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你好 李焕英》火爆原因探析

2023-06-22刘林林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爆款李焕英

摘要:电影《你好,李焕英》一经上映就迅速大火,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文章从互动仪式理论视域出发,深入探讨其火爆的原因,发现电影《你好,李焕英》成为爆款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媒介平台奠定互动基础、“共同在场”产生共鸣、“情感”强化群体互动;同时影片存在一些问题,如电影“小品感”十足、剧情相对陈旧、真实却不新鲜等。深入剖析这个案例,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互动仪式理论;《你好,李焕英》;爆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你好,李焕英》是近几年电影圈最大的一匹黑马。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你好,李焕英》总票房超过了54亿元,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同时是中国女导演票房之最。它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是因为其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喜剧片,还是一部轻柔拨动观众心弦、深切引发国民共情的悲伤喜剧。分析它火爆的原因,能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

借鉴。

基于此,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你好,李焕英》成为现象级电影的原因,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趋利避害,才能推动电影界不断创作出更多爆款电影,为实现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互动仪式理论最早可追溯到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涂尔干认为仪式的主要因素是物理空间聚集。欧文·戈夫曼从微观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问题,他认为仪式就代表着规则[1]。柯林斯在涂尔干、戈夫曼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理论,其认为互动即代表仪式,它是社会动力的来源,而个体形象是个体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互动仪式理论强调的是物理空间下的“共同在场”,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能够起到唤醒情感的作用,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共同在场”能够激发情感的连接,从而引发参与过程的成员之间的内在认同,从而凝聚团结感[2]。

1.2.2 国内文献综述

截至2023年1月1日,笔者在知网数据库中以“互动仪式理论”为关键词,查阅到相关文献共201篇,从发表年份看,以“互动仪式理论”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关于“互动仪式理论”,国内研究相对于国外较滞后,但也有不断完善之势。这些文献主要涉及新闻传播、高度教育、社会学等领域,其中在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文献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新媒介形态有关的研究。这一方面主要是结合目前新兴的媒介形态,研究用户的行为。例如,焦雅茹的《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对微信拍一拍功能的分析》,作者以“互动仪式链”为框架,分析在如今的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推出的“拍一拍”功能企图打破网络媒体的“不在场”性,从而实现“身体在场”;张红帆的《B站Vlog互动仪式特征和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欧阳娜娜为主要的Vloger研究案例来探讨B站的传播机制。

第二,与传播营销相关的研究。例如,王雪雁在《“网红”形成与变现的内在逻辑——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中从情感唤醒、情感互动和情感共鸣这三个部分分析“网红”变现的内在逻辑;石磊、黄婷婷在《社群微商与病毒式传播——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解析》一文中基于微商病毒式传播体系,分析在“互联网+”分享经济背景下微商是如何变现的。

第三,倾向于对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的分析和直播弹幕的研究。如刘国强的《论互动仪式视角下网络空间的集体行动》和诸葛达维的《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以及潘曙雅、张煜祺的《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

1.3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电影《你好,李焕英》进行研究。同时,笔者通过观看电影这一亲身体验,对此电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学习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互动仪式理论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2 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你好,李焕英》火爆原因分析

2.1 媒介平台奠定互动基础

从古至今,媒介不断地发展、变化,其折射出社会关系演进的路向。从最初的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印刷传播,乃至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传播,媒介一直都在关联、塑造着人类文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中国蓬勃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大众化发展进程。尤其是以论坛文化为代表的媒介平台,彻底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网民纷纷在论坛中各抒己见,虽然达不到“百花齐放”,但是形成了彼此争鸣之势。网络以其自身的匿名性、互动性特征,给予人们“超越自身在实体社会内角色和身份约束创造了可能”[3],使交往者之间的共同信念和意义更易完成[4]。

随后,进一步发展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了论坛文化的特质,都拥有互动性的特征。互动使网民不再拘泥于被动获取信息的接受者身份,而是能借助媒介主动地获取、传播信息,由此形成弥尔顿所提出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你好,李焕英》电影粉丝群体依托豆瓣电影、B站、微博等媒介,在第一时间共享对同一事件的情感,能夠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在豆瓣平台上,《你好,李焕英》连续居最近热点电影榜榜首,影评超过6000条。在B站上,众多up主创作了与该电影相关的视频,比如拥有273万粉丝量的up主“刘哔电影”创作的视频《〈你好,李焕英〉这是一部我无法客观评价的电影》播放量超过373万次;粉丝量达542.9万人次的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创作的视频《〈李焕英〉没有意外,但出人意料》播放量超过273万次。在微博上,#你好李焕英票房破X亿#的热搜时常出现在热搜榜里,其中,#你好李焕英票房破40亿#话题的阅读量超过了6.2亿次,讨论达到6.3万次。电影的火热离不开观众的讨论,而正是这些具有互动性的媒介,为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火热讨论持续加温。

2.2 “共同在场”产生共鸣

互动仪式理论视“共同在场”为必备要素,无论是涂尔干还是柯林斯都如是强调。过去,“共同在场”指的是物理空间身体的共同在场。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环境下,即使没有共同在场也可以引发集体欢腾,这就是学者潘曙雅所认为的“虚拟在场”[5]。不管是“共同在场”还是“虚拟在场”,其强调的核心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由于人的存在,因此才将虚拟网络和社会现实连接在了一起。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在于母女之情。每一个人都是这种情感的“在场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多重身份,我们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父母,这是观众在观看《你好,李焕英》时都能找到深深的认同感与代入感的重要原因。作为父母,当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景象时,“胜利化工厂”、通过电视票购买电视机、工友排球比赛等情节能引起父母辈观众的共鸣;而作为孩子,从小成绩不如意,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操心,这样的人设正是大多数的“我们”。正是因为观众身份的“在场”,所以对影评传达的情感才能产生共鸣。

2.3 “情感”强化群体互动

“情感”作为建构性因素,它的存在是为了维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诸多的组织都依据情感来凝聚群体共识,最为典型的便是宗教,宗教依托情感产生宗教群体组织[6]。对个体而言,情感影响人们处理事件的结果,对待同一事件,不同的情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结果。可以说,自我意识即情感的体现。对群体而言,情感凝聚了团结力量,强化了群体内部的互动。尽管在勒庞看来,成员的行为受到情感影响,会失去自我身份成为“乌合之众”,但在当下,群体的这种行为似乎更符合涂尔干认为的“集体的情感强化共同的情感思想和价值”,且这种情感促进了社会整合[7]。

电影《你好,李焕英》最大的强心剂就是情感。情感上的共鸣使人们乐于在网络上讨论与此相关的话题,比如“我的李焕英”这样的活动,网友们纷纷在平台上晒出自己的“李焕英”,正如电影里面的那句台词一样——“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在春节期间,倘若是在家人团聚之时,这样的情感更能让群体融入其中;如若是疫情期间选择就地过年的观众,则更能激起其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使《你好,李焕英》成为近期最火爆的电影之一。比如,这部电影的取名,“李焕英”正是贾玲的母亲,可以说这部电影取材于贾玲的亲身经历,而讲述真人真事的电影往往能带给观众更多感动。此外,故事情节的反转也使人们意犹未尽。在观影的后期,当观众以为剧情即将结束时,结尾一个反转,其实母亲也同样穿越回她年轻的时候,母亲也在告诉孩子,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最大的希望仅仅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3 电影《你好,李焕英》存在的不足

3.1 电影“小品感”十足

作为一部电影,它应该具有电影的艺术性。从该电影的选角来看,贾玲、沈腾等演员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与其在娱乐圈树立的“人设”基本上没有差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贾玲第一次当导演的失误,这种选角方式降低了演员的表演难度,难以改变观众对电影角色的认知。由此,在观众观看完两小时的电影后,其心中留下的是演员形象,而非角色人物,所以有人称这一部电影为“录播小品”。

3.2 剧情相对陈旧

电影《你好,李焕英》是根据贾玲在2016年喜剧综艺舞台上演出的同名小品改编而来,该小品被一些观众誉为贾玲的“封神之作”。电影故事情节简单,整体可以分为序章高考失利摆筵席出车祸,重返20世纪80年代后买电视、排球比赛、为英子介绍对象,尾声母女相认与永别。这样的剧情缺少一些新意。作为贺岁档电影,虽然这部电影票房遥遥领先,但是其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3.3 真实却不新鲜

这部电影是贾玲关于母亲、青春、生活的回忆史,情感真挚动人,但是影片中的母亲形象并不饱满。在某种程度上,它绑架了大多数母亲,打造一种刻板的母亲形象,抹掉了母亲形象本身的丰富性,也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身为子女的观众。从技巧上来看,即使与情节剧《相爱相亲》相比,它也缺乏力量,因此更难对比类似《痛苦与荣耀》里母亲和子女作为独立个体相互平视的亲密关系。同时,它还起到不好的示范,即无法从悲伤中走向理智、探索生活本质,用冗长的煽情绕开了现实的复杂。如今,观众不再只青睐中国式的不分你我的亲情,而是更认可在亲情中走向人格的独立、人的平等。

每一部票房叫好的电影都有其成功之处,也有其值得改进之处。总而言之,电影《你好,李焕英》或许从某些角度来看,其“电影感”不足,剧情也稍显俗套,但仍然给其他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值得汲取的经验。

4 结语

互动仪式理论在解读《你好,李焕英》成为爆款电影原因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如媒介平台提供互动基础、“共同在场”产生情感共鸣以及“情感”强化群体互动等,这些都能为之后的电影制作提供思考与借鉴。与此同时,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应该注意规避一些问题,如电影的“小品感”、剧情陈旧以及刻板印象等。一部电影的火爆并非偶然,只有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电影才能不被观众忘却。电影《你好,李焕英》虽然火爆,但是正视其存在的缺点也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我国的电影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推动我国向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 王晴锋.戈夫曼与符号互动论:形似与神离[J].宁夏社会科学,2018(2):118.

[2] 刘国强.论互动仪式视角下网络空间的集体行动:以“帝吧出征”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6(11):74.

[3] 关凯.互联网与文化轉型:重构社会变革的形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7.

[4] 约翰·巴格,凯特琳·雅·麦肯纳.网络与社会关系[J].心理学年刊,2004(1):94.

[5] 潘曙雅.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J].国际新闻界,2014(9):37.

[6] 潘泽泉.理论范式和现代性议题:一个情感社会学的分析框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3.

[7] 陈昕.情感社群与集体行动:粉丝群体的社会学研究:以鹿晗粉丝“芦苇”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8(10):38.

作者简介:刘林林(1997—),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与社会。

猜你喜欢

爆款李焕英
金城“爆款”动漫能走多远,由艺术性决定
你好,我的“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 观后感
优秀的贾玲背后站着一个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如果这就是TA想要的呢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女神
妈妈比你想象的更爱你
——评电影《你好,李焕英》
5月男女童鞋爆版一览
中国最难懂的温州话居然这么好听——点击量超百万的爆款产品带来的启示及其他
论好老公的“爆款”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