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性地位”笔谈

2023-06-19何宪李志刚吴江

关键词:高地战略人才

何宪 李志刚 吴江 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极大凸显了人才工作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起跑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讲话和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西南交通大学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了来自全国的18位专家学者,围绕十八大以来四川人才发展的历史经验、新时代人才高地建设的科学规律等问题,对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先行先试的成功探索,突出问题导向,为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和更高水平推进四川人才高地建设建言献策。

一、四川人才高地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四川省累积了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国家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提供了重大机遇,可以说,四川省正处在建设人才高地最好的时期。各位专家从空间布局、平台建设、地域环境等层面,对四川人才高地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何 宪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国家明确指出,要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两个层级来布局人才高地建设。其中,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优势区域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第一方阵;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形成一批优势领域和优势产业的创新人才。建设四川人才高地,是落实二十大关于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要求,落实中央建设高层次人才积聚的中心城市战略布局的具体行动。但是,目前在一个城市建设人才高地的比较多,也相对比较容易;而在一个省尤其是在一个西部大省建设人才高地,就带有开创性。四川人才高地的建设不仅能为国家布局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也为四川省人才引领驱动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为建成我国经济发展“第四极”提供人才支撑,还可以为全国各省建设人才高地提供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聚才平台数量不断增加,人才效能不断释放。“十三五”期间,四川先后引进4100多名高端人才,2.3万名外国人才来川工作,集聚人才资源总量达970余万人,两院院士65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5项;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效。特别是在建设四川人才高地、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方面,成都市已经成为我国最有吸引力的西部城市。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对于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人民群众对发展要求,四川省的人才总量还是不足,高层次人才仍然缺乏,人才结构也不够合理,人才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比如说在川两院院士和高层次人才过分集中于成都和绵阳,其他一些地市人才相对不足等等。

四川人力资源丰富,人才工作还有很大潜力。为做好建设四川人才高地工作,一要注意遵循人才高地建设的一般规律,要研究四川人才环境各个子项目,研究四川人才环境的长与短及取长补短的政策措施;二要重点研究省这个层级人才工作的特点和要求,省人才高地建设涉及到对人才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基本规律认识,与空间治理、空间布局以及城市群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三要结合四川的省情,发挥四川的优势,弥补短板,注意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规律性认识,强化全维度、全链条、全环节人才政策措施的配套与联动;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自主培养和集聚人才这个主线,集聚各方面力量,出实招、建真言,营造创新、开放、敬业、包容、生机勃勃的人才发展生态和人文软环境,真正形成四川省人才高地的品牌和实力。

李志刚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西南交通大学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确立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仅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还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四川省提出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充分体现了省委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举措的工作力度。作为西部大省,加快建设人才高地要大力推进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戰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位一体”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集成化、系统化、高能化,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战略、第一战略。实际上,2021年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本身就是“三位一体”的战略举措,其中三个阶段的目标设置,每一个阶段都涵盖了人才自主培养、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标要求。因此,四川建设人才高地一定要突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人才高地一定要把科技创新和教育培养人才紧密结合起来,一并思考、同步研究、协同推进。

第二,要着眼于构筑造就人才、成就人才的战略高地来谋划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管人才就是党要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这是新时代党管人才的最新定义,明确了新时代党管人才的主要任务、核心要求。造就人才、成就人才,是人才高地的本质特征,无数事实证明什么地方能够造就人才、成就人才,什么地方就最能吸引一流人才。加快建设人才高地,要树立造就人才、成就人才、让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新理念,紧紧围绕着如何造就人才、成就人才来打造人才战略高地。

第三,要深入研究历史上全球人才集聚的规律性现象,为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借鉴。历史上五个世界人才和科学中心的形成表象是大量的科学家集聚,但实质存在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双轮驱动”的现象:16世纪意大利有伽利略,但同时也有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布鲁诺、马基雅维利等思想家;17世纪英国有牛顿等科学大师,但也产生了莎士比亚这样的大文学家;18世纪法国有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同时也有启蒙运动,出现了伏尔泰、卢梭这样的哲学家、思想家;19世纪德国有爱因斯坦,但是也有大哲学家黑格尔、莱布尼茨;20世纪的美国有爱迪生、贝尔这些发明家,同时也有马克·吐温这样的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这表明在建设人才高地过程中,要研究世界各国人才集聚背后的规律性现象,为打造人才高地谋划长远战略对策。

第四,要突出问题导向,深入研究人才高地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关系问题。当前,结合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我国在集聚人才方面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关系需要深入研究:一是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的关系问题,二是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问题,三是举国体制与国际机制的关系,四是自主培养与开放合作的关系,五是创新协同与产业优势的关系,六是系统集成与分类治理的关系,七是制度创新与政策落地的关系,八是生态优化与功能强化的关系。

第五,要注重研究人才高地建设的比较优势。四川人才高地建设要考虑把比较优势作为一个突出的亮点来研究。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研究制定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实施方案,如何避免“一刀切”“雷同化”,出现只有高原、没有高地的现象,是值得重点解决的问题。四川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聚焦本省人才高地建设的比较优势,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国家更长远的战略布局,努力打造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四极”。

吴 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西南交通大学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他在2022年6月来川考察时强调,四川省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这就指明了建设四川人才高地的主攻方向就是吸引集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体集群,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基础厚实、人才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科教与人才大省,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的重要承载区。建设四川人才高地与国家布局的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地相比,最大的挑战首先不是如何聚集高端创新人才,而是如何根据本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具有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也就是首先要解决良禽择木而栖的问题。对此,我提出建设四川人才高地的首要问题是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即如何形成四川独具特色的“营创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了要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的要求,这就意味着要打造一个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以此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产生聚合效应,在地理空间上集中或在技术经济空间中集聚并且与外界形成有效互动结构的创新组织形态。

对创新体集群形成产生影响的有三个必备条件:第一个是人才资源的门槛,包括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工程师、技术员和有技术的劳动力;第二个是地区的科学与技术设施及知识资产,包括研究型大学、研发实验室、图书馆、技术孵化器、创新中心和科学园等创新平台;第三个最为重要,是知识和技能的密集交换互动,而这种密集交换必须依赖于各种互动连接和学习。甚至可以说未来决定人才竞争优势的不再是城市的产业或研发平台,而将是顶尖创新人才引领的、众多创新团队集聚生成的、具有内在生态体系的创新组织群落。创新“流”的核心在于人與人之间的创新交互活动关系,而不是城市间或产业间的属性关系。今后“单打独斗”的城市没有未来人才,只有互相“结网”共建的区域才有成为未来创新人才高地的可能。这就是“营创环境”的意义所在。

衡量营创环境的优劣,取决于创新生态中的三个变量关系:第一个是市场的开放度与成熟度,第二个是政策的精准度与公平度,第三个是政府的监管适度和服务效度。这三个自变量是互为依存、互为制约的,只有平衡好这三个关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够得以最大的发挥出来,城市的创新环境才能够培育出来。

构建什么样的营创环境,不仅取决于营创的理念,也取决于营创环境如何构建。总的来说,四川人才高地建设应该着力在营创环境的循环、驱动、激活、竞争、协同五大功能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循环功能。营创环境首先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系统集成。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表明三个战略之间互动互补互强、同频共振的“接力赛”组合关系,纠正了以往在一些方面存在的三足鼎立、各自为政、相互掣肘、政策重叠的三张皮现象。同时,报告又提出了三个不同要求,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可以看出,教育优先发展是基础作用,科技自立自强是核心作用,人才引领驱动是保证作用,由此形成现代化建设的强国链,教育强则人才强,人才强则科技强。优先发展、自立自强、引领驱动是支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金三角”,发挥好这三强的支撑作用也是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二是驱动功能。从创新的角度看,创新能够驱动发展;从人才的角度看,人才能够引领发展。创新和人才两者的功能是一致的,营创环境应该具有引领驱动功能。营创循环系统能够引领驱动营商循环系统,也能够引领驱动经济产业循环系统,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高度融合。

三是激活功能。营创环境的激活功能主要是激活营创的市场主体,包括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组织。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为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重要指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竞争功能。构建强大的国内营创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营创新优势,以国际营创循环提升国内营创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提高营创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协同功能。人才高地建设难点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四川人才高地建设需要进行空间布局,构建以成都为龙头的人才聚集平台,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人才协同发展平台,实验室体系、科研机构、领军企业、高水平大学、科学基础设施集群为人才创新载体的战略支点,共同构成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赖 荣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近年来,四川省的人才数量稳步增加,人才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作用不断凸显,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四川省人才的总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平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人才政策的吸引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要实现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跨越转型任重道远。

一是建设四川人才高地是一项创新型工程。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线,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结合创新动能。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既要解难题,也要建机制,促进创新突破:要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拓宽思路,加快布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着力提升人才开放度和存在力。

二是建设四川人才高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定位,实现人才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衔接,与四川省的战略目标、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在发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依托本省确立的工业5+1、农业10+4、现代服务业4+6的体系,充分发挥好军工科研、先进制造业等优势,做强国防科技工业的实力。在推进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特色产业过程中吸引聚集人才,积极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交流合作的战略支点,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构建人才雁阵格局,提升人才竞争力,推动人才发展协同融合,为做强双城经济圈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是建设四川人才高地是一项实践性工程。要研究如何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健全人才工作新格局,围绕抓战略、抓政策、抓项目、抓协调、抓保障、抓服务、抓安全“七抓”职责,提出有效管用的实招,切实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破解不发达地区在人才资源市场失灵方面的困境问题,探讨西部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规律,提升人才市场服务的效益和质量。

蓝志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擘画了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2022年6月考察四川时,他还特别指出,“四川省要用好自己的优势,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这是对四川融入科技创新大时代的具体要求和殷切期望。

四川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全省人口8.4千万人,全国第五;省会城市成都2022年人口为2119.2万人,为全国第四大城市。

发展人才高地,四川有良好的地域、地理、生态养生优势。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地域和地理环境上自成一体,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应有尽有,生态体系完整,气候宜人。有群山环抱之中农耕条件优越的富盆地,也有地貌多样的人间胜境,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市场和发展机遇。

四川有良好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现代科技基础。四川文化丰富,人杰地灵,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历经磨难,是巨大的内陆移民省。文化和生活习惯多元,融合能力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抗日的大后方,聚集过全国和全球视野的人才;新中国建国后发展“三线”工厂,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当今,四川高校林立,文理兼备,有134所高校,近10万教师,一些高校全国知名并有独到的特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四川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推动外向型发展,省会城市大力度开展对外交往活动,走出去,引进来,展开了规模性干部培训;产业发展上努力对标国际,工业园、产业园、新农村、花园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先进。

四川建设人才高地也有一些局限。如作为内陆省份,在文化生活上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嬉戏和安逸;地方治理方面容易守旧、满足现状;自主改革、创新、突破、注入新动能的意识不强、意愿不高;引领区域、全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雄心不足;现代城市群的综合体发展依然有待融入城市群大环境;区域对龙头城市的认可度不够高;省内大城市引领区域发展的意愿不足;在处理好成都重庆双子城关系、建设成渝城市群的规划和发展格局方面还有巨大的改革空间等等。

未来,四川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融入二十大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意识,根据自身的文化传承、环境优势和不足,建设全景式人才生态环境,发挥地方优势行业潜力,实施优秀人才生命周期管理策略,逐步打造人才高地,实现人才引领发展的新格局。

赵永乐 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海大学教授

2022年5月,四川省委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源源不断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中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循环思想为方法论,对四川的人才高地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构建四川人才发展新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创新驱动。以高质量人才发展为主题,以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建设四川人才高地,聚集天下英才。推动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市、县、园区、社区、企业的人才工作体系建设。

二要强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以教育为人才供给基础主体,发挥教育在四川人才供给中的基础作用,将基础性人才留在四川:提高全省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建设人才强省提供坚强的供给侧支撑;提升用人主体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将人才培养权充分授给用人单位;用人主体要发挥人才培养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才培养的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促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形成四川高水平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三要推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畅通人才流通领域。用足用好四川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竞争,深化分工,优化结构。以市场竞争集聚人才资源、推动人才增长、激励人才创新,实现人才市场交换、人才供需平衡、主体利益协调和人才价值增值等功能。激发用人单位和人才等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人才市场效率,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和人才需求优化升级。构建世界级的人才市场高地、国家级的人才流通调节枢纽和西部地区人才聚散中心,打通双循环交流节点,保持和增强对国外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四是要以人才使用为本,加强人才需求侧管理。加快培育四川以科技为动力、产业为基础的完整人才内需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度重视和发挥科技和产业的人才使用消费功能和人才需求功能,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高地和产业高地,畅通四川人才的需求侧。

徐军海 无锡学院副校长、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从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关系来看,人才高地一体两面,是人才要素和创新要素、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有机集合体。建设人才高地是一个非线性的关系,在纵深推进过程中涉及到跨组织边界的资源汇聚和力量整合,因此,要以系统性思维从战略协同、主体互补、要素融合以及空间联动四个维度来促进人才高地建设。

第一,要促进战略协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不仅要求国家战略的系统集成,还要与区域发展战略有机衔接。如西部地区的人才平台建设,一定要结合西部大开发的整个战略定位,而战略融合里面的核心是处理好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的协同,这是建设人才高地的一个底层逻辑。

第二,要促进主体互补。要构建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关键是要让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治理模式,解决当前主体中跨组织边界、跨体制、跨领域、跨单位的协作难题。具体而言,政府部门之间要建立健全贯通人才科技产业的协调机制,企业之间要积极建设创新联合体,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或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实现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的良好结合。

第三,要促进要素融合。重点是完善支撑人才发展的要素配置体系,聚焦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精准链接创新资源,贯通产业、科技、人才、资金一体化。人才优势转化成创新发展优势,既在于“四链融合”机制能否促进要素高效耦合,也在于能否以人才为纽带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接国际优质创新要素;微观层面要推进“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打造人才宜居宜业环境和开放创新生态。

第四,要促进空间联动。国家新一轮人才集聚平台部署在空间上对区域的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特别是要实现差异化、互补式联动发展。在研究世界人才高地建设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世界科学中心还是世界主要城市群,都注重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谋划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从分布式布局向互补式布局转变,从人才竞争体向人才共同体转变。

建设人才高地是四川省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的新格局、新任务、新举措的重大抓手,是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的总牵引。基于上述系统集成的理念,建设四川人才高地要加快构建协同化、系统化、一体化的人才发展体系,聚焦以下五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布局“功能核心区+标志性平台”,打造人才发展新增长极;二是实施“突破性政策+超常规举措”,集聚一流战略人才力量;三是联动“产教才融合+产才城融合”,着力厚植人才发展根基;四是探索“正向赋权+负面清单”,率先开展人才综合改革试点;五是加强“央地联动+区域协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孙 锐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当前,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迈上一个新层级、新高度。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三项工作放在一级标题,并强调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现了对人才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布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替换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者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战略。这三大战略整合形成三支柱,更有利于形成最高战略导向的人才战略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人才强国战略为主线,将相关的人才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在继承发展去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基础上,站在一个更高格局更广视野上对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进行整体部署。面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要求,我们提出建设世界人才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目标,这意味着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内涵、重心和主要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个新时代新阶段,我们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目标?因为,我国人才工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在人才总量、质量和水平上都已经进入一个新层次,下一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实际上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体战略目标之下,在人才领域或者人才工作战线提出的二级战略目标兑现。

那么,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解决什么问题?那就是围绕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解决0到1的技术突破、卡脖子问题、推动原始性颠覆性创新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引领问题、人才创新活力激发问题、造就世界一流大家大师的问题。这里特别强调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进而能够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所以表面看起来都是产业问题,都是科技问题,而其背后最后都是人才问题。

当前国家层面要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个战略布局要进行分解落实,那就是战略支点雁阵格局构建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战略压力传导机制。我们说北京、上海、大湾区要建设人才高地,成渝要建设人才平台,都是要构建国家人才发展的战略基点、人才发展增长极,以点带面带动全国大发展。3+n人才高地和平台建设形成一个自由竞争格局,它们是代表国家参与世界中心城市人才竞争的一级梯队和二级梯队。这个布局要形成错位型、互补化的国家战略结构体系,各个参与的中心城市要为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实现做出差异化、独特性贡献。

汪 怿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按照全球城市理念来看,高水平人才高地就是“世界级人才城市群”或者说是“全球人才城市—区域”(global talent city-region),是各类人才成长所向往之地,是各类优秀人才以及人才自身与包括资本、技术、信息、空间在内等各种生产要素充分互动的一个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吸引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新知识、新技术、经营新模式、新产业的策源地。四川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之后,要构建新的增长极,成为世界人才城市群或“全球人才城市—区域”,就要凸显出四川独特优势,在建设人才高地过程中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契机,精准决策、抓紧突破。

第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性,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治理效能,以创新的手段来真正的发展,以人才引领驱动来带动科技的智慧市场,进而带动四川的发展提升。

第二,建设卓越人才力量。抓住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内的战略人才;抓住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生产者、创新的组织者、创新服务者、创新治理者,把赢得未来、开创未来的青年人才和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一流卓越人才和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高能级载体平台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实行深层次人才开放。在开放过程当中,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还要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政策、开放的服务、开放的制度联通全球人才网络和创新网络,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循环高通量的战略链接、关键节点。着力推动人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抓紧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体系,让更多的海外人才能够因高水平人才高地更便捷的流动、更自由的从业、更良好的发展、更快速的成长。

第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力量激发人才活力,用人才力量来引领创新,用人才活力来激活发展,有效驱动和牵引、引导、建构以及创造新的发展,走出一条不同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更具有代表性的发展道路。

第五,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要聚焦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技能人才等不同群体对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层面多样化发展需求,以人才友好型环境为核心,打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让人才全身心去跟踪、投入、判断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突破方向。积极优化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完善优质基础教育项目布局,打造高水平优质医疗资源,完善区域内交通布局,打造智慧城市示范区,提供智能生活方式,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宜居宜业、美好幸福、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的人才发展生态。

二、四川人才高地建设的“高精尖缺”人才研究

四川省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以“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四川人才高地的人才梯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注入强劲动能,让全省人才事业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此,广大专家积极为四川人才高地的队伍建设出谋划策。

姚 凯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了专章阐述,这个阐述是放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强调了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而人才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我认为主要在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贵在坚实的基础。人才自主培养是我国科技自强自立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形成人才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要求。四川建设人才高地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它作为重要的基础,坚实的人才支撑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是全面建设四川省人才强省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要发展教育,一要在价值观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方向;二要围绕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的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和教育资源,动员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资源,共同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三要鼓励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协同共享,支持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以及社会结构之间围绕人才培养能够开展合作,促进教育公平化;四要充分的尊重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构建满足不同类型多元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关键在于全面到位。一在力度方面,建设人才高地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战略科学家、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甚至是包括更多的大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方面能够提高这种培养力度,形成强大的力量;二在角度方面,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服务于高质量发展,集聚力量进行具有四川特色的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三在效度方面,要构建有竞争力、高效能的科创体系,让人才有机会在科创新赛道和塑造四川发展的新動能、新优势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致力于打造四川省的科创市场来吸引和培养人才。

再次,超前的结构性投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求我们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结构性投资和科学的布局。一要做到借助数字化、智慧化的技术手段,构建现代化的人才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建立人才数据库和人才地图等,对人才需求和供给进行动态的分层分类,优化人才资源布局,促进人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能够达到最优平衡;二要整体上优化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比如集中优势资源增加基础和战略科学家培养,优先投资开发四川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等产业人才,形成有序的和梯度的开发格局,做到在全球范围之内的人才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本的协同可持续发展;三要坚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的创新体系,搭建吸引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为人才构筑充满活力和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成长软环境。

最后,适应新发展格局。四川省的人才发展要融入到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之中去,推动四川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之内的畅通流动。要从人才制度、市场平台、设施要素和资源市场等维度提高市场标准和市场水平,有效地促进国内和国际人才市场的融合和衔接,奠定双循环的基础。同时设立境外研发中心、研究机构,以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国际人才,畅通国际人才流动渠道,以人才的国际循环带动更加广泛的资源要素的国际流动。四川也应该围绕乡村振兴,畅通人才要素和创新要素流动渠道,助力合适的人才资源能够下沉到更广泛的区域,缓解、消除人才资源发展和分布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人力资本流动的合理性、投资收益高效性,能够实现更广阔范围内的人才竞争优势的建立和竞争力的形成。

黄 健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教授、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而终身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大幅度提升全体国民素质,开发和造就数以亿计人才这一战略资源,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发展高质量的教育,要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为指引,实现以下突破。

突破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助力人人成才。传统教育重点培育“接班人”,未来的教育体系应该是为全年龄段人口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的“大教育”体系,要主动服务占据总人口70%以上的“当班人”和低龄老年人才资源的再开发,助力全民成才,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突破教育目标的局限性,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传统教育更注重学习者的智力发展、知识学习与更新。未来高质量教育应“五育并举”,促进每一个国民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以及创新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和问题解决、数字技术运用等关键能力……

突破教育场域的局限性,形成人才成长全域生态。工业时代以来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专门场域。当今社会中人才开发与成长伴随终生,为此全社会要实现“学校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的双向变革,把人的生活场所如工作场所、家庭社区、公共场所乃至网络空间等都打造成学习空间,为人才成长营造全域生态。

突破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创新人才发展模式。传统学校教育重学科逻辑与知识传播,轻问题解决与创新素养培养,而要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需要教育全面破除学校与社会的藩篱,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等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并借助信息技术助力学习者“时时可学”,促进人才个性化培育。

突破教育供给的局限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开发人才格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要突破教育部门单一供给格局,借助全社会力量,引导各级党组织、企事业单位、高校等教育机构及社会培训机构等协力开展干部教育、员工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如此才能建成学习大国,实现三大强国战略。

最后,四川人才高地的建设同样离不开面向全民的高质量教育发展。四川省特别是成都市的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颇具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相当影响力。建议四川以成都为中心点,推进学习型大省建设,把终身教育服务与全社会人才发展事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终身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加快四川人才高地建设。

范 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22年是近几十年我国人才工作的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年份,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到十四五期间的人才规划,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而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建设人才高地或人才平台,要明确战略定位、规划布局、创建举措和量化目标,充分认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特点:第一,人才工作要与国家、地区战略谋划和布局相结合。新时代人才工作一定要跟區域发展基础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党中央强调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结合国家战略。第二,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研究。人才应回归它的本位,人才不是宽泛的,是要解决当前国家和地方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而当前影响国家和地方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工作也应围绕此开展。第三,就是以评价改革来推动整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第四,人才工作跨区域协同逐渐增强。自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之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跨区域协同就已破冰,成为人才工作的热点。第五,人才工作跨部门协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就是人才工作跨部门协同的2.0版。第六,人才梯队与重点领域建设并重。党的十九大开始,人才工作强调的梯次性,从战略科学家到“卡脖子”技术到卓越工程师,再到青年人才、技术研究人才到制造业人才、高技能人才,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个从大师级的到领军级的到中坚力量再到青年后备的清晰的人才梯队,而其关注的是当前最重点的领域。那就带来了建设四川人才高地的重要议题,也就是说四川的重点领域是什么?它的梯队如何打造?

第一,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为重点打造四川省的战略人才力量。我们连续跟踪近几年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属中国籍的成渝城市圈排名第四,如何用好他们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打造我们四川省的战略人才力量的这个头,我觉得可以从这个角度作为一个角度来切入。

第二,以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不断塑造四川人才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当前,国家在着力打造数字中国,数字经济迅速发展,而四川在数字人才、数字技术、数字技能方面有其特定的优势。一方面要抓数字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抓数字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比如说用好用活国家重点推行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积极参与国家新职业新标准的开发和修订,抓住职业数字化和数字职业化的浪潮,也是四川省人才高地打造新动能新优势的非常有利抓手。

唐贵瑶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人才战略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和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也应注意到,我国在原始创新、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科技人才队伍有待优化,而解决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这就必须要提高我国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第一,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多元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充分调动国际国内资源,构建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一要大力引进国际领军人才,以国际领军人才为中心带动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二要对标国际前沿领域,以访学、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输送优秀人才到国际顶尖院校交流学习,打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办学、合作科研,打造国际国内合作实验室、专业特色学院、产业学院等构建国内国际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第二,以自主培养和分类培养为抓手,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首先,要树立人才自主培养的理念,在教育工作当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要健全人才资本资源体系,在强化分类培养的基础上,推进多样化特色化教育,协调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发展。最后,人才培养要坚持四个面向。基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建立专项的培养计划,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积极推进新型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自主培养相关领域的核心关键人才。

第三,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活力,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因此,一要以产教融合等方式充分发挥有效市场机制联合培养关键核心竞争力人才,把教育、科技和人才融为一体,集中联合培养关键核心素质领域的人才;二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变革高校的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瞄准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培养能够解决国家和区域重大问题的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三要瞄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若干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由政府承担市场普遍存在的风险,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效应,以打造国家实验室、建立专门学科、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来推动相关人才的培养。

常 静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主任、统计评价研究室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又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前者用的是动词“强化”修饰,而后者则用“加快”修饰,说明二者在国家战略层面要一体协同推进。

2021年我国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中,首次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写入,其根本目标是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和重大原始创新的效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在结构组成包含了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看似不同的类型和身份,实质都是为了支撑国家竞争,形成比较优势紧密相关。两者的共同目标在于“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必须要通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去突破原始创新问题,进行体系化提升,发现新赛道、培养未来人才,只有拥有了这种非对称的“杀手锏”,才能够推动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在此种背景下,我国各区域和地方的人才高地建设必须要体现出其差异性,进而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比较优势。

要建设人才高地,最关键的就是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要探索出与科技创新范式相适应、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研组织方式,能够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更好地协同在一起,进而更好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具体而言,对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有四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目前针对一些体系化任务型的机构,特别是一些新的科研组织,党的作用怎么发挥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建设加强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纳。第二,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要推动建立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发挥技术线、行政线和保障线“三条线”的作用。第三,推动主体力量的协同。要建立好的科研攻关指挥体系、责任体系、资源配置和政策体系,能够让关键的棋手去凝聚最大的共识,同时要做好利益分配工作。第四,要深入改革评价功能,提升组织效率。如此,教育、科技、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力量。

三、人才高地建设的支持保障政策研究

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制度的较量,良好的人才制度是抢占人才争夺制高点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四川省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个战略布局叠加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优势和人才集聚基础,应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布局,突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加快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建设西部人才高地提供支持保障政策。为此,多位专家围绕人才高地建设的支持保障政策进行了研究。

刘长军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人才政策是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工程纵深发展的有力保障,青年人才则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政策实施过程的重要客体。在青年人才发展的各个阶段,人才政策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建设四川人才高地,必须牢固青年人才的支持保障政策。

首先,青年人才开发培养的政策保障。在人才发现层面要有政策支持,涉及到人才的开发、引进、储备、重点培养等领域,有很多的政策红利可以挖掘。在人才引进方面,要通过政策来规避东西部之间、发达与发展地域之间的恶性竞争,更加合理地推动不同地域人才政策的统筹协调。在人才储备方面,要注重不同地域不同领域有区别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才能使人才储备更有针对性、更有活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围绕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构建青年人才专项培养体系,特别是要能够系统地构建提升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在青年人才使用政策支持上,要更好地发挥一些特殊岗位的作用,通过特设岗位、特殊岗位、特定岗位使人才能够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场域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次,青年人才评价方面的政策保障。目前,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的问题,但谁来评、怎么评、评什么等方面仅有一些宏观指导政策,在不同领域要按照实际进行分层次分类推进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政策保障措施还显得不够充足,如在重大工程领域的相关人才评价应该如何开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再次,青年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政策保障。一个方面是围绕着青年人才基本生存性需求方面,特别是在人才成长初期,有针对性地对其子女入学等核心关键等方面给予更好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是对于其发展性需求,以高校人才为例,要通过体系化的制度设计,在人文关怀、发展路径引领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配备研究导师等发挥组合优势,推动青年人才发展;第三方面,如何使这些相对应的政策能够转化为对青年人才的治理效能,如何从宏观的指导落脚为实践推动,也还需要通过政策进行保障。

最后,构建青年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保障。一是构建体系,要围绕创新能力系统性提高来构建从发现到培养到使用到激励的一个体系化的政策制度体系;二是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领域形成专项的青年人才支撑计划;三是对青年人才要有必要的包容和支持,能够让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勇气来推动创新与实践探索;四是应该针对普遍性、集中性问题,通过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使宏观政策、中观政策以及微观政策在实现治理路径上能够不断落地,进而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陈丽君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

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对宏观或微观的创新高地建设极其重要,是其必要条件。创新驱动背后是人才驱动,而人才引领驱动是需要前置条件的。就宏观言,回溯16世纪到21世纪,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在全球各地区迁移和演变过程,它们都有四方面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一是经济发展是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形成的先导;二是发达的高等教育是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形成的源动力;三是政治稳定是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形成的环境支撑;四是思想解放和文化开放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的驱动力量。简单来说,人才高地不是单一要素推动形成,它是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生态学视角观察和研究创新活动正是突出了系统观,强调了系统中创新要素(包括人才)的有机集聚、要素的自组织生长和动态演化。对标世界科创和人才高地,每个人才高地的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要素和特征,但它们的共同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度融合的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包括多元化的人才、高校、企业等;二是推动这些创新要素能够融合的专业化中介机构,比如人才中介、法务中介、财务中介等系统;三是推动要素融合的制度环境,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多元风投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分配体制、产学研之间充分融合的机制等;四是人工生态,也就是各类人才的高品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包括教育和健康服务、体育、文化和艺术服务)等要素。总结起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生态系统具有要素层、制度层、空间层三大类的要素特征。围绕三大要素,四川建设人才高地要回答的是需要集聚哪些创新要素、构建什么样平台以及营造什么样的制度环境和推动五链融合的空间环境。

第一,需要重点集聚国家战略人才。四川在建设人才高地的时候要找准自身特色,实行错位发展,在战略布局上要推动空间廊道的规划,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和在战略上的联动性。

第二,需要重点打造推动产学研融合高能级的平台。比如共建共享的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科创平台,大量的孵化器、加速器等等。

第三,需要重点营造一体化共享的优质公共服务和开放氛围的人才创新环境。营造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制度政策,涉及到成渝联动高地的打造,应重点推出的是人才、科创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联动,对城市群来说一体化联动相当重要,联动政策的核心是要破除阻碍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就微观组织的体制机制来说,开放的创新生态中有四大机制尤为重要:第一个是开放的交流机制,通过开放交流机制,可以使得要素能够相互之间流动,能够进行交换,通过交换也实现了要素的增值;第二个是包容的机制,包括鼓励变革、宽容失败,包容和融合的多元文化、尊重差异的机制;第三个是合作共享的机制,包括微观组织的扁平化管理,灵活用工、知识共享、团队激励等等;最后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它可以保证创新者能够得到创新的收益,还可以鼓励循环创业等等。

孙同立 深圳人才集团副总经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才”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更加强调“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已经成立138家人才集团,其中省级5家,市级63家。那么人才集团的职责使命是什么?商业逻辑是什么?我们提出TAAS模式(Talent As A Service):人才即服务,聚焦人才需求,做好人才服务,构建人才生态。

人才集团要开好局、起好步,需要厘清人才集团的职责定位、业务边界、运营模式、商业逻辑、交付能力、队伍建设、实施路径等问题,概括起来是要解决好人才集团“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怎么‘冷启动”等内容,最主要的是要找准功能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引爆点、结合点和落脚点,形成商业模式,更好地激发人才工作活力,为人才工作赋能。

以服务产品化推动人才工作市场化。人才集团的功能与我们传统的人力资源公司、劳务公司以及组织、人事部门干部工作有着明显的区别。人才集团就是要聚焦人才所想、人才所需、人才所急,破解人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发挥市场在人才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升人才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实现人才效能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人才服务产品化、产品品牌化、品牌美誉化,以人才服务的商品化推动人才服务的市场化。四川既要把人才集团建设成为履行城市HR职责的服务平台,也要锚定人才强省战略,打造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把人才“高地”建设成人才“高原”,行使战略性职责。

以構建人才生态打造可持续商业模式。学深圳学什么,深圳不仅有人才工作条例、人才日、人才公园、人才安居、人才集团、人才产业园、人才基金、人才研修院、人才国际港、人才工作局等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和抓手,还有各类的创新载体、实验室、研究院、大学,更是有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数等创新性举措。组建人才集团,培育人才生态,要理清人才工作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评价逻辑、需求逻辑、供给逻辑、创新逻辑。通过资源整合,把人才集团建成“要素集聚、资源集中、服务集成、管理集约、功能集优、主体集结、平台集合”的系统解决综合服务体。通过构建良好人才生态,助力打造人才高地、重地、福地、飞地,把人放在最好的平台、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条件、最好的生态当中,打通创新链、产业链、项目链,推进价值链、服务链,连接人才链,形成人才工作的商业模式。

以创新人才经济实现人才更高价值。通过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全方位、全业态、全链条的线上服务以及全面的线下对接,构建一个人才的圈层经济,在人才的流动评价和交易方面下功夫,着力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优化数字化的人才服务、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解决人岗错配,降低交易成本,用最佳的匹配为双方创造价值。人才经济目的是构建人才生态、服务人才成长、实现人才价值,这是我们内在的核心逻辑。

以专业人才服务推动成渝一体化。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做人才工作,既要知情懂行,也要知行合一。推动成渝一体化,可借鉴其他地方经验,在盘活人才科技成果、推进人才技能认证、培育人才服务生态、创建人才开发机构方面下功夫。比如,成立四川省人才集团,只有有这样的专业机构,才能打破原有人才工作的瓶颈,为人才提供全流程、全要素、全链条、全面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和经纪服务,助推成渝一体化,推动四川人才高地和创新中心建设。

刘伟明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颁布了各项推动人才发展的政策,人才工作取得了众多成就,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人才效能不断迸发,极大推动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

第一,四川人才政策的现状。近年来四川人才政策有诸多新的变化:一是关于科技人才,发布了《四川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规划要求统筹实施各类科技人才计划,打造一支服务于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二是关于技能人才,立足重点优势产业来构建四川特色的职业标准体系,开展政府补贴类培训,打造以天府工匠、技能川军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支持青年人才发展,如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项目,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和科研项目特别资助经费标准;四是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四川发布了《四川省乡村人才振兴的“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四川也有很多的亮点。在向用人主体授权方面,对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国防科技领域等重点用人单位探索授予完全自主权,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走在了国内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前列。在人才评价方面,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推行代表制成果评价制度。在人才协同方面,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带动下,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大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川渝联合培养博士后,“天府英才卡”A卡与“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服务已实现互认共享,这在国内城市群人才协同发展中是一个政策亮点。在人才服务方面,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以“天府英才卡”为重点,细化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措施,支持高端人才服务业发展

第二,四川人才发展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不够高。四川地处内陆经济腹地,对外开放特别是国际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沿海地区仍有不小差距,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集聚能力、高地建设的竞争力有待提升。第二是不够精。表现在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人才地图还不完备,精准引才育才有待数据支持。第三是不太均匀,双一流高校、天府实验室等人才集聚平台高度集中于成都,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尚未实现,以成都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其他市(州)和县(市、区)为基点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有待建设。

第三,四川人才政策有待优化。针对四川人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不足,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政策优化:一是对接需求,精准发力。聚焦四川省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编制四川省建设人才高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突出“急需实用”原则、“高精尖缺”导向,精准引才育才。二是搭建平台,强化合作。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区域产业分布特性及比较优势,支持搭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集聚平台,强化区域合作,推进成渝高校联盟做大做强。三是多方保障,后顾无忧。要提升对人才的服务意识,制定相关的服务政策,加强对人才的知识产权保障、金融保障、生活保障,解决人才在四川发展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叶光雄)

猜你喜欢

高地战略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燕晗高地
高地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战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