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歌剧中的绝唱唱段分析
2023-06-22张天添
摘要: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是一种反映特定时期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全唱型”歌剧。其唱段多采用板腔体结构,借鉴了中国戏曲的风格与形式,多采用民族唱法演唱。绝唱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中一种具有相对固定表达内容及形式的体裁,基于此,文章对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江姐》中的绝唱唱段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绝唱唱段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革命历史题材歌剧;绝唱;板腔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J617.2;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03
绝唱这一体裁,在革命历史时期的中国民族歌剧中,通常为全剧音乐的汇聚与高潮点,具有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形态特征。本文以《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江姐》这三部民族歌剧中的绝唱唱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胜利时再闻花儿香》《五洲人民齐欢笑》为例,从指导思想、剧情、结构、风格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绝唱唱段在革命历史时期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艺术表现及意义。
1 剧情分析
三部歌剧分别讲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革命故事。《洪湖赤卫队》故事背景为新民主主义战争时期,《野火春风斗古城》故事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江姐》故事背景为解放战争时期。除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根据同名抗日小说改编,另外两部歌剧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根据历史人物塑造剧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洪湖赤卫队》主角韩英的原型是贺英、钱瑛、刘绍南这三位民族英雄,他们都具有面对敌人绝不妥协的决心。《江姐》[1]的原型是民族英雄江雪琴,她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英勇牺牲。三部作品中的绝唱唱段都是靠女性角色来演绎的。不论是在争取妇女权益地位方面,还是在情感渲染方面,女性角色都更符合特殊时期的角色需要,是在革命历史时期对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陋习的反叛。
这三部歌剧均取材自现实斗争。因为它们都以歌颂和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主旨,所以三部歌剧都有大量武装斗争的表现。歌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即使被白色政权包围,红色政权依然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历史长期积累的经验,是丰富而又深邃的。在武装斗争思想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最重要的一种。从《洪湖赤卫队》开始,歌剧就反映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抗战策略。在《洪湖赤卫队》中,赤卫队与潜伏在保安团里的张副官里应外合,夜袭彭府;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起义官兵冲进了司令部,包围日军并杀死多田;在《江姐》中,游击队员们广泛联系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在這三部战争革命题材的剧目中都有紧张激烈的武装斗争。剧情热情而有力地歌颂了毛泽东同志对革命形势的科学分析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在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创作中常常体现为紧密联系、热烈拥戴的军民关系。例如,在《洪湖赤卫队》的第三幕中,当白匪军将百姓抓住逼问赤卫队和韩英的藏身之处时,百姓为了保护赤卫队宁死不屈;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作为一名地下党员的家属,为了不让杨晓东任务失败而跳楼自杀;歌剧《江姐》更是将人民战争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游击队员们广泛发动群众,抗战抗粮,阻截敌人的军火,这正是人民群众力量的最好体现。
“党指挥枪”的思想,即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中,起领导作用的都是军事斗争中党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东、《江姐》中的江姐都是党的负责人,而且他们都是歌剧的主人公,在作战中发挥着带头作用。这一现象正是对“党指挥枪”思想制度的体现。此外,革命历史题材剧目还旨在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来反映人民军队的战斗生活,并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共产党人以无产阶级革命为己任的宽广胸怀。
2 绝唱唱段的音乐结构分析与对比
如表1所示,《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其主题的发展逻辑是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其中,第一部分引子(1~20小节)为起部,承部的篇幅最大为慢板和中板(21~140小节),快板+散板(141~172小节)为转部,快板+尾声(173~07小节)为合部。
《胜利时再闻花儿香》,其主题的发展逻辑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特有的歌词内容格式分段。音乐结构根据其绝唱乐段的固定程式化内容划分,分为回顾自己革命的一生、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展望胜利后的美好未来这几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21~59小节)内容为回顾自己革命的一生,第二部分(60~85小节)内容为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第三部分(86~104小节)内容为控诉旧社会的黑暗,第四部分(117~142小节)内容为展望胜利后的美好未来。
《五洲人民齐欢笑》,其主题的发展逻辑是慢—快—慢(A—B—A1)。音乐结构根据三段式中大体的速度框架与律动进行划分,即慢(散板—慢板,1~27小节)、快(快板—清板,28~78小节)、慢(散板—快板—慢板,79~107小节)这三个部分。
以上三首绝唱唱段在结构上都为板腔体结构,具有分节歌的结构样式。作品的各个段落分段都与歌词内容的转折密切相关,但三首作品具体结构的发展逻辑有所不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按起承转合的逻辑,《胜利时再闻花儿香》是按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特有的歌词内容格式的逻辑,《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按A—B—A1的再现三段体逻辑。
3 地方戏曲的借鉴与运用
3.1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主题歌作为主题动机,在作品中一般有两种呈现形式,第一种是在乐段中多次出现同一段主题歌,即“呈式—再现”的结构形式,第二种则是将音乐主题在全剧中以不同形式发展。《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一唱段就是运用“呈式—展开”的结构形式呈现主题。该部歌剧出自湖北省实验歌剧院,其音乐创作融入了天沔花鼓戏的音乐风格。天沔花鼓戏又称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一带的传统地方性剧种[2]。《洪湖赤卫队》这一作品从天沔花鼓戏中提炼出的具有浓郁湖北地方风格的音调“sol、do、re”,即由大二度与纯四度结合进行的“二四音调结构”。作者借鉴了江汉地区的民间音乐天沔花鼓戏的旋律为乐段主题歌,最典型的如襄河民歌《襄河谣》。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基本是以《襄河谣》为原型扩充改编的。
在天沔花鼓戏的其他作品中也能找到与《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相似之处。例如,《站花墙》中的离乡背井去投亲唱段同样具有“sol、do、re”的音调结构。该音乐主题在《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乐段中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现,对全剧音乐材料具有内在统一的作用。
3.2 《胜利时再闻花儿香》
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大量运用了河北地区民族民间戏曲和曲艺作为基本调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主题动机《乡谣》在剧中多次出现,即“呈式—再现”的结构形式。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的歌剧,其思想主题是爱国主义。这首充满乡音、乡情的歌曲作为爱国情怀的表征,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野火春风斗古城》唱段《胜利时再闻花儿香》借鉴了戏曲中的七声音阶,有旋律起伏较大、多为大跳等特点。例如,《胜利时再闻花儿香》的第25~28小节就体现了这些特点。从河北戏曲《苍岩月》[3]中可以看出,该乐曲为七声音阶,旋律起伏大,有较多五度大跳。
《胜利时再闻花儿香》的第三段快板“你们说的王道乐土……”(见谱例1),融入了传统的发展手法——垛板[4]。垛板能够增强气氛,表现激愤情绪。演唱者常以快速、有力的方式演唱,带有一定说唱式。垛板组成的结构为主体,音乐由慢渐快。当该乐段加上打击乐伴奏中梆子的演奏后,在演唱方面加强了对侵略者罪行的谴责语气,情绪层层推进,字字落地有声。京剧《白蛇传·游湖》就有用到西皮垛板(见谱例2)。
与《胜利时再闻花儿香》不同的是,京剧《白蛇传·游湖》的节奏带有附点,并不是平均节奏,所以其音乐旋律比前者更加活泼轻快。
3.3 《五洲人民齐欢笑》
在《五洲人民齐欢笑》中,作者借鉴了川剧高腔、浙江婺剧、四川民歌等音乐素材,作品《红梅赞》的旋律多出现在拖腔中,为“呈式—展开”的结构形式。主题歌通过对英雄人物江姐的赞扬,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五洲人民齐欢笑》的第二乐段从“到明天”到“党的教导”为清板。清板是指戏曲在演唱时没有主乐器伴奏,但是有鼓板敲节奏,其速度较慢,音乐更具抒情性。这段清板正是运用了浙江婺剧中表现亲人别离的“清板”,体现出江姐托孤时对亲人的不舍与母爱的伟大。
三首绝唱唱段都以徵调式为主,并且加入了分节歌[5]的结构范式,虽然都具有固定程式化内容,但由于剧情上的差异,其程式化的内容、方式及顺序各不相同[6]。《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分为回顾革命的一生、控诉旧社会的不公、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展望革命成功后美好未来这四个部分。《胜利时再闻花儿香》分为回顾自己革命的一生、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展望胜利后美好未来这四个部分。《五洲人民齐欢笑》分为与世人的告别、展望胜利后美好未来、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这三个部分。在思想表达方面,《江姐》是对英雄人物的赞歌,而《野火春风斗古城》和《洪湖赤卫队》则直接在主题歌中表达歌剧的主题思想。
4 结语
文章总结对比了《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江姐》这三部民族歌剧的剧情内容、指导思想、音乐结构、音乐风格。其均以歌颂、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主旨,围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人民战争思想,“党指挥枪”等重要思想观点进行剧情创作。在整体音乐结构上,文章对三部歌剧绝唱唱段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得出,三首绝唱唱段的结构发展思维逻辑不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按起承转合的逻辑、《胜利时再闻花儿香》按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特有的歌词内容格式的逻辑、《五洲人民齐欢笑》按A—B—A1的再现三段体逻辑。在音乐风格方面,三首作品分别借鉴了不同地方的音乐材料,分别运用天沔花鼓戏、河北民歌、浙江婺剧、川剧高腔等不同地域与种类的民歌、戏曲音乐。由此,绝唱唱段推动了剧情发展,实现了对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音乐上体現出中国民族歌剧的戏曲化、民族化,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时期民族歌剧创作中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 刘倩.中国歌剧作品《江姐》的理论分析[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0:10-11.
[2] 马晓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唱段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17-21.
[3] 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分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北戏曲音乐文集[M].石家庄:河北省戏曲研究室, 1983:30-31.
[4] 魏薇.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学分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0:21.
[5] 张建国.分节歌与通谱歌[J].音乐天地,1998(2):31.
[6] 李诗原.一部作为“音乐戏剧”的歌剧:写在国家大剧院版《青春之歌》首演之前[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2):57-80.
作者简介:张天添(200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