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数学”墓碑(下)
2023-06-21林革
林革
麦克劳林的墓碑
科林·麦克劳林是苏格兰数学家(图13),成就非凡,被誉为18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1698年2月,麦克劳林出生于苏格兰的基尔莫登,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他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11岁时,麦克劳林考入格拉斯哥大学,研修神学。入校不久,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一年后,便转攻数学。17岁时,麦克劳林取得硕士学位,并为自己关于重力做功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的公开答辩。
19岁时,他被聘为阿伯丁大学的数学教授,并主持该校马里歇尔学院有关数学学科的工作。两年后,麦克劳林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22—1726年,他在巴黎从事研究工作。1724年,麦克劳林因物体碰撞的杰出论文而荣获法国科学院资金奖励。回国后,麦克劳林任爱丁堡大学教授。
1719年,年仅21岁的麦克劳林在访问伦敦时见到了牛顿,从此成为牛顿晚年的得意门生。1724年,由于牛顿的全力推荐,麦克劳林继续获得教授席位。
麦克劳林在21岁时发表了第一本重要著作《构造几何》,书中描述了作圆锥曲线的一些新的巧妙方法,精辟地讨论了圆锥曲线及高次平面曲线的种种性质。麦克劳林于1742年撰写的《流数论》以泰勒级数作为基本工具,是第一本对牛顿的流数术给出符合逻辑的、系统解释的著作。他得到數学分析中著名的麦克劳林级数展开式:若函数f(x)在包含0的某个闭区间[a,b]中具有n阶导数,且在开区间(a,b)中具有n+1阶导数,则对闭区间[a,b]中的任意一点,下式成立:
他同时用待定系数法给予证明,这成为高等数学中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公式。由此可见,这位英国数学家非同凡响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此外,麦克劳林在代数学领域也有杰出贡献。在于1748出版的遗著《代数论》中,他创立了用行列式方法求解多个未知数联立线性方程组,后来,由数学家克莱默重新完善,成为现今的克莱默法则。
麦克劳林的成长经历堪称“神童—奇才”般水到渠成。也正是由于牛顿对其研究工作的无私支持和帮助,麦克劳林得以在几何学和应用数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因此,他终生感激牛顿对自己的栽培和提携,并致力于继承、捍卫、发展牛顿的学说。他曾打算写一本名为《关于伊萨克·牛顿爵士的发现说明》的书,但未能完成便去世了。麦克劳林的墓碑上刻有“曾蒙牛顿推荐”(图14),以表达对牛顿的感激之情。
高斯的墓碑
高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图15),被世人称为“数学王子”,其贡献遍及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成就足以与阿基米德、牛顿比肩。
有关高斯天纵之才的神奇传说,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除了妇孺皆知的10岁小高斯巧算1+2+3+4+5+…+99+100的故事,最为数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当数1795年进入哥廷根大学的19岁高斯,一夜之间完成两千年来连阿基米德和牛顿也没能解决的世界级难题: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尽管高斯日后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但他本人对此念念不忘,并在临终前留下遗言:“我死后,什么东西都不想要,只希望在我的墓碑上做一个正十七边形。”
正三角形和正五边形早已为人熟知,而正257边形、正65537边形由于过于复杂,迄今为止尚无人能有所进展。因此,正十七边形自然成为高斯传说中的最佳数学背景。
高斯去世后,哥廷根大学为之建造的墓碑上(图16)并没有什么正十七边形的图案,不过,这并不影响高斯的伟大和非凡。有德国慕尼黑博物馆中的纪念文字为证:“他的思想深入数学、空间、大自然的奥秘,他测量了星星的路径、地球的形状和自然力,他推动了数学的进展,直到下个世纪。”
笛卡尔的墓碑
笛卡尔是著名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图17),“我思故我在”便是他的名言。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在笛卡尔之前,几何与代数是数学中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笛卡尔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认为希腊人的几何学过于依赖于图形,束缚了人的想象力。他觉得当时流行的代数学完全从属于法则和公式,不能成为一门改进智力的科学。因此,他提出,必须把几何与代数的优点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真正的数学”。
1637年,笛卡尔发表了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巨著—《几何学》,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在这本著作中,笛卡尔首先建立了直角坐标系,为利用代数的、解析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且,他使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用代数方法研究、解决几何问题,也可以运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古希腊开始的代数与几何分离的趋向,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进程。
笛卡尔的天才创见也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从而开拓了变量数学的广阔领域。最为可贵的是,笛卡尔用运动的观点,把曲线看成点的运动的轨迹,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函数概念的萌芽,而且表明变数进入了数学,使数学在思想方法上产生了巨大转折—由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从而引发数学的深刻革命,有效地解决了现实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几何学》中还包括方程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待定系数法”。后来,待定系数法不仅成为初等数学里解决多项式因式分解、分式的分项分解的有力工具,也是高等数学中计算积分、级数以及求解微分方程的重要方法。此外,人们在笛卡尔的手稿中还发现,他于1639年就已掌握了欧拉在1750年才发表的凸多面体的棱数、面数、顶点数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顶点数-棱数+面数=2,这是图论中的定理。
笛卡尔去世后,他的著作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直到1740年,禁令才被解除。1819年,笛卡尔的骨灰被移入巴黎最古老的教堂—圣日耳曼德佩教堂中,在他的墓碑(图18)上,刻着这样一句话:“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希尔伯特的墓碑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图19)。他领导了著名的哥廷根学派,使哥廷根大学成为当时全球数学研究的重要中心,并培养了一批对现代数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数学家,因而享有“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和“数学无冕之王”的美誉。
1880年秋,18岁的希尔伯特进入著名的柯尼斯堡大学专修数学,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闵可夫斯基和阿道夫·赫维茨两位德国青年数学家。他们每天下午5点准时到校园的苹果树下会面,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自由交流、探讨的“数学散步”,这为希尔伯特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84年,希尔伯特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893年,他被任命为数学教授。1895年,应数学家克莱因邀请,希尔伯特赴哥廷根大学任教,此后一直在“数学之乡”哥廷根生活和工作。
希尔伯特的数学研究涉及代数不变式、代数数域、几何基础、变分法、积分方程、无穷维空间、物理学和数学基础等,在这些领域中,他都做出了重大的或开创性的贡献。1897年,他的《代数数域的理论》正式发表,立即在數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数学家们称之为19世纪代数数论的顶峰。1899年初,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出版,成为公理化思想的代表作,并由此推动形成了“数学公理化学派”,可以说,希尔伯特是近代形式公理学派的创始人。在横跨两个世纪的60年数学研究生涯中,希尔伯特的研究足迹几乎遍及现代数学的前沿阵地,他的数学思想深深渗透在整个现代数学领域。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年仅38岁的希尔伯特发表名为《未来的数学问题》的演讲,提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解决但对未来数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23个数学问题,史称“希尔伯特问题”,其中涉及现代数学的大部分重要领域,为20世纪的数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也正因为此,在希尔伯特的墓碑(图20)上,便镌刻着他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演讲金句:“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Wir mu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陈景润的墓碑
陈景润是我国数学界的一位传奇式人物(图21)。他虽不善言辞,可在数学研究方面,特别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出类拔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哥德巴赫猜想源于德国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哥德巴赫,他依靠试验、观察发现:任何一个偶数(除了2,它本身就是一个质数)都能表示成两个质数(也称素数)之和。如4=2+2,6=3+3,8 = 5 + 3,1 0 = 5 + 5,1 2 = 5 + 7,14=7+7,16=13+3,18=13+5,20=13+7,……100=97+3,等等。不过,作为数学教师,他也知道试验并不是证明,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于是,他在1742年6月7日写信给当时的数学大师欧拉,说他相信“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分成两个素数的和”,希望欧拉能帮他证明。欧拉于同年6月30日回信,说他相信这个猜想,但他还不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