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中开发本土文化艺术的策略探究

2023-06-20高卫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项目化学习非遗

高卫华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地方美术资源已经成为美术课程的有益补充。本土文化艺术的开发使得美术教学内容更丰富,不但能够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特色,还能提高美术教学效果。本文以“民义学堂”非遗进校园为例,阐述了项目化学习中开发义亭本土文化的背景,并从“走进非遗”“感受非遗”“探究非遗”“融合非遗”四个方面层层深入,通过具体实践探究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美术核心素养  本土文化  非遗  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5-0028-03

一、课程开发背景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真实的实践活动和多维的思维碰撞,最终形成情境化的或个性化的结论,它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义亭镇,义亭具备丰富的非遗文化和地域特色,如婺剧、红糖、泥塑、起酥等,还有一些经典的民俗活动,这些都是非常生动的美术资源。

在这个背景下,学校开设了“民义学堂”,结合本土非遗资源和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本土文化,整合非遗文化资源,以非遗文化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为载体,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以课程形式让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传承发展非遗文化,以此提高师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二、课程开发策略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学校通过对义亭本土文化的非遗文化知识进行整合,因地制宜,以项目化学习促进非遗文化进校园。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开设的“民义学堂”(图1)基于义亭的本土地域文化和特色,汲取义亭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选择性地开设了红糖、起酥、陶艺、婺剧等地域性较强的非遗课程,学校以课程形式让非遗文化进校园,以此丰富美育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合作探究性,通过项目化学习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家乡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及文化自信。

(一)道听途说  走进非遗

项目化学习是在学校近几年的分享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背景下推出的,它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某一个真实而具体的情景,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探究实践,查阅相关资料,询问老师或者走访有经验的艺人等各种途径学习,学生在自主实践体验、深入的思考、内化吸收、探索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建构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多次聘请外面的老艺人到学校来给师生讲授非遗,在学校120年校庆上更是请到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承人。舞龙舞狮、婺剧经典等文艺展演让人大饱眼福;麻糍、麻糖、梨膏、东河肉饼等非遗美食让人大饱口福;制泥塑、画糖画、写春联、木活字印刷术(图2)等项目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玩得不亦乐乎。这一系列举措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真正提高了师生的艺术修养,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二)身临其境  感受非遗

项目化学习的项目主题针对性强、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工具材料配备合理齐全。民义学堂配备有专门的陶艺教室、三茗茶道、糖缘工坊(图3)等专用教室,学生还有机会到附近的缸窑村进入窑厂,体验制陶烧陶的全过程,到校外的糖缘基地(图4)和制糖厂去考察探究,将校内、校外的教学结合,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非遗,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知识。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注重过程性体验,通过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创造过程中体验地方文化,使宝贵的本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文化家园中快乐地成长。学生的学习场地经历了从室内到校外的拓展,教师结合课标建立核心知识图谱,凝练出主题“大概念”,全学段构建一个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阶梯式学习方案,根据不同学段设计目标框架,以实践过程和项目成果来评估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

义亭的美术课程将本土文化融入美术主题式课程活动中,明确了应在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激活并创新本土文化,结合义亭本土文化中的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义乌红糖制作技艺开设一系列的美育课程,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如表1),通过“蔗里”各种形式的美术教学系列活动课程,共同实践,传承义乌红糖文化。

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往往产生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只有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来,让学生在问题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知识的碰撞,才能发生知识重构。为了激发学生对红糖文化的学习兴趣,把驱动性问题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教师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对红糖文化的疑问,并进行梳理,形成几个本质问题和驱动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核心学习任务,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和任务开展探究学习,形成意义建构。

(三)问题引领  探究非遗

尹少淳教授在《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知识技能必须置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并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是课堂发展的桥梁,它将感知、体验、欣赏、理解、判断这一系列美术活动关联起来,问题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影响到課堂发展的思维方向。

案例:浙人美三年级《茶香四溢》一课教学片断:茶道教室里缓缓播放着古琴音乐,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透明密封食品袋(装着一点碧螺春)展示给学生。

师: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

生:茶?

师:(老师在一个透明的大水杯中倒上开水,用茶勺从袋子里舀出一些茶叶,放进刚倒出来的开水里。)请同学们看仔细了,看看它在水中有什么变化?

生1:是茶!闻起来好香呀。

生2:叶子慢慢舒展开了,变大了。

生3:茶叶开始下沉了,真好看……

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茶的知识?

生1:我家有西湖龙井……

生2:我知道茶有红茶、绿茶……

生3:我家有茶田,清明节前后我爸妈会到山上去采茶,加工起来拿去卖……

师:哇,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在我们义乌,泡茶招待客人是一种礼节,你们觉得老师今天带来的茶叶可以招待客人吗?

生1:可以呀,闻起来很香。

生2:不太好吧,这包装不好看!

生3:我们可以做一张茶文化卡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茶。

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唤醒学生形态认知的重构。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了解到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说想尝一尝老师泡的茶,那么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茶倒一些给学生们品尝,带来学习方式的改进,从品茶开始我们对《茶香四溢》这节课的学习,从而以感悟式体验呈现自我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

好的问题能更好地诱发学生观察思考。在进行《年画之旅》一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带来的一张年画,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过年为什么贴年画”这个问题,用春节这一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启发学生对年画、年俗意义的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多个问题并置,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思考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引起学生对桃色版画的关注,年画的造型、寓意和色彩等美术学科知识在问题的引领下了然于心,并于润物细无声中传承了非遗文化,培养了民族自信,形成了美术核心素养。

(四)美美与共  融合非遗

美术学科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与音乐、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突出表现在美术四个领域之一的“综合·探索”领域。美术教学要想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进行学科整合,立足于实际生活,引领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媒介的综合性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各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综合培养其观察、创新、构建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综合性的艺术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在承认美术与其他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进行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教学活动,建立有意义的跨学科体系。例如:在《戏曲人物》一课的美术教学中,老师带着学生来到婺剧社团教室,请同学穿上婺剧演员服装为大家表演一曲,通过现场体验,看一看,摸一摸,演一演,学生对戏曲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用国画的形式表现戏曲人物的时候就更有感觉了;在《我们的课本剧》一课的教学中,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语文老师共同上了一个单元课,使这节课更加丰满和完整,丰富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模式,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成长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美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迁移,进行更深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本文以“民义学堂”非遗进校园为载体,探究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项目化学习中开发本土文化艺术的策略和方法,从策略的层面审视、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学生美术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参加美术实践活动的兴趣、效果和质量,让非遗融入美术课堂,使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

[2]張莹莹.当美术课程遇到“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

[3]尹少淳.文化视野下的民间与乡土美术课题建构[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10.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项目化学习非遗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