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6-22赵霞李富彬
赵霞 李富彬
摘要:在高校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国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等也与美术教育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国民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美术作为艺术的重要板块,人才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高校美术教学,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培养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为后期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既需要专业人才,又需要兴趣爱好广泛的综合型人才,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必须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主动改革与创新,为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较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际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对理论知识不够重视等。文章从高校美术教育的内涵出发,对现阶段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03
美术的教育教学形式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人们对其更加重视。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美术教育人文性和育人性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此,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培养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作用,助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
1 高校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视觉艺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等,其每一个名称都有自身独特的内涵。美术这门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只要是社会中存在的与视觉相关的事物或想象等,都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概括来讲,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知识和技法,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二是新兴的设计、摄影、摄像等;三是社会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视觉影像。
高校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关键环节,其面向的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一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有极大的可塑空间。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是围绕审美内涵和文化理念进行的,通过教育让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美术教学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2 高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美术教育对感受力、想象力、领悟力、创造力、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既具有感性特征,又具有理性特征,因而在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要感性和理性兼具。当前,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学生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提升,而对美术艺术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拓展则未能引起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多数高校学生只将技能学习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对美的思考、感悟和创造。殊不知,如果教师只侧重于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而疏于对学生进行人文、艺术以及对美的创造和鉴赏能力的传授,那么学生就难以真正具备人文精神,从而背离人文艺术教育的
目标。
2.2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美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传统,讲解的内容也基本围绕当前绘画进行的,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其教学质量必然难以达到实际的教学要求。此外,由于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部分学生不能明白真正的教学用意与教学目标,在学习上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学生制订的学习规划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匹配,在思想认识上也比较混乱。也有的学生虽然在学习规划上做得比较到位,学习目标也比较明确,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会随着教师的教学调整发生异位,最終影响到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3]。
2.3 教学内容单一固化
现阶段,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上,高校讲授的内容比较单一,覆盖面不广,缺乏拓展和创新,不利于高校学生美术学习效果的优化。纵观美术发展史,美术艺术品的范围非常广,只要是表现人类生产、生活,或体现人的精神情感的符号,都属于这一范畴,并且这些美的艺术品兼具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而美术教育的发生并不受时空限制,其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因此,人与自然的融合在美术教育中极为重要。由于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因此其在民族文化和情感启发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所欠缺。同时,由于高校美术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化的体系,在基础教学训练、素描教学、色彩教学等方面都缺乏拓展和创新,而这些又与美术教育所要求的变化与创新背道而驰,因此不利于培养基础知识与技能扎实且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美术专业人才。
2.4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在一般情况下,美术教育的专业课分为专业技能实践和教学职业技能两个类别。而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往往对专业技能实践更为注重,通常穿插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但这一实践在组织形式上比较单一。顾名思义,实践的真谛在于实习,只有通过实习才能让学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来看,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分散实习模式,在对学生实习的监督监控方面并没有设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相当于放任式管理。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对实习并不会引起应有的重视,取得的实习效果也是微乎其微,最终使实习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的职业技能也难以得到切实提升[4]。
2.5 理论知识重视不足
在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讲授美术知识和技能为重点,而学生往往对这种繁杂、枯燥的教学内容比较厌烦,学习兴趣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美术教师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依然采取传统模式,忽视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缺乏适时的更新。久而久之,美术的理论知识就被忽略了,形成了学生只重视绘画技巧的局面。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又需要美术理论知识的沉淀。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对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美术理论知识教学更具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夯实学生的美术理论基础。
3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进对策
3.1 转变美术教育教学观念
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能够有效推动美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例如,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将人本化、课程思政、网络化等教学理念融入其中,使美术的人文性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美术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认真地学习美术课程,培养发散思维,切实掌握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提升美术创作能力,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
3.2 明确教学目标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是在美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审美意识,提升美术技能。感知和创造是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归纳为鉴赏美的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真实事物的鉴别,二是对审美对象本质的挖掘。
事实上,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美术专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美术理论基础课程的讲授,让学生基本了解美术学科,如文化知识、审美知识等。二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定位能力。美术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较好地鉴别美术作品,具有高尚的审美思想和审美理念。三是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定位能力。美术审美情趣判断能力主要体现在情感评价方面,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审美技能等存在差异,他们在审美情趣上也会表现出不同,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3 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丰富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是提升美术教学效果、推动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对此,高校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情感信息,也就是说,在教材的基础上,要以情感为导向,将情感信息融入其中。通过情感引领,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进而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可以融入情感信息,让学生用情感探究作品,实现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的融合,进而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二是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信息。在美术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挖掘和艺术挖掘,突出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美术的人文性,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美术艺术体系奠定基础。三是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信息。艺术源于生活,重视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可以使美术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艺术情感的认知和提升其生活实践能力。
3.4 强化美术实践课
艺术是从生产、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其中的每一种元素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实践课引起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留意生产、生活中的细节,善于发现自然美,体会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趣味,积极开展美术实践。
以中国画的实践教学为例,中国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能否体会到这些便成为学好中国画的关键。为此,教师要对此加以细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感悟中国画中的人生智慧。例如,松、竹、梅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中国画实践教学的主要美术意象。那么,教师在实践课中就要为学生讲解认识这类美术意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思考美术意象与生活元素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这些美术意象。此外,对于中国画的笔墨特点、色彩运用、艺术语言等,教师也应当在实践课中向学生重点讲解,让学生对绘画手法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体验美术元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升[5]。
3.5 提升美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学科素质对教学成效有直接影响。高校美术教师除了要拥有良好的美术专业基础之外,还应当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现阶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高校美术教育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和创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美术人才。如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不再是新鲜事,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信息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也是提升美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对此,高校美术教师面临着熟练掌握与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的重大考验。鉴于此,高校美术教师须提高自身的认识,与时俱进,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需要,增强美术教育的有效性,促进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发展[6]。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美术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美术教师应当深入剖析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地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成效和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养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可.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研究[J].美与时代,2022(1):88-90.
[2] 纪悦琪.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美与时代,2022(7):106-108.
[3] 熊伟翔.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J].艺术评鉴,2021(21):113-115.
[4] 陈琳,邱芬.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作家天地,2021(22):72-73.
[5] 陈晨.论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17):120-121.
[6] 赵嗣发.信息时代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0):125-127.
作者简介:赵霞(1977—),女,四川宜宾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水彩。
李富彬(1976—),男,四川什邡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彩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