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跑官要官乱象:有人愿花2亿元买个副省长当
2023-06-19张彦琛
张彦琛
5月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了一篇题目为《严防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文章,点名批评了一些官员滥用权力与跑官要官的行为,引起舆论关注。
跑官要官现象不仅本身影响恶劣,同时还往往带有其他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我们通过一些反面典型案例,来看跑官要官是如何侵蚀政治生态的。
有人愿花2亿元买个副省长当
王登记,1954年11月生,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人,曾任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一职。2016年10月17日,其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在法院认定的王登记受贿6600多万元的赃款中,有5000万元是王登记用于买官的费用。
王登记在忏悔书中写道,有很多商人和官员跟他讲,他的政绩很好,理应再上一步。这些人对他的奉承,导致他对自己的期望值变高。
被另案处理的“掮客”王登广称,2008年底,在王登记表达了让其帮助跑关系升官的意愿后,一个自称在中央工作的陈某告诉他,可以帮王登记升为副部级干部。王登广和王登记说了之后,王登记同意办。
王登广先后给了陈某200万元左右。此后,他多次催问事情进展,陈某总说很快就能到位,但总是没有动静。
2012年下半年,王登广再次告诉王登记,自己又找到关系可以帮其升为副部级干部。王登广说,他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北京的朋友认识了张某,而张某,被描述为一个颇有权势的高官子弟。
王登记表示,他将5000万元分两次交给了王登广,让他帮忙办理晋升副省级干部的事情。王登广找了哪些关系,这些钱具体都干了什么,他一概不清楚。
王登记曾向王登广承诺,如果能升职为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他愿出1亿元;如升职为副省长,愿出2亿元。但官位岂能是花钱买来的。最终,王登记也未能当上自己心目中的“成功人士”。
一门心思跑官要官每周出门跑关系
2020年6月22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委原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郁松,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6个月,并处罚金40万元。
2013年,在某中直单位机关工作近十年的王郁松到衢州市柯城区挂职担任副区长。此后的几年间,他历任柯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常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等职。
据公开报道,王郁松刚当上县委副书记就瞄准了县(市、区)长的职位,一门心思地跑官要官。
2016年到2018年期间,王郁松每个星期出门两三次去跑关系,四处找人、找路子,哪怕要拐七八个弯的歪门邪道,哪怕只是别人的一句酒后吹嘘,他都会去试一试。
王郁松错误地认为,组织没有为其安排心仪的岗位,是“关系没跑到位”,于是更加卖力地继续跑官要官之路。他说:“只要我能够想到的办法,能够走的路,能够找的人,能够用的手段,我都想用上,无所不用其极。”
在这种心态下,王郁松无心工作,沉迷于炒股,甚至在炒股失利后借高利贷,背负了巨额债务。后来,王郁松走上了权钱交易、违法犯罪的道路,疯狂收受服务对象、公司老板、请托者和下属的现金、烟酒、消费卡等各种贿赂。
2019年7月11日,王郁松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20年1月,王郁松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五假干部”卢恩光一路买官成“典型”
2018年4月18日,司法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卢恩光行贿、单位行贿案一审开庭审理。在庭审中,卢恩光当庭表示认罪悔罪。
调查发现,卢恩光是一个年龄造假、学历造假、入党材料造假、工作经历造假、家庭情况造假的“五假干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一起罕见的个人情况全面造假、金钱開道、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的典型案件。
卢恩光曾是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一个私营企业主。但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一心只想当官,而且达到了痴狂程度。
1992年,卢恩光看到乡里有的企业老板的名片上印着“公司党委书记”的头衔,深感羡慕,萌生了想混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他找到时任高庙王乡党委书记李恒军帮忙。李恒军收了卢恩光5000元,突击发展卢恩光入党。
卢恩光的企业当时挂靠在高庙王乡中学,他请托时任校长帮他出具假的民办教师履历材料,再用它申报转为公办教师,获得国家干部身份。
1993年,聊城地区出台“民营企业家挂职科技副乡长”政策。卢恩光通过一番又跑又送,当上了高庙王乡科技副乡长。很快,卢恩光又被任命为乡党委副书记,实现了仕途的真正起步。
1997年底,阳谷县四大班子换届,卢恩光觉得是解决其副县级职级的关键一步,于是不惜花重金多方请托。高庙王乡、阳谷县、聊城市的多个主要领导干部放弃党性原则,在用人关口上开绿灯,卢恩光顺利当上县政协副主席,成了副县级干部。
满脑子封建官本位思想的卢恩光,在制造了和企业脱离的假象后,认为完成了身份转变,又开始了向上一级的“冲刺”。这一次,他的目光投向了省城,“开道”手法仍然是大把撒钱。1999年5月,山东省政协“因人设岗”,增设鲁协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将卢恩光调任中心副主任。一年多后,该中心又任命他为中心主任,成了正处级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华夏时报社成了卢恩光“进京做官”的第一块跳板。2001年,他安排自己的企业拿出500万元,通过其他企业捐助给报社,谎称是自己拉来的捐款,因此得以调入华夏时报社任职,成为副局级干部。2003年,他使用同样手段提任正局级领导。
卢恩光能调入司法部并成为副部级干部,司法部有关领导有重大责任。当年卢恩光为了经营和领导的关系花了大力气,也因此在组织选拔副部级干部时得到有关领导的多次推荐。
副部级干部由中央直接管理和任免,也就成了中央巡视组、中央纪委重点监督的对象,而一个靠各种造假拼凑起来的假人,注定是经不起查的。
卢恩光曾直言:“我就是个官迷。想想自己走过的这20多年的路,就像梦一样,就像一场噩梦,自己疯了。”
多措并举刹住跑官要官歪风
刹住跑官要官不正之风,必须扎紧制度笼子,坚持多管齐下,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浓厚氛围。
要健全完善选人用人监督制约机制。权力如果失去监督制约,就会变得任性妄为。刹住跑官要官不正之风,关键要加强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在选人用人上,坚持民主决策制度,打破“一把手”在选人用人上的权力垄断,防止“一把手”变成“一霸手”,任意践踏正常的组织程序。
要强化组织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对干部选任的程序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监督,推行选人用人的公开化、透明化,从源头防止权力乱用、滥用。
要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体制,严把选人用人关。要始终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二十字好干部标准,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干部的工作成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在此基础上,让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脱颖而出,进入组织的视野。
要畅通“上”的通道,也要完善“下”的机制,对政治上不守规矩、作风上不过硬、工作上不作为或能力不够的干部,要及时地将其调整出工作岗位。
此外,必须坚持挺纪在前,严把“处分关”,让跑官要官者“竹篮打水一场空”,瓦解那些企图跑官要官之人的侥幸心理、投机心理。
跑官要官不是“单方买卖”,有买官的,便有卖官的。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不正之风,必须把问责追责的“板子”打准打实,实行“一案三查”,既要对跑官要官当事人严厉惩处,也要对为跑官要官“开绿灯”者追究责任,还要对审核不严、把关不实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摘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