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庄子之“游”谈康养旅游景观设计方法

2023-06-22李璇周丽婷

艺术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康养旅游景观设计

李璇 周丽婷

摘要:近年来,随着“康养旅游”概念的持续升温,特色康养小镇、美丽乡村康养民宿、生态康养旅游项目等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但在经济利益与快餐式设计的驱使下,康养景观设计出现了各类风格混搭、中华传统文化缺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将庄子思想融入康养景观设计中的思路。一方面,运用庄子思想中的哲学提升康养景观意境,使其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另一方面,分别从庄子“游”和“养生”的思想中提取与现代康养旅游一致的观点,并以景观设计的形式反馈给游人,从本质上发展以康养为目的的旅游。

文章从康养旅游的定义及与庄子思想结合的契机、庄子之游的内涵与外延及景观释义、庄子以养生为目的的“游”与现代康养景观的“养”和“游”、庄子思想在康养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体现这四部分展开论述。首先,文章提出了康养旅游的定义、康养旅游设计现状以及庄子思想中的“游”对景观的启示。其次,将庄子思想中“游物”到“游心”的哲学观点作为康养旅游景观设计的切入点,探讨其对现代康养景观从“物境”到“心境”的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庄子思想提出了康养旅游景观具体的设计策略,使其达到“乘物以游心”的至高境界,为康养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庄子哲学;康养旅游;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B223.5;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4

1 康养旅游与庄子思想结合的契机

1.1 康养旅游的定义

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在第三部分术语预定义中,将康养旅游(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定义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总和[1]。

1.2 当前康养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随着养老产业的兴起,康养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康养小镇、养生中心、生态村居、康养民宿等应运而生。但伴随着康养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和国外景观风格的影响,也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品位的标新立异,康养旅游景观呈现出盲目性与混搭风。首先,康养旅游景观应符合国人对景观文化的认同。然而,很多项目往往照搬西方的设计风格,只注重形式美,而忽略了中国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次,过分强调康养旅游景观的现代化与功能性,而忽略了游客精神层面的需求,最终形成了运用各类流行元素拼凑而成的混搭景观,这种拼凑不仅模糊了康养旅游的含义,而且弱化了康养的实际效果。

1.3 康养旅游景观与庄子思想的契合

摆脱模仿与盲目跟风的设计思维,探索出能够满足国人需求的康养旅游景观,则需要充分了解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从中找灵感、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摸索出符合我国康养旅游景观的设计方向。庄子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其思想成就对历代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庄子》一书对如今人们的生活、处事、审美等方面依然具有较强的参照性,特别是在“游”的见解方面至今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另外,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局面被打破。环境污染严重、疫情肆虐、生活压力增大使亚健康人群呈几何式增长,“康养”所面向的年龄段逐渐扩大,呈现从老龄化向全龄化过渡的趋势。如今,返璞归真及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现代人的追求,这与庄子的思想不謀而合。

2 庄子之“游”

在《列子·仲尼》篇中,壶丘子说:“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游其至矣乎!”[2]在这段描述中可见“游”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外游、内游和至游,并通过壶丘子与列子的对话,将“游”从外在的体验上升到内心的精神世界,成为庄子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观念,如我们熟知的“逍遥游”“乘物以游心”等,可见“游”字在庄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1 外游游物

“外游者,求备于物”,这句话描述了列子喜欢到处旅游,并对丘子说别人旅游主要是看美景,而他是在看美景之余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丘子则说借助外出游览充实自己是需要外物完备的。在庄子的描述中,“游”的地点指的是景观,“游”是“旅游、游览”之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到外地闲游、至周边风景优美之处郊游或者外出游玩,十分切合今天的旅游概念。《庄子》中记录了很多关于“外游”的场景,如我们熟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正是源于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时的对话。而《庄子·外篇·山木》中“材与不材”的典故则发生于庄子漫步于山林中的所见所闻。这些“游”大多数是外出到自然中游玩,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本文提到的康养旅游便属于“外游”,需要借助“物”的完备才能使外游这一活动有更好的体验。

我们可以将“物”理解为完善的景观及其配套。通过设计康养旅游景观及其完备的配套,吸引人们去“游”。在庄子的思想中,作为景观的“物”相对于饮食、衣着等“物”更为重要,因为作为景观的“物”能够影响旅游者的内心世界[3]。

2.2 内游游心

内游的意思是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观察、审视的心灵活动。内游是比外游在形态上更高一层的游,不是仅停留在“游物”的层面,更关注的是通过景观设计引发游人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将“游物”升华到“游心”。

“游物”与“游心”是两个十分不同的层面。释普宁在其《偈颂四十一首其二一》中写到“心随万境转”,说明不同的环境或多或少能够影响人的心境。达到心境层面而进行的建筑和景观活动自古以来比比皆是,如古埃及的巨石建筑在宗教的主导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神产物,满足了心理层面的需求;中国古典园林亦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有的园林体系及造园手法,人们在游园时,景观美不胜收,使“外游”过渡到了“心游于物”,再过渡到“内游于心”。心游与诗情画意的情怀相结合,将喜怒哀乐的情绪带入山林、美景中,带来的便是“一拳则太华难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蕴。最终,这种意蕴反过来又影响了景观,使之升华。宋代文人苏辙在他的文章中有写到文必先养气,养气则必须“外游”,再次说明了外物对内心的重要作用。

综上分析可见,“游心”是庄子思想中较高的境界,但大多数人很难做到不通过“游物”而进入“游心”境界。优秀的景观创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游人通过观景进入“游心”[4]。

2.3 至游游道

通过庄子哲学对至游的认识,不难发现体道是“游”的最终目的,延伸至康养的最高境界便是体道。但究竟怎样做才算是至游呢?《宋书·宗炳传》里讲了南朝画家宋宗炳年轻时喜欢到处游玩,年老多病导致不能再出游,便提出“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一美学观念,意思是即使坐卧观画,也可以心游万里,达到至游的境界。

至游游道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禅境。“以石代山、以沙代水”的枯山水就是日本对中国园林的意境延伸,将静谧、孤寂之美展现到极致,在意境景观的浸润下,观赏者较容易进入“至游”的境界。这也正是作为“物”的画作或微缩景观对“游道”的影响。

3 庄子以养生为目的的“游”与康养旅游

3.1 庄子之“养生”

在现存33篇《庄子》中,提到关于“养生”思想的大致有16篇,涉及养形、养心和养神,其中养神是最为推崇的[5]。“养形必先之以物”,庄子认为“养形”需要准备充足的物品,也就是说“养形”如同“游物”,均属于外在的修养,其可以依托观赏美景、完备的景观配套及周边设施实现。而“养心”与“养神”则属于内在的,需要上升至心灵的修养。实现这一层面的养生难度要远远高于“养形”。那么如何“养神”呢?对此,老子提出了“虚静”的养生观,即保持清净的、怡然的、轻松的、自在的心灵。庄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修养途径。所谓“心斋”,指的是空虚的心境。“坐忘”出自庄子《大宗师》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从此句可以看出,“坐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修养的进程是从外而内的,最终达到与自然融合。

3.2 以养生为目的的康养旅游

以养生为目的的康养旅游景观设计可以结合庄子“养生”观,将其作为出发点,为游人提供可养形、养心和养神的环境。首先,根据康养旅游的定义,在康养旅游设施中满足游客养颜健体、营养膳食等“养形”需求。其次,定义中提到的修身养性则通过创造“心斋”和“坐忘”的景观实现。例如,“心斋”可以通过创造密林、山谷等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引导心境空虚的环境,创造“物我皆止”的景观。“坐忘”需要康养旅游景观展现出“物我两忘”的境界。通过漏窗、室外屏风、宁静的水面、如同水墨画的山水景墙等创造虚静澄明的环境,此外,高树下设座榻、烹茶器皿等引人入道的设置并融入周边的自然景观,能使人在坐卧之間感受宁静,达到至游境界。

4 与庄子思想结合的康养旅游景观设计

4.1 鱼乐

4.1.1 物我皆道

“知鱼之乐”出自《外篇·秋水》,是非常著名的典故,讲述了庄子与惠子的一场辩论。惠子认为,你不是“物”怎么知道“物”的感受,展现出来的是典型的“外游游物”,而庄子认为鱼在水中畅游是符合生物的自然属性、顺应自然的,它们遨游在无际的水中就是在“体道”,便是“至游”,所以鱼是开心的。在庄子眼中,“物”“我”是可以交融的,在这场辩论中,庄子展现了体道的物我观,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至游游道”。

4.1.2 “鱼乐”景观营造

“鱼乐”的景观意境在历代的绘画中可探知一二。如魏晋时期戴逵的《濠梁图》、宋代李唐的《濠梁秋水图》(见图1)、清代姜筠的《濠梁观鱼图》等都是根据这一典故绘制的。现存李唐和姜筠的画作均绘制了宽阔的河水、古朴的桥、茂密的树林、高大的树木、红色的树叶等要素。这些绘画作品对“鱼乐”景观设计有较强的参照性。

图1 宋·李唐《濠梁秋水图》

以“鱼乐”为主题的康养景观可以通过设计一处自然、虚静的环境,引发游客“心斋”的心境。在以枫树、黄栌、桃树或竹子为主要种植区的密林景观中,设缓缓而动的水流和一条蜿蜒窄道,将游人引至安静、广阔之处,创造出水边林荫道下落英缤纷之美景。窄道的设计一方面契合了庄子哲学的“隐逸”思想,另一方面可营造出如同《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景观效果。“豁然开朗”之处展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场景,蜿蜒细水汇聚至池,在池上设桥,桥上设置休息区和喂鱼区,游人可以登桥观景,也可以抛撒鱼食。景桥的设计能够增加景观互动的功能,以多层、曲折的形式让游客参与其中。此处景点动可以穿梭洄游于桥上,静则可体会顺应自然的“至游”之道。

4.2 梦蝶

4.2.1 物我交融

庄子与蝴蝶的故事出自《内篇·齐物论》,讲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花丛中,怡然自得,浑然忘记自己是庄子了。醒来后,分辨不清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他本是一只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庄子与蝴蝶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但彼此分不开了,这就是进入了物我界限消除的境界,我们称之为“物我交融”。这个故事主要点明了两件事:其一,蝴蝶在大自然中飞翔是无拘无束的、回归自然的;其二,若要达到物我两忘境界,则需要经过这种从形体通往精神层面的自我转化,因为庄子认为,只有精神可以无障碍地游走于现实和梦境之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达到从身体上的自由自在到精神上的无拘无束。

4.2.2 “梦蝶”景观营造

关于“梦蝶”的画作,有元代画家刘贯道的《梦蝶图》、明代陆治的《梦蝶图》等,内容以人物为主,在景观描绘方面较局部。绘画中的“梦蝶”景观以松、柳为主配以古朴典雅的卧榻。

这一哲学思想应用于康养景观上,可再现“物我交融”的空间场景。在景观设计中需要处理好虚实关系,“实”的景观一般为真实存在的,如场地中可设置亭台楼阁类的建筑供游客休息,以古建筑厅、堂的布局建造出宽敞而舒适的空间,通过设置屏风、隔断将空间处理为流动空间。建筑周围以各色花卉、灌木种植为主,春季时蜜蜂、蝴蝶飞舞其间;建筑稍远处种植密林,将此处景点与外界稍加隔离,以保持虚静。建筑一侧靠水边,既能够凭栏眺望水景,又可营造出水声潺潺、鸟语花香的氛围,调动游人的视觉、嗅觉、听觉感官。“虚”景构思为:建筑立面没有实墙,镂空的隔断将外景展现得若有若无;部分隔断采用镜面材质,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镜面反射周围美景和不同角度的自己,使人和环境处于虚实之中。在不同角度的隔断镜中时而闪现蝴蝶之影,时而展现自己的身影;实景中花草的芬芳不时传入鼻中,潺潺的流水声感染着听觉。此时的映像时而为真,时而为假,创造出“真亦假时假亦真”的感受。运用这种方法使游客参与到环境中,进入庄子的“蝴蝶梦”,最终达到庄子“物我交融”的境界。

4.3 有鱼

4.3.1 物我两忘

“北冥有鱼”出自《内篇·逍遥游》,描述鲲是一种形体庞大到无法比拟的动物,鲲化为鸟就可以展翅高飞,说明鲲和鹏的身份可以随意转化。鲲与鹏的转变正是身体与精神境界的转化,通过化身为鹏获得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精神世界。“北冥有鱼”主要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观念和不为外物所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与康养旅游的主旨不谋而合。康养旅游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放下当前的压力、身份,忘却当前所累,转化到另一个境界体验精神自由。

4.3.2 “有鱼”景观营造

“冥”是海的意思,明代周臣绘制的《北溟图》

(见图2)以大体量水面营造“有鱼”的场面,但画中并未出现“鲲鹏”的形象,以意境取胜。

图2 明·周臣《北溟图》

“有鱼”景观设计构思可以结合《逍遥游》中鲲鹏所在的场景,在场地设计流动的水流作为动线引导,水流最终汇于较大的湖中。取鲲头部一角、鳍一角、尾一角的少量象形雕塑若隐若现地贯穿于水面,为景点增添想象的空间,达到“有鱼”的意境。湖旁以轻盈透明的玻璃材质做部分模仿“鹏”身体的流线型长亭,模仿“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的场景。长亭既可以供游人休息、交流、观赏水景,又意在展现鲲跃水而出转化为鹏那一瞬间的意境的营造,创造出物我两忘的“至游”体验。

4.4 北游

4.4.1 物我归一

“北游”出自《外篇·知北游》,知北游的中心表达是“求道”,文中描述了一个名为“知”的人,向不可知的地方游历问“道”,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正如老子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样,最高的境界只能意会。

4.4.2 “北游”景观营造

在康养景观中,这种不可知的“道”便是景观的意境,普通的景观仅能够为游览者提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视觉效果。例如,西方现代景观所创造出来的夸张、新颖、时尚之感便属于这一类,当人们进入这类景观时,虽然愉悦刺激,但是无法产生任何相关的想象。当景观有一定意蕴时,能够使游览者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游心”状态。例如,日本的枯山水虽然无法像西方现代景观带给观赏者第一时间的感官刺激,但是再看时容易进入想象状态,这种景观给人的愉悦往往是宁静而难忘的。最终参透了意境,返璞归真、无欲无求,达到“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的“至游游道”境界。例如,中国园林的隐逸思想、诗情画意的品位、道法自然的布景手法等能使观赏者更容易进入“至游”的境界。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养文旅、康养特色小镇等概念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庄子哲学之“游”与康养景观、庄子以养生为目的的“游”和康养旅游景观设计这三个部分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庄子哲学中“游”及其景观意向的分析论证了作为“物”的景观如何上升到“心”的内在感受,继而提出庄子“康”“养”“游”思想与康养旅游景观的联系性,并提出“外游游物、内游游心、至游游道”的景观设计方法,旨在为康养、养老、療养等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思维诠释现代景观设计,从而构建和谐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 051-2016)[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6.

[2] 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7-129.

[3] 李泽厚.美的历程附: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02-304.

[4]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70-77.

[5] 汪凤炎.试论先秦儒道养生心理学思想的异同[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1):89.

作者简介:李璇(1984—),女,山东邹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周丽婷(1975—),女,山东滕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康养旅游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大众旅游”背景下康养旅游的研究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四川康养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