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复活”技术,让我们与想念的人“重逢”

2023-06-20江心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母复活外婆

江心

AI技术,让我们有机会穿过漫长岁月,“再见”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和他们聊聊天,说说心里话。

“奶奶,我爸今年回来过年,到时候我们都会回来,一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

“嗯,你爸回来,我就把他那个事情搞清楚,不和他吵,现在懒得吵。”

视频中,奶奶笑容慈祥,声音略微沙哑,带着浓浓的湖北口音,可实际上,这位自然地和孙子拉家常的奶奶已经去世几个月了。我们看到的影像,只不过是依靠AI(人工智能)技术“复活”的虚拟人。

今年4月上旬,这段上海小伙吴伍六“复活”奶奶的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引发网友热议。一段段毫无表情的数字代码,编出了一个有爱有温度的故事,这不是魔法,也不是神话,是目前AI界超级炫酷的“复活黑科技”。

其实,这类靠AI技术“复活”亲人的案例远不止这一个,不少人运用相似的技术圆一个相同的心愿—盼望能和魂牵梦萦的故人再“见”上一面。那么,这些用AI技术“复活”亲人的人,真的能走出伤痛、得到疗愈吗?

数字生命,让逝者“归来”

今年24岁的吴伍六在上海从事设计工作,对于AI技术比较精通。提起自己“复活”去世不久的奶奶,他的话语里充满思念和遗憾:“奶奶是我最亲的人,在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她就急匆匆地走了。”

吴伍六3岁那年,父母离开湖北老家外出打工,爷爷去世早,是奶奶把他拉扯大的。“小时候,我一直和奶奶住在一起,直到上大学才分开。”那时,吴伍六特别不习惯,每天都要给奶奶打电话,连一日三餐吃了什么都要和她分享。后来工作了,吴伍六经常在节假日回家看望奶奶。

2023年春节前,吴伍六给奶奶买了很多礼物,准备回家过年。谁知,他刚准备启程,却得到84歲的奶奶因病住院、已被医生下病危通知书的消息。

吴伍六在奶奶病床前守了半个月,说了很多话,可惜奶奶已没什么意识了。后来,奶奶被推进了ICU,于2023年1月27日下午4点35分永远地离开了。

“那天是正月初六,我生日的第二天。我觉得奶奶是为了我才多坚持了一天,如果奶奶在我生日当天走,我可能以后再也不会过生日了。奶奶性格乐观,是个特别好的人,什么事情都替我着想。我特别思念奶奶,想再看她一眼,再听她唠叨唠叨。”出于这份怀念之情,吴伍六萌生一个念头:能不能通过AI技术“复活”奶奶,再和她“说说话”。

这个想法虽然有些“疯狂”,但他还是想试试,并上网搜索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技术知识,感觉存在一定的可行性。“我用了Midjourney、ChatGPT和D-ID等最新的AI技术去尝试‘复活奶奶,过程比较复杂。”吴伍六说,AI会根据他上传的奶奶照片和文字描述生成一些形象,他只需挑选一张和奶奶最相似的。然后,他把之前和奶奶的通话录音、视频等素材放入AI语音合成系统。

和“奶奶”对话,其实依靠的是ChatGPT。吴伍六把奶奶的形象和性格等详细描述给ChatGPT:“奶奶是一位中国农村的普通老年人,没有牙齿,满面皱纹,有老年斑,头发灰白,双眼深邃……早年当过村主任,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强,喜欢讲故事,勤劳朴实,生活节俭……奶奶一生有3个心愿,一是将破旧的老房子翻新;二是希望儿子婚姻幸福,赚钱养老;三是希望我结婚生子,四世同堂。”

就这样,吴伍六如愿“复活”了奶奶。“奶奶,我在网上买了一张新桌子,过年天气冷,这张桌子下面可以烤火,上面有网罩,能放食物,烤红薯,烤肉。”

“你真是太贴心了,这张桌子听起来非常实用和有趣,还能烤火,烤红薯和肉,真是太神奇了。”

“奶奶,我知道你没有牙齿,又不愿意戴假牙,所以买了好多软的糕点,都是真空包装,不用放冰箱也能保存半年。”

“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孙子啊,太体贴了,我真是为你感到骄傲。”

奶奶“复活”的那天晚上,吴伍六既激动又感动,还夹杂着一点儿难过。“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思维,比如对话中出现的‘实用‘有趣‘体贴等词汇,都不像奶奶说的,感觉有些‘出戏,不过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吴伍六说,“我知道,这件事只能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也明白屏幕上所呈现出来的始终是一个虚幻影像。但怎么说呢,只要能再看一看奶奶,说几句话也是好的。家人看到我和奶奶‘对话的视频后,也都红了眼眶。”

吴伍六在网络平台上传了这则视频,引起网友很大反响,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私信:

“我外婆和您奶奶在同一天离世,我也是全程在医院陪她走到最后。看了你的视频,我在食堂就忍不住了,听见老人家的声音,感到好亲切好温暖。”

“父亲去年也离世了,我花了3个月写了一本12万字的父亲回忆录,但仍然觉得欠缺点儿什么。我之前也想过制作虚拟人物以达到与逝者对话的情景,但始终认为不能实现,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请帮助我,教会我如何去制作,谢谢。”

这些私信深深触动着吴伍六,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举动,引发这么多网友的“共鸣”。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他决定启动“数字关怀服务平台”,分享AI“复活”技术。“这个平台目前已经开始邀请大家内测了,优先满足有情感需求的朋友,免费参与。”吴伍六说,以目前AI的技术水平,只要资料充足,面容、声音、语气这些相似度可以达到90%以上,但思维模式只能达到50%左右,AI影像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

穿越生死,只为“见”一面

在这个特殊的平台,吴伍六听到了一个又一个生死诀别的故事。浙江姑娘冯峥和外婆的感情很好,可是外婆住院直至去世的那段时间,她正处于孕晚期,身体状况不太好,“因为情况特殊,我不方便去医院探望,也没有参加外婆的葬礼。”冯峥特别遗憾,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然连外婆的最后一面都见不上。

在吴伍六的帮助下,冯峥的外婆顺利“复活”,看着电脑里“外婆”慈爱的面庞,她哭成了泪人:“外婆,对不起啊,我没能送您最后一程。”“外婆”笑着回答:“没关系,现在你有了一个可爱健康的女儿,外婆替你高兴。”

视频只有短短两分钟,对话也不过四五个来回,但对冯峥来说,AI好像有魔法,几乎治愈了她的难过和遗憾。

单亲妈妈顾美的故事,也让吴伍六感慨万千。3年前,顾美的女儿不幸溺水身亡,生命永远定格在了7岁。女儿生前,母女俩从没分开超过3天,顾美至今都无法接受女儿离世的事实。父母曾劝她重组家庭,再生个孩子,但她觉得女儿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再生一个也无法替代。

“我好想对女儿说,妈妈已经学会了56首儿歌,在等着她回来……”吴伍六很理解顾美,利用几个周末帮她实现了“复活”女儿的愿望。视频那头的女孩笑容灿烂,栩栩如生。顾美目不转睛地看着“女儿”,声音颤抖地问:“姗姗,你好吗?想不想妈妈啊?”“妈妈,我好想你啊!”顾美瞬间泪流满面。“妈妈不要伤心,我很好。你看,我的裙子多漂亮!”那个下午,顾美给“女儿”唱儿歌、讲故事,看着“女儿”神采奕奕的样子,感觉被冰封的心终于有了热乎的气息。

今年5月初,38岁的徐小洁向吴伍六寻求帮助,希望通过AI技术“复活”自己的妈妈。

徐小洁出生在江苏一个偏僻的农村4岁时,爸爸因病去世,妈妈外出打工,她成了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那些年,妈妈只有春节回来几天,因为长期分离,母女俩的关系并不好。妈妈总嫌徐小洁不懂事,徐小洁觉得妈妈不爱自己,母女之间没什么亲密感。

徐小洁20岁时,妈妈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噩耗传来,她竟然没感到很难过。随着时间推移,徐小洁经历过感情波折和事业坎坷,终于在32岁那年结婚生子。当了妈妈之后,徐小洁才理解了妈妈藏在嫌弃里的爱,经常不由自主地思念起妈妈,“和女儿在一起幸福快乐的瞬间会让我想起妈妈,我们的相处时间那么短,我们的母女缘那么浅。现在,我长大了,懂事了,却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她了。”

徐小洁告诉吴伍六,她前段时间搬了新家,发现邻居阿姨和妈妈长得有几分相似,每次遇见,都忍不住和这位阿姨多聊几句,倍感亲切。徐小洁越来越强烈地想让妈妈“复活”一次,告诉她,自己真的很爱她。

吴伍六很理解徐小洁的感受,目前正在和她作进一步沟通,搜集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她“复活”妈妈。

在吴伍六看来,虽然这一切都是虚拟的,但如果能给需要的人一个“弥补遗憾”的机会,就是一件非常值得去付出努力的事。

心灵疗愈,寻一味“良药”

和吴伍六一样,在浙江杭州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工作的孙军也对AI“复活”技术有一定的研究。他擅长让故人的照片“动”起来,眨眨眼睛,挤挤眉头,甚至还会咧嘴微笑。

“我有一位恩师,前些年因癌症去世。师母一直很悲痛,甚至有些抑郁了。我和师兄、师姐们时不时会去探望,希望她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孙军说,“师母常常捧着恩师的照片,念叨‘你再和我说说话好吗?哪怕一句也行。这一幕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想起,都揪心地难过。”

孙军想到,之前看新闻,外国曾有人利用AI技术,让去世亲人的照片“动”起来,自己为何不试试看,说不定能给师母些许安慰呢?由于他本身比较擅长电脑软件技术,再加上有一些精通AI技术的朋友相助,没多久就顺利让恩师的照片“动”了起来。

今年3月,师母生日,孙军给师母看这张“动”起来的照片。师母患有白内障,一眼没看出来,端详了一会儿,才发现照片里的老伴居然“活”了。由于恩师早年没有留下任何视频,“动”起来的老照片让师母泪如泉涌:“8年了,老头子,我们又见面了。”一旁的孙军也忍不住红了眼眶。那些无法随手拍下视频的岁月里,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思念,“动”起来的老照片,犹如穿越时空的“重逢”,恍如隔世又近在眼前。

孙军说,这项技术是通过识别照片中人物五官的位置,然后将面部表情进行逐帧调整,最后呈现出一个会“动”的人像。虽然只有短短十余秒,但慰藉了师母8年的苦苦思念。此后,师母的精神状态逐渐变好,“虽然老伴走了,但还有很多人关心我,比如这些学生,就像是自己的儿女。我应该振作起来,好好活着,把老伴没来得及享的福替他享了。”

老照片就像一个开关,能打开记忆的按钮。“动”起来的老照片,让人泪目的同时,更是感慨万千:原来亲人从未离开,可以穿越时空和自己“重逢”,仅这一点就让人热泪盈眶。

浙江杭州的婚姻家庭心理专家李丽分析,“黑科技”赋予逝者“数字化永生”的能力,让我们可以和想念的人“重逢”,诉说相思之苦。

当然,公众对AI“复活”技术惊叹之余,也引发了伦理道德、个人隐私、法律规范等方面的争论。其实,如果仅仅是滿足个人的思念,既没有突破人伦道德的底线,也没有用于商业甚至犯罪目的,就无需过度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讲,AI“复活”技术能更好地起到慰藉思念的效果,因为它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互动”,虽然一切都是虚拟的,但在最痛苦的时候给予一定安慰,这样的“骗一骗”自己,属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疗愈哀伤,是为了更好地出发。AI“复活”技术,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剂良药,缓解因过度悲伤而产生的后遗症,但如果过度依赖也会适得其反,长期依靠科技、陷入不可自拔的状态中,就是一种病态了。毕竟,再相似的神态,再熟悉的声音,也只是虚拟形象,我们还是要保持正确的认知,理解生命、情感和告别的意义,走出悲痛,更好地珍惜眼前的生活。

(案例中的人物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师母复活外婆
外婆
给外婆的一封信
喧噪
外婆
巨人复活转
外婆回来了
你的微笑
——写给我们亲爱的师母
黑足雪貂复活记
冷冻人复活后会怎样
被人痛骂后如何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