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跨代共融”景观模块化优化提升探析

2023-06-22李欣玉李榜晏杨霞赵娜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模块化

李欣玉 李榜晏 杨霞 赵娜

摘要:进入21世纪,老龄化、少子化等现象并没有影响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告别了大拆大建,进入了存量规划阶段。由于许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因此看护抚育儿童的重担逐渐落到了老人身上。而既有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研究多是关注老年人或儿童单一群体,且老旧小区内部各类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严重制约了跨代人群间的交流互动。文章探讨引用模块化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在提高老旧小区居住舒适度的同时,为跨代居民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体验,为同类型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跨代共融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跨代共融;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3

1 研究背景

1.1 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可知,从1950年到1960年,我国的人口构成还处在“年轻型”阶段;到了2000年,快速过渡到“成年型”阶段,这一时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占比达到了6.96%,并且人口的年龄增长速度非常快,很快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

1.2 家庭抚育模式发生转变

在传统的育儿模式下,父母对孩子的抚育起主导作用,祖辈则从旁协助,起辅助作用。因此,与传统的养育模式相对应的是由亲子三点组成的坚固的三角家族结构[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代的年轻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难以承担起抚养责任,便会將一部分抚养工作托付给祖辈,因此出现了跨代养育的情况。

1.3 现阶段居住环境无法满足跨代抚育的居住需求

目前,我国城市老旧小区环境各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进行,针对老年人及儿童户外生活环境的优化研究较少,从老年人及儿童的行为模式与需求出发设计的户外公共空间更少。为建构“跨代共融”的居住环境,应使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从而更好地为居住者服务[3]。

2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现状

2.1 人车分流不明显

受空间及场地因素影响,老旧小区都存在人车分流不明显的问题。老旧小区早年规划考虑不足,也没有为如今的住户提供相应数量的停车位,致使居民将私家车停在路边甚至只能紧邻建筑停靠。在老旧小区供需矛盾严峻的背景下,违规车辆占用消防通道、慢行车位、公共空间,有的地方为了增加少量停车位而荒废,有的地方因为居民停车纠纷而受到影响。

2.2 空间互动性不足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缺乏户外的活动空间。在户外空间规划中,由于空间布局不合理,空间位置不合理,缺乏良好的环境规划,因此空间利用率较低。不同的空间功能之间存在不相适应和不匹配的情况,形成了大量无人关注的边缘角落和破碎的空间,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所以,老旧小区不同类型的居民更愿意步行到周边公园,虽然有大量的居民在老旧小区生活,但是居民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存在很大的欠缺。

2.3 空间类型单一

经笔者调研,老旧社区在建造之初,只对空间进行了简单划分,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没有划分针对性的功能空间,尤其是面对跨代居民多元化需求时,根本无法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使用需求。

2.4 适老适幼设计不完善

各年龄段跨代居民的户外活动形式多样,且存在一些差别。而大多数老旧小区的公共区域采用铺设通用铺装、放置健身器材和休息座椅、点缀绿化植被等形式,忽视了不同年龄段跨代居民不同活动方式的需求,因此活动缺少选择。跨代居民之间行为模式不同,共同参与和体验无法相互融合。老旧小区景观空间忽略了跨代居民间的互动与共融需要,多将老人与儿童分开,造成老人与儿童的活动空间相互隔离、无法聚集,缺少可供跨代居民共同活动的空间。

2.5 空间缺乏活力

由于老旧小区早期建设没有考虑和规划各个空间的功能属性,因此很多老旧小区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空间失活的特点。例如,在景观设计中,大部分老旧小区的景观局限于创造一个具有生态意义的户外居住空间,以达到吸引居民、集散居民的目的,却缺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不同类型人群体验的公共空间。

3 “跨代共融”概念

跨代共融在实现跨代际交流与互动的同时,可以丰富不同代际群体之间的共融体验。本课题研究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为老年人和儿童,基于看护需求,老年人与儿童相互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慢慢淡化,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感,在帮助儿女减轻负担、照顾孙辈的同时,儿童可给予老年人精神陪伴,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在老旧小区的优化提升中,将跨代共融理念融入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使平时的看护不仅是普通的看护行为,还可以扩展为日常的普通看护、玩耍交流、健身散步、上下学接送等行为,促进跨代居民群体之间的交流共融,也使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能服务更多类型的人群,满足多样化的活动需要。

4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跨代共融”景观模块化优化策略及建议

4.1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跨代共融”景观模块化优化策略

跨代居民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比其他人强,他们是小区公共空间最大的使用群体。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不仅是居民的活动场所,还要在满足使用人群的使用需求的同时,为跨代居民提供一个适宜的居住空间。

4.1.1 入口空间模块

考虑到空间限制因素,小区入口的优化将以功能优化为主。可以在入口区域植入物流收取、居民服务、零售等功能,部分区域可在特殊时期采用轻型材料搭建临时功能空间,可将卫生防疫、物流配送、安全充电、防控防盗、防洪装备等老旧小区欠缺且急需的基础设施按基本尺寸进行紧密排布并纳入入口空间中。可将该空间内主要的人行和车行动线进行拆分,在保证安全和通达的基础上优化配置人行动线模块和车行动线模块。

4.1.2 宅间空间模块

老旧小区宅间空间是小区跨代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因此在优化时应在结合满足跨代居民活动的功能属性的同时,注重空间的社交功能、类型技能以及空间属性,并细分功能。较大的宅间空间可作为居民的动态活动空间,在注重跨代居民互动的同时丰富其运动属性和功能类别,例如加入休息交流模块、运动空间模块以及既满足独处又满足互动的技能模块。较小的宅间空间可作为居民社交及休闲的静态空间,在注重跨代居民互动的同时丰富其社交属性和功能类别,例如加入休息交流模块、放松疗养模块以及可供独处的空间模块。

4.1.3 活动空间模块

由于老旧小区宅间空间有限、植物覆盖率低,因此跨代居民在宅间空间中的活动类型受到极大的限制,其中跨代居民多数会在活动空间中照护幼童、静坐休憩、聊天闲谈、棋牌娱乐、植物种植、锻炼健身。由于活动空间有限,因此受空间因素和感官因素影响,空间越大,活动类型越丰富,感官体验越好,活动时间越长。所以,该类型的模块空间不作具体功能分类,活动类型主要为老年人看护行为下的儿童活动区设计,辅以部分老年人活动休憩的空间。

4.1.4 归家动线模块

归家动线模块即小区的道路空间,在优化时应保证通达性、引导性、安全性、人车分流。将小区内的道路空间用不同颜色的铺装划分为人行漫步道和非机动车道,在为跨代居民提供安全保障和引导的同时提升归家的趣味性。如图1所示,归家动线模块由贴近住宅楼的人行漫步道和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非机动车道构成。

4.1.5 植物绿化模块

在优化植物模块时,应在不破坏原有植物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并且在设计时注重植物美观的同时,结合其功能进行种植搭配。合理利用小区内有限的绿化空间,丰富和优化传统的种植模式。整合老旧小区空间现状,分析可能存在的“空间死角”,根据“空间死角”的位置、大小、条件分析优化的可能,最后选擇合适的优化方式。合理利用植物的属性打造合适的功能空间,例如芳香植物的疗养功能、色叶开花植物的观赏功能、作物的收获功能等。

4.2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跨代共融”景观优化建议

4.2.1 景观装置优化促进共融

公共空间内的活动设施及装置的趣味性可以吸引和聚集不同年龄的跨代居民开展互动,从而拉近跨代居民间的距离,缩小代际鸿沟,可以使其进行视听交流、肢体互动。最简单的这类装置类似秋千或是旋转木马。但这类装置往往只有体验的一方能获得满足,如果想促进两方共融,就需要参与者双方都是装置的体验者,例如跷跷板。这类装置体验感强、新鲜感弱,因此设计装置时可以适当加入竞争性,使跨代居民或合作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在刺激感官的同时加深记忆。

4.2.2 地形优化促进共融

通过对跨代居民生活的互动空间进行地形设计,可增强该空间景观的趣味性和空间活力。高低起伏的地势会对人们活动的内容和互动的形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一般会选择比较平坦的地势作为集散场所,但这些场所缺乏趣味性、探索性和参与感。但若空间地形起伏过大,则会影响跨代居民的户外活动。所以,在优化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地形起伏,并在活动空间中添加具有趣味性的微地形,这样就可以让跨代居民在这里开展坐卧、休憩、攀爬、游玩等丰富且有序的活动。此外,还可以将滑梯、攀岩等与其他的活动设施组合,为老年人和儿童带来更多共同参与型的活动体验。

4.2.3 植物优化促进共融

在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中,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植被来增进跨代居民之间的融合。可以运用植被的特殊属性或功效来打造功能性的群体性活动场所,用芳香植物打造适宜疗养的跨代共融空间,利用迷迭香、马鞭草、连翘这类既有观赏属性又有疗养功效的植物打造芳香疗养区,同时满足跨代居民的使用需求;利用有遮阴避阳功能的植物围合成适宜跨代居民休憩的空间,如竹林围合的安静休憩区;利用植物的种植属性拉近跨代居民的互动距离,如打造蔬果种植空间、花草辨识空间;或是利用有辨识度的植物打造特殊的、有记忆点的空间,如银杏树下的活动空间。

4.2.4 尺度优化促进共融

老旧小区内的景观空间大多采用通用设计,而跨代共融的设计理念更具包容性,能照顾弱势群体,实现景观公平。由于跨代居民年龄、行为模式、体形都存在差异,互动时或多或少地存在障碍,因此在景观空间尺度方面要提取共性来设计。可以将景观空间内的元素进行拆分,并设计成可供组装互动的空间模块,可以让跨代居民自行在空间中体验拼装拆解的乐趣,同时满足其不同的尺度需求,既有创造性、趣味性,又能激发跨代居民间的互动;或是将适应不同居民尺度需求的设计趣味性地组合在一起,使这些设施、空间的尺度在满足不同类型居民使用需求的同时丰富空间内容,为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趣味性,同时提升跨代居民的共融体验。

4.2.5 空间优化促进共融

提取跨代居民的喜好,并找出共通之处,将跨代居民的活动组织在同一个空间内,通过空间联系跨代居民。例如,老年人在教授中获取参与感,儿童在与老年人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与人沟通的方法,打破代际隔离,实现共融[4];或是将老年人擅长的技能融入空间设计中,儿童可以在体验中学习,在发掘潜在兴趣特长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如地上书法体验、合作种植园艺体验、故事分享交流体验等。

5 结语

本文在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政策的改革背景下,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跨代共融景观等概念进行阐释和挖掘。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不同于大部分新建小区有清晰明确的功能区域划分,很多类型的活动空间夹在有限的宅间空间内,要想做到功能分类,就要在狭小的宅间空间里多费心思,因此模块化的设计更有价值。笔者在跨代共融理念下着重关注关于公共空间各个模块的使用性质和功能,包括入口空间模块的协调性、宅间空间模块的动静行为性、活动空间模块的互动性、归家动线模块的引导性、植物绿化模块的调节性。并且为了使模块化的设计更具多样性,在突出实际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不受空间限制,满足居民各方面的需求,笔者提出了合理的优化建议。将跨代居民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希望采纳弱势群体的意见。本研究最大的目的在于提高跨代居民在老旧小区活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跨代居民间的互动提供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杨一帆,张雪永,陈杰,等.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选摘)[J].质量与认证,2020(11):32-39.

[2] 杜娟.叠加的三角家庭结构模型:抚育模式的变迁与策略性选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 索健,仲文,滕敏伶,等.既有住区宅间环境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研究:以大连为例[J].南方建筑,2022(2):32-39.

[4] 曹小芳.友好型社区老幼共享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20.

作者简介:李欣玉(199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居住区景观。

李榜晏(1973—),男,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生态与植物。

杨霞(1997—),女,甘肃定西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景观。

赵娜(199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生产性景观。

猜你喜欢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模块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模块化住宅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权责划分和资金筹措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