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的主体性危机与破局

2023-06-23邹梅刘晓凡钟柏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6期

邹梅 刘晓凡 钟柏昌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给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带来了危机,具体表现在教师身份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为了重塑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本文重点探讨了教师在如何思、如何育、如何教三个方面的应对路径。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教师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6-014-03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AI-Generated Content;GAI或AIGC)是通过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类型内容的人工智能[1]。作为当前最流行的GAI代表,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价值(为行文方便,下文将主要以ChatGPT指代GAI)。对教师而言,ChatGPT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扩大教师的知识广度。同时,ChatGPT也给教育活动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给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机。如何应对这种挑战,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展更为深入的探索。

隐忧:教师主体性危机

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对象性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蕴含了教师生存和发展的本源性潜能和自我力量[2]。这种本源性潜能和自我力量是教师捍卫自身主体地位和促进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机器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受到威胁,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职业身份、专业权威和角色地位会受到威胁,从而导致身份认同危机;第二,教师对新技术产生认知失调,从而导致专业发展危机。此类教师主体性危机影响着教学行为的选择和实施,进而威胁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教师身份认同危机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如何认识作为教师的自我。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教师作为自然人,对“主我”这一个体的自我认同;也涉及教师作为社会人,对教育教学共同体中“客我”的专业认同[3]。ChatGPT在促进教育教学的同时也加剧了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为价值认同危机、专业认同危机和角色认同危机。GAI背景下,教师职业危机论屡见不鲜,虽然ChatGPT并不会取代教师,但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教师实际具备的能力与社会期望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便会引发教师心态失衡,加剧价值认同危机。同时,学生频繁使用ChatGPT会对其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学生将解决课后任务的希望寄托于ChatGPT,而ChatGPT有时提供的错误信息会与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相矛盾,这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权威性,引发专业认同危机。最后,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担任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多元化角色会使教师产生压力和焦虑心理,模糊其专业属性,加剧角色认同危机。

2.教师专业发展危机

当前,不同教师对ChatGPT的态度截然不同,部分教师将其“奉若神明”,部分教师对其“避而远之”。前者体现为教师在教学或教研过程中,过度依赖ChatGPT来“坐享其成”,长此以往,教师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丧失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教师可能会直接按照ChatGPT生成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等来执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会异化为一种固定的讲授过程,缺乏应有的生成性和体验性。又如,在教育研究方面,教师可能会直接利用ChatGPT生成的教学反思等材料来完成教研任务,不仅偏离了教研活动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初衷,也不利于教育与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发展。与之相反,后者则体现为教师过于提防ChatGPT的应用风险,而对其能够扩大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等应用优势的接纳意识不足。

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技能感到迷茫和混沌,进而对新兴技术持观望态度。就目前而言,教師这个职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会人工智能的教师”可能会淘汰“不会人工智能的教师”[4]。人机协同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完成某些重复性、机械化的职业劳动,进而有更多精力聚焦于系统性、复杂性、创造性、情感性的高级劳动。

破局:教师需要思行合一

重塑教师的主体性地位,需要打破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专业发展危机。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归根到底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身份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保持理性的自我价值认知。针对专业发展危机,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做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1.如何思—— 保持教师的自我价值认知

思,在本文主要指的是思考、思维和思想。教师主体性地位的重塑需要教师保持理性的自我价值认知,特别是要学会独立思考与反思,并具备应对人工智能的思维和思想,确认人类教师之于机器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面对ChatGPT的挑战,教师需要主动思考以下问题: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何利弊?作为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促进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自身的导学能力、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等,自主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实施方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充分发挥机器教师与人类教师的优势。

其次,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一样可能会存在偏见,甚至产生和传播错误信息,并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5]。例如,当教师在ChatGPT中输入目标问题时,它或许会生成很多种不同的回答,而有些答案与目标问题的关联性不大。因此,教师还应具备批判性思维,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不迷信权威,不沉迷技术,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善于分析,敢于质疑,以客观思辨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新技术。

2.如何育—— 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育,主要是指育人、育才。当前,ChatGPT在教育领域里表现出强大的应用优势,数据隐私、技术伦理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在此背景下,未来教育的重点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素养,实质上是使学生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育人目标的统领下,我们一方面要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则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

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等将成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的高阶思维。其中,计算思维能够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思维能够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多种问题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秉持五育融合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将学生培育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智慧、有同理心、有审美能力的人。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以及价值观的熏陶,积极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与互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言语和非言语的反馈,以此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3.如何教—— 做学生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教,主要是指教学。人们普遍认为,ChatGPT的教育应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均带来了直接的影响,教师需要重点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等问题。

首先,素养的发展是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共同发展的过程[6]。知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思维训练的必要条件。针对ChatGPT有可能会生成错误信息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知识甄别能力,在备课环节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教师还需注重挑选那些真正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其次,素养导向的教育强调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引导。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强调要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笔者在前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需求,例如:从知识内容和物化成果分类的角度构建的4I教学模式,随后拓展为5I教学模式;以逆向工程教学和纠错教学为代表的TRIP教学模式和“灯笼”模型;从学习方式变革的角度提出的配对学习和竞合学习模式,以及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4C教学模式[7]。这些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以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提供方法参考。

最后,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是证据导向的素养评价,而不是结果导向的知识测试[8]。学生参与的学习全过程及其结果,都应纳入评价的范围,还可利用智能化的评价手段提升评价效率。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励儒云课堂能记录学生登录平台学习的过程性数据,便于教师可视化、精准化、持续化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之,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恰当的智能化手段,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结  语

需要说明的是,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作弊行为,引发学业诚信危机、伦理道德以及隐私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直接指向教师这一群体,但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教师主体视角,而且需要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考虑ChatGPT对学生主体性的影响。

毋庸讳言,ChatGPT等GAI产品会持续迭代,不断成熟壮大。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一线教师要以变应变,做到思行合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重塑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加强自身应对风险与挑战的能力,在GAI背景下,成为智能时代的数字型教师。

参考文献

卢宇,余京蕾,陈鹏鹤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ChatGPT系统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2023,43(4): 24-31+51.

孙瑞芳,滕洋.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的遮蔽与复归[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210(1): 52-59.

徐兴子.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挑战与突围[J]. 教育科学研究,2023,337(4): 19-25.

张绒.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关于ChatGPT的专访[J]. 电化教育研究,2023,44(2): 5-14.

Qadir, J.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ChatGPT: Promise and Pitfalls of Generative AI for Education [EB/OL]. [2022-12-31](2023-01-15). http://dx.doi.org/10.36227/techrxiv.21789434.

李艺,冯友梅. 支持素养教育的“全人发展”教育目标描述模型设计——基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哲学内核的演绎[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2): 5-12.

鐘柏昌,刘晓凡. 人工智能教育教什么和如何教——兼论相关概念的关系与区别[J]. 中国教育科学,2022,5(3): 22-40.

钟柏昌,詹泽慧. 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共识、差异与问题——基于4套标准文件的内容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4): 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