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2023-06-22陈双宇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核心素养

摘要: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文章基于这一课程标准目标中的核心素养,针对当下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策略,并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以及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思考。

关键词:艺术课程标准;中小学;音乐教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3

1 “养其根,立其本”的核心素养

“养其根,立其本”,而“本”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素养。由此可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艺术教育都有巨大影响。《标准》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5。艺术課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审美感知

《标准》提到,“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1]5。因此,对美的范围定义变得更加清晰,即美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者说有“爱”。《标准》紧跟时代步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春秋时期,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六艺”教育。“六艺”分别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不单是音乐,还指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即通过对艺术的学习,达到审美的目的。另外,孔子本人也提出了关于音乐审美的部分观点。由此可见,“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2]。

审美感知是音乐课程教学的基础。音乐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非语义性,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音乐与学生的内心世界交流,让学生有感受、有心得、有体会,动心、动情甚至动身,从而用行动表达感情。因此,音乐的教学过程就变成了音乐的审美过程。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可以更好地构建新时期的“三美”德育体系。

1.2 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的联动

“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1]5-6这两项核心素养是同行与发展的关系,都是实践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对其进行理解,即要求中小学生通过歌唱旋律、演奏乐器等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和理解作品的内涵、思想感情,养成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再借音乐实践活动表达情感。

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均强调了实践性。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一系列音乐实践,能够不断积累音乐知识、提升音乐水平,形成较好的音乐素养,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1.3 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1]6这种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尊重并理解其他优秀文化。人类在进化发展中创造了音乐,音乐亦是人类发展的象征。音乐拥有丰富的人文性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对人类的“文化理解”训练与建树发挥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3]。

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优秀文化众多,56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音乐传承和延续。从少数民族的音乐,如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纳西族的热美磋和白沙细乐,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无一不是经典。当然,不只我国有优秀的音乐文化,其他国家也有颇负盛名的音乐文化,如正歌剧、喜歌剧等,以及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众多知名的音乐家。

借助音乐课堂,能够使学生逐渐了解并喜爱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并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让学生接触外国优秀音乐文化,理解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达到培养“文化理解”的目的。

2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2.1 “被动音乐”胜“主动音乐”,课程审美性缺失

如今,学校部分音乐教师入职时间较短,没有丰富的经验,虽然掌握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音乐教学缺乏完整性,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部分老教师不能较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固守一套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从而形成“注入式”课堂。

《标准》的颁布以及2021年实施的“双减”政策,是发展音乐教育的一次机遇。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音乐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加入音乐审美教学的整个环节,使中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在具体的、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中,形成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

2.2 教学内容与手段缺乏科学性,课程实践性降低

一方面,音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会对学生的上课效率产生影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关注学科综合”,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出现为了综合而综合的现象,教师没有深入了解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音乐课变成了“小吃拼盘”,学生难以体会到音乐本身的魅力。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拓展了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使其对信息的包容性更强。近几年,流行音乐成为大众音乐生活的主要部分,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但对教材上的歌曲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以上情况均使教学内容呈现繁杂与单一并存的极端情况。

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科学性也会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学校有了比较完善的多媒体设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画面,相较于之前音乐课堂采用录音机播放磁带的单一形式要好许多。但实践中,教师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一节音乐课播放几个视频就结束了,几条视频、图片就凑成了一堂课,学生不仅得不到良好的音乐体验,而且缺乏音乐知识。

2.3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之争,学生缺乏文化理解

“流行音樂进课堂”是当下一直被热议的话题,部分人给古典音乐冠上“高雅音乐”的桂冠,将流行音乐贬低为“口水歌”。这说明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只有古典音乐是有文化内涵的,而流行音乐缺乏这一特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一方面,音乐教师仅用书本内容开展教学,课堂显得单一、无趣;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大量引入课堂,会致使课堂效率低下,教学目标可能无法如期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在两种极端的教学环境下,可能愈发觉得古典音乐无趣或者音乐课没有价值。这样一来,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如何增强民族自豪感?如何理解外来音乐文化?

有文化的音乐,就是使学生受到启发、心灵各方面得到成长的音乐。因此,音乐教育应该更全面地看待“流行音乐进课堂”这项议题,要打破以往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刻板印象。

3 从核心素养出发思考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3.1 坚持以主代被,体现音乐的育人价值,保证审美感知体验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音乐教学应当坚守音乐的审美功能,在课程中让学生接受美育,陶冶心灵,从而提升综合素质。要想懂得音乐,就要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创作背景,更要懂得音乐中包含的思想。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音高、节奏、节拍的概念以及音乐基础知识,为将来高年级阶段赏析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形成正确的处事态度,在学习中成德、养德、立德。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和终身热爱音乐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学生所处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以及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并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适合的音乐教学手段,从以往教师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师生双向奔赴的课堂教学,进而激起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其精神生活。

3.2 打造科学的音乐课堂,创设有趣味的音乐活动,提升实践质量

提升音乐课程的实践质量,需要新、老音乐教师通力合作,打造科学的音乐课程。刚入职的教师应该多学习老教师的课堂统筹,坚持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音乐为本位,结合所学理念、方法不断实践;老教师要抓住音乐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手段以及方法。最后,新、老教师要相互学习、合作,组织优质的音乐活动。

音乐课堂应当具有实践性,而不是仅仅播放几条音频、视频就结束。真正的音乐课应当是科学的、艺术的、有趣的,是师生投入身心参与的课堂。例如,歌唱课应当有学生欣赏歌曲的环节,让其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作品内涵,领悟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欣赏课亦如此,要包括歌唱环节,通过歌唱对音乐的情感产生更加深切的感受。即使是让学生只唱一段旋律,这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积累。音乐课堂结构不只是由几条视频、音频就能搭建的,而是由学生全身心参与,再加上多媒体等教具的合理引导构成的。此外,教师要及时正确辅助学生使用其他音乐学习手段,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喜爱音乐,最终具备较强的音乐欣赏能力。

《标准》规划了每一学段的艺术学科教学目标,第一学段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唱游·音乐”[1]7-8,其包含了诸如“能积极参加演唱、演奏等艺术活动”此类音乐教学基本目标,为音乐教学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教学思路,即将音乐活动作为学习的媒介,引导学生在趣味中不断学习。例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学法都可以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再如,在抖音、快手等软件中十分火热的音乐手势舞,经过选择后可以作为音乐课正式开始前的集体互动项目,甚至可以引用到课堂的编创环节。教师可借助趣味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3.3 坚定理想信念,传承文化,理解多元,建构文化理解

当今社会文化越发多元,因此教师与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部分短视频APP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信息接收途径,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面对海量信息,学生年纪小、价值观未定型,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易被不良的网络言论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传承文化,理解多元。

对“有文化的音乐”的区分,不能仅仅将音乐分为狭义上的“高雅音乐”和“口水歌”。古典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流行音乐则可以发挥启迪学生心灵、提升音乐素养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从更多维的角度、以更包容的心态选择适合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音乐,引入音乐课堂,在此基础上,既能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又能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

总之,音乐教育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既要学习和传承传统,又不能故步自封,应该将一切有利于音乐文化发展的东西都纳入音乐教育,使其成为音乐教育认识、研究的对象[4]。

4 结语

中小学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主代被,体现音乐的育人价值,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审美感知体验。同时,要打造科学的音乐课堂,创设有趣味的音乐活动,提升音乐教育的实践质量。此外,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文化,理解多元,建构文化理解。只有积极践行《标准》设置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培养并提升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彭兰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文化理解”的理论与教学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20(6):24-30.

[4] 陈雅先.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兼谈音乐传承之文化与音乐文化的传承[J].音乐研究,2000(3):93-98.

作者简介:陈双宇(1999—),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中小学核心素养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