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必须把握的正确理论原则
2023-06-19赵朝峰秦文晋
赵朝峰 秦文晋
摘 要:加强中共党史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原则:第一,把握好中共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第二,把握好中共党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三,把握好中共党史的主体力量和领袖人物;第四,把握好中共党史评价中的历史主义标准;第五,把握好中共党史研究的“大历史观”。只有坚持正确的党史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才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关键词:中共党史;理论原则;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1-0018-07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回首党的历史,加强中共党史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历史研究就是认知历史的过程,而缺少理论思维的历史研究只能是史料的堆砌,无法形成历史认知。恩格斯指出:“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1]890同样,“没有理论,中国史学只能拘泥于考证,而无法对中国历史做出宏观性的解释”[2]。而不同的理论思维得出的结论自然迥异多样,就如恩格斯所说:“错误的思维贯彻到底,必然走向原出发点的反面。”[1]890近现代史学与古代史学的区分标准之一是指导理论即历史观的不同。中共党史作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其学习、教育和研究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否则,“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3]24。因此,坚持正确的理论原则对于进行党史研究、指导党史学习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把握好中共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党史现象复杂、党史资料繁多,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穷尽所有党史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只需要在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剖析历史现象,理出其内部联系,作出历史判断,从而总结出历史发展内在规律和趋势,即要把握好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4]
历史主题就是历史赋予的中心任务。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由人类创造,靠人类记录和认知。马克思认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295而每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并进行着不同的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杂乱无序,没有主题。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历史主题不是少数人的意志,而是社会多数人的选擇。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6]605这个总的合力反映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或者是根本共识、最大公约数,即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共十五大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7]2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9]13。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产物,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而产生,为完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而发展。实现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是统一的。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
主线原指图画中描绘物体的必要基本线,具有主导地位或主要统领作用,主线是根据物体本身而勾勒的,有主线就有辅线,辅线服务于主线。历史发展的主线是历史主题呈现出的历史线索。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必须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线。
主流是指对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起决定作用的方面,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支流指那些处于次要地位的方面,逆流则完全相反。历史的主流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或趋势,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力量的情感宣泄和能量释放,即“民族共同意志的趋向”[11]179。从哲学上讲,历史主流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因此,近代绝大多数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切探索构成了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重点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
历史研究最为根本的是把握历史的本质,因为历史的呈现方式往往是史料和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也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科学的理论分析,揭示历史本质,认识历史事件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要揭示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规律、理论探索的规律、自身建设的规律。
二、把握好中共党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也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命题。习近平强调中共党史研究“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2]。历史必然性一般是指历史规律性,历史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根本在于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规律性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及其基本发展趋势。历史必然性的最大特征在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即历史唯物主义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在历史表面的往往是一个个偶然现象。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非必然的个别历史现象,它反映了历史运动外部的、非本质的联系。历史事件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出现无历史必然性,完全是由偶然原因而形成的个别历史现象。历史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马克思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并不否认历史的偶然性,他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13]354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性主要取决于历史主体的主观选择、群体的素质、环境的影响等,从而导致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领导人的素质、群众的态度、战争环境的作用等都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承认历史的偶然性并不是陷入了二元论,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体。表面看似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往往受制于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4]669。因此,“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6]254。就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言,如果不将中国古代伟大文明和近代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进行对比、不考察近代仁人志士拯救民族危亡的探索历程、不分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我们就无法从历史发展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所担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如果不横向分析武汉的恽代英、四川的杨闇公和吴玉章先后成立共产党组织的史实,就会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看作是孤立的偶然的历史现象,或者仅是因共产国际要求和扶持而成立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为例,如果不认真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的內外政策及其所体现的政权性质,我们也同样不能解释清楚它的历史必然性。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才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历程。因此,历史必然性往往体现在历史长河或总过程中,正如习近平所说,“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15]。在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上,习近平特别强调宏观的历史视野,提出:“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6]11-12。
另一方面,历史的必然性需要通过历史偶然性表现出来。从根本上说,历史的必然性是对无数偶然性现象的抽象概括,如果没有历史偶然性也就无所谓历史必然性。正因为如此,恩格斯非常重视对历史偶然性的研究,强调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表现出来,否则,机械地把历史必然性的“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6]604。因此,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必然性要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偶然性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只有坚持了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共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三、把握好中共党史的主体力量和领袖人物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17]315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实质就是人民群众联合起来摧毁那些腐朽社会制度的斗争。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最终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18]325在革命时期,人民群众“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19]616的事情。所以,毛泽东强调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0]1031习近平在分析党的宗旨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他说:“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3]15
坚持群众史观并不是否认领袖人物的关键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中的常量,领袖人物则是历史进程中的变量。人民群众的常量作用如同“有常”“天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领袖人物则是历史进程中的变量,在历史转折时刻则往往会发挥关键作用,并加速历史的进程。1978年邓小平在评价毛泽东时指出:“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21]148习近平在《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正如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22]39对于“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的作用,列宁深刻指出:“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如果这些少数人不中群众的意,群众有时就会对他们不太客气。”[23]679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既重视党的领导核心的形成,又把群众路线看作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领袖人物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恩格斯也指出:“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13]669这实际上是对“英雄史观”的否定。对于“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胡绳将其比喻为“山”之于“大地”,“领袖人物”如同高山,人们看到的也往往是高山,认为“人们崇拜山,因为它们是大地上的突出的存在。人们敬仰英雄,因为他们是历史中的突出的人物”“然而无论是拔海几千尺,山的‘根还是依附着大地,而且是深入在大地的腹中”[24]84。由此看出,“不是因为有了高山才有大地,而是在大地的基础上显出了高山。同样的,不是因为有了英雄才有历史,而是在广大群众的历史的基础上显出了英雄”[24]85。因此,真正的领袖人物必须代表人民的意愿,其行为一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他们“是人中的杰出的人,而不是人中的神”[24]85,“否则就只是假英雄”[24]261。
四、把握好中共党史评价中的历史主义标准
如前所述,历史研究就是认知历史的过程,而历史认知可分成事实性认知与评价性认知两个相对独立而密切联系的内容。事实性认知即为事实判断,也就是弄清楚历史真相;评价性认知是历史评判,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等作出价值判断。评价性认知既仰赖于事实性认知,又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人对同样的历史现象和人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根本在于评价标准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史研究,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25]。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26]534,中共党史研究要坚持“‘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27]400,“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27]406。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进行中共党史研究的基本遵循。
强调一定的历史范围实际上就是明确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时空一致性,否则就会出现错位或差序,自然也就无法客观分析历史现象。所以,列宁强调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28]37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也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12]他还认为,即便是革命领袖,“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12]。著名史学家胡绳指出,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说明前人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这种要求是毫无意义的)”[29]535,进而指出:“用现代的标准来看过去时代的人类文化,认为一切都是荒谬无稽,这叫做反历史主义。”[30]345从宏观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也需要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定历史范围去考察,放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中去认识。从微观上看,中共党史上的局限、失误、错误也需要结合特定的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民主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根源进行分析时就指出,“各次尤其是第三次统治全党的‘左倾路线,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产物”[31]109,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定的社会条件出发,运用阶级观点分析了小资产阶级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当然,强调一定的历史范围或历史环境,并不是止于历史分析,而是寻求克服错误或者避免错误的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还强调,要“深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提高全党对于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鉴别能力,并在党内发扬民主,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耐心说服和教育的工作,具体地分析错误的内容及其危害,說明错误之历史的和思想的根源及其改正的办法”[31]109;同时,提出要根据“‘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在党内进行“一个长时期的继续克服错误思想的斗争”[31]1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评价标准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真实客观的评价必须有正确的评价标准。毛泽东指出的“古今”研究就是强调“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进行历史比较。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32]154从根本上说,“新的东西”应该体现在生产力的提高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最重要的是其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0]1079
五、把握好中共党史研究的“大历史观”
正确的历史观是历史研究的应有之意。中共党史作为一定时序、在中国长期执政的政党历史,更需要具有针对性的观察视野和方法。为此,习近平多次提出中共党史研究要坚持“大历史观”。2021年2月20日,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3]14所谓“大”不是物理学概念上的大小,而是哲学意义上的长时段、大趋势、阔空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从历史长河中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实际上就是从长时段认识中国共产党。长时段研究能够把握历史内在的联系即稳定性,真正抽象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能在纵向对比中认识和评判短时段历史现象的价值。因此,只有从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进行考察,才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33];只有从古代中国辉煌成就和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对比中,才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奋斗的主题和“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只有从五百年社会主义历史中,才能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史,“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33]。因此,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33]。回顾的历史越久远,其昭示的现实越深刻。历史长河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历史逻辑分析和历史价值判断。
从时代大潮中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实际上就是从时代发展的大势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时代大潮是时代主题的反映,体现了时代变革中的进步潮流和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34]474时代大势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能否把握时代大势是检验政党先进与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就是善于把握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党的诞生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我们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那时,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气象,新中国就是沐浴着这个东风诞生并站住了脚的。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基于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当时,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我国发展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党对世界大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下决心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一往无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3]14只有洞察时代大势,才能够做到历史主动。习近平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35]回顾过去是为了昭示现在、开创未来。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洞察和把握时代大潮的宝贵经验,有利于总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点,以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理论和方略。时代大潮为中共党史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考量标准,以更好地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力量的特征和使命之所在。
从全球风云中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实际上就是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类社会近代以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全面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联系性,任何国家和政党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毛泽东在1921年就指出,“中国的问题本来是世界问题”[36]1。世界眼光、全球视野要求从全球的高度、世界的空间来审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中国共产党,研究其“开明开放”[37]的特征。我们一方面要总结中国共产党吸取世界文明成果的历史经验,以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38];另一方面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历史经验,以更好地“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39]。同时,通过世界这面镜子,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在横向的比较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3]从全球风云向度进行研究,不但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内容,而且对认识中国共产黨作为领导力量对于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意义,以及对于推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视域。
历史的现象多姿多彩,历史的本质深邃智慧。回首历史,中国共产党每前进一步,人们对其研究就跟进一步。理论界和学术界诸多前辈与同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党史学科话语体系,得出了科学严谨的历史结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11因此,只有坚持正确的党史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才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3]11。
[責任编辑:张思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王学典,郭震旦.重建史学的宏大叙事[J].近代史研究,2012(4):4-7.
[3]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1]钟离蒙,杨凤麟,主编.“力行”哲学批判[G]//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3集第2册.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
[1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J].求是,2022(18):4-9.
[1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9]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胡绳.胡绳全书: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胡绳.胡绳全书:第3卷(下)[M].人民出版社,1998.
[30]胡绳.胡绳全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G].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1.
[32]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5]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2).
[3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N].人民日报,2021-08-27(1).
[38]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2).
[39]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J].求是,2021(2):4-10.
The Correct Theoretical Principles That Must Be Grasped in the Study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ZHAO Chao-feng,QIN Wen-jin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e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theoretical principles.First we must grasp the theme,main line,mainstream and essence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econd,we must grasp the inevitability and contingency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ird,we must grasp the main forces and leading figures lead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Fourth,we must grasp the historicism standard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Fifth,we must grasp the“great historical view”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Only by adhering to the correct 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CPC and striving to build a discourse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we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ruly understand the truth,enhance our confidence,respect morality and practice diligently through learning history.
Key words: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oretical principle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Marx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