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运用策略

2023-06-20杨洁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意境散文古诗词

杨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随着语文课程的深化改革,为了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尝试使用文本细读法,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重视语境对语意分析的影响,深入分析文本,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作者创作的情感与写作技巧,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重细节,品手法——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基于小学传统文化的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教师要把握好细读的“切入点”,找出关键词与重点修辞手法,有效推敲散文语言的内涵,将读细节作为文本细读的主要环节。语言作为文本细读的开始,要让学生知道散文中的每一句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作者在散文创作时对每一个字词都经过精心锤炼,让散文的语言更具深意与内涵,值得学生“咬文嚼字”。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细读关键词,利用此解释文本的中心思想,把握全文。如《冀中的地道战》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象地体现了地道中的“孑口”难以攻克的特点;再如《纸的发明》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的“伟大”,体现蔡伦改进造纸术为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也让造纸术传承至今,以此让学生理解造纸术的“伟大”之处与能够千年传承的原因。

另外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还要关注品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作者在散文的创作中,经常会运用反问、拟人、比喻与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它们让散文的内容更加形象与生动,语言更有感染力。教师在实施文本细读的时候,与学生一同分析散文的语言,可以提升其想象力与审美鉴赏能力。如《赵州桥》文本中主要是借助排比的手法描写赵州桥栏板上的精美图案,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赵州桥的美。教师带领学生细读的时候,要让其看到此修辞的表现效果,加深对赵州桥美的理解。再如《藏戏》散文教学中,运用三个反问增加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带领学生细读文本中的三个反问句,继而总结我国传统艺术表演藏戏的艺术特色,分别是演出時间长、戴着面具的演出以及没有演出舞台,以此为后面文本细读奠定基础,让学生在了解藏戏来源、面具特点与表演方式之后,知道藏戏是一代代师传身授下来的,并建立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

二、读语言,品意境——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诗言志,词言情”,古诗词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语言与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使用文本细读法,不只注重语言的分析,还要加强对古诗词句式与节奏、意境的分析。教师可以从下面两点实施古诗词细读:

1.细读古诗词的语言

一方面,细读古诗词的题目。古诗词题目中包含较多信息,掌握其中包含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如《送元二使安西》题目中的“送”字让学生知道这首古诗是送别诗,“使”字体现作者与要出使西安的朋友分离时低沉留恋的情感基调。教师通过对题目的细读可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细读古诗词的注释,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中的注释起辅助理解的作用,教材中的注释包括:词义注释、背景注释、文意注释。这些注释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有重要作用。如《四时田园杂兴》中对题目中“杂兴”的解释让学生知道作者在初夏的田园中,对于田园的恬静安逸有感而发而进行的创作。

2.细品古诗词的意境

作者在创作诗词时,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体现出“意”与“象”,达到情中景、景中情的境界。如《归园田居》营造的是淡泊静谧的意境,《渡荆门送别》营造的是豁达开朗的意境。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有让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的作用,能够深化对古诗文的理解,所以通过文本细读赏析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一首古诗中往往由几个意象组成的,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通过情景交融品味意境。如《黄鹤楼》中有白云、日暮、黄鹤、芳草、烟波等意象,“黄鹤”表面上表示“仙鹤”,暗指的是“一切”,体现的是作者生不逢时的悲伤,“仙人乘鹤归去”后“黄鹤楼仙去楼空”,只留下天际白云,让读者感到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感受世事茫茫之情。同时,在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与鹦鹉洲的意象是“美好的追忆”。而日落后江上的烟波渺渺、鸟归巢让人想到游子要归乡,但是故乡在何处?薄暮与思乡的幽怨结合,让人生发忧愁。本诗词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在细读意象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创造的悠远与渺茫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气势磅礴的思乡之情。

三、读形象,析情节——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与故事情节的刻画,反映当时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基于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要注重人物形象与故事情境方面内容的细读。

1. 细读形象,感悟方法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关键,在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读文本主旨。学生可通过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的细读,品读人物形象。如《两茎灯草》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伸着两个手指头”动作的描写形象地为大众展现主人公吝啬病入膏肓的形象。在主人公亲人说出对两个手指头猜想的时候,严监生“头摇了两三摇”“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把眼闭着摇头”,直到赵氏将多余的灯草挑掉,严监生“登时就没了气”。从开始的失望到后来的着急绝望与最后的完成心愿,将严监生死前一系列的动作与神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以描写手法作为切入点,分析严监生的形象,体会讽刺小说的艺术魅力。人物形象的品析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为人物写作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分析情节,延伸思维

小说中的情节多是指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历经事情的开端、高潮、结局。教师经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细读,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故事内容。小学语文小说的深度教学不能只浅显教授学生故事的发展现象,还要关注不同情节间的内在规律。另外小说中的情节一般都是一波三折的,有时甚至不是环环相扣,在小说中作者设置了很多留白与缝隙。需要教师在整体掌握文本基础上,尝试突破情节的连贯性,分析情节设计的巧妙性,在分析故事情节的时候可以从情节角度入手。如《刷子李》就是通过作者创造刷子李这一奇人形象与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了解刷子李的“奇”,但是后来在一次工作中发现刷子李身上竟然有一个黄豆粒大小的白点。这是第一个波折,让学生对刷子李的技术有了怀疑。后来发现小白点是烟烫出来的洞,以此打破怀疑,还原刷子李的奇人形象。

另外学生还要细读情节的因果,如情感因果与理性因果。理性因果指事物之间因为自身的联系形成的情节因果。如《纪昌学射》中纪昌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最终成为射箭高手,其中的“刻苦练习”和“成为射箭高手”就是理性因果。情感因果就是指情感上的结果,如《将相和》中蔺相如原谅廉颇的原因是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的。教师在带领学生对情节因果进行细读的时候,要从情感与理性因果两个角度分析,借此加强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掌握。

综上,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构建与语文文本的桥梁,掌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阅读方法。文本细读法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语言魅力的掌握,提升思想品质。通过师生的共同发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发挥语文课堂的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意境散文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