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育培养的小学教室空间设计探析

2023-06-22叶森

艺术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创造力美育

摘要:文章从分析基础教育的复杂性入手,探讨小学教育阶段通过设计将美育内容渗透到空间中的方式与方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逐步朝素质教育方向迈进,教学关注点开始从课堂向活动转变,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同时强调在美育层面逐步完善。教育新需求凸显了传统教学空间的不适应性。目前,学校空间存在形式单调、功能趋同、教育资源与教学割裂、学科融合性差、功能与需求脱節等问题,无法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尤其在人文与艺术方面,学校空间涉及颇少。在待改造现有空间和计划兴建空间面积逐渐增加的情况下,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场景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从美育视角考虑空间设计的解决方案,将美育内容与教学环境相结合的方式开始凸显优势,并为逐步迈向智慧时代的小学师生提供更多合作机会。以美育结合空间设计,可以顺利实现以创新空间支持开放式教学、以多义空间支持资源共享、以审美空间支持人文内涵的教育目标。从未来发展视角审视,基于美育的空间设计也可以成为素质教育模式中最具可行性、拓展性和可持续性的教育解决方案。作为一种结合现实、面向未来的新型审美教育,美育空间将成为匹配开放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教室设计;美育;创造力;多义空间;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03

1 小学教学空间的复杂性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其中小学15.43万所,在校生1.08亿人,专任教师660.08万人。数据表明,小学教育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系统的重要基石,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基础教育阶段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第一级教育,是人一生中初次接受的正规化教育,此阶段会对学习者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对传统教育空间、环境建设、教学设施方面给予持续关注,建筑设施与环境不断更新。另外,随着人口进一步集中带来的城市更新,新建校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为数量庞大的基础教育师生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空间,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场景,已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迫切

需要。

与成人擅长运用逻辑思维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同,儿童更依赖于自己体验与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中,不仅应尊重儿童的体验与想象力,还应提供适龄的教育环境,使他们的体验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提升,这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其中,与基础教育相匹配的教学空间一般被称作“初级教室”,以服务6~12岁适龄儿童,通常是指小学教室。小学教室的突出特点在于两方面,一是容纳人数跨度较大,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二是承担的教学类别繁多,语言、数学、历史、科学与艺术相关教育均在其中,需要为十几门课程和教师工作提供环境基础。蒙台梭利小学教育被形象地称为“宇宙教育”,这正是在表达其内容与服务的广泛性,也决定了教室空间在设计上的复杂性。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逐步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教学关注点也从课本、课堂向活动、兴趣转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尤其在美育方面开始逐步完善。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早在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表达了美育可以提升人的趣味与情操,可以树立美好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愿景。

时至今日,我国适龄儿童在小学阶段已经可以普遍触及的美育课程,内容以分科目的艺术教育为主。学校以文学、音乐、绘画、戏剧、舞蹈为载体,组织学生接触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需要,美育必然要面向未来,除了相关课程建设外,加强美育与教学环境的相互配合是一个重点。学校应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普及面向每一个人的美育实践活动,最终实现激发创造力的教育目标。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教室空间亟须加强与美育相关的渗透与融合。

2 以美育结合空间的必要性

教室是小学开展教育活动最主要、最基本的支撑环境,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所涉及范围,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室和可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交通空间均具备教学空间功能,均属于初级教室的设计范围[1]。从创造力目标出发,以融合美育理念为具体实践路径,以儿童生理、心理、行为、认知特征为依据,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设计美学原理对教学空间进行适当的功能组合、界面处理、陈设配置,将会实现低成本、高收益的空间环境改善。在潜移默化中以环境影响人,以环境培养人,使原本落后的教学空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与优化,以适应新时代美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空间也将成为美育的重要场景,学者普拉卡什·奈尔(Prakash Nair)曾提出:“简单、合理、多样化解构和重塑现有学习空间和学校环境是设计的基本原则,具体在教育空间的设计上则要符合四项设计策略:宾至如归、多功能性、支持各种具体学习活动、传递积极的信息。”[2]

从美育视角考量环境的空间设计策略,分析具有典型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充分体现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与美育价值,对夯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具体设计中,课题组从考察儿童美育与教学空间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入手,探索以环境感知美、体验美、滋养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育人方式。以此为理论基础,具有美育特质的教室环境将从创新空间、多义空间、审美空间三方面为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供持续性的推动力。

从更广泛的美育角度思考,良好且适宜的儿童教育空间环境还将为逐步迈入“智慧教育时代”的师生提供更多合作学习的可能性。灵活多样的教学空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高效的空间连接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在跨学科教学方面更多地合作和相互学习。尤其对学生而言,重新设计的教育空间能有效激发潜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场,让学习与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3]。为此,课题组分别对沈阳、大连、本溪、铁岭、锦州5座城市12所小学进行踏勘调研,汇总分析后得出目前儿童教育教學空间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传统的连廊式结构导致空间趋同,形式单调;二是公共教育资源与教学空间割裂,缺乏融合性;三是教室功能与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新时代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尤其在人文与艺术方面。以上三个问题,结合美育所提供的三方面改善内容,在空间设计上初步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设计原则与策略:以创新空间支持开放式教学,以多义空间支持资源共享,以审美空间支持人文内涵。

3 空间设计上的支持性

3.1 以创新设计支持开放式教学,奠定未来创造力培养的目标基石

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参与、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组织学习。自主学习可以将学习动力内化为热情,自然衍生出的思考、质疑和探索都建立在主动性上,以此培养创造力。在创新设计的支持下,轻型可移动家具搭配智能多媒体设备,便于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来构建学习空间;多元且充足的资源与材料分布在不同类型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充分运用;丰富的互动与演示工具设计可以引导学习小组间积极交流,强调合作。

3.2 以多义空间支持资源共享

多义空间是指一个空间或区域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与功能,在设计上可以通过功能划分、柔性分割、多层布局来实现空间的多样性。在多义空间中,同一个区域可以用于不同的活动或任务,同时也可以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及习惯[4]。在设计理念上,多义空间源于对原本固定功能空间的优化利用和对灵活性的追求,传统教学空间的许多局部存在典型的使用频率低、资源闲置等问题,获得多义空间支持后,可以将不同用途的区域整合在一起,以避免空间浪费。通过合理的设计规划,学生可以在同一个空间内完成多种不同类型的任务和活动,如阅读、写作、实践、创作、小组合作等,提高效率的同时,可以在不同任务和活动的相互作用下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功能兼容性上,灵活的多义空间还可以匹配多种教学需求和习惯,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3 以审美空间支持人文内涵

如何从环境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趣,是新时代教育赋予教学空间设计的新使命。具有美育功能的环境空间不只是对界面的美化和装饰,而是综合了体验、参与、智能和艺术于一体的创造性设计。在体验感上,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互协作,以光塑造空间、定义空间,可以从环境层面大幅提升直观感受。在参与感上,学生可以自主发挥,以无限创意改变空间的局部形态,以玩育美,充分发挥创造力。在智能化方面,可以呈现出更多样的媒介形式,如声音控制、行为反馈等智能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审美教育。在艺术元素方面,除了绘画、雕塑、摄影、书画等艺术品布置外,可适当引入更具人文特质的现当代艺术,从美育角度为学生构建层次感丰富的艺术图景,以浸润和滋养兴趣,以内涵提升审美,以艺术承载人文,最终实现以艺术激发创造力的美育空间目标。

4 美育空间的未来性

面向未来的教育将更注重在创造力、实践力、自主力、协作力等方面的培养,由此在学校的建筑、室内和环境上必然要向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功能性发展,以满足未来教育的具体需求[5]。作为培养审美能力、拓展艺术趣味、提升综合素质的一种人文教育方式,美育在与教学空间充分结合,深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中之后,将对基础教育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四种能力”的培养上,可以说是未来教育模式中最具可行性、拓展性和可持续性的教育解决方案。

美育空间属于现有两类教育资源的开创性整合,得益于传统环境创设、空间设计、艺术营造方面各学校均有多年的资源沉淀,在具体实施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目前已经普及到学科教育中的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美育教学内容,可以基于多元化的美育空间与数学、语文、外语等课程关联,建设更具融合性的项目制课程,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综合实践,更好地理解在现实世界中如何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开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美育与数学的融合课,在内容上通过几何绘画探究数学中的几何原理,通过对空间的建模来探究数学中的空间概念,美育空间的艺术属性可以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观察、实践、分析和判断等各种能力。

对于美育空间的教育拓展性,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体现得较为突出。例如美育空间可以横向对接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影剧院、书画院等艺术相关机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内容。同时,美育空间形成的独特场域可以纵向深入,邀请艺术家、学者等专业人士举办工作坊、实验营,学生在绘画、雕塑、陶艺、演奏等创作活动中亲身实践,通过具体场景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美育空间还可以拓展出多样的主题项目,如诗歌主题、阅读主题、美术主题等,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点围绕主题创作,多维度体验艺术对创造力的激发和影响。

教育可持续性是美育空间最重要的一种支持特性,与其他教育形式最大的区别是生命周期可以随着时代持续延长。渗透到空间、教学与环境中的美育内容涵盖了教育基本理念、知识与技能培养、对环境与社会的理解、对经济与资源的关注等一系列信息。并且在方法上包容性与挑战性并存,从而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评估四方面的可持续。

特别是美育在其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是可以发掘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面对各种问题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二是可以培养审美艺术和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欣赏和理解各类艺术形式,从而获得美的启迪。三是可以提升自我表达能力。艺术本身是一种表达自我的独特语言,在美育空间的影响下可以发挥出最大效应,有助于学生自信、自主地参与人际互动与合作。四是可以增强环保意识与发展观念。美育空间所容纳的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建筑艺术等形式,可以在材料、构造、智能等多方面形成具体场景,鼓励学生通过自身行为理解未来发展观。

5 结语

基于美育培养的小学教室空间设计是新时代教育赋予设计专业的一项新命题,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新型审美教育,是基于开放式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是融入了人文传统、艺术审美和智能科技的综合解决方案,也是实现培养创造力、实践力、自主力和协作力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晓琳.规范解读: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修编:访《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主编黄汇[J].建筑技艺,2014(1):118-120.

[2] 普拉卡什·奈尔.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22-23.

[3] 李幸,李晓夏.美国初中智慧教室构建的经验及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1):92-95.

[4] 李文帅,矫苏平.多义空间的动态功能及其设计方法[J].安徽建筑,2011(4):8-9.

[5] 饶铭辉.基于“未来教室设计”项目的STEM课程规划研究[J].教育界,2020(17):14-15.

作者简介:叶森(1979—),男,辽宁抚顺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教育空间设计。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创造力美育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多功能床体构造设计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