带骗、买学骗、炼丹骗、法术骗、引嫖骗。骗子身份分为牙行、僧道、衙役、妇人4类。每一类都收录数量不等的世情小品故事。熊振骥在《杜骗新术》的序文里写道:“任他机变千般巧,不越奚囊一卷书。故名曰江湖奇闻,志末世之弊窦也;曰杜骗新书,示救世之良策也。其裨世也甚大,其流后也必远。遂为数语,聊叙其概。”由此可见,骗术古已有之,虽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人性中贪财(含贪小便宜)、贪名、贪权与贪色等弱点来行骗。因此,个体只要戒掉贪财、贪名、贪色、贪权等贪念,遇到各类基于贪字的骗术就不会被骗。

(二)去怯

此处的“怯”含胆小、心虚、害怕之义。【陈至立:《辞海》(第七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第3488页。】如果一个人做了亏心事,虽暂时未东窗事发,但天知、地知、自知,肯定会心虚胆怯,此时,若被一个有心人抓住了把柄进行诈骗,或被骗子讹诈,往往一骗一个准。各类媒体中经常报道骗子打着公检法的幌子使受害人上当受骗的新闻,这些骗子就是抓住了受害人心怯的弱点。如果平日不做亏心事,没有把柄,就不会心怯,遇到各类基于怯字的骗术自然不会上当。

(三)扫盲

此处的“盲”比喻不明事理。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说:“当今盲于心者皆是。”【陈至立:《辞海》(第七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第2948页。】个体一旦心盲,必生盲信与盲从。“盲信”指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相信某人或某事。“盲从”指盲目跟从。“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是这种人的口头禅。于是,骗子便利用这种盲信、盲从心理撒谎或行骗,常常一骗一个准。如何帮助人们破解基于盲字的骗术?关键措施主要有三:第一,专家、权威机构与权威媒体理应铁肩担道义,承担起专业打假的义务,尽量减少以讹传讹现象,且不能昧着良心说谎,昧着良心炮制假新闻。一旦被揭穿,他们的“人设”必将受损,今后即便说真话,也无人相信了。第二,每个正常的成年人要学会正确推理,很多谎言是经不起推理的。第三,平日保持经验的开放性和智识谦虚(intellectual humility),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就能有效预防因自己的无知、无明而盲信、盲从,进而上当受骗。无知主要是指个体未认识到自己在认知或知识上存在明显欠缺,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智识谦虚刚好相反。“无明”是由《老子·三十三章》中“自知者明”引申出来的反义词,指明明不了解自己,却固执地坚信自己最了解自己。

(四)慎善

平时要做到德才一体,慎用善心,而不是滥发善心,就能防止小人利用别人的善心或败犬效应【败犬效应指想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心态。】进行欺骗。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之类的寓言故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孟子·万章上》记载:“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所以,对于君子,可以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来欺骗他,却很难用违反常识的诡诈欺骗他。【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211页。】

〔责任编辑:沈 丹〕

猜你喜欢

谎言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谎言之境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谎言之境
真实的谎言
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