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中山区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3-06-22黄萍柳琦张林旺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保护与利用民居

黄萍 柳琦 张林旺

摘要:济南市章丘区是山东传统村落相对集中的区域,其中梭庄村是章丘六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文章以相公庄街道梭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和测绘村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探寻梭庄村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并从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探究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的方式,延续村落历史文脉。

关键词:济南章丘;梭庄村;民居;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3

1 梭庄村概况

1.1 村落区位

梭庄村现隶属于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地处章丘区东北部,北临邹平市,南邻相公庄街道郝二村,西邻章丘区绣江路,东依长白山山脉。村域总面积约1320公顷,耕地280公顷,山林面积1000公顷。村庄三面环山,料石资源丰富。

1.2 村落空间布局

村落呈带状分布,东西向较长,南北向稍短。村中大部分民居分布在主干道周围,由于主干道是纵横交错的布局,因此村落的聚集形态呈团状,主干道与街巷共同构成村落的交通体系,建筑沿着道路两侧排列延伸,体现的是团状型与带状型相结合的空间格局。

“四横四纵”的街巷格局构成村落的基本肌理。四横为顺河街、中街、后街、村北街,四纵为石铺老街、南北胡同、青龙街、村东街,其他小街小巷縱横交错,共同构成了古村布局。村口位于梭庄大道与顺河街交汇处,村口路面已完成水泥硬化。沿主干道向东北方向,见文昌阁,有甬道通向村内,此道为石板路,石板路至中街与后街交叉路口止,其后道路为水泥硬化路面。

2 村落典型历史建筑及建筑特点

2.1 典型历史建筑

2.1.1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原为李缙明故居,因其成熟的建造技术、高大的建筑体量以及良好的建筑环境,被后人改造成李氏宗祠,族人统称家庙。李氏宗祠由寝堂、东院、西院、泮池和戏楼组成。因由民居改建,李氏宗祠的平面布局与传统的祠堂存在明显的差异。李氏宗祠的头门为通常用作“二门”的垂花门,并未处于中轴线的开端,而是位于院落的东北角。其泮池虽然正对着寝堂,但是在泮池的南侧还坐落着一座名为“横翠阁”的二层戏楼,也是章丘现存唯一的戏楼;在院落的正下方有一处名为“承恩洞”的隧道,与“横翠阁”的拱券门遥遥相对。李氏宗祠的院门,坐落在宗祠大殿东边,院门虽小,但建筑颇为精致。

宗祠分上下两院,上院中心正中坐北向南五间大殿,由原来的君子堂改建而来。主厅坐北向南,明五间暗两间称为七楹,一门二窗砖铺地面,建筑整体风格协调、朴实、庄重、大方,四面墙壁与村内建筑无异。甬道两旁并有石碑矗立:有记载光绪十三年建祠与重修重大事项的,有表彰族中义夫节妇、孝子贤孙的,另有刻着祖宗留下的二十条族规的戒碑。

2.1.2 南阁

南阁又称横翠阁,与君子堂、承恩洞形成核心中轴,并通过三面复道将上下两院组合成院落。门前一步是漯河,十步是梭山,下门上阁统高9米,复道分行左右。南阁为二层建筑,一层石砌,门洞为拱券结构,南北贯通。二层砖木结构,戏楼正对祠堂,三面围合,墙心填充土坯砖,外用麦秸泥抹面,立面层次丰富。戏楼房梁为榫卯结构,涂有紫红色漆。二层戏楼墙上大部墙体抹面脱落,隐约可见壁画,东侧绘制的是山水画,西侧绘制的是单色兰花图,寥寥几笔便将绘制对象的神韵映入画幅中。与横翠楼相对的是承恩洞,承恩洞用石头砌成,洞内有扶梯与寝堂的梢间相连。

2.1.3 药王殿

药王殿坐落于文昌阁里大街路南,初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当时仅为一座普通小庙,到了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式重建为现在的规模。乾隆十九年(1754年),对上顶外貌作了维修。大殿东西长8.5米,南北宽6.4米,共55平方米。此建筑全为墩头石垒砌,屋顶结构是非常有特色的卷棚顶,这在庙宇中非常少见。屋顶筒瓦倒扣,灰浆填缝,历经40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坚固。大殿的穹顶是光滑的石板结构,由石块挤压而成。2019年重修后,脊兽修复不当,影响了建筑整体风貌。

2.1.4 文昌阁

文昌阁建于嘉靖年间,位于梭庄大街西首,下门上楼,拱门正中有一碑记,上书“文昌阁”三个大字。拱门之上有阁楼一座,飞檐翘角,屋檐远伸,如巨伞覆盖门上,气势不凡。庙房四山五间,庙房四周有尺多宽行道,道外半人多高花墙,正中殿前并有6平方米大一体烧制的花砖迎壁,此壁乃成化末年临清官窑出品,朝廷恩赐梭庄。2018年重修文昌阁,拆除了红砖瓦房和旧影壁,阁上新建一面砖雕影壁,影壁中间主体部分的龙凤呈祥图案栩栩如生,周围饰以莲花等吉祥图案。

2.1.5 元音楼

元音楼建于万历年间,位处梭庄文昌阁外菩萨庙前左角,与西边三圣祠并列。虽然被称为楼,但实则一亭。元音楼四柱、四梁、四角飞檐,中间尖顶,全石结构。由底柱、立柱、横梁、托条、盖板、顶冠各部分,共30多块方、圆、梯、条等不同形状部件组合拼接而成,一环扣一环,卯榫紧对,严丝合缝,400多年来坚固如初。

2.2 建筑特点

2.2.1 建筑材料

梭庄村三面环山,料石资源丰富且植被茂密,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就了梭庄村民居显著的地域特点。主要建筑材料包括土、木材、石材。生土是分布最广泛的天然材料,价格低廉、施工简单,在当时建造工具较为原始的情况下,村内工匠依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造完成民居建筑。所以部分梭庄民居建筑是用生土制作土坯然后砌筑墙体,再用麦秸和泥将土坯墙抹平,最后使用白灰抹面。但由于生土材料具有强度低、稳定性差、不可移动等特点,必须原地保存,因而保护梭庄村传统民居建筑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建筑的墙体普遍使用土坯砌筑,屋顶使用木制的屋架,在石材的运用方面则使用非整石堆垒方式砌筑台基屋基等加固建筑的关键部位,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大规模土石工程,又使梭庄村时至今日依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朴风貌,突出了梭庄村民居的自然特色,使梭庄村民居建筑协调地融入自然环境中,浑然天成。

2.2.2 民居结构形式

梭庄村是位于济南市章丘区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建筑多为抬梁式结构,采用柱子与木屋架榫卯结合的结构形式[1],周遭使用石墙维护,如李氏宗祠的君子堂。除此之外,梭庄村还有全石结构建筑和具有特色的卷棚顶屋顶结构的建筑,如药王殿、承恩洞。

2.2.3 民居装饰艺术

梭庄村建筑装饰的美体现在对建筑构件上的屋面正脊垂脊的装饰、大门、照壁等。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因此梭庄村辖区内遗存的许多古代民居建筑,只能通过匠人对民居建筑细部的装饰与雕刻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其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

民居建筑屋顶的正脊先用筒瓦与大平瓦盖实,再用白灰抹缝,其上再铺青砖并垒小青瓦做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丰富层次,最后再上白灰抹缝,青砖压平,做出两边起翘。垂脊的做法也与同一层屋面正脊的做法相似,沿屋面正脊的两侧分别有一个垂直而向下的约1/2高处的分段,青砖用小青瓦拼砌图案,其下部分段做法相同,但整体高度比上部更高,略相差了10厘米,故由上而下看垂脊部分在逐级抬高,这种做法不仅比较美观,而且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向下另外1/2的位置与上部做法相同,但比上部更低,相差约10厘米,故从下往上看垂脊是逐级抬高的,这种做法不仅美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在现存民居建筑中,梭庄大门的装饰艺术非常考究,以李氏宗祠现存门楼为例,门板并没有过多的装饰,门枕石也是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由于当时李氏在村内地位颇高,因此民居等级也相对较高,柱础建造高度则相对较高,此做法除了彰显地位以外,还有防潮的作用。但由于当地整体民居建筑的等级相对较低,因此柱础也只是简单的方墩。

3 梭莊村传统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民居修缮不当,出现“建设性”破坏

在对梭庄村进行实地调研时,笔者发现村口处一建筑大面积粉刷绿漆,虽此建筑不是传统民居建筑,但其位于村口,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大面积粉刷绿漆影响传统村落氛围,此现象引人深思。许多村落为了追求形象工程,统一粉刷建筑表面,严重影响民居本身及村落的氛围感。更有村落在修缮村内遗存的传统民居建筑时,采用大量仿古装饰材料构件和现代装饰手法,修复质量不甚理想,建筑风貌难以保存。而有条件的村庄则是以直接拆掉后重建或局部移建等方式,大量修建民居建筑。这种建设性破坏不但严重损毁了当地民居建筑结构,而且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生态风貌,导致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丧失。

3.2 思想上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调研时,通过走访梭庄村民,发现村民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意识淡薄。村民更关注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很少关注传统民居保护。大部分村民仅仅对村内被市政府公布确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加以保护管理的民居和历史建筑有一定的保护意识,对其他暂时还没有被政府公布确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色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相当淡薄,而这些传统民居建筑同样蕴含研究意义和保护传承价值。还有部分人认为特色民居保护主要由地方文物部门、政府负责,与自己无关[2]。

3.3 社会经济发展与民居文化传承存在矛盾

梭庄村部分民居建筑历经岁月的洗礼,已经难以保证基本的安全居住需求,为避免资源浪费和民居文化消亡,须全面改建完善与加固修缮梭庄村民居建筑。与此同时,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加、政策的改变,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传统的民居结构不再适用于当下村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一些传统民居逐渐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被改扩建,逐渐失去了古朴的原始风貌,历史文化价值也逐渐降低或丧失。以梭庄村入口处刷大面积绿色油漆的建筑外墙为例,虽然绿色贴近大自然,但是这种建筑风貌与村落的历史风貌相违和,且建筑位于村口处,更影响外来人员对村落的第一印象,与千年古村风貌相悖。

4 梭庄村保护与发展思路

4.1 尊重当地民居建造特点和技艺,杜绝二次伤害

在修缮传统民居建筑时,要采用传统工艺,必要时需要呼吁村落中的老工匠参与进来,以传统的石匠、木匠工艺让民居保持原始风貌。对于因年久失修导致房屋结构损坏的民居建筑,要合理保留临街大门、建筑墙壁等处的石雕、砖雕等装饰性构件,依照传统雕刻技艺和原本形制进行恢复、修补。石雕的修复应采用相同的石料,利用传统工艺还原,杜绝二次伤害[3]。

4.2 增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

在落实梭庄村传统民居保护策略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宣传其历史价值,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其民居保护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村落的历史文化,让梭庄村特色民居活起来的同时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呼吁村民积极参与到民居保护进程中,从而形成保护传统民居建筑、传承村落千年耕读大村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氛围。

4.3 处理好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并迅速发展,基于此,要处理好保护与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避免民居破坏引发现实问题。

结合梭庄村的千年耕读历史,可建设以“千年耕读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村,设置旅游路线,以文昌阁为游览入口,向游客介绍、展示沿街传统民居院落与耕读文化氛围;以村史馆、南阁处为游览主节点,将顺河街作为文化展示长廊,集中展示村落耕读文化;以啸园核心区(李氏宗祠、南阁)为梭庄展示窗口,以还原场景的方式再现梭庄村特色风貌;以其中核心建筑李氏宗祠为梭庄宗族文化和名人文化展示平台,充分展现千年来梭庄人才辈出、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流传诗句众多等造就的梭庄悠久深邃的文化积淀。

同时,选取村落特色民居开发为民宿,让游客在获得良好居住体验的基础上,深度感受梭庄的文化韵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动员村民直接参与,使当地村民获得一定的收益。完善的游览规划不但能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游览参观,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5 结语

如梭庄村传统民居一样,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纽带。传统民居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形式丰富、特点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居住者在不了解传统民居建筑历史价值的情况下,按照个人需求对其进行改造、修缮,导致特色民居建筑生存状况堪忧。尽管政府正积极开展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专家学者也在为之不断努力,但对照科学的传统民居保护,人们仍需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学习先进的保护办法,探索更多更好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模式,进而更好地延续村落的历史文脉。

参考文献:

[1] 齐鹏鹏.济南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造技术与保护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2] 刘晋冀.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名家名作,2020(6):98-99.

[3] 张沛鑫,王卓男,高超.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与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隆盛庄为例[J].城市住宅,2021,28(3):66-68.

作者简介:黄萍(1999—),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景观。

柳琦(1999—),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环境设计景观。

张林旺(1998—),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环境设计景观。

猜你喜欢

保护与利用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摄影
民居智库
民居人物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