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经济增长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2023-06-19夏玉张琳奕杨扬李春波马皓芃崔玥珺

农业与技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示范县县域变量

夏玉张琳奕杨扬李春波马皓芃崔玥珺

(1.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2.外交学院,北京 100037)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布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如何全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均提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产业结构的相关内容[1],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乡村振兴战略在广大农村地区展开。各省、市、县(区、旗)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并划定示范区,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示,吉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吉乡村振兴办[2019]2号文件确定的14个县级划定为示范县。在最近一个5年建设周期中,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更加完善。

据此,本文通过2013—2021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对吉林省60个县级行政区域12项经济指标进行了核算,并以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发布年作为节点分划分依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政策实效性。对预期成果本文做如下假设。

H1:乡村振兴战略对所属县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H2: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影响程度有差异,第三产业影响最大。

H3:文化程度较高地区对乡村振兴战略效果具有放大效应。

1 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中,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多为行业研究和理论梳理,应用型研究数量有限,更鲜有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关于吉林省乡村振兴研究文献,谭忠艳等[2]梳理吉林省内的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申明了地方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意义;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是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三农”问题的导引,王军等[3]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做出论述,并详细阐释了关联性和必然性;乡村振兴相关指标建立是该话题研究方法方面的重要推进,张挺等[4]对乡村振兴相关指标体系完成构建,并指出指标体系构建对扩充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相关研究都具有支撑意义。关于研究方法,本文借鉴Heckman等[5]提出的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来研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设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以此种方法研究政策冲击的文献也较为普遍,近期张国建等[6]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扶贫试验区设立的政策有效性评估;黄雨婷等[7]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电商示范区设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本文将引用PSM-DID法构建模型,考察吉林省对于乡村振兴问题的政策冲击效果,试为继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针对性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为2013—2021年中国县域数据。其中,吉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根据中共吉林省委 吉乡村振兴办[2019]2号文件确定的14个县级单位为实验组构建模型检验乡村振兴政策在县域的实施效果。详细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缺失部分,采用ARIMA插值法进行补充;另外,原始数据整理过程中显示存在离群值问题,规避数据离散导致回归结果偏差,所用数据皆通过Winsor1%办法处理,本文采用Stata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2 变量定义

2.2.1 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发展水平(lnGDP)。借鉴张国建等[6]研究方法,采用县域实际GDP的对数来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2.2.2 解释变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乡村振兴(Treat×T)。其中,Treat表示是否设立为示范县,Treat=1表示是示范县,Treat=0表示未被设为示范县;T表示是否在政策影响期,T=1表示处于政策影响期[8],T=0表示不在政策影响期。其中,交互项Treat×T表示在政策影响期内的乡村振兴示范县。

2.2.3 中介变量

县域文化氛围可能会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本文引入县域教育支出(edu)作为中介变量,检验文化是否为机制变量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效果。为了避免县域教育支出可能在模型设定中出现反向因果的问题,本文利用金智等[9]的研究方法,引入书院数量(conf)作为文化代理变量,同时还利用朱保炯等[10]的研究方法将各县历史中进士数量(numb)纳入文化代理变量,确保结果稳健。

2.2.4 控制变量

本文控制变量主要为县域层面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变量。包括资本积累(cap)借鉴黄志平[11]的研究方法;人力资本投资(stu)借鉴张国建等[6]的研究方法,用中学在校生数量与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财政收入(fin)借鉴黄志平[11]的研究方法,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衡量。同时,本文还控制了行政区域面积(area)和人口(pop)。此外,本文考虑了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各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2.3 模型构建

本研究以设立乡村振兴示范县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自然实验。将示范县作为实验组,非示范县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检验设立示范县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否有显著差别。由于县域实施与省委的政策决定存在落实期(滞后期),因而各县存在差异,为了标定各样本政策实施时间节点,本文借鉴Beck等[12]的处理办法,引入多期DID模型刻画渐进式政策推进过程。基础模型构建如下:

lnGDPit=α+βTreati×Tit+∑θXit+μi+γt+εit

式中,i为县域;t为年份;α为截距;Treat×T的系数β为带估计系数;X为控制变量;μi为固定效应;γt为时间固定效应;ε为残差项。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基础回归分析

对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增长情况进行评估,以检验H1,回归现实如表2所示。文章前期检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平行趋势假设未通过,因此自动选择了多期DID回归,采用近邻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回归结果(3)、(4)分别显示了考虑到匹配得分法后,多期DID模型在控制相关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均被固定,(1)、(2)作为对照回归同列于表2。

表2 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结果显示,加入控制变量对回归结果并无影响,并且显著为正,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经济水平之间存在正向效应,作为实验组的示范区比对照组的经济增长水平高出2.5%。由此,H1被支持,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对所属县域的经济具备显著促进作用。

3.2 异质性分析

同在吉林省内,各县域经济基础及要素禀赋结构不同可能会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效果实施差异,因此需要对各县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异质性考察。考察办法:在原有模型基础上构建交互项,在基础模型中分别加入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用来检验产业结构异质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异质性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产业结构异质性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会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影响不大且显著水平较低,可以理解为在前一阶段脱贫攻坚战中,已基本解决了与贫困挂钩的第一产业水平提升问题。加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回归结果显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互项系数为负,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越弱的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经济中所起到的效果强度越大,并且从系数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影响高于第二产业的影响。这也说明乡村振兴战略对优化基层产业结构带来积极影响。

总体上看,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县域经济的增长存在促进作用。详细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在乡村政策实施效果方面异质性明显,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的地区,对乡村振兴战略有较为突出的经济表现。支持了本文提出的H2假设。

3.3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在稳健性检验中将被解释变量GDP的对数替换为人均GDP的对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代替变量,回归结果见表4稳健性检验的(4)、(5)列。回归结果表明,即便替换被解释变量,结果依然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变量替换并不会带来结果差异,因此结果稳健。为了排除匹配方法带来内生性问题,引入(6)、(7)列回归,匹配法更换为半径卡尺匹配对照组,进行多期DID回归,两列分别为考虑了控制变量和未控制变量得到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不同匹配方式下估计系数和符号与主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因此证明,回归结果不存在因匹配方式带来的稳健性问题,见表4。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3.4 机制分析

从前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产业禀赋异质性,这种影响是通过什么机制传导的。本文试图通过引入交互项办法求证文化程度作为机制变量,是否对政策落实存在放大作用。为了达到考察效果,在主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教育支出变量,以往研究表明教育支出水平与当地文化水平有显著正影响[13],为了使机制回归结果稳健,本文还同时引入书院数量和进士数量做为文化变量的代理变量,借鉴徐细雄等[14]的研究方法,书院数量和进士数量越多的区域,文化程度越高。

回归结果显示,教育支出、书院数量或是进士数量来定义县域文化程度,表现出一致性结论,即文化程度越高的县域,乡村振兴带来的县域经济增长更明显,也就是说文化水平对乡村振兴战略效果具有放大作用。回归并不存在反向因果的可能性,因为书院数量和进士数量为历史数据,现代经济发展数据不可能反向影响已发生的历史数据,因此结果稳健,见表5。

表5 机制检验结果

4 结论、启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如下: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显示,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得分匹配法对近邻县域经济作为对照组,发现县域经济结构禀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敏感性依次表现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县域内量化后的文化程度在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中表现出放大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越明显。

本文结论的主要启示: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略彼此衔接,客观存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依次提升,彼此拉动的效果,这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有未曾预判到的正向效果,应当认真贯彻履行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基层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确保“十四五”规划顺利完成;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当地文化氛围和文化程度对政策落实有促进作用,文化程度作为机制变量显著地放大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的政策成果。在评估和预判政策效果时,政策制定者应当更为关注文化程度本身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实现政策落地过程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示范县县域变量
清徐县成功创建2020年度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
抓住不变量解题
山西省3地上榜“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
也谈分离变量
示范县样板路“四好”的浙江样本
示范县 谈创建——2017年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亮点纪实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