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口学院“冬奥会+地方文化传播”“四联动”矩阵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2023-06-21黄文芝赵晶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张家口中华学院

黄文芝 赵晶

摘要:张家口学院以北京携手张家口冬奥会举办为契机,为冬奥会的举办储备了大量“懂文化”的人才。基于此,文章探究构建“冬奥会+地方文化传播”“四联动”矩阵式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课”联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内涵建设+条件改善”联动,“专业建设+党的建设”联动,为同类院校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冬奥会;地方文化;矩阵式;课程体系

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之后,作为张家口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院校,张家口学院积极对接冬奥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冰雪人才培养力度。2018年,张家口学院党委出台了《关于服务冬奥培育办学特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培养懂滑雪、懂外语、懂礼仪、懂文化、懂急救的‘五懂复合型冰雪人才”。“懂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基底,是复合型冰雪人才培养强有力的支撑。“懂文化”首先要了解地域文化,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所以张家口学院各专业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建设,形成了“冬奥会+地方文化传播”矩阵式课程体系。

一、张家口学院“懂文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立德树人引领冬奥会志愿者人才培养

冬奥会举办期间,大学生是志愿者的重要组成力量,根据张家口学院服务冬奥会的办学特色,大量体育类、旅游类、语言类、医护类等专业学生成为冬奥会志愿者。冬奥会筹备阶段,张家口学院共遴选出2532名学生入选“奔向2022”城市志愿者,选拔96名2022年冬奥会崇礼赛区滑雪战队成员,储备62名北京2022年冬奥会馆校对接专业志愿者候选人。在前期的冬奥会冰雪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张家口学院将“懂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的矩阵式课程培养中,让志愿者全部接受“懂文化”教育,既丰富了志愿者的知识结构,又提高了志愿者的人文素质,“懂文化”教育成为志愿者圆满完成志愿任务,向世界展示良好志愿者形象的内驱力。

(二)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知行合一

中国举办冬奥会产生的“聚焦”效应,提高了张家口的知名度,对张家口学院的招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效应。作为冬奥会举办地的张家口,地方文化的借势宣传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中,学生会大范围参与冬奥会活动,在与游客、赛事人员、媒体人士的接触中自觉传播地方文化,形成对地方文化“认知—认同—践行”的知行合一的良性发展链条。

二、“公共课+专业课”联动

根据张家口学院2018至2021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體系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大模块,矩阵式课程体系设置即在三大模块皆设计相关课程,形成矩阵效应。第一,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张家口学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地方文化课程模块建设。第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张家口学院利用专业选修课自由性大,能拓展专业知识的特点,开设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历史学专业开设张家口地方历史文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张家口地方红色文化课程,音乐学专业开设张家口地方戏曲文化课程,美术学专业开设张家口地方工艺文化课程,形成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联动效应。第三,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在社会实践环节,张家口学院统一设置地方文化社会实践项目,并且在各模块的课程考核中注重能力考核,如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张家口地方旅游文化课程,以学生模拟张家口特色景区讲解员的方式进行考核。

(一)公共教育课程模块设计——文化通识教育

1.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公共必修课程

自2018级开始,张家口学院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每年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打造“诸子百家思想”“蔚为大观的中华语言文学”“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智慧向上的民俗文化”等模块,内容涵盖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特别是根据冬奥会的举办地和举办时间节点,开设“大好河山张家口”“璀璨绚烂的中国传统节日”模块,由40多位教师主讲56节生动的文化思想政治课。目前,课程实现全校万余名学生100%覆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自信,调动了学生传承文化的能动性。

2.高质量开设“奥运+文化”类公共选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懂文化”培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自2020年起,张家口学院开设冬奥会文化课程,由教授主讲,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冬奥文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立项2018至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冬奥文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获张家口学院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编制丰富教学载体的校本教材

张家口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校本教材,系统地梳理了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提供了载体。

(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设计——非遗地方文化教育

专业教育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张家口学院共开设16门专业课,如表1所示。

张家口学院有6个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设相应的地方文化课程,课程开设原则有三个:第一,体现专业性。如历史学专业开设万里茶路与张库大道、张家口长城类课程,音乐学专业开设张家口地方舞蹈文化、张家口地方音乐文化。第二,将地方文化中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引入课程建设。如美术学院开设蔚县剪纸、康保泥塑等系列专业课程,其中蔚县剪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康保泥塑入选市级非遗项目。第三,引入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如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万里茶路与张库大道、张家口长城类课程,都是由张家口长城保护管理研究、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担任。

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

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是在高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的课外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第一课堂的主要作用是让大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而第二课堂由于形式灵活多样,受时间、空间限制较少,能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发展。

(一)构建“听说读写讲看”六位一体实践活动体系

张家口学院将文化育人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丰富课程思政形式,构建“听说读写讲看”六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体系,包括小学识字写字听写竞赛、三笔字书法竞赛、中华经典文化征文竞赛等。张家口学院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做到文化自信“知行合一”。

(二)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

张家口学院结合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对教学楼大厅、教室进行整体设计,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如文萃楼楼道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个模块的代表作品,增强文化带入感;教室侧墙为彰显班级自选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墙;艺馨楼楼道建设中国古典音乐长廊,包括“宫商角徴羽”元素和《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等十大古典音乐作品。

(三)打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团体

张家口学院学生会组织了“艺+工坊”“泐墨书法社”“境垣诗社”“文垣书苑”“弈轩棋社”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每年筹办“书画展”“风飘书香漫校园”“书法艺术宣讲讲座”“时光悠悠,纸短情长”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自发组建項目小组,自觉传承地方文化。如2017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开展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开展“河北省非遗传统民俗手工艺文化传承——以蔚县剪纸、丰宁布糊画、吴桥传统道具制作为例”课题调查,调研成果获省级二等奖。

四、“内涵建设+条件改善”联动

2021年,张家口学院建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训室,通过改善实践条件,提高文化育人的教学效果。教师端通过平台建立活动专题,展示并讲解传统文化资源,学生端通过平台上传活动作品和作业。同时,实训室全时段开放,学生通过全方位沉浸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专业建设+党的建设”联动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将专业建设与党的建设相结合,通过开拓创新党建工作解决高校内涵发展问题。张家口学院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创设新载体,打造新品牌,产出新成果,谋划新高度。党建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获得张家口市教育系统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党建案例二等奖,“认证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获得省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同时积极谋划课程思政成果走出校园,申请立项张家口市科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普基地”。

参考文献:

[1]倪姗.高校第二课堂“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创新探讨——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2).

[2]温景文.加强党的建设 促进新建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以辽宁科技学院四年发展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4).

基金项目:张家口学院校级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D2018011。

(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文法学院 )

猜你喜欢

张家口中华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学院掠影
加大张家口草原生态建设支持力度
行走在张家口的热土上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