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22程雪琴
摘要:音乐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对客观世界和自由意志的表达,它通过声音传递情感和塑造动力。音乐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使得其颇受儿童的喜爱,体验者在歌唱、律动、音乐游戏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个体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不需要以完备的语言体系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为基础,这为儿童音乐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存在个体差异和探索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也是儿童的典型特征。儿童社会工作集人力、资源和信息流于一体,能为儿童成长赋能。在儿童社会工作中融入音乐活动,是将音乐视为一种自我表达与自我意识建构的方式,即通过体验和参与音乐活动,实现自我探索。儿童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理论和技巧推动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与外界进行互动,帮助儿童获得正向的社会支持,探索个体的兴趣和对广阔世界的认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行为习得和健康发展。基于此,文章研究音乐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音乐活动;组织化;自我实现;儿童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3
1 相关概念概述
1.1 组织化的自我实现
霍耐特指出,个体化在涂尔干的意义上,是“一个不断增强的、不可逆转的,把社会成员从传统的依恋和陈规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的过程,这种解放因此能让社会成员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的自由”,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下儿童个体化认知的发展特性,这为自我实现提供了可能。但个体的自我实现往往依赖于一些能够提升社会效益的关键性社会组织,即社会成员需要“组织化的自我实现”来抵御个体化的风险[1]。这为音乐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即社会工作的组织化优势有利于化解儿童个体化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风险。
1.2 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又被赋予了治疗的功能[2]。乐曲的旋律、音调、音速、音色、节奏的不同,可使体验者产生轻松、愉快、活跃、兴奋的感受,从而达到调节个体情绪、激发个体动力的目的。音乐活动是以音乐为主线开展的活动,包括歌唱、音乐游戏等。音乐活动被应用于心理学、儿科学等领域,对多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情绪障碍等进行干预。将音乐活动融入社会工作,可以促进儿童个体化发展,使儿童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1.3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是现代儿童福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的学者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服务内容的认知存在差异。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儿童,其次是儿童的家庭支持系统、儿童的生活环境等。
本文采用兒童发展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理论的定义——儿童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整合社会资源,从而使儿童健康发展、避免儿童受到伤害。
2 音乐活动与儿童社会工作的契合性
2.1 价值耦合
与成人相比,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呈现“不听从指令、多动、容易烦躁”等特征,而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处于孩童期的个体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将儿童行为外化为“多动和易烦躁”。音乐活动可将儿童的特殊行为合理化。尊重、自决、接纳和非评判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社会工作者要避免主观定义“问题人”。因此,两者存在价值耦合。
2.2 方法契合
音乐活动形式灵活,针对患自闭症、孤独症的儿童,可以采取儿童个人音乐治疗,而针对多动症和同质性特征较强的儿童,可以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小组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场域,社工扮演组织者和策划者,常常采取个案、小组以及社区工作的方法开展音乐活动。例如,采取小组工作方法,可以成立音乐兴趣小组、音乐教育小组和音乐能力提升小组等,进而展开相应活动。
2.3 功能统合
音乐能使儿童感到放松,更容易营造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音乐活动具有指向性,比如童谣、摇篮曲等,童谣唱起来朗朗上口,能使儿童快速掌握更多的词汇,而摇篮曲平静的旋律能让儿童放松,快速进入梦乡。
社会工作的功能之一是激发潜能、促进发展,通过音乐,可以激发儿童的音乐天赋,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吴雪萍指出,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音乐家[3],音乐活动能丰富社会工作的内容,对学校的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有益补充。
2.4 政策嵌合
近年来,国家出台大量保障儿童权益的政策性文件,民政部明确提出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儿童需求,协调不同专业团队,依托多种方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4]。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正处于快速发展、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也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5],各地相继建立起“儿童之家”“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益童乐园”,社工人才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儿童社会工作领域,音乐活动作为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嵌入儿童社会工作实践中与政策同频。另外,音乐活动也可以丰富社会工作的形式与服务。
3 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应用音乐活动的意义
有研究指出,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儿童教育中占据绝对优势,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外界。社会工作具有个人和社会双重聚焦的专业优势,不仅重视挖掘个体潜能,还重视资源整合的组织化实践,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例如,“社工音乐坊”、音乐能力提升小组等都是通过社工连接专业资源为儿童赋能的案例。由此可知,音乐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场域的应用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人热情大方地一展歌喉,渐进式消除个体的胆怯心理。在最初的语言学习阶段,儿童必须大胆开口,而音乐能使他们产生很好的感受。唱童谣有利于增加儿童的词汇量,提升儿童的发音清晰度。因此,音乐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3.2 锻炼儿童集中注意力和提升行动能力
音乐可以直接进入脑海,快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跟着音乐跳舞的过程中,儿童会调动头部、四肢等,学会不同的动作。如果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其他不相关的事物吸引,那么可以通过音乐活动锻炼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集中注意力。在音乐活动中,听、唱、看的交替或者同频能调动人体各个器官,让儿童集中注意力。
3.3 形塑情绪和调适情感的窗口
音乐通过听觉传导让人放松、平静,儿童伤心、难过时,可以借助音乐活动稳定情绪,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儿童的情感寄托,给儿童带来慰藉和动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儿童根据喜好自我筛选,感受音乐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在和音乐的双向交流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
3.4 丰富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
从实践层面看,音乐活动已经广泛融入儿童社会工作中,如社工音乐坊、益童乐园等。从学术研究层面看,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研究音乐活动与儿童相关性的文献并不多,将音乐活动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中可以丰富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既能从多重视角探究音乐疗法的独特作用,又能深入分析音乐活动的具体干预策略,推动儿童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 音乐活动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的途径
4.1 音乐活动和儿童社会工作理论的结合
儿童社会工作理论丰富,本文关注儿童的个体化和自主性。因此,本文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探索音乐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一时期儿童伴随着同化性的认知结构再造不断实现思维和认知的发展。除去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音乐活动在以下三个阶段都有重要作用。
在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即对音乐的体验能在儿童大脑中形成单维思维。例如,幼童将摇篮曲视为一个暗示信号,通过听觉将该信号传输到大脑图层,脑电波通过感应机制产生反应,这也是重复播放摇篮曲会对幼童起到催眠作用的原因。
在具体运算阶段(7~11歲),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已经形成了抽象概念思维,儿童开始思索音乐符号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家长、学校的老师和社会工作者尤其要注意筛选音乐,不适宜的音乐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在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形式从内容跳脱出来,会通过音乐塑造自我,这个过程往往会催生音乐天才。因此,社工要鼓励和引导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理解自我和建构意义。
4.2 音乐活动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音乐活动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基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视力残疾、情绪障碍等儿童。社会工作者根据个案的特点和需求选取不同的音乐进行服务介入。
第一,在接案阶段,特殊儿童通常有家人等陪同,社工要及时了解儿童当前的状况,避免主观将儿童定义为“问题儿童”。
第二,预估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全面收集和系统分析儿童资料,要将儿童的需求具体化,以便科学筛选音乐材料。
第三,在计划阶段,围绕儿童的需求进行实务设计,这就需要社工保持音乐敏感性,进而设定音乐活动目标,目标设定遵从SMART原则。
第四,在介入阶段,社工对音乐活动进行实务设计,以为具体操作提供便利。例如,通过播放音乐或者观看音乐视频,陪伴自闭症儿童体验音乐,使其慢慢打开心扉。社工保持专注和倾听,引导自闭症儿童分享自身的感受和看法,要善于捕捉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出现情绪和心理变化的关键节点和信息。
第五,在评估阶段,综合评估儿童目标达成情况。
第六,结案阶段,社工就目标达成情况和儿童父母等沟通,以判定是否适宜结案,须提前告知服务对象。
4.3 音乐活动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小组工作的方法更加适宜普通的儿童或是具有同质性需求的儿童,主要包括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小组准备期。社工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招募并筛选组员。这个阶段组员互不熟悉,儿童会更加胆怯,对他人既想接近又保持着戒备,活动中有的组员会保持沉默,有的组员则热情高涨,社工要重点关注趋于边缘化的组员,以鼓励的方式化解组员的被动,帮助儿童更快地熟悉其他组员。社工可以运用简单、欢快的歌曲,比如《问好歌》《找朋友》等,使组员们快速熟悉起来。
第二阶段,权力和控制期。这个阶段组员们已经相互熟悉,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增大,组员开始有了小组归属感,小组逐渐得到发展。这个阶段,社工可以组织开展音乐游戏活动,通过音乐游戏活动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一起玩音乐传声筒等经典游戏,从而调动儿童参加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亲密期。此阶段小组成员之间已经完全熟悉,关系更为亲密。他们会关注其他组员是否也在积极参加小组活动。这个阶段,音乐学习小组、音乐教育小组和音乐能力提升小组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儿童参与到同伴吸引和音乐体验的双重互动中,能收获友谊。
第四阶段,差异期。这时组员间已经彼此熟识,对小组也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小组凝聚力也达到顶峰。这个阶段社工可开展一些团队合作、提升团队默契度的音乐活动,引导组员回溯音乐活动的历程。
第五阶段,分离期。小组活动接近尾声,小组的目标已经实现,成员们获得了成长,面临结案。社工要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比如通过音乐成长小组,邀请儿童分享收获和感悟,以此巩固音乐活动的成效。
5 结语
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将音乐活动融入儿童社会工作中,有利于通过音乐影响儿童,同时也使儿童社会工作的服务更加温情,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力,通过对音乐活动的感受和自我理解建构自我认知和意义。
音乐活动能给儿童带来直观的体验,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以顺利过渡到下一人生阶段。因此,将音乐活动融入儿童社会工作中,对儿童和社会工作专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霍耐特.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M].张曦,孙逸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164,172.
[2] 布鲁西亚,郑稀耕.音乐操作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关系的建立[J].中国音乐,1991(4):27-30.
[3] 吴雪萍.浅论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J].学周刊,2022(31):187-189.
[4] 民政部发布《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DB/OL].民政部网站,https://www.mca.gov.cn/article/xw/mtbd/
202104/20210400033500.shtml,2021-04-29.
[5] 潘漫青.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新形势和新路径[J].中国社会工作,2022(19):29-30.
作者简介:程雪琴(1997—),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