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2023-06-21孙艳波

校园英语·中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隐喻跨文化

孙艳波

摘 要:认知语言学出现以来,隐喻不再被仅仅当作一种修辞手法,而被认为是人类认知并表达事物的方式。本文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三个方面对英汉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英汉隐喻使用中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形成差异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隐喻;英汉对比;跨文化

作者简介:孙艳波(1988-),女,山西大同人,晋中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当作一种修辞手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出现,隐喻的身份开始发生变化,它不再只被当作一种修辞手法,而被看作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 Lakoff和M. 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书中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Lakoff和Johnson之所以在书名中用“我们赖以生存”来修饰“隐喻”,是因为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就英语和汉语来说,隐喻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还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表达中,因为隐喻不仅是我们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是我们对事物命名的一种重要方式。比如汉语中的“火车头”“针眼”“泉眼”“山腰”“年轮”等,英语中的“table leg(桌腿)”“footnote(脚注)”“head(领导)”等。由于长期的使用,大部分语言使用者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火车头”就应该被称为“火车头”,“山腰”就应该被称为“山腰”,而不认为这些表达中包含隐喻。但是如果追溯到语言形成的初期,“头”和“腰”只是用来指代人或动物身体部位的词语,而不用于指代其他事物。后来由于表达的需要,加之对人体和其他事物的类比,人们就将火车最前面的部分生动形象地称为“火车头”,将山中间的部分称为“山腰”。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在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语言也可以体现人类对现实世界认知的方式。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中。通过对英汉两种隐喻进行对比,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还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异同。

一、隐喻与认知

英语和汉语虽属于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但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运用身体部位和生活经验进行隐喻的例子。比如汉语中的“头儿”和英语中的“head”都可以表示“领导”,因为两种语言的使用者都知道头是组成我们身体最重要的部位,具有统领整个身体的作用,所以他们都用“头”表示一个团体或组织中最核心的人物,即领导。再比如英语中的“as hard as stone”和汉语中的“坚如磐石”都是用石头来形容事物的坚硬或人的刚强,英語中的“add fuel to the flames”和汉语中的“火上浇油”都用来形容一个事物的出现使得事态变得更加严重,英语中的“a thunder of applause”和汉语中“雷鸣般的掌声”都是用雷声来形容掌声的热烈。英语和汉语中之所以存在类似的表达,是因为在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一些相同的物质条件,且他们对这些事物的认识相同。此外,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用方位词进行隐喻的现象,且隐喻的方式相同,比如英语中的“He's in high spirit”“I feel low today”与汉语中的“情绪高涨”“情绪低落”。英汉语中之所以都存在方位隐喻,是因为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时时刻刻都在与空间进行互动,所以他们也会用方位词来进行隐喻表达。

由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都会用隐喻的方式去认知和表达世界,也就是会用一种比较熟悉的事物去描述另一种难以表达的事物。隐喻的存在也一定程度表明了语言的创造性,因为它使得人类可以用有限的语言去生动形象地描述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隐喻与文化

隐喻作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会采用相同的方式去认知世界。但是,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其隐喻方式也体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下文将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三个方面对英汉隐喻文化进行对比。

(一)地理环境

中国和英国在地理环境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一差异也反映在英汉隐喻中。中国土地面积广阔,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以农业为主,所以汉语中包含很多与农业种植相关的隐喻,比如“斩草除根”“瓜熟蒂落”“桃李满天下”“孺子牛”“老黄牛”等。英国属于岛国,四周被海洋包围,所以英语中包含很多与海洋、鱼类或水相关的隐喻,比如“a sea of people(人山人海)”“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a fish out of water(在陌生环境不得其所的人)”等。

(二)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而风俗习惯作为影响语言的因素之一,在隐喻使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包含着方方面面,下文将从饮食文化、颜色文化、动物文化、植物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隐喻进行对比分析。

1. 饮食文化。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且各民族拥有相对稳定的饮食习惯,所以人们也会使用他们所熟悉的食物来隐喻性地描述其他事物。但是由于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差异较大,英汉食物隐喻也不尽相同。西方人的饮食以面包、牛奶、蛋糕、奶酪为主,所以在英语中有很多与这些食物相关的隐喻,如“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a big cheese(大人物)”“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人的善良天性)”“out of bread(失业)”等。此外,土豆也是西方人比较喜欢的食物,所以英语中也有与土豆相关的隐喻,如“a hot potato(一件棘手的事情)”“small potatoes(小人物)”。相比之下,中国的食物种类、调味种类和烹饪种类更加丰富,所以汉语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呈现出多样化,如“土包子”“老油条”“吃软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生米煮成熟饭”“吃醋”等等。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但也有相同的食物种类,且英语和汉语中对一些食物的隐喻用法相似。苹果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可以用来隐喻性地描述心爱之人,如英语中的“the apple of sb's eye”表示心肝宝贝,筷子兄弟的中文歌曲《小苹果》用苹果来比喻心爱之人。葡萄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可以表示嫉妒,如英语中的“sour grapes(酸葡萄)”和汉语中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2. 颜色文化。颜色是人类在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的共同体验,所以在不同的语言中都会存在表示颜色的词语,且基本颜色词大致相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除了使用颜色词描述具体物体的颜色外,还会通过隐喻的方式使用它们去描述其他事物。英汉颜色隐喻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以下是对英语和汉语中常用的六种颜色隐喻的对比分析:

黑色在英汉隐喻中的用法相近。由于人类对黑夜充满了恐惧,所以在英汉隐喻中黑色都有“邪恶”之意,比如汉语中的“腹黑”“颠倒黑白”,英语中的“a black heart(黑心肠)”“black deed(恶行)”“black list(黑名单)”。此外,在英语隐喻中,黑色还可以表示“悲伤,沮丧”的情感,如“black future(暗淡的前途)”“black days(没有希望的日子)”。

红色是太阳和火的颜色,所以中西方对红色都有积极的情感。在中国,春节的时候人们要贴红色的对联和窗花,挂红色的灯笼,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要穿红色的服装,所以在汉语隐喻中,红色有“喜庆、热烈、受欢迎”的意思,如“开门红”“红红火火”“红人”等。在英语中,红色也可以表示节日的喜庆或场合仪式的隆重,如“red-letter day”就表示“喜庆的节日”。虽然在英语和汉语中红色都有“节日喜庆”的意思,但是,相比之下,中国人对红色的情感要更加深厚,汉语中包含红色隐喻的词汇也更多。此外,在英语隐喻中,红色还象征“血腥”與“愤怒”,如“red in tooth and claw(残酷无情)”“see red(大发脾气)”。

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在中国文化中,白色往往象征死亡和凶兆,在中国葬礼上人们身穿白色丧服,所以汉语中与白色有关的隐喻一般都具有消极意义,如“白条”“唱白脸”“白痴”等。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认为白色是象征纯洁的颜色,在英语国家的婚礼上新娘身穿白色婚纱,所以英语中与白色有关的隐喻一般都具有积极意义,如“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white day(良辰吉日)”等。

绿色作为象征生命的大自然之色,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健康、安全、环保”的含义,所以英汉语言中包含绿色的隐喻中有一些相近的表达,如“绿色通道(green channel)”“绿色食品(green food)”等。英语隐喻中有时也会取“嫩绿”之意来表示新鲜或未成熟的事物,如“green hand(新手)”。此外,英语含有green的隐喻还可以表示“嫉妒”,如“green with envy(嫉妒的,眼红的)”。

蓝色在英汉隐喻中的使用差异较大。在汉语中,蓝色没有太多的文化含义,所以使用蓝色形成的隐喻很少。而在英语中,蓝色可以表示“情绪低落”,如“feel blue(郁郁不乐)”。

3. 动物文化。动物隐喻是英汉隐喻中常见的类型。英汉语言中的动物隐喻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由于中西方对有些动物的认知相同,所以在英汉隐喻中这些动物词汇的用法和内涵相同。在中西方文化中,狐狸都被认为是一种狡猾的动物,所以在英汉语言中都会用狐狸比喻狡猾的人,如英语中的“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和汉语中的“老狐狸”。而老鼠也都被认为是一种胆小的动物,所以在英汉语言中会用老鼠比喻胆小的人,如英语中的“a weak little mouse of a man(懦弱无能的人)”和汉语中的“胆小如鼠”。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有些动物词在英汉隐喻中的含义却不同。狗虽然是中西方人们生活中都很常见的动物,但是它在英汉隐喻中却有不同的意义。在西方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伙伴,所以英语中常用狗来隐喻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a lucky dog(幸运儿)”“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应受赏)”等。而在汉语中,狗常有贬义色彩,如“狗急跳墙”“狗腿子”“狗仗人势”等。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在中国神话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善变化、兴风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所以,在汉语隐喻中龙象征着“高贵、权威”,如“望子成龙”“龙颜大怒”等。而英语中龙的喻义主要来自希腊神话和《圣经》,常与“罪恶”有关。如“sow dragon's teeth(埋下毁灭的种子)”。

4. 植物文化。植物作为一种生物体,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植物。所以,与植物相关的各类词语也会被隐喻性地使用到语言当中。在英语和汉语中,人们对植物这一整体概念的认知相同,都认为植物一般包括种子、根、干、枝、叶、花、果实。英汉语言表达中都有对这些概念的隐喻性使用,且用法和意义相似。种子会喻指事物的起源,如“the seeds of evil(邪恶的种子)”;根喻指事物的根源,如“the root of the problem(问题的根源)”;果实喻指事物的成果,如“the fruit of victory(胜利的果实)”。而对于具体植物概念的隐喻性使用,英语和汉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桃花在英语和汉语中都会被用来比喻女孩的美丽,如英语中的“The girl is a peach(那个女孩很美)”和汉语中的“人面桃花”;桂树都会被用来象征荣誉,如“win one's laurels(折桂)”。而柳树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喻义却不同,在汉语中柳树常用来比喻女性姿态的柔美,如“柳叶眉”“柳腰”,而英语中柳树却象征死亡,如“wear the willow(服丧)”。此外,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中重视梅花、荷花、兰花、牡丹、松柏、竹子、红豆等植物,且赋予它们美好的象征意义,而西方文化则更加重视玫瑰、百合、橡树等。

三、结语

综上,英汉隐喻的异同体现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事物的认知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而差异性的形成主要在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自己母语与目标语言在文化上的相同与不同,才能更好地使用英汉隐喻,提升对外交流与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曹建辉.英汉颜色隐喻对比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08(4):205-206.

[3]王亚蕾,柳淑英.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5):24-27.

[4]项成东,王茂.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9(3):239-247,328.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隐喻跨文化
《活的隐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