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实践

2023-06-19周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品德双减德育

周玮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将德育放在了关键位置,在现阶段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时,班主任应积极地学习“双减”政策的基本思想,主动践行德育新理念,以便美好的品德在学生心底扎根。

一、营造德育氛围,落实立德树人

(一)构建德育环境,做好隐性熏陶

学校的文化、氛围是隐性教育资源,能在悄无声息中浸入学生的心脾,滋养学生的灵魂。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周围环境对学生的正向影响,主动地基于德育的目的,对周围环境进行装扮,促使学生在无意识地浏览班级一角、宣传栏中,获得符合社会主流的精神养料,促进自身高尚品格的发展。此外,教师也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环境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的自觉性,让周围环境成为学生人格素养的加油站。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是德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带领学生对教室进行装扮前,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标语、装饰画等,为后续的活动准备充足的素材。在正式开展活动时,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标语、画报,引导学生对这些标语、画报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出的标语、画报粘贴在合适的位置。如在垃圾桶旁,学生可以粘贴“将垃圾都放到我的肚子里吧!”的标语;在教室的空白墙上,学生可以粘贴“做有样,坐有相,……”的标语,让班级内拥有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之后,教师再请学生以“养成良好习惯”为主题,绘制班级的黑板报,进一步烘托德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德育管理实效。

良好德育环境的构建,能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案例中,教师请学生参与德育环境的创建工作,不仅能让班级变得更加漂亮,也能让教师省心,让学生轻松,使德育在悄无声息中达到理想效果。

(二)借助传统节日,传承美好品格

中华儿女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繁衍生息,而传统文化又是传统节日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透过传统节日感受文化底蕴,直面传统文化的精彩与魅力,从而强化民族自豪感,主动地传承民族精神。在开展德育管理活动时,班主任也应当抓住节日的机会,营造节日氛围,使学生在理解节日内涵的同时,也可以化身文化宣传使者,主动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促进自身高尚人格情操的发展。

重阳节在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目的是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好品德,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借助重阳节开展班会活动,能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感,使学生主动地彰显孝老爱亲的人格品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古诗进行导入设计,引出“重阳节”。之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使学生在分享中了解更多与重阳节有关的风俗习惯,认识重阳节的节日内涵。随后,教师设计“为什么要敬老呢?”“我们应该如何敬老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热议,促使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尊重老人、敬爱老人的意义。紧接着,教師请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想一想可以为老人们做些什么。如有的学生说“可以为老人做一个拐杖”;有的学生说“可以为老人捶捶腿、敲敲背”等。在学生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后,教师再请学生开展动手实践的活动,以便敬老尊老的美好品格浸入学生的心脾。

节日氛围能够拉近学生与德育之间的距离,使美好品格的种子栽种在学生的心底,让学生沐浴在节日氛围的阳光之下,自觉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二、以人为本,活化德育活动

(一)巧借现代媒体,构建直观情境

德育元素具有强烈的抽象色彩,在过去,教师习惯于采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高尚品格的内涵,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反复强调下约束自身的行为。然而,过于传统、单调的教育方式,只会扼杀美好人格品质的魅力,让学生学得枯燥。同时,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有违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帮手。在德育中,教师也应当巧妙地使用现代媒体技术改良过去的德育模式,以便在带给学生一场视听盛宴中提升德育实效。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便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活化德育的形式。在正式开展班会活动前,教师先使用计算机收集岳飞等民族英雄的影音资料,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做准备。在一开始开展活动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根据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人生经历改编的影视作品,使学生被情节跌宕起伏的画面所吸引。当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影视作品时,教师顺势提出“为什么许多人将岳飞的故事翻拍成影视作品呢?岳飞身上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岳飞的高尚品格,指出岳飞身上的爱国情感。紧接着,教师向学生说明“爱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只是岳飞,我国还有许多的爱国人士,正是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才让沉睡的东方巨龙逐渐苏醒……”并向学生展示一些革命战士浴血奋战的视频、图片,撼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爱国精神”有更形象地认识。随后,教师提出“透过这些视频、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呢?”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爱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担负的责任、义务”“爱国就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等想法,以便爱国的情丝深埋学生心底。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资源辅助德育活动的实施,能够轻松地化解学生的理解难点,让美好的品德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让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让德育知识的渗透不再是浮光掠影。

(二)拓展活动空间,强化德育感知

课堂活动是实现教学价值的必经之路,但是纵观当前的德育实况能够发现,许多教师设计的德育活动表面风光无限,实则舍弃了德育本身的“味道”,使得德育活动缺乏本质魅力。对此,教师也应当避免“华”而不“实”的现象,创建彰显学生本位性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汲取养料,增强对美好人格品质的感知。早在许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期望教师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透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应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德育感知效果。

关心他人、关爱他人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在学校,教师要先简单介绍关爱他人的要求,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之后,教师与当地的残疾人联合会进行联系,协商德育方案,为开拓德育空间做准备。在商定具体的德育流程后,教师带领学生到达残联,请残联的工作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残联这一组织的了解。随后,学生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如蒙住双眼行走等,使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的不便之处,以便在未来遇到残疾人时能够形成共情,主动地关心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帮助。

教师与社会公益组织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德育方案,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德育空间,让学生习惯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汲取精神食粮,强化德育感知,以便学生在走入社会时,也能自觉践行美好品德。

三、以己之能,优化德育管理

(一)聚焦个体差异,拉近心的距离

在过去的德育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采取“一锅炖”的德育方法,单纯地按照教学安排,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然而,一些学生本身的品德素养较高,当教师反复强调一种品德素养时,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无形之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对于一些品行有亏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德育方式也只会让学生的耳朵起茧,难以实现精准打靶。双减政策中期望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建更加适宜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活动中获得成长。对此,在德育管理时,教师也要主动地拉近心的距离,走入学生的心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透过建立学生成长手册的方式,记录学生间的差异。在学生刚入学时,教师为学生提供成长手册,在成长手册中包含“姓名”“年龄”“兴趣”等多个项目,教师需请学生如实填写成长手册中的信息,并保证每一份档案对应一名学生。同时,在成长手册中还包含“德育效果”的板块,由教师及时地记录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水平,以便根据学生品德素养的波动情况,适时地选择德育方案,提升德育的精准性。如透过成长手册中记录的内容,教师发现班级内有一名学生近期频繁出现扰乱课堂记录、不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争执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变化,教师及时地探寻背后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更有个性的德育方案。

每一个学生如同一株花木,只有培养教育的方法适宜,学生才能够获得绽放的机会,让整个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姹紫嫣红。案例中,教师引入成长手册,能够清楚地记录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便教师聚焦学生的个性,在精准打靶中提升德育管理的质量。

(二)树立良好典范,渗透高尚情操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学生重点模仿的对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他们会下意识地仿照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水平。双减政策中对教师的身份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扮演好“引导者”“辅助者”和“共学者”的角色,与学生共进步、同成长。对此,教师要树立良好榜样,以身作则,让学生基于教师行为举止的熏陶,塑造高尚人格。

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穿着打扮、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出发,为学生做好示范。首先,针对日常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体现敬业态度,促使学生基于教师的影响,也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业。同时,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彰显尊重他人人格的美好品德。其次,在穿着打扮上,教师要带头不穿奇装异服,为学生做好示范,避免学生在学校穿戴奇异服装,梳怪异发型。而在与同事的相处中,教师也要为人真诚,待人和善,使学生在模仿教师中也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促进和谐班集体的形成。

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能将自身的一言一行当作一本无言的书,使学生在自主翻阅这本书时,源源不断地获取养分,逐步改进自身的不良言行习惯,推动高尚人格情操的发展。

(三)搭建沟通桥梁,实现家校协作

德育活动从来不是教师的秀场,家长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让许多家长更加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效果,导致学生长期处于高压之下,精神十分紧张,也容易走上歧途,形成不良的言行习惯。教师拥有专业的教育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能够主动地与家长搭建桥梁,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让家长更加关心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水平,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对此,教师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与家长并肩协作,共同辅助学生走向美好的明天。

教师可以借助线下、线上等多种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首先,在线下,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引起家长对学生品德素养发展水平的关注,使家长不再只關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让学生也能够拥有一丝喘息的空间。其次,在线上,教师可以利用即时通信技术,与家长进行实时沟通,及时地交换学生的动向、品德素养发展水平,协商后续的德育方案。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家长创建交流群,定期为家长分享家庭德育案例、德育方法,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使得家长能够更好地协助教师,为学生钩织灿烂未来。

教师主动地透过线下、线上等多种渠道,搭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能够让德育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家长并肩作战的重要阵地,促使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双重引导下塑造健全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在“双减”政策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时,教师应积极创建轻松、活跃的教育模式,学生在获得愉悦童年的同时,也能够在心底盛放美好品德之花。

猜你喜欢

品德双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