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地拥抱,冷静地思考
2023-06-20梁增红
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出台至今,教研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个人都在以各种形式介入研修。对于新课标,我们应积极地拥抱,也要冷静地思考。
所有教师都应该明白,课改的未来终将到来,也终将与我们有关。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变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面对新课改,教师既不可能置身事外,亦不可能阻挡改革的洪流。新课标的出台绝不是某个人的一己之力,不是少数人的心血来潮。做一个负责任的表达者,拥抱并践行新课标,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担当。
所有教师都应该丈量自己的内心,追问“我”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拿语文新课标来说,厚达102页的纸质文本,“学习任务群”“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真实情境”等新概念、新表达扑面而来,单是读一遍下来,都有些吃力。我头脑中时常会涌起四个字:本领恐慌。这固然是因为学界对某些术语阐释存有异议,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自己的理解能力有“卡脖子”的地方。以“看路”和“拉车”打个比方,一方面,现实情境让教师困在“体力劳动”中,只知道低头拉车,跑偏了路也不自知;另一方面,也有看准了路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拉车的现象存在。
课标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蓝图再美妙,理想再丰满,不能变为“教师的课标”,课改就是空谈。教师唯有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刷新和重构知识经验,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面对新课标落地的迷思与挑战,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新课标颁布前,不少先行者已经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值得品鉴的案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价值的自然应该“推而广之”,走偏了的当然要拉到正道上来。
美学家克罗齐有言:“要想评价但丁,就要使自己达到但丁的水准。”对于教师而言,把新课标学懂弄通,是实施的前提;“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实施的策略;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实施的原则;一部分人先“试”起来,然后带领更多的人“做”起来,“小步慢行”,做中学,学中做,是理想的路径。践行新课标,切忌一朝一夕的“颠覆”,不图一蹴而就的“速成”,更要避免“一刀切”的“大水漫灌”。
有了“春种一粒粟”的守候,才会有“秋收万颗子”的硕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所有教师都应该警惕,形式主义重新包装后粉墨登场。
每次课改初期,总会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况,貌似风生水起,蒸蒸日上,实际上很多做法重形式不重实质,“昙花一现”之后“涛声依旧”,令人诟病不已。
有些课堂教学,把教材单元重新打乱编排,按照教师的个性“肢解”成若干知识点、能力点,美其名曰“大单元”“项目化”“大概念”“群文”,不过是文本“碎尸万段”(于漪语)的“新马甲”而已,与新课标期望的“结构化”“逻辑性”的初衷背道而馳。
有的冠以“新课标”的课堂,以“学习结果”代替“学习过程”,用“展演活动”代替“沉浸体验”,以“前置学习”遮蔽学生“海量搜索+复制粘贴”的低阶思维,看不到教和学是如何真实发生的,看到的只有少数人的狂欢、多数人的落寞。欣欣向荣的背后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的虚假繁荣。
“不畏浮云遮望眼。”教学实践中与新课标貌合神离的想法、说法、做法,往往不是新课标本身的问题,恰恰暴露了我们对新课标的浅解、误解、曲解。念歪了经、唱跑了调,必然导致南辕北辙,这是需要警惕的。
实施新课标任重而道远,我们且行且思。
(梁增红,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