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中国刑侦网络剧的创作逻辑与叙事形态

2023-06-21周璐

艺术广角 2023年1期
关键词:叙事

周璐

摘 要 刑侦题材网络剧是一种特殊题材的网络剧,具有教育民众、震慑罪犯和宣扬社会主义法治的作用。随着网络剧的发展,刑侦网络剧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逻辑和叙事形态。优秀的刑侦网络剧带给观众的除了感官的紧张刺激、推理的快感外,还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在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上,刑侦网络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优秀刑侦网络剧加以深入研究和总结,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刑侦网络剧;叙事;创作逻辑

2015年网络剧《心理罪》作为率先以犯罪心理学为切口的刑侦剧代表登录爱奇艺等网络平台,随后刑侦剧在网络上开始遍地开花。如融入爱情要素的《如果蜗牛有爱情》,侧重法医视角侦破案件的《骨语》《法医秦明》,以及关注人性及社会问题的《无证之罪》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刑侦网络剧的经典。

刑侦网络剧尝试探索一种不同于刑侦电视剧的创作思路,其在恪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创作理念、手法和机制进行了创新,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强化了刑侦剧的社会功能。刑侦网络剧尝试刻画更丰富、更立体的人物形象,并运用大量的电影化叙事手段强化其戏剧效果,甚至重构刑侦电视剧在生产和传播中的各种机制,以保障其“收视率”。

此前部分刑侦电视剧为获得观众的关注,过分强调与犯罪相关的情节,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广电总局对此极为重视,采取了严格的方式进行审查,并且制定了一些管理规范。如广电总局于2004年出台了正式文件,要求加强题材规划,在表现手法以及场景画面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限制了刑侦剧的数量以及播出时段等,接下来又于2008年指出,为确保刑侦剧可以走上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端正思想,不斷净化荧幕,避免培育低俗的风气,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降低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希望刑侦剧可以尽量减少重大刑事案件纪实与在线形式的内容。四年后,广电总局又出台文件,要求从立项环节开始加强对题材和内容的审查。经过十余年的整顿,刑侦剧在思想、剧情、人物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均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湄公河大案》这一影视作品于2014年播出后,便获得了大量的点击与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这一年也被叫作网络自制剧元年,之后的《心理罪》《暗黑者》等作品也获得了普遍的好评。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使刑侦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过也对广电总局如何管理此类影视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保部、财务部、发改委以及广电总局等于2017年联合制定了有关文件,规定网络剧以及综艺节目等也应参考与电视剧相关的规定,采用统一的标准管理网络剧,而且对于一些重要的网络剧还需要进行备案,如没有获得许可证,便不可在网络上播放。以上规定为网络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了管理的规范性。如《白夜追凶》这一优酷平台推出的影视作品便在审核时采用了电视剧的标准,属于我国第一部获得了广电总局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网络电视剧作品。随着发展,刑侦网络剧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逻辑和叙事形态。

一、刑侦网络剧剧本来源与叙事

1.剧本主要源于小说改编

刑侦小说属于重要的文学资源,为刑侦网络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很多相关小说通过 IP改编的方式成为相应的网络剧,在剧本方面为网络剧的拍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早在17世纪卡普索夫便提出了知识产权的概念,其英文简称为IP,接下来皮卡第又对其作出了具体的定义,简单来讲便是所有源于知识的权力。近年来大火的刑侦网络剧也大都改写、翻拍自网络小说,比如《心理罪》《十宗罪》《法医秦明》《余罪》《无证之罪》等。优秀的刑侦网络剧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时,通常会尽可能地还原文学作品,并着力于通过电影化手段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场景的细致描写等。

在改编刑侦小说获取刑侦剧剧本时,需要拓展叙事主题,延续小说情节。比如近年来较为火爆的《法医秦明》以及《心理罪》等刑侦网络剧,在拍摄时都采用了小说的模式,塑造了刑侦队长、画像师以及法医等人物形象。刑侦剧的主角通常属于破案天才,有着远高于常人的智商。刑侦网络剧的冲突通常包括两组,分别为内在与外在的冲突,其中前者一般是主角以前的心理创伤,或是在侦破案件时遇到的法理和情理的冲突,后者一般是指罪犯和主角间的冲突。刑侦网络剧的外在冲突会在破案的过程中化解,而故事中的内在冲突会在主角经历一些事情获得心智和性格的成长后得到消除。对于小说的主题,布鲁克认为,其属于创作者的一种观点,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要在诠释人物以及事件的过程中体现,需要通过小说情节的方式展现出一些所有人都可能拥有的人生经验,由此可见,也可以将小说的主题理解为故事内蕴含的某种价值观。早期我国在改编小说拍摄网络剧时,表现出了创造和忠实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在创作剧本时需要深化小说作品的主题,通过延伸获得更多层次的主题,刑侦网络剧的主题相对较为丰富,大概包括善恶的对抗、罪和罚以及人性的恶等。[1]在通过改编小说拍摄相应的刑侦网络剧时,也需要在题材以及内容等方面回应儿童犯罪、司法公正以及原生家庭等方面的问题。

2. 重构的英雄叙事

对于刑侦网络剧来讲,其主角主要是调查人员,除此之外,行凶者也属于重要的人物,调查者的主要作用是惩恶扬善,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而影响社会秩序的是行凶者,属于作品中的反派人物,两种核心人物的对立也会产生戏剧冲突。狄仁杰、包青天等是古装题材刑侦网络剧中的调查者,扮演的是断案官员的角色,而侦探、法医以及警察等属于现代题材刑侦网络剧的调查人员。《白夜追凶》在塑造角色方面表现较为独特,通过双生探案的方式实现了镜像叙事。在该作品中,关宏宇是通缉犯,而关宏峰既是刑侦队长,同时也是关宏宇的哥哥,所以由于存在回避原则不能加入调查活动,而是通过编外顾问的形式,参与了案件,查明了真相,使关宏宇的罪名得到洗脱。所谓双生探案是指主演扮演了关宏峰与关宏宇两个角色,在扮演哥哥角色时,其性格冷静沉稳,在扮演弟弟时莽撞活泼。两个身份虽然拥有相同的相貌,不过在性格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二人共同侦破大量不同案件后,关宏峰产生了成为警察的想法,希望能够打击犯罪活动,接下来出现了戏剧化的情节,关宏峰发现关宏宇陷害了自己。作品通过镜子完成了关宏峰与关宏宇角色的转化,镜子在该作品中属于两个角色一种身份认同的重要隐喻工具。

调查人员在刑侦剧当中扮演的主要是惩恶扬善的角色,其主要作用是使社会秩序得到维护,尽管也有着一定的缺陷,不过通常会强调正义、智慧以及勇敢等方面的品质,在推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创作者通常会以角色克服冲突为内在的动力。比如对于《心理罪》这一作品,方木在没有出场时便被贴上了脆弱敏感的标签,而不是坚毅勇敢的形象,随着剧情的推进,创作者使方木克服了内在的冲突,塑造了其勇于打击罪犯的形象。《双探》这部作品并没有强调角色推理以及智商等方面的特质,而是塑造了普通平凡的形象,角色的智慧并非远超常人,不过是在打击罪犯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执着的特质。刑侦网络剧强调了正派角色的共性,突出了英雄在面对困境与难题时的努力与真诚。[1]刑侦网络剧在人物创作理念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重视对警察形象的多元塑造,拉近了观众和警察的距离,令观众认同刑侦剧中的警察形象,进而认同刑侦网络剧的故事内核。

二、电影画质凸显戏剧张力

1. 意象化的色彩与光影

刑侦网络剧叙事的“电影感”倾向越来越明显。刑侦网络剧是社会现实的艺术化再现,尝试运用传统影视的叙事方式与造型手法进行创作,可以引入不同的视觉元素使故事表现得到丰富,如蒙太奇、光影以及色彩等,从而强化叙事效果。采用有效的视觉处理方式,可以使观看者的情感受到影响,有利于观看者更好地理解剧情,不但能够展示网络剧的美学意蕴,而且还可以表现出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使作品变得更为深刻。

在了解以及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视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眼睛能够使人们产生依赖与信任的感受。在人们观看时,会接收到不同的視觉符号,从而获取相应的信息,形成某种观点。在视觉语言体系当中,色彩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色彩不同,观看者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以及心理,所以合理运用色彩能够使作品的信息变得更为丰富,有利于观看者了解更多的内容。在表现作品主题方面,色彩也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白夜追凶》的片头便采用了黑白的色彩以契合主题,同样也是邪恶和正义的斗争的一种象征。《白夜追凶》中外卖员在去往关宏峰家时,由于其目的是复仇,所以作品运用了一些暗黄色,展现了不安、狂暴以及邪恶,也说明了接下来的情节将存在一定的危险。在观看的过程中,影调以及色彩属于观看者较为敏感的视觉元素。总体来讲,色彩主要包括两类,分别为冷色调与暖色调。大部分刑侦网络剧采用的是冷色调,应用较多的色彩包括黑、灰、绿以及白等,对比度以及饱和度相对较低,亮度较小。采取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画面质感得到提高,而且也能够形成神秘、压抑及紧张等气氛,从而传递出更多的信息。在《无证之罪》这部作品中,导演选择了冷峻的色彩,强调了作品的紧张感以及压抑感,因为在题材以及地点等方面,该作品和《白日焰火》较为相似,所以剧组为了更好地调色,邀请了相应的调色团队,调配出了低沉的色彩。总体来讲,该作品并未主动迎合大众的审美,对于一些需要暖色调的画面,也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通过调整使之成为清灰色调,降低了画面的饱和度以及亮度。

2. 画面构图营造氛围

在拍摄时刑侦网络剧通常会使用肩扛或是手持设备,从而提高真实感以及运动感,尤其是对于一些动作以及追击的场景,采用此类设备形成的模糊、跳跃以及晃动等能够使情节的危机感以及紧迫感得到明显的强化。例如,《无证之罪》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摇晃镜头以营造真实、紧张的氛围;使用了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以表现人物面部细微的神态变化。《白夜追凶》在镜头运用以及构图等方面都采用了较高的标准,电影质感较强,艺术美感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构图对于影视作品极为重要,要求创作者合理安排画面当中的所有元素,不但要形成较强的审美感,而且还应传递出一定的隐含信息。在该作品的开端,关宏宇假借关宏峰的身份混入警察局中,通过警容镜观察自己,和自身通缉犯的身份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而另外一侧的人影也说明尽管关宏峰并不在自己身边,却在观察着他。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效果,采用特殊的视点以及俯仰镜头,能够使观察者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与感受。如拍摄凶手给死者送葬时使用的仰拍镜头,仿佛死者死不瞑目在夜晚选择特殊的角度,比如采用了上下颠倒的画面展现受害者进入小区。以上特殊的角度都能够塑造悬疑的氛围,预示未知事件的发生。

三、刑侦网络剧的制播与营销特点

1. 短剧模式与电影化制作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因而网络剧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在内容制作和平台方面也有了一定的不同。其中短剧模式从定位上满足了目标群体的观看需求。网络用户基数的增多,使网络逐渐成为电视剧播放的一个重要平台,泛娱乐碎片化的娱乐时代,也使很多网络用户不再容易接受长剧的节奏,早期的剧集已无法满足多数受众的需求,所以便出现了短剧,此类作品更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快节奏、强类型以及高密度等的要求。刑侦网络剧主题新颖、剧情紧凑、观看黏性相对更高,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审美追求。剧场化和短剧的模式,逐渐成为网络剧的一种重要标准,这一变革促进了网络剧的发展。对于刑侦网络剧来讲,不但需要努力提高质量,而且也应开拓新的领域,打破原有的边界以及圈层壁垒,完成代际的转化。在变革方面短剧不但改变了剧集的长度,而且也要求剧组尽可能地增强剧情的紧凑感,所以应压缩情节,合理地制造悬念,从而强化作品的电影化特征。

《无证之罪》等刑侦网络剧,不但更好地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且也合理地平衡了作品的戏剧性和娱乐性,表现出了电影化的趋势,使电影和电视剧的界限逐渐模糊。该作品的监制是韩三平,而且还邀请了电影团队,提高了情感、情绪以及情节的密度,丰富了镜头的信息量,降低了画面的瑕疵,设计的场景也接近电影级别。苍蝇馆子、废弃工厂以及老旧的楼房等,均表现出了东北老工业区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展现出了城市质感的荒凉冰冷,烘托出了残忍以及压抑的气氛。在剧本设计方面,《无证之罪》等作品根植现实,本土气息浓郁,在形象美学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2.社交平台爆梗推广

在短视频以及微博等发展的同时,玩梗以及热搜等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普及,能否形成爆梗抢占热搜,成为影视作品的质量体现以及能否出圈的条件。不管剧集的类型是什么,玩梗和热搜均和作品的内容或类型有关。比如《无证之罪》播出时的“李豐田袄哥”“你家天黑是几点啊?”;《开端》以及《对手》两部作品,短视频以及微博等平台出现的“锅姨美羊羊”以及“行走的百万夫妇”都使作品的热度有所提高,实现了口碑发酵。之所以爆梗以及热搜等能够促进剧集的传播,主要原因是爆梗以及热搜等和剧集间产生了明显的反差,对于所有的剧集来讲,爆梗以及热搜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不过刑侦类型的作品和热搜的融合更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更容易形成对比效应。心理学领域的对比效应是指由于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同样的刺激形成的感觉也有所不同,对比越强烈,产生的反差越明显,也就更容易吸引观众。刑侦网络剧的主要元素是犯罪以及凶杀等,具有沉重严肃的基调,而爆梗以及热搜等可以使沉浸在恐惧以及压抑感受中的观众获得情绪释放。比如《开端》以及《无证之罪》两部作品中的“锅姨”及“袄哥”,虽然属于凶手,不过称呼却极接地气,产生了明显的反差,引发了观众的关注,提高了话题的讨论性。

纵观国产刑侦题材网络剧的发展历程,受到市场和政策的综合影响,刑侦题材网络剧也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网络剧属于依托网络以及其他媒介形成的一种新产物,推动了刑侦剧的发展,使其逐渐达到了风口浪尖,扩大了受众范围,得到了很多不同类型观众的青睐。刑侦网络剧是宣扬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民众、震慑罪犯的有效途径。在对社会热点的呈现,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上,刑侦网络剧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经典的刑侦网络剧加以深入研究和总结,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近年来在时代发展的同时,很多不同艺术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与融合,打破了原有的边界,并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同发展和多赢。目前媒体裂隙已相对较小,在商业模式、技术、实践以及技巧等方面,各媒体都对彼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其他媒体提供了启发,丰富了媒体的形式,提高了内容传播的质量与范围。[1]媒介语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新的语境下,刑侦网络剧也应保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不断扩大视野,积极主动地吸收网络剧、小说以及电影作品中的营养,提高表达的质量与活力,从而引发人们更多的关注。未来我国刑侦网络剧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与突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警示作用,并且丰富思想内涵,增强艺术属性,得到更多受众的青睐。

〔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网络剧价值取向研究”(GD2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 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任 艳)

猜你喜欢

叙事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
澳大利亚二战后女性生活写作特点探析
主旋律影片《开罗宣言》叙事分析
满族说部中的英雄叙事模式
《叫我第一名》的叙事风格探析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