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梅花风景资源发展的四大关系

2023-06-23程杰

阅江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蜡梅红梅梅花

摘 要 梅花风景资源发展中有着梅与蜡梅、果梅与花梅、白梅与红梅、野梅与家梅四大核心关系。在传统梅文化的辉煌历史中,蔷薇科梅长足发展,尽展风采,而蜡梅开发历史较短,资源价值未及充分认识,有待深入开发利用。蔷薇科梅花、果兼利,我国梅文化的历史是从梅子的经济应用开始的,梅子的家常日用种植是传统梅花风景最普遍的资源,青梅规模产业种植形成的盛大林景是极为重要的观赏资源。应传承和发扬梅子食用传统,振兴青梅产业,壮大经济林景资源。白梅与红梅是梅花两种主要花色品系,白色江梅是传统梅文化历史的主体,也是梅花生物特征和品格神韵的典型代表。红梅气貌如桃杏,文化地位比较低下,当代梅花欣赏和梅景建设中因流俗所好而喧宾夺主,给梅花的传统文化形象带来一定冲击。应坚持和遵守梅花朴素清雅、淡泊幽逸的形象特质与神韵品格,切实维护和促进白梅风景资源的发展。古往今来,“二梅”野生资源逐步减少,于今尤甚。要大力加强重要野生分布地和“二梅”种质资源的保护,依法严格禁止和严厉打击非法盗挖、买卖古梅的行为。要保证梅品种的开发、创新有利于“二梅”本质特性、自然形象和文化意义的维护与发扬。

关键词 梅 蜡梅 果梅 江梅 红梅 野梅 栽培梅 风景

作者简介:程杰,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梅是我国传统果树,在我国至少有七千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梅更是我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和推重,今人推选“十大传统名花”,梅居第一。由于历史悠久,无论是水果应用还是花卉观赏都产生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趣,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近代以来国门渐开,近半个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果业、花卉业还是人们相应的消费需求与习惯都与时推移,展现出全新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而作为梅子、梅花这样在民族传统物质和精神生活中获得重要地位的植物资源,在现代社会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花卉植物文化传统,发挥其在当代和未来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梅的生物、风景资源是人类一切梅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应特别重视。而生物资源的大力开发、观赏资源的深入建设对梅资源的生存环境、内容形态也不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此也必须保持一定的警惕。本文就梅花风景资源发展中梅与蜡梅、果梅与花梅、白梅与红梅、野梅与家梅四大核心关系的历史状况与现实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措施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考与讨论,希望得到广大梅文化爱好者和广大梅专业科技工作者、梅产业从业者的理解与重视。

一、梅与蜡梅

人们通常所说梅、梅花其实包括不同科属、相去较远的两个物种:一是蔷薇科李属(《中国植物志》作蔷薇科李亚科杏属)梅,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梅花、梅子,是相对狭义的;二是蜡梅科蜡梅属蜡梅,古代蜡、腊经常通假使用,蜡梅也常见写作腊梅,而以前者更为规范、准确。梅与蜡梅都原产我国,是我国特有的花卉植物。蔷薇科梅出现较早,首先定名,蜡梅出现较晚,因花期、花香与梅相近也称为梅。传统文化上将两者视为同类,如南宋范成大《梅谱》即指明“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蜡梅”,将蜡梅列于梅之一种。后世植物、农圃、类书之类著作相沿不变,形成稳固的知识概念。今花卉园艺园林界也聚合一起,通称“二梅”。但由于两者生物性状与资源价值的显著差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命运与发展格局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今天的开发利用也要根据其资源分布、历史发展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争取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一)梅与蜡梅生物资源的差异

从生物资源上说,梅与蜡梅差别较大。梅是小乔木,而蜡梅是灌木。梅与桃、李、杏同类,花、果兼利,既是美花也是嘉果。梅的果实通称梅子,以味酸著称,是我国传统的重要水果,而蜡梅的果实不具食用价值,这是梅与蜡梅最重要的区别,广为人知。

梅与蜡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尤其是种群数量也有较大差别,这也是各自生物资源规模与价值的重要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梅在我国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南北差异。梅在秦岭、淮河以南有着广泛的自然分布,在整个江南、岭南地区和云南等地分布还十分繁盛。【程杰:《我国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关文化现象》,《东方论坛》,2021年第2期。】晚唐诗人罗邺《梅花》:“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引按:泛指今苏南、浙北、浙东地区)免用栽。”南宋赵蕃《次韵斯远折梅之作》也说“江南此物处处有,不论水际仍山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自大庾以往,溪谷、村墟之间在在有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清康熙水天阁刻本。】,是说整个广东处处多梅。宋人《摭遗》“广西桂林府满山皆梅”【汪森:《粤西丛载》卷20,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广西山区梅多分布。清刘大绅《崇宝山正觉寺看梅花记》:“吾滇地宜梅,自仙宫佛刹、高门大宅,下至委巷穷檐、荒园闲地,莫不有梅。”【刘大绅:《寄庵诗文钞》文钞续卷1,民国《云南丛书》本。】则是说云南地区的情况。这些诗文所写大都是自然野生的梅花,唐以前人們多见少怪,类似的信息较少,但不难想象,愈趋古代梅的野生分布之盛应该愈益明显。梅在我国悠久而普遍的民生应用、文学艺术漫长而持续的创作热潮,乃至整个梅文化的高度繁荣,首先应与梅自古以来如此广泛而繁盛的自然分布密切相关。

蜡梅的分布状况与梅略有不同。首先从分布范围看,虽然“二梅”主体分布范围大致重叠,但无论是南方、北方还是在西部的分布界限都略有不同。宋以来海南岛即有梅分布的信息,而自古未见有蜡梅生长的记载。在四川西部的高原地带直至西藏东部有梅分布的记载与报道,但未见蜡梅生长的信息。在北方,从今山东半岛威海、烟台出发,沿北纬37°线向西,经山东滨州(北纬37°38′)、河北邢台(37°07′)、山西临汾(36°09′)、陕西北纬35°线的渭水两岸至甘肃天水(34°58′)这一连线是我国古代蔷薇科梅(不含杏梅等类梅品种)自然分布的大致北界。【程杰:《我国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关文化现象》,《东方论坛》,2021年第2期。】蜡梅在北方自东而西的分布北界则是河北沧州青县(38°58′)、河北阜平(38°85′)、山西太原(37°87′)、陕西延安洛川(35°76′)、甘肃兰州皋兰(36°33′)构成的连接线。显然,与蔷薇科梅相比,蜡梅的分布北界明显北移了。【程杰:《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

蜡梅与梅的分布差别主要尚不在分布范围的大小,而是分布密度或种群数量的不同。从前引古人关于野梅的歌咏描写可见,梅在整个南方尤其是长江以南的野生分布是十分普遍、繁盛的,而蜡梅远没有类似广泛分布的盛况。野生蜡梅的大面积密集分布主要见于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贵州中南部的偏僻山区。【程杰:《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这些地区有一些大面积连片盛景见诸描写,如南宋初郑刚中称今陕西安康、湖北房县、保康一带“道间皆蜡梅”,【郑刚中:《金房道间皆蜡梅,居人取以为薪,周务本戏为蜡梅叹,予用其韵,是花在东南每见一枝,无不眼明者》,《全宋诗》第3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第19090页。】南宋中叶王质也有作品印证:“吾尝竹山道上烂看蜡凌乱,三程两程行不断。”【王质:《题俞舜俞墨梅》,《全宋诗》第4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第28897页。】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今人研究表明,蜡梅的规模野生分布都有大致相近的条件,“海拔200~800m的溪屿沟谷地带,以海拔400~600m密度最大”。“无论是湖北的神农架、保康和宜昌的蜡梅居群,还是湖南的石门、吉首和浙江临安以及重庆巫溪的蜡梅居群,其蜡梅群落的分布区域无一例外的为一些深切的‘V形峡谷,谷两侧的坡常高达1000m,坡度远在50°以上,谷内溪水常流,空气湿润,蜡梅往往沿溪两侧分布于海拔300~700m的背风坡上。溪谷地势较低,水热条件良好,这种特殊的溪谷地貌,形成了一个封闭性强、人为活动较小、植被保存较好的特殊生境,为蜡梅的生长发育及繁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赵冰、张启翔:《中国蜡梅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及其特点》,《广西植物》,2007年第5期。】這种分布规律,使蜡梅的大规模野生分布主要见于秦巴山脉、四川盆地四周、川黔湘鄂的丘陵山地以及云贵高原的一些山地,远不如蔷薇科梅那样在秦岭、淮河以南平原、丘陵山间水滨随处可见,一定规模的分布多属养在深山人不知的状况。

(二)梅与蜡梅历史文化命运的异同

正是不同的资源特色与经济价值决定了两者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命运。梅的开发利用是从果实开始的,我国人民利用梅子至少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汉以来梅花渐受关注,广为人们喜爱。中唐尤其是宋以来社会重心南移、思想文化变迁,江南地区梅花腊月即花的节令特色赋予梅花更多松竹那样“岁寒不凋”的气节特征;其先花后叶的树木枝干形象尤其是“疏影横斜”、老干虬曲等形象元素备受关注。这些与洁白的花色、清雅的香气有机结合,成了宋以来士大夫日益追崇的气节意志、道德品格等精神内容最理想的载体,因而被称为“花中有道须称最”(宋葛天民《梅花》)的典范,相应的文学艺术创作不计其数,积集了无比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无比深厚的精神传统。由此可见,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梅与我们民族一路相伴,从果实应用到花色欣赏,再至精神象征,追随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步伐,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发挥其资源价值,引发人们丰富的情感,衍生出纷繁的文化生活,提升发挥其精神影响,成了我国传统名花中文化年轮最为完整,历史地位最为重要的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意义都得到了充分的演绎与深入的发展。

而蜡梅虽然属于第三纪、第四纪孑遗植物,是更为原始的物种,但由于初生为灌木形态、分布较为偏僻、无果可用等多种因素,正式进入人类视野较晚,北宋中叶才被人们认识,【程杰:《论中国蜡梅的历史起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蜡梅属的夏蜡梅在我国更是迟至20世纪60年代才被发现,因此开发利用的历史至今不足千年。蜡梅主要以观赏价值取胜,花期之早、花之浓香和花瓣蜡质洵为花中一奇,虽然人们最初即感其“绝不类梅”(宋饶节《赋王立之家四梅》自注),而由于当时梅花日益强势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蜡梅“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宋范成大《梅谱》)而附名称之,到了南宋即被视为花中雅品,进入传统名花的行列,分享着梅花的崇高文化地位。

因此可以说,梅与蜡梅两种完全不同科属的植物,因其花香、时令之近而深结其缘,成为我国传统花卉文化中的“命运共同体”。就结构关系看,蔷薇科梅无疑是主体和骨干,蜡梅是从属和补充。就历史过程看,蔷薇科梅文化的发展无疑是先导,积累深厚博大,而蜡梅的出现既是作为独立新物种历史文化命运的开始,也是传统梅文化的进一步扩展壮大。梅与蜡梅两种十分疏远的物种资源先后出现,给传统梅文化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坚实、丰富的物质基础,两种不同科属的生物资源使相应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比单一物种远为强劲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从而聚合形成了极其悠久辉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无比丰富深厚的文化传统积累。从今日我国园艺学界同时拥有“二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就不难感受到“二梅”悠久深厚之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巨大社会影响和深厚历史结晶。这是我们在观照和审视梅与蜡梅历史发展格局和文化命运时应首先注意体验和把握的。

(三)应大力加强蜡梅的开发利用

从上述讨论不难发现,梅与蜡梅的生物资源价值和人类的开发利用有着巨大的差异。站在当代梅花风景开发与梅文化进一步拓展发扬的立场上,应充分考虑两花开发历史的长短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争取两花资源的综合利用、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蔷薇科梅的开发利用固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无论是观赏花卉的园林应用、盆景和切花产品开发,还是青梅果业的发展都仍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努力的空间,有关问题主要留待下文讨论。此处有必要特别强调的是应大力加强蜡梅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蜡梅的开发历史十分短浅,相应的科学认识与生活应用都远为不足,潜含更多科学研究的前景和产业开发的空间与机遇。具体地说,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1.蜡梅资源有较大发现利用的机缘与空间

蜡梅主要属于灌木,并不显眼,又多分布在一定海拔高度的深山溪谷间,增加了人们发现、了解的难度。今人研究表明蜡梅不同种类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分布区【陈龙清:《蜡梅属的物种生物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1998年,第74页。】,这种分散的状态预示着许多人迹未至的山地应仍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存在,如今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偏僻、边远山区仍不断有大片野生蜡梅资源发现的报道。同样,在已经发现和有待发现的分布区中,也应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等待人们进一步发现和研究。有论者对四川大巴山区的蜡梅资源这样描述:“四川大巴山地区的野生蜡梅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仅万源市太平镇青龙沟就有10种左右的花色,其花朵和花瓣大小、形状均明显不同。花朵在花枝上的正向夹角各异,呈现30°左右、90°左右、150°左右等变异,其中150°左右者似倒挂金钟。着花有疏、密之别,花枝有绿色、紫红色类型。叶片的大小差异明显,有窄小细叶、宽大阔叶以及中间叶类型。叶柄有绿色和红色之分。野生蜡梅成熟果实从瘦小纺锤形到肥大卵圆形不等。野生蜡梅花期变异较大,早至11月上旬持续至次年2月下旬达4个月之久,并有浓香和清香之异。”【伍碧华、徐恒伟、明军等:《四川大巴山野生蜡梅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年第5期。】这仅是一地的情况,足见蜡梅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有待深入研究认识。我国蜡梅中的夏蜡梅是近数十年的全新发现,是否还有春蜡梅、秋蜡梅之类种属存在还远未知。夏蜡梅是纯白色,蜡梅除花瓣黄、白之外是否还有红、紫等更多瓣色存在,也值得期待。蜡梅的其他经济价值也是有待深入研究、发现的领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蜡梅花有“解暑生津”之药效,张岱《夜航船》说“蜡梅树皮浸水磨墨有光彩”【张岱:《夜航船》卷19,清抄本。】,这是古人的经验。近年蜡梅的香料资源多有新发现,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开发应用。这些方面应都有很多进一步研究认识与开发利用的空间。

2.北方地区扩大蜡梅种植有利于切实拓展梅文化的分布空间

蜡梅的分布较蔷薇科真梅偏北,在梅花不能而蜡梅可以露地自然生长的地区,蜡梅作为传统梅花品类之一,无疑是一种替代。今陕西延安市所属洛川县,清嘉庆县志记载:“蜡梅,花如黄蜡,与梅花同时开,故名。品味各别,俗未见梅花,即以此为梅矣。”【刘毓秀修、贾构纂:《(嘉庆)洛川县志》卷13,清嘉庆十一年刻本。】所说即是这种情景。古代类似的现象在北方应不是少数,如今在北方蜡梅适生地区可以多加种植,以增加人们冬季和早春露地赏梅观花的机会,拓展北方地区梅文化的发展空间。【程杰:《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

3.蜡梅种植简单、生长旺盛有利于各类环境种植应用与产业开发

正如园艺工作者所说,“蜡梅耐寒亦耐高温,在-25℃的低温下以及44.5℃的极端高温下均可生长;蜡梅耐旱,怕涝,在缺水地区仍可正常生长”。“蜡梅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很多恶劣的环境下也可以很好地生存”。蜡梅种植技术简单粗放,根基萌蘖能力强,春夏秋三季生长期远较蔷薇科梅时间长、生长好,枝繁叶茂。这些生长优势既有利于我国南北各地,尤其是广大丘陵、高山、干旱缺水等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广泛种植生产和产业开发,也有利于城乡各类园林应用。蜡梅可“作为丛生花灌木为街道绿化所用,可在公园、湖畔群植、片植,也可在草坪、庭院中点缀、孤植”,“生产乔(木)化蜡梅、蜡梅盆栽、古桩蜡梅盆景,也可做行道树”【徐少锋、赵欣:《蜡梅园林应用的优势与前景》,《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年第9期。】,等等。总之,蜡梅极其简单而广泛的园艺种植与园林应用价值,有利于梅产业的广泛开展和观赏风景资源的深入发展。

4.蜡梅的切花优势适應现代都市社会的消费需求

蔷薇科梅花切花成本比较高,而蜡梅初生矮小灌丛,如学者指出,“蜡梅花开隆冬少花季节,花香独特,瓶插寿命长,萌枝能力强,是很理想的冬季切花材料”。【芦建国、郑忠明:《蜡梅的应用开发初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增刊2。】“其花金黄晶莹、清香四溢、惹人怜爱;同时其自然瓶插寿命可超过3周,花朵干枯后,还可存留于花枝上,形成别样的观赏景致。”花期又当西方圣诞节、中国春节前后,正是全世界对鲜花需求量最大时候,蜡梅切枝长,易于保存和空运,【陈洁、李庆卫:《蜡梅切花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便于大规模产业生产和市场运销,这都是蜡梅作为切花品种的鲜明优势。事实上早在蜡梅最初进入人们视野的宋代,切花瓶插欣赏的方式就比较盛行。【程杰:《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如今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日常生活对鲜花装饰的需求持续增长,蜡梅正适应这一现代社会消费需求,有望迎来产业开发的长足发展。这也有利于弥补蔷薇科梅这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巩固传统梅文化在现代花卉园艺和花卉文化中的地位。

二、果梅与花梅

这里说的是蔷薇科梅,蔷薇科梅亦花亦果,在传统梅文化尤其是梅花风景资源发展中就有一个花与果,更确切地说是花梅与果梅的关系问题。

(一)果梅的文化地位

梅是我国传统重要水果,自古“桃李梅杏”相提并论,果实俗称梅子,未成熟时为青梅,成熟时颜色变黄称黄梅,以果味浓酸著称。我国梅文化的历史是从梅子的生活应用开始的,在食用醋发明之前,先民们主要从梅子获取酸味,《春秋左传》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的说法【程杰:《中国梅文化经典读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20页。该选本提供了选注资料的详细出处。】,魏晋时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称作“盐梅和羹”【程杰:《中国梅文化经典读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9页。】,广为人知,是说梅与盐同为重要的调味品,能烹制味道鲜美的羹汤。梅子一直是我们民族食用酸味的重要原料,后世所谓酸梅汤、梅酱等,都是特色制品。汉以来梅实及其制品乌梅是重要的中药材,也是天然酸性原料,在印染、金属除锈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程杰:《论梅子的社会应用及文化意义》,《阅江学刊》,2016年第1期。】

显著的经济价值、广泛的生活应用反映在文化中,也就产生了深厚而灿烂的内容。《诗经》未写到梅花,却写到了梅子,《诗经·召南·摽有梅》用梅子及时收获,表达男女及时嫁娶的愿望,成了我们文化中爱情、婚姻的经典喻象。三国时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广为人知,唐朝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说小儿戏弄梅子的情景,演变成“青梅竹马”的成语。还有著名的“黄梅雨”,更是江南地区富有诗意的一个季节,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名句。到了元明时期《三国演义》更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著名情节。我们只要简单数说这些耳熟能详的掌故,就不难感受到梅子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情趣。在传统水果中,像梅子这样形成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并不多见。

(二)百姓日用种植是传统最为普遍的梅花风景资源

梅花引起广泛注意是魏晋以后的事,时间比果实的利用要晚得多,至今大约也不过两千年。《西京杂记》记载汉朝皇家园林有七种梅,这是园林植梅之始。魏晋以来公私园林植梅观赏渐多,宋以来各类梅园经营更是蔚然成风。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除四郊村野、丘陵山地零星分散的野生梅树即所谓“野梅”外,各类民生日用种植的梅树花景依然是梅花风景最普遍、最主要的资源。

在传统社会,梅树种植结果以供日用是极普遍的现象,相应的梅景也就成了郊野、乡村田园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人经常写及舍外篱边梅花,宋人尤袤《梅花》:“竹外篱边一树斜,可怜芳意自萌芽。”叶茵《次出郊韵》:“支藤乘兴入春郊,梅压疏篱亚竹梢。剩此闲行诗有料,吟来浑不费推敲。”竹外梅花甚至被视作江南地区的代表风景,明人胡应麟《雪中同王明府蔡仪曹集恒叔问卿宅》:“柳絮楼台迷塞北,梅花篱落认江南。”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野人篱落间梅梢点白,尤有清兴。”【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4,民国《嘉业堂丛书》本。】所谓野人,即村民农户,他们家前屋后所种主要为了日常应用,而带来的却是乡村田园最为幽雅、最富诗性的风光。古人多盛赞“村梅”与“野梅”,视为梅中高雅境界,而所说实际多是这江淮以南村野间无处不在的家常闲散梅景,这是我们在谈论梅花风景资源时必须首先注意的。

而对于封建社会上层精英家庭也就是各阶层地主家庭来说,除了植梅为园赏花外,其果梅种植规模自然也远非普通农家竹外篱边三两枝。明人朱权记其江西庄园生活:“五月收取梅核,至来年二月间,方种于庄前后冈阜高处。或水边桥下,种一二颗,取影倒于水中,又可观。门前可种数百株,至冬雪间花开时,其香能袭人入骨,又能唤醒醉魔诗兴。到结实时取子,又好作蜜煎,造乌梅,都可卖钱养家。”【朱权:《神隐》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明刻本。】是说果实既可应用,也可出售,而又得鲜花赏阅。其实对于官僚地主家庭来说,所谓花园与果园多应是无法严格区分的。

(三)青梅产业种植的盛大林景是十分重要的观赏资源

梅子不只是家常小量日用,关键是可以商品饯造,既可制作果脯茶食,更可制作乌梅、白梅等果干,极利远途运售。晒干的梅实、烟熏火烘制作的乌梅是常用中药材,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即有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蚘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可见药效多,适用广,用量大。明以来,乌梅与普通盐制干梅即所谓白梅又多用作染黄、红等颜色的媒染剂,社会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加以梅子制作的各类果脯、饮料、酒品风味别致而广受欢迎,使梅子种植极易形成规模产业。

从南宋以来,绍兴、杭州、湖州、苏州、广州、浙江桐庐、上海等地相继出现许多青梅专业产地。每当花季,梅田花海成了人们竞相游赏的风景胜地,名动遐迩。笔者《中国梅花名胜考》详细梳理考述了古代数十个这类景点的地理位置、来龙去脉、兴废历程、规模特色。这些景点少则千树万树,多则方圆数十里乃至方圆百里,花开时节弥漫一色,极为壮观,摄人心魄。每年花期游人络绎不绝,甚至人山人海,成了地方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连绵梅田花海,持续时间短则数十年,长则两三百年乃至四五百年,可谓我国传统梅文化中最为壮阔,最富群众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梅花风景与生活场景。著名如苏州西郊光福邓尉“香雪海”,自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经久不衰,整个光福半岛方圆五十里一色梅田,明末顾梦麟称赞邓尉马驾山一带,“山自平地稍上皆梅,梅尽旷然,东望峰峦,周围几数十里中平洼处,万亩一白”【顾梦麟《西山看梅四首》诗序,汪学金《娄东诗派》卷九,清嘉庆九年刻本。】,清人称之“香雪海”,乾隆六下江南,六至“香雪海”。又如杭州东北郊的超山,种梅之盛起于清康熙、乾隆间,民国时著名食品企业冠生园销售的陈皮梅取材于此,产品风靡上海滩,进而畅销全国,使当地青梅种植迅速发展,以超山为中心方圆百里连绵一片,形成近代以来乃至我国历史上最为盛大的梅花景观。

【程杰:《论杭州超山梅花风景的繁荣状况、经济背景和历史地位》,《阅江学刊》,2012年第1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果梅的经济种植可谓是梅花风景资源的“第一生产力”、盛大生产力。类似的风景在今日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浙江、江苏等省青梅产区多有存在,广东普宁、福建诏安、四川大邑、云南洱源、浙江长兴、江苏溧水等地即有大规模的青梅种植,相应的花季风景十分壮观,能有效弥补梅花花小色淡,单株单朵难以光彩夺目的不足。从今日观光旅游业等现代社会经济角度看,这是农业观光资源,又多属远村山乡之景,富有鲜明而诱人的旅游价值,具有更多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大众旅游观光需求的内容与价值,值得广大梅花梅文化爱好者、“二梅”专业工作者和产业从业者关注重视,致力于促进发展。

(四)传统士大夫阶层重花轻果

这些古往今来的梅花盛景都得益于梅子的实用价值,扎根于青梅产业的深厚沃壤。而回溯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精英们即封建士大夫阶层对梅子的民生日用种植,对青梅种植生产的关注严重不够。最典型的事例是,宋以来陆续出现的《梅谱》著作有花梅品种谱、墨梅画谱,却没有专门的果梅品种谱,甚至略微谈及者都十分难得。封建文化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文化,封建士大夫文人更多关注的是花色的新奇、观赏情趣的高雅,青梅的种植生产主要是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计,很少进入他们的文化视野。

宋以来花梅品种陆续见诸记载,不断有所增加,而果梅品种多只在地方志一类著述中零星提及,一直未见有系统的、专业的著录和讨论。十分可惜的是,宋人描写、记载的一个著名鲜食品种消梅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范成大《梅谱》记载:“消梅,花与江梅、官城梅相似,其实圆小松脆,多液无滓。多液则不耐日干,故不入煎造(引按:饯制加工),亦不宜熟,惟堪青啖。”可见是一种果肉青脆无渣,适宜鲜食的果梅品种。这一品种最初出现在北宋熙宁年间的洛阳,后来京城开封也有见,南宋浙江绍兴和温州、明朝浙江湖州、清末上海有零星消息。【程杰:《中国梅文化经典读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67页。温州消梅信息见《永乐大典》卷2809所辑《温州府志》。】而今人褚孟嫄先生主编《中国果树志·梅卷》记载果梅品种197个,没有提到消梅,应是这一无比珍贵的鲜食品种已经失传。另如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南京地区有名金锭梅者,也应是一个果型特别的品种,元朝《(至大)金陵新志》、明朝《(弘治)句容县志》和《(正德)江宁县志》尚有记载,此后也便失传,至少未见记载。这充分说明,我们传统文化对果梅的关注远不及花梅,留下不少历史遗憾。

(五)大力振兴青梅产业,壮大梅花风景资源

站在今天振兴梅花风景资源,传承发扬传统梅文化的立场上,我们要注意对梅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注意梅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全面开发、花梅与果梅的协调发展。借鉴上述历史状况的强弱得失,就需在进一步加强专类梅园建设发展和花梅产业开发的同时,特别注意加强果梅的科学研究和產业发展,尤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果梅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从梅生物开发应用的历史逻辑说,果梅应为人类梅栽培之始、梅品种之本。而传统果梅品种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有必要重点加强,首先着力做好果梅品种的科学研究与保护。努力做好现有果梅品种尤其是野生果梅种类、我国各地乡土品种资源的发现、登录与保护。努力开发品质优、产量高、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以适应青梅产业发展的需要。既然古代在南北方都有消梅这样的鲜食品种出现,自然界应有类似种质资源存在,应努力挖掘和培育优良的鲜食品种,满足现代社会水果消费的期待和需求。

2.发扬梅子食用传统,保护和振兴青梅产业

果梅种植是梅花风景的重要来源,青梅规模产业种植形成的广阔风景更是梅花观赏资源的盛大内容,适应当代社会大众休闲旅游的需求,应注意努力建设,以发挥其在当代梅文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而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生产,因此应首先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梅子种植、食用的优良传统,加强梅子食用、药用、养生保健价值的研究和宣传,加强青梅、黄梅等传统果品,乌梅、白梅(梅胚)等传统加工制品,糖梅、话梅、陈皮梅、云南雕梅、苏裹梅等传统果脯,酸梅汤、青梅酒等传统饮品,梅酱、梅卤、云南炖梅等传统调味品的推广宣传和产品提升创新。进一步拓展梅子作为酸性生物资源现代工业应用的领域,竭力扩大梅子社会消费需求,以切实推动青梅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正如笔者前几年一篇文章所说,“只有梅子的消费,才有梅子的市场;只有青梅的市场,才有青梅的种植;只有青梅种植业的发展,才有大片的梅林风光;只有大片的梅林风光,才有相应的旅游业;只有民众积极的欣赏热情,才有蓬勃发展的梅文化。这是一个自然、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机链条、生活机制或社会文化生态关系,是梅文化长盛不衰的一条生命线”。【程杰:《当代梅花景观建设应注意花、果并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年增刊1。】

3.促进花梅与果梅产业的联合发展与共同繁荣

梅作为生物资源花果兼利,而相应的产业规划、园林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花、果业的合作发展、互济共荣。在果梅与花梅品种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上,应加强贯通合作,在陈俊愉、褚孟嫄教授等老一代学者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野生梅、花梅、果梅兼容并包,花、果(含果核)、枝、叶等核心要素不偏不倚、综合考量,真梅、类梅与非梅来源明确、界限清晰,传统形态分类与生物基因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相互配合,严谨审慎而又明确简洁的品种分类体系和著录标准,以方便花梅果梅科学工作者、产业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的理解、掌握和使用。自古梅即有花、果难以兼美的现象,应加强花梅、果梅种质资源的交流互动,以培育更多更好的花梅、果梅尤其是如绿萼梅那样花果兼用的优良品种。在产业发展上,应克服见花不见果、见果不见花,各自为战,互不往来的现象,注意专类梅园与果梅生产林田的合作互补,注意相邻梅园、梅田间不同品种梅花风光的协调布局,注意观赏梅园优良果实的采收利用,注意经济梅林青梅、黄梅季节果实、树林观赏价值的开发利用,注意及时利用经济梅林中产量衰减的积年老树进行树桩嫁接制作,以实现产品转型。总之,从不同角度着眼,争取梅之花、果资源价值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花梅、果梅产业的联动发展、互惠互补,做到物尽其用,物溥其利,以促进梅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与梅花风景资源的长盛不衰。

三、白梅与红梅

这里说的是蔷薇科梅的两种不同花色品系,古人说“梅花红、白,天下所同”【郑光祖:《一斑录》杂述三,清道光《舟车所至丛书》本。】,红、白是梅花两大花色体系,即通常说的白梅与红梅。所谓白色是含类黄酮所致,实际是淡到看不见的黄色;红色的深浅则是由花青素的含量不同所致。现代梅花分类体系中有宫粉一类,是指花色粉红的品种,是白、红之间的过渡形态,其中浅粉红则近白色,可以归为白梅一类,而趋近大红则应与朱砂等同归为红梅。果梅不论,在各类梅园的建设、维护和扩展中,在梅花盆景、切花制作中,两类品种的轻重多少看似简单,实则关系重大,有必要在此专门提出讨论并提请注意。

(一)白色江梅是传统梅文化历史的主体

今人研究认为,白色与浅粉色是梅品种演化的起点,更接近原始的花色形态,粉红到深红是最为进化的,也就是后出现的。【刘青林:《梅花起源与品种演化问题初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就历史文献信息看,白梅、红梅出现的先后也印证了这一点,唐代以前并无明确的红梅花信息,人们所说梅花应即范成大《梅谱》所说“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即今人所说江梅品种。相传汉人《西京杂记》所载朱梅、燕(燕支)梅,应是两种不同的果实红色品种。唐代杜甫《留别公安太易沙门》诗所说“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是指江梅未放时花蒂花苞之红,宋初田锡《对酒》“江南梅早多红蒂,渭北山寒少翠微”,所说即是。晚唐罗隐《梅》:“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永乐大典》辑此诗题作《红梅诗》,诗中所写是果皮之红,而非花色之红。据宋人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记载,南唐李后主“作红罗亭子,四面栽红梅花,作艳曲歌之”,如果记载属实,这应明确是红梅。可见到五代时,红梅才开始在江南地区出现。入宋后,红梅最初在苏州明确记载,苏州长洲知县王禹偁作《红梅花赋》,由苏州而京城开封,逐步传播开来。【程杰校注:《梅谱》,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6页。】因此,红梅出现的时间仅较蜡梅早约一个世纪,去今一千多年,远比传统白花、直枝的江梅类品种要晚得多。

(二)江梅类白梅是梅花生物特征和品格神韵的代表

人们心目中的梅花生物形象是由江梅类品种奠定的。梅花的基本特征如花开早、花五瓣、花色白、花味香以及树枝的“疏影横斜”等都以江梅类品种最为典型,相关认识都建立在这一“标本”基础之上。诗人咏梅于花多言色、香两端。南朝诗人苏子卿《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初唐诗人李峤《梅》“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中唐柳宗元《早梅》“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晚唐韩偓《早玩雪梅有怀亲属》“冻白雪为伴,寒香风是媒”,都是说梅花色白如雪,而兼有花香。这些诗句都远在红梅出现之前,构成了汉魏以来人们对梅花形象的基本认知。南宋词人周密《齐天乐》词序称,“梅之初绽,则轻红未消,已放,则一白呈露。古今夸赏,不出香、白”【唐圭璋编:《全宋词》第5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3272页。】,概括的正是这种社会共识。

后世所谓梅花神韵品格与精神气节等人类主观感受、审美认识与精神寄托也都是以这一品类为标本,以这些特征为基础的。这其中除花期之早、枝干峭劲崛曲外,花朵之洁白与清香无疑是花之最为核心的元素。北宋诗人徐积《和吕秘校观梅》“若论君颜色,琼瑶未足珍。……有艳皆归朴,无妖可媚人”,南宋诗人李曾伯《满江红》“三数萼有冰霜操,无脂粉色”,张道洽《梅花》“姑将天下白,独向雪中清”,都是高度评价梅花洁白花色的独特与可贵。而花之白,必多香,这也是一个生物学的自然规律。宋人何薳指出:“历数花品,白而香者十花八九也。”【何薳:《春渚纪闻》卷7,明《津逮秘书》本。】明人王世懋《汝南圃史》也说:“大抵花有色则无香,凡白花多香也。”【周文华:《汝南圃史》卷10,明万历书带斋刻本。】梅花正典型地體现了这一点,以花白而香的自然组合,构成了朴素高洁、芳香幽雅的美妙品色。南宋尤袤《梅花》“冷艳天然白,寒香分外清”,还有文天祥《梅》诗所说“香者梅之气,白者梅之质”,都重点揭示这两大核心美质,古人常简称为“香雪”。而这种品质组合高度适应了宋以来人们忌俗求雅、重德轻色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宋人的这一时代精神转型,反映在花卉观赏上,是如北宋理学家邵雍《善赏花吟》所说,“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由重颜色、形貌向重气格、精神的转变。六朝、隋唐盛宠的桃杏、牡丹、芍药等传统流俗华艳之花受到越来越多的鄙视,而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还有蜡梅、水仙、栀子、茉莉、桂花、素馨等不以花色繁艳著称,多具香味,加上花期习性、枝干形体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遂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和推重。【程杰:《我国赏花重香的民族传统、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宋末赵希鹄《洞天清录》:“弹琴对花,惟岩桂、江梅、茉莉、荼、薝卜等香清而色不艳者方妙,若妖红艳紫非所宜也。”【赵希鹄:《洞天清录》,清《海山仙馆丛书》本。】所说正是这一花卉审美情趣的新方向、新追求。而梅花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正如宋初林逋《梅花》诗所说,“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梅花素色淡小、幽香清逸加以花期冲寒、枝干峭劲的独特禀赋,成了人们意趣、品格和德性最理想的象征载体。这其中梅花的洁白淡小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元素,包含着对牡丹、芍药等传统大红大紫、富贵繁艳之世俗好尚最直接的对立和超越,鲜明地体现了朴素幽清、淡泊高雅的品格情趣。这是传统梅文化的灵魂与核心,而江梅、野梅类品种又是这种灵魂和核心的典型载体。这都是我们在传承传统梅文化中不难领会和确认的历史事实和思想信念。

(三)红梅的传统文化地位较低

与江梅相比,红梅不仅时间晚出,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梅文化中的地位无法比肩。红梅最初出现时,诚如王禹偁《红梅赋》所说,“苟群卉之不异,在声名之莫彰。梅之白兮终碌碌,梅这红兮何扬扬”,人们欣赏其新鲜异常。从北宋晏殊、王安石等人诗中可见,北方人多误将红梅认作杏花,认其一般。赞赏者如《西清诗话》称“红梅清、艳两绝”,南宋王十朋《元宾赠红梅数枝》诗“江梅孤洁太绝俗,红杏酣酣风味薄。梅花精神杏花色,春入莲洲(引按:友人家一园景)初破萼”,都只是称其兼梅花之清、桃杏之艳而已。也有认其风貌不同的,宋人曹彦约《同官约赋红梅成五十六字》:“淡中着色似狂颠,心与梅同迹不然。”更细心的诗人发现红梅缺乏香味,南宋许棐《红梅》:“不堪冷照黄昏月,强倚春风作杏妆。虽得容颜暂时好,欠他肌骨旧来香。”更重要的还不在形貌上的不同,而是神韵品格上的判别。宋人楼钥《谢潘端叔惠红梅》:“自昔梅花雪作团,红梅晚出可人看。江梅不解追时好,只守冰姿度岁寒。”黄公度《早春红梅盛开有感》:“少年桃李竞青春,回顾寒梅已丈人。强欲施朱追俗好,谁知翻是失天真。”元代画家王冕分《素梅》《墨梅》《红梅》三类题画,其中《红梅》诗说“颜色虽殊心不异,漫随时俗混繁华”,“玉妃步月影毶毵,宴罢瑶池酒正酣”,“山林养得寸心丹,岂是清香不耐寒”,都是以姑且从俗、美人酒醉、仙家炼丹等想象为红梅艳丽之色进行回护开解,不难体味到对红梅之华艳失格的不满,实际深心推重还在《素梅》诗所说:“春风处处竞繁华,桃李无言亦好花。独有高人爱高洁,肯冲冰雪到山家。”《墨梅》诗所说:“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引按:一作留)清气满乾坤。”宋元以来文人水墨写梅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描绘对象脱弃形色、创作主体自由写意有机结合,表现出清拔超逸之意趣和气概。无论梅花的欣赏爱好还是艺文创造,其精神核心都在对三春艷色、世俗繁华的鄙薄与超越,对梅花幽洁、素淡、高雅之花色神韵和品格意趣的塑造与歌颂。而这些方面红梅多难充分体现,宋人曹彦约《红梅》诗说得较严厉:“长与山杏难为弟,配以江梅难作妃。”【解缙等编:《永乐大典》卷280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2册,第1461页。】是红梅只堪与江梅作后妃。明人文震亨《长物志》说得较简明:“(梅)种数亩,花时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绿萼更胜,红梅差俗。”【文震亨:《长物志》卷2,清《粤雅堂丛书》本。】是说江梅、绿萼梅清雅宜人,而红梅比较俗气。清人孙光裕《孤山梦梅歌》:“红梅如美人,白梅如高士。美人逞风华,艳饰纷霞绮;高士剧清幽,芬芳映兰芷。”【吴颢原编、孙振棫重编:《国朝杭郡诗三辑》卷51,清光绪十三年刊本。】所说稍见公允持平些,但美人与高士所喻仍是远为不同的品格境界。【程杰:《“美人”与“高士”——两个咏梅拟象的递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总之,白梅与红梅有明显的高低、主次之分,江梅等白色梅花的神韵品味与文化地位远非红梅可望项背。

(四)当代梅景建设和梅花欣赏中红梅喧宾夺主

不难发现,与传统梅文化情趣好尚不同,如今世俗说梅、赏梅、种梅多偏好红梅。在南方,原来以种白梅为主的梅园近二三十年红梅数量持续增多。如南京梅花山,笔者1983年第一次前往观赏,满山白梅,远望如云似雪,梅下绿色茶垄,四下苍翠山林相为映衬,一派幽野清雅的景象。而如今无论现场所见,还是互联网上所见空中摄像,多是红白参杂,色彩斑斓。新建梅园如上海浦东世纪公园,2010年,笔者参加第十二届“二梅”展会,在园中艺梅区往来数过,所见“多朱砂和粉红品种”,“花光喧艳,殊乏幽致”【程杰:《中国梅花名胜考》,中华书局,2014年,第570页。】。如今信息时代,在互联网、手机微信搜索各地梅园的宣传招贴图和视频,所见多以红梅为主,实际所种红梅占比应都不少。北方地区的梅园所栽多以较为耐寒的杏梅类品种为主,花色自多粉红。尤其是外来美人梅花朵繁密,花色粉红带樱,十分妩媚,又比较耐寒,适宜北方地区种植,成了北方地区广大梅园的重要选择,这些都大大推高了红梅在新建尤其是北方梅园中的分量。而在小规模的园林如城市行道、公园、住宅小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园区的梅景营造中,红梅所占比重更大。在盆景制作上,凡用于春节前后市售的,红梅几成绝对的主角。

在果梅中,川西许多地方多称梅为红梅,应是传统果梅花色多带粉红,而北方果梅自以杏梅类为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日本引进的丰后、莺宿等品种花色粉红或淡红,【褚孟嫄主编:《中国果树志·梅卷》,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第185、187页。】大面积种植远望如“桃花盛开的地方”,这些多少都助长了人们对梅花多红色的印象。

当代红梅大行其道,既有红色作为革命象征,尤其是歌剧《江姐》主题曲《红梅赞》广为传唱等现代红色文化元素的深刻影响,更有红色喜庆吉祥这一深厚民俗传统的潜在作用。反映在当代大众文化上,无论是绘画、工艺美术还是各类会议现场装饰、网络图版与视频设计中,人们也更多倾向于以比较抢眼的红梅图像来表示喜庆、祝福等意愿与效果,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红梅形象的泛滥,强化了红梅的社会认知。

(五)梅花神韵品格的坚守与白梅种植地位的维护

从上述古今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不难感受到传统梅文化的精神信念与审美情趣正面临着新时代流俗好尚的侵蚀和冲击。白梅与红梅的爱好看似梅花内部不同品种间的兴趣选择,而实质却关乎传统梅文化确立的物质根基与精神核心。宋以来梅文化蓬勃兴起的精神实质是对世俗大红大紫、富贵繁华情态的抵制与超越,而现在至少在园林园艺这些与梅花风景最为关切的领域,正在悄无声息地走向反面,表现出某种“集体无意识”转向。如果任其进一步蔓延,必将潜移默化,积重难返,改变人们对梅花的基本印象和认知,颠覆梅花的传统文化形象。我们到底是遵古尚雅,坚持传统江梅类白花品种的崇高地位,还是趋时从俗,听任红梅之流俗爱好不断弥漫,这是摆在广大梅花梅文化工作者、梅花园艺从业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1.要坚持梅花朴素清雅、淡泊幽逸的形象特质与神韵品格

梅花的文化形象与精神象征是一个物质形象与人们审美情趣有机统一的文化体系,是漫长历史铸塑与积淀的结果,而以野梅、江梅为代表的种质及其洁白、幽香的性状特质是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尽管我们今天有许多生物技术操作能力,但要坚持南宋诗人王十朋《书院杂咏·千叶黄梅》所说“菊以黄为正,梅惟白最佳”,坚持以江梅、野梅为梅文化本色品种与经典花色的原则,这是梅文化的物质之本。更要坚持朴素清雅、淡泊幽逸为梅花品格神韵的思想认识与审美传统,坚定画家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那样的思想信念和气节情操,这是梅文化的精神之本。如果离开这些梅文化的立足之本,舍本求末,一味以红色是尚,梅花就难以超越桃杏,更无法比肩牡丹、芍药。

要不断宣传传统梅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欣赏情趣,发扬梅花那样超凡脱俗的道德情操,培养梅花那样高洁清雅的品格志趣;要鄙弃贪求大红大紫、富贵繁华的流俗情态,弘扬梅花那样志洁德馨、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只有坚持传承这些数千年梅花承载的精神信念和文化情趣,才有梅文化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梅文化在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与美好作用。

2.切实保护和促进白梅风景资源的发展

上述只是思想认识问题,更为重要的还在园艺栽培、园林应用、艺术文创等各类景观形象营造中注意切实履行,尤其是园艺园林管理者、专业工作者与从业者切实做好传统白梅类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维护各类经济和园林种植中白梅的传统地位和基本优势。我国传统果梅以白花品种为主,要培育更多适应南北不同气候条件的优良白花果梅品种,切实维护传统白梅品种的种植数量,促进青梅产业形成更多香雪如海的盛大景观。在各类大小规模的梅花园林营景中,要尽可能保证白梅品种的栽种数量,争取多培育和驯化能适应北方地区露地生长的真梅类白花品种。在各类梅花盆景制作中,也要尽可能争取多选择江梅、玉蝶、绿萼等花色雅洁品种。在一些古根老梅制景中,尽量保持其本色,避免为迎合世俗爱好而改接红梅、粉梅品种。

特别想提请注意的是,除一些以红梅命名和某些特殊主题需要的公园外,各类新老梅园尤其是传统公共大型梅园要争取保持江梅、玉蝶、绿萼、黄香类白色梅花种植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保证有一定规模的连片纯白梅景,并努力维护其品种的纯洁性。深色之花香气必淡,而白色梅花香气浓郁,应尽可能利用马蹄形等山水弯环地形以及常绿树林竹林、常绿树篱的间隔、围遮与反衬效果集中连片种植白梅,以取得云囤香积、芬芳蒸腾的美妙境界,引发和强化游客香雪如海、芬芳扑鼻的景观印象,使梅园成为感受梅花本色风景、体验纯正梅文化清雅超妙境界的生动场所。

梅景枝疏朵小,成片种植方有气势,品种选择不宜贪多务得,以免景色杂乱无章。如果红、白两种品类兼重,在栽培布局上,要尽量红、白分片种植,以形成白梅如雪、红梅如霞的不同景观效果。不能见树不见景,要充分考虑红色品种十分抢眼,尤其是朱砂类大红、深红品种和美人梅等花朵繁密的红色花树,与白梅相比有着一以当十的视觉吸引力,如非种质资源圃和科普园等特别需要,尽可能避免在白梅片区穿插套植这些品种。这易使梅园景色斑驳,流于三春风景姹紫嫣红般的俗艳,丧失梅花风景幽清、纯洁与高雅的特性。

四、野梅与家梅

此处野梅指天然野生的梅花资源,家梅相对于野梅而然,是指人类种植的各类梅树。范成大《梅谱》:“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处,皆此本也。”明代杭州西溪僧人真一《梅谱》:“未接梅为野梅,已接梅为家梅。”【李卫:《西湖志》卷24,《故宫珍本丛刊》本。】也就是说,未经栽接过的梅为野梅,而经人类栽种、嫁接过的则称家梅,即如今园艺界通称的“栽培梅”。两者根本区别在于天然与人为的不同性质,本节讨论古今相关情景与当今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梅与蜡梅的野生资源信息

梅与蜡梅的野生资源状况自古即远为不同。对两者相关分布情况,笔者已有文章分别做了详细考述,上文也有简单勾勒。梅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分布是极为繁盛的,无论野生还是栽培皆然。我们从范成大所说江梅即为野梅,“未经栽接”即为野梅,“山间水滨荒寒清绝”随处都是,也不难感受到唐宋以前人类栽种与野生分布之间交接混杂,很难截然区分的现象。因此唐宋诗人直言所见是野梅的现象比较普遍,杜甫《西郊》“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宋人王之道《和魏定父早春》“溪流碎玉鸣,野梅随处伴行人”即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与生活深度、广度的拓展,无主荒山野岭越来越少,人们所说野梅已多属远郊或深山乡村的种植梅景,如清方中发《南浮看梅戏示座客》“野梅无数是谁栽,夹路漫山次第开”,继昌《由龙井至净慈寺》“归来天欲暮,一路野梅香”,所说都非荒僻无主的野生林景,而是乡村种植风景。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所见真的野生梅树与栽培梅是明显不同的,如宋赵师秀《停帆》说“野梅皆是刺”。而在一些荒远偏僻山区,也确实存在一些大片野生梅林,如清郑光祖《梅花》:“梅花红白,天下所同,惟今日新增佳种,非古所有,并非数十年前所有。若白梅在野,诗称野梅,非真野梅也。余曾经永善县荒山中,见梅树无数,长皆不过二三尺,枝干四岀如棘刺。时为正月中旬,梅适有花朵,甚小。此非人所种,是天生野梅,意梅花始生之真面目如是也。”【郑光祖:《一斑录》杂述三,清道光《舟车所至丛书》本。】所说是川滇之交即今云南昭通永善县荒山中的野生梅花,到了清朝,只有这样极为偏僻的山区才存在真正大面积的天然野生梅林。

今人考察研究发现,“川、滇、藏交界的横断山区是野梅分布的中心”【陈俊愉主编:《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第21页。】,但规模和数量密度都不够突出。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区,尤其是较为边远、偏僻的山区仍有规模不等的零散分布,数量也较有限。21世纪以来,仍有一些野生梅分布的新发现【张启翔、吴根松、赵印泉等:《我国皖、赣、川、滇地区野生梅花资源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增刊2。姜良宝、陈俊愉:《皖南、赣北地区梅野生资源调查》,《北京林業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类似的情况今后应该仍有。但是,蔷薇科梅是小乔木,生长环境要求较高,既不耐旱湿,也不耐严寒酷暑,除了“云南那样的高原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即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环境条件”【程杰:《我国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关文化现象》,《东方论坛》,2021年第2期。】,在整个南方丘陵山区阔叶林带并不具备自然形成大规模优势种群的生长能力,在远离人迹的高山深林大量生长分布的概率也应比较低。

关于我国古代蜡梅的野生分布信息,笔者也已有较为详细的梳理勾勒【程杰:《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由于蜡梅主要为灌木,多在南方深山溪谷间形成分布优势,古代见于记载的多在今湖北、四川、重庆、湖南、贵州及陕西南部,今人的考察结果也适相印证。蜡梅的开发历史较短,而蜡梅的生境要求较低,在南方深山溪谷瘦瘠山坡、其他树木难以生长之地,易于形成大面积分布优势。如今在湖南、贵州、重庆、四川、江西山区河谷、山坡仍有不同规模的成片野生蜡梅发现,类似的情况今后应仍有不少,整体较蔷薇科梅应该远为可观。

(二)野梅的文化意义

尽管唐宋以来人们真正所见纯正野梅尤其是大片天然梅林的机会越来越少,野梅的实际生长景象也未必胜出人类种植林景和盆景之类制作,但在传统文化认知和审美心理上,野梅以其自然生长、远绝人寰的状态而具有崇高的地位。人们经常提到的几种不同梅花生境有:宫梅,指宫廷、御苑所植之梅;官梅,指官路、官署园圃所植之梅;郊梅,城郊所见之梅;村梅,乡村、农户所植之梅。整个序列有渐近乡野自然之意,梅花美、梅花精神象征的本质就在闲淡、幽雅、超逸之境。而野梅无疑是其中最为高雅幽逸的一种。明人孙继皋《沈飞霞梅花分咏诗叙》说:“梅花宜荒落之滨、萧闲之野,绝类清癯山泽之夫,则风人韵士在在为之推毂焉。”【孙继皋:《宗伯集》卷3,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王庆勋《野梅》诗:“逃名何止厌孤山,茅舍竹篱兴亦删……一样雪中争品者,未曾修到似君闲。”【王庆勋:《诒安堂诗稿》初稿卷4,清咸丰三年刻本。】都是说的梅花美的本质在一种野逸萧散之品格与意趣,而野梅以其生境之幽,推为格调最高。士大夫文人相应便多野梅、梅野之号,所画梅也多以野梅标目,元人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丁野堂,名未详,住庐山清虚观,善画梅竹。理宗因召见,问曰:‘卿所画者,恐非宫梅?对曰:‘臣所见者江路野梅耳。遂号野堂。”清人朱方蔼《为方兰士画扇》诗:“江路溪桥雪作堆,春来策杖几徘徊。平生惯识荒寒味,不画官梅画野梅。”都是借野梅作标榜,推举梅花闲雅幽逸的品格情趣。

(三)当代“二梅”天然野生资源的大力保护与合理开发

古人这种对野梅的推重还只是文化上的一种趣味和格调,表现在诗歌、绘画领域更多也是一种符号化的写意,既不难理解,也不难认同。但重要的是随着现代社会人口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全球化交互作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广度深度迅猛发展,天然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侵蚀污染,日益丧失其古朴、宁静、纯净的生存状态,这成了如今所有“二梅”事业工作者、从业者最堪忧心之事。近数十年,以陈俊愉、张启翔、包满珠等先生为代表的“二梅”专家们一直积极呼吁对二梅野生资源的保护【陈俊愉主编:《中国梅花品种图志》,第17-18页。包满珠:《我国川、滇、藏部分地区梅树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向胤道、王齐华、李采明等:《大巴山区野生腊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第1期。伍碧华、徐恒伟、明军等:《四川大巴山野生蜡梅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年第5期。张启翔、吴根松、赵印泉等:《我国皖、赣、川、滇地区野生梅花资源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增刊2。宋兴荣、何相达、袁蒲英:《四川蜡梅产业化发展对策与建议》,《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增刊2。姜良宝、陈俊愉:《皖南、赣北地区梅野生资源调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广大“二梅”专业和产业工作者也都有类似的自觉意识。而现在的问题是,日益增长的各类风景观赏需求与实际野生资源的珍稀存在之间,相关园林园艺产业开发的利益追求与自然野生资源的宝贵价值之间,科学技术开发的潜在名利与生物种质自然本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对立、矛盾與冲突,需要我们所有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对此保持清醒的意识,自觉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

1.要大力加强“二梅”野生群落、种质资源与古树资源的保护

梅自然分布主要见于南方,除云南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较利于梅的旺盛生长外,在南方草木葱郁的环境尤其是人迹罕至的深山丛林里,梅不具有种群发育的明显优势。对于为数不多的传统野梅分布地,主要是横断山区野梅原始群落,秦岭、皖南、浙东、岭南、川西等传统野梅资源地日益稀落的野生梅树群落要分级建立严格的保护区,使这些传统的野梅群落和古老梅林资源免受人类的进一步侵害。蜡梅开发比较迟,野生种群多分布偏僻的溪山峡谷间,不易被发现,相应的状况要好一些,但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传统报道较早的古代房州、金州即今湖北保康、房县、竹山、陕西安康、四川万源、重庆巫溪等地优先建立蜡梅野生资源保护地,在湖南湘西、贵州、浙江等不同环境野生蜡梅资源集中发现地也要分级建立相应的保护地。这既是对“二梅”自然资源历史遗产的保护,更是对“二梅”未来命运的守望。

应注意“二梅”种质资源的保护。南京农业大学高志红教授等负责国家果梅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如果技术上容许,争取在此基础上或以更有利的方式,建立蔷薇科野梅、果梅与花梅统一、完整的种质资源圃和种质资源库。蜡梅也应在适当的地方建设国家种质资源圃与种质资源库。【陈龙清、陈俊愉:《蜡梅属植物的形态、分布、分类及其应用》,《中国园林》,1999年第1期。】也应鼓励南方“二梅”传统分布地、盛产地政府机构、公园、科研单位和社会园艺企业等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建立不同功能与特色的品种收集、种植、保护机构和种质园圃。同时也应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数据等方式进行相应生物资源的收集、分析、记录与保存。如此传统与现代、政府与社会、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资源的广泛收集与多样化保护,有利于整个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充分、完整与经久。

古梅的保护也是野梅资源保护的重要任务。古梅既是自然资源,更是历史遗产,经过王其超先生等众多专家数十年的调查研究,蔷薇科梅现存古树资源相对清晰一些,陈俊愉先生主编的《中国梅花品种图志》有专章进行详细的著录与描述。【陈俊愉主编:《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第235-248页。】蜡梅的相关研究远未充分,虽然不少野生蜡梅分布群落的考察报道中都有一些古树的消息,但缺乏集中专题的研究和著录,相关工作有待大力加强。无论对于梅还是蜡梅,都要依法严格禁止和打击非法盗挖、买卖百年以上古树的行为,避免乃至杜绝从古树原生地移栽或变相移栽制造所谓“唐梅”“宋梅”“元梅”“明梅”“清梅”的行为。套用一句流行的公益广告台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挖掘”,国家各类公园、植物园要带头杜绝购买野生古梅资源营景招揽的行为。我们需要更多种树建园、丰富梅景的积善修为,而不是任何形式的欺世盗名、弄虚作假、拨弄历史是非之举,这在本质上是与梅花清贞雅正、朴素自然的文化特性背道而驰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无论梅还是蜡梅,数十年树龄的株干就具有一定的老树气象,相应的风景游览价值会与年俱增,相应的历史文化会不断积淀。建议所有五十年以上的公共梅园就不同的种植年代进行分区管理与维护,这不仅可以清晰、生动地展现梅园建设发展的历史步伐,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原地生长的强久活力,发挥不同树龄林景的观赏效果,逐步形成具有地方观赏文化、园林建设标志意义的梅花风景,使一代代的植梅营景成果成为我国梅文化建设发展历史的有力足迹。

2.努力做好“二梅”生物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自然生物有着自身独立存在的方式与价值,而人类有着更多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和意愿。在“二梅”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类不只对有关资源的有序开发、可持续发展负有责任与义务,还要注意开发利用中对于“二梅”生物自然特性、自然生存状态的必要尊重,努力维护“二梅”生物系统内在多样性以及人与生物、生物种群之间和谐关系的健康发展。这其中又有两点特别提请注意。

一是品种的选育、创新等应坚持以梅自然原生资源为基础与核心,尊重“二梅”各自物种的基本性状特色,防止人为的过度参与和恣意改造。早在北宋牡丹品种万紫千红层出不穷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一诗中就表达过这样的担心:“古称天下无正色,但恐世好随时移……又疑人心愈巧伪,天欲斗巧穷精微……争新斗丽若不移,更新百载知何为?”是说人类贪艳求新无度,自然界的变化也会随之穷竭其力以为应合,人与自然有可能绕进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无度欲望陷阱之中。时至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坚持绿色生态文明和生物命運共同体理念,尊重不同物种的天然性状与个性特色,避免各种毫无节制、滥作无度的改造与开发行为。在蔷薇科梅的品种培育与开发中,要坚持梅与桃、李、杏同类,以浓酸为特性的果树性质;坚持以江梅类为核心,以早春为花期,花期无叶,花色洁白、花香清雅为基本特征的观赏品种体系。在蜡梅品种的培育中,维护以狗蝇、磬口、檀香等古老品种为核心,花期较蔷薇科梅略早,花瓣具蜡质、花色正黄、具浓烈香味等基本生物特性。我们所有的品种开发都要坚持这些基本生物本性,坚持守正务本,创新而不失梅性之正,求奇而能葆梅质之常。我们欢迎像杏梅、美人梅之类品种对梅花风景的丰富、南梅北移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贡献,但要注意时刻防范人为创制的似梅非梅、貌似实非之类新品种肆意泛滥,防止过度求新掠奇,乃至孽造与制假,导致物种生物个性的涣散与泯灭,种质资源的混乱与恶化。要保证真梅系尤其是江梅类古老品种的主导和优势地位,防止类梅、非梅类人工品种对真梅类品系的僭越和挤压。要保证梅品种的开发、创新有利于“二梅”本质属性、自然形象及相应审美文化传统的维护与发扬。

二是充分认识“二梅”生物价值的有机性、丰富性,在开发使用中不夺其性,尽展其材,尽享其美。“二梅”作为两大物种是大自然漫长演化的结果,数千年来,我们民族因材为用,尽其所利,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无比辉煌的精神文化。但在人类进一步厚享其利、尽其所用中不夺其性、不失其材等方面也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努力的空间,有一些必须注意弥补的缺憾和防范的现象。

明朝竟陵派著名文人钟惺著《夏梅说》感慨:“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钟惺:《隐秀轩集》隐秀轩文·成集,明天启二年沈春泽刻本。】是说人们对于梅的取用与观赏只问人类主观所需,用其可用,目光比较短浅。蔷薇科梅主要只取花、果,蜡梅最初只用作薪材,近千年来始赏其花,现代注意提取其香料,这是人类明确的功利选择,不会全面考虑生物有机体的所有价值。从充分发挥“二梅”生物资源价值说,在食果、观花之外,也有观果、食花等价值利用的空间。仅就蔷薇科梅的果实观赏而言,古人就积累较为丰富而美好的经验,如前引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韩偓《中庭》“中庭自摘青梅子,先向钗头戴一双”,五代冯延巳(一作宋欧阳修)《醉桃源》“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宋赵汝腾《食梅》“儿时摘青梅,叶底寻弹丸”,明沈守正《立夏》“青梅如弹酸螫口,家家蒌蒿佐烧酒”,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情景。今天,我们在早春赏花之外,也应该充分开发果实观赏与节令民俗价值,以丰富人们的情感生活。蔷薇科梅树在云南多枝繁叶茂,树体高大如屋,应该充分研究其生长机理,在其他环境中培育类似生长能力与效果的优良品种,以发展梅树林木生长气势、发展活力及其硕株古木的观赏效果。蜡梅的生长速度快,除大面积种植外,要尽可能多养育成大面积乔木状森林和单株、丛干大树,以壮大其林木风景效果,切实丰富其观赏价值。

古代对于蔷薇科梅的园景组合、枝干修剪、切花瓶插、盆景制作都有精妙的创造,积累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早在南宋王质《墨梅》诗中就总结出画梅“贵简不贵繁”“贵老不贵稚”“贵瘠不贵肥”“贵含不贵开”等“四贵”“八宜”原则。也逐步出现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组合名目,构成了我国传统梅文化最为经典的欣赏模式。这其中固然依托梅树的生物习性基础,但也带着明显的人为理想化想象,包含着更多人类一意孤行的主观性发挥和符号化设置。清龚自珍《病梅馆记》的观点广为人知:“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龚自珍意在借盆梅即“病梅”之说影射封建专制思想摧残社会生机、扼杀个性自由的痼疾。类似的观念早在盆梅初起的宋元时期就隐约有见,如元人仇远《盆梅》:“有客送苔梅,来自马塍里。斜枝巧盘折,的皪数十蕊。意欲媚春风,宁免少屈己……何当解其缚,条直有妙理。幸不入俗眼,入俗梅亦耻。”他们的呼吁从反面提醒我们,宋以来几个世纪中文人、画士、圃师们手写心裁的梅花作品与梅花的天然本性、自由生长形象相比发生了多少增饰、矫变和扭曲。这固然有着各自艺术创作的规律,是传统梅文化的精妙创造,但站在梅花生物本体的立场来说,对梅花生物形象至少有一个全面认识、充分尊重发挥的问题。所谓“四贵”“四美”只是梅之美感的一个方面,远不是全部。追溯梅花审美认识发展的历史,“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南朝萧纲《梅花赋》),梅花作为春色第一花是最明确的共识,后来改称岁寒腊月之花,有着宋以来社会文化重心南移的背景【程杰:《我国赏花重香的民族传统、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而更多的则是进一步提升道德品格象征的文化需求。就蔷薇科梅的实际花期来说,除岭南等少数地区外,更多都严格属于春天,民间文化中也多用作春回阳复的吉祥象征。尽管后来称作“四贵”的“病态”美追求始于宋代,而在宋代无论是林逋、苏轼的诗歌还是扬补之等人墨梅绘画中的梅花,依然是疏影横斜、竹外一枝的条秀形象,即便是在元人王冕笔下,梅花仍不乏满幅花朵珞璎缤纷、生机勃发的景象。

这些不同历史阶段所见各异、雅俗不同的兴趣好尚既是梅文化传统内在的多样性,也是梅生物形象丰富生机无可掩抑的活力折射。我们的各类文艺书写、文化创造既要借鉴吸收传统梅文化的丰富精华,更要直面梅花生物形象鲜活淋漓的丰富景观,培养更多新鲜的灵感、美妙的情趣和更为巧妙生动的形式技艺,创作更多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妙契物理而又巧夺天工的文学艺术作品,以赓续和激扬我国梅文化发展的辉煌历史与无穷活力。

(本文写作中,幸承许联瑛、李庆卫、王保忠、高志红、陈树茂、宋岐山、邵掌珠等生物、园艺学专家学者应询指教、审阅批改,获益良多,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渠红岩〕

猜你喜欢

蜡梅红梅梅花
风中的舞者——蜡梅
《蜡梅报春》
蜡梅
梅花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uris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