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念下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更新策略研究
2023-06-22牛思琪
摘要:针对当前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文章基于共享理念,提出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更新应遵循平等使用、差异配置、多元治理的原则,从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空间共享、营造共建活动、探索共治管理四个层面提出更新策略。
关键词:共享理念;社区公共设施;社区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社区作为城市构成的最基础单元,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而社区公共设施是社区集体观念与公共价值的载体,在社区公共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基本属性即公共性,这一特性与共享理念——人人共同享有社会资源的核心内涵不谋而合。在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更新社区公共设施,可以很好地解决现存的空间利用率不高、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提高社区的空间品质,对人们的行为与活动开展产生正向影响。
1 相关概念阐释
1.1 共享理念
在我国,共享一词最早出现在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齐)景公曰:‘金石之声,不敢独乐,愿与相国共享。”由此可见,同别人分享好的东西是共享最初的含义。而现代意义上的共享是共享主体对过程和结果的共同享受,即共享不仅是对成果的享受,还包括共享主体主动参与其中,共享实现的途径包括主体的共建共治。因此发生在社区范畴内的共享不仅包括居民共享社区资源及空间,还包括社区居民参与共建活动,进行共治管理。
1.2 社区公共设施
社区公共设施指服务于社区一级的设施,当前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涉及设施空间布局、社会差异、居民需求、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学者普遍认为建设社区公共设施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保障,其服务对象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设施种类主要涉及社区商业服务、基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1]。
而社区公共设施的发展主要受到实體物质要素及政治、经济等非物质要素的影响。由于非物质因素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的限制,本文不涉及宏观层面设施配置方式的讨论,主要从微观层面讨论如何使社区公共设施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实现社区共享。
本文涉及的社区概念并非以社区居委会作为分级标准的狭义社区,而是包含街区、社区居委会以及类似空间尺度的生活性区域,讨论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绿化、休闲服务5类社区公共设施(见表1)。
2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
2.1 品质及利用率低下
由于早期建设标准较低,且后期使用中的管理与维护不到位,社区公共设施普遍存在品质低下的问题,此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公共体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和休闲服务设施上。例如,社区户外健身器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花池花架无人管理,凋零衰败;公共座椅舒适性不足,无人使用。
2.2 服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
部分社区建设公共设施时未考虑实际的使用情况,存在空间面积狭小、功能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导致利用率低下。还有部分社区内公共设施只是按照规划标准配置,未结合社区居民构成情况进行针对性考量,出现设施配置与居民需求不符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例如,儿童较多的社区内未配置符合儿童尺寸的健身设施,影响正常使用;老龄化严重的社区未配置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区食堂等服务设施,或设施可达性差,未能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
2.3 既有与潜在资源闲置
社区公共设施闲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原本就面向社区开放的社区文化设施,另一类是半开放或全封闭的社区公共教育设施。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普遍由于管理缺失,出现闲置或商用现象,且设施的开放时间与居民需要使用设施的时间不能完全匹配,造成设施没能得到高效合理使用。
而社区学校等设施出于对学生安全性、管理便利性等考量,基本未面向社区开放,学生放学后校内的体育馆、图书馆、操场、停车场等空间均处于闲置状态,社区周边居民对相关设施的使用需求未得到满足,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
3 共享理念下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更新原则
3.1 平等使用
社区公共设施作为社区内的主要公共资源,要在合理规划与供给的前提下,保障社区居民可以平等使用设施,提高设施利用率。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开放时间、共享形式等,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通过开放共享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改善活动与管理形式,促进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中。
3.2 差异配置
社区居民是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主体,因而对设施的优化升级要做到以人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关注社区内不同居民的差异性使用诉求。不同社区的更新重点也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复制,要针对各个社区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差异化的需求,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更新方法。
3.3 多元治理
近年来,社区更新实践的主体逐渐由单方主导转向了多方协作,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技术支持、系统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寻求共治路径相结合的态势。多方协作是从社会学角度引申而来的一种社区更新模式,通常强调多元主体在良性互动下共同助力社区更新并共享更新成果,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居民及其他社会组织。通常来说,政府在更新中发挥号召与统筹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专业的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更新中,在社区共建活动与共治管理中形成良好的社区共享氛围,激发社区活力。
4 共享理念下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更新策略
4.1 提升设施品质,实现资源共享
4.1.1 定期维护保养,保障基本使用需求
社区内各类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老化、破损的问题,导致设施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因此要实现社区公共设施资源共享,要注重定期维护和保养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各类设施可以正常使用。
4.1.2 强调细节设计,提升设施品质
在保障设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更新设计应强调设施多功能用途的细节设计,同时考虑为人们提供非正式见面的交往机会。比如在花坛的更新设计中,除了着重恢复其景观功能,还可以加入歇脚坐凳,在增强美感的同时为居民提供共享的休憩场所。
此外,设施的设置还应注重功能复合,可以设置集雨棚、坐凳和吧台功能于一体的装置,通过设施功能集约化设计,满足居民休憩、娱乐的多元需求。
4.1.3 立足时代需求,倡导智能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社区公共设施提出了全新的需求,设施智能化逐渐成为新时代推进社区更新的重要手段,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完善社区服务,打造绿色共享的智慧服务社区。可以将智能化设施纳入社区公共设施更新改造范围,可以结合社区出入口、主要活动节点、公交站点等设置如智慧门禁、智能指示牌、智能路灯、电动自行车停车桩等智能设施,通过应用智能化技术提高设施共享度。
4.1.4 注重人文关怀,融入艺术表达
除满足居民基本的使用需求之外,公共设施的设置要兼顾趣味性及艺术性,营造良好的共享氛围。可以使用特殊材料搭建艺术装置,并融入与居民生活场景相关的元素,令其成为社区居民驻足观赏或讨论的聚集地,与艺术作品的亲切互动唤起了居民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实现了更艺术化的资源共享表达。
4.2 发掘存量设施,优化空间共享
4.2.1 功能再定义,提高空间利用率
许多社区公共设施由于管理不善处于闲置状态,居民缺乏公共活动与交往空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社区可以结合社区内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将社区内闲置活动室等公共文化空间更新为共享厨房、共享客厅、共享书屋、共享展厅之类的新型社区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待客、阅读、休闲、展览的共享空间,同时应注重突出空间功能的复合化,提高集约化程度。
4.2.2 兼顾需求差异,保障使用公平性
社区公共设施服务于社区居民,应当以其基本需求为导向,满足不同使用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因此功能设置要兼顾各类人群的特殊需求,体现使用公平性,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配套。
老年人口占比较大的社区要重点考虑完善老年日托、医疗卫生、社区食堂等服务功能,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家庭为中心,实现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更完善的养老服务。
而一些以年轻人或年轻家庭为核心的社区,则对基础教育、休闲娱乐、社群活动、综合健身等活动需求较高,可以增设社区图书阅览室、青少年学习中心、社区健身房等公共设施。
4.2.3 延时开放,提升居民参与度
延时开放现有的开放性公共设施,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探索更多居民空间使用的可能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居民在社区进行活动的主要公共设施,而文化活动中心的开放时间与居民活动时间不匹配,居民参与度较低,文化活动中心通常是早八点至晚五点面向社区居民开放,该时间段可以使用文化活动中心的居民主要为老年人,其他年龄段的居民则无法使用设施,可以通过优化管理路径、延长开放时间来满足更多居民的实际使用需求。图书馆、自习室、排练厅等设施在夜间免费开放,将社区内的老年人、下班后的年轻人等吸引到文化中心,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
分时开放封闭或半封闭的社区公共教育设施,避免资源浪费,促进群体交往。此类设施包括操场、体育馆等运动场地及图书馆、科技馆等教育场地,提高其开放度不仅可以在不改变现有设施总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施资源,使周边居民可以共享设施资源,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社区内群体间的交往,激发社区活力。在开放管理方式上,要秉持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学校基本功能的原则,利用放学后及节假日等时间向社区开放,探索以学校闲置空间弥补社区公共设施不足缺陷的形式(见表2)。
4.3 发挥社区优势,营造共建活动
4.3.1 引导居民参与,激发社区活力
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活动成为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中的重要体现,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共享不再局限于空间层面,还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社区共建活动以公共设施为空间载体,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其中,拓展了居民的交往形式,成为连接邻里关系的重要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居民的特长,利用社区闲置的设施设立戏曲交流、花草种植等“邻里驿站”,定期举办邻里节,开展才艺展示、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让居民参与到社区共建活动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赋予社区新的活力。
4.3.2 立足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
还可以立足社区文化习俗,打造相应的文化活动,可以结合地域文化与传统节令,以社区公共设施为载体,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将现行的社区设施更新与社区文化习俗相结合,为设施注入生命力[2]。与文化遗产有联系的社区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展示与交流活动,既能宣传文化遗产,更好地延续与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加强社区互动,从物质和情感两个层面共享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共识。
4.4 引导共建共享,探索共治管理
4.4.1 促进多元参与,形成运营机制
在社区管理环节,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促进社区共享的良性发展。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协调社区各方力量,引入社会组织等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居民成为社区的主要管理者,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管理活動中,形成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例如,在共享厨房、共享客厅、共享书房等社区共享空间的使用与管理中,社区可以鼓励居民自愿捐赠相关用品,居民提前向居委会预约场地,使用后自行清洁并交还社区居委会,后期的维护则由社区志愿者团队负责[3]。
4.4.2 强调自我服务,探索自治管理
居民自发形成的组织逐渐在社区公共设施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居民自发进行建设与改造活动,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更新。这种模式通常是由社区业主带头,成立社区互助会进行自我管理。基于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切实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客观反映居民意愿,另一方面能积极与居委会及物业等其他管理方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居民广泛参与,有助于高效推动社区发展。
4.4.3 融合线上平台,促进智慧管理
智能化的公共设施能够有效规避传统管理与服务模式下时效性差、服务品质低的问题,更加高效地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例如,供儿童玩乐的公共服务性场馆内可以安装云看护系统,家长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查看馆内人员流动及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向管理人员反映并解决。
5 结语
社区公共设施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社区的综合品质与活力。共享理念以共享为纽带,弱化社区公共设施存在的负面问题,平衡社区资源分配与使用情况,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为居民日常的行为活动提供新的场景。共享理念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更新以人人共同享有为核心,综合考量平等使用、差异配置、多元治理等因素,通过资源、空间、活动、管理等层面的共建共治共享,使公共设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形成全面共享的社区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孙玉.社区更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92-93.
[2] 柳瑄.基于邻里中心模式的社区公共设施设置与优化研究:以漳州开招商局发区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12):113-115.
[3] 章迎庆,孟君君.基于“共享”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探究:以上海市贵州西里弄社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8):89-93.
作者简介:牛思琪(1997—),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