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三重维度
2023-06-19石学峰
石学峰
〔摘要〕 不断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党性教育者“虚功实做”、实现党性教育目标、为考核评价党性教育成效找到价值坐标。当前,制约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党性教育产品的“供”“需”双方结构性失衡、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党员干部的接受习惯存在差异、少数党员干部在党性教育中的“知”与“行”相脱节等。为此,各级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优化党性教育产品供给,推动“供”“需”双方高位对接;针对党员干部的特点,采用使其更易于接受、并乐于参与的授课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虚实”并举,确保其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双向提升;完善配套机制,推动党性教育形成完整的“闭合圈”。
〔关键词〕 党性教育;实效性;党员干部;价值意蕴;制约因素;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3-0095-0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1〕。可见,党性教育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则是党性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学界应进一步对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价值意蕴、制约因素以及有效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不断提升其实效性。
一、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党性教育者“虚功实做”
在现实中,有些人认为党性教育内容空泛,缺乏真切感,提起来很重要,在實践工作中很难落实。然而,党性教育虽然看似抽象,但它的力量却是真实和实在的,关键时刻能够爆发出强大的威力。党性教育要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必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即“虚功一定要实做”〔2〕。笔者认为,唯有通过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倒逼党性教育者踏踏实实地从事党性教育工作,进而有利于其“虚功实做”。
(二)有利于实现党性教育目标
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规矩意识,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3〕。要实现这一目标,党性教育必须触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灵魂,使其能够自觉掸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而从本质上来讲,党性教育“必须入脑入心、刻骨铭心”〔4〕。实践中,干部教育培训部门通过不断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正心、修身、明道,做到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而使党性教育的要求在党员干部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实现党性教育的目标。
(三)有利于为考核评价党性教育成效找到价值坐标
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确保党性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党性教育成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党性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事物转变为接地气的价值倡导”〔5〕 ?这就亟需找到考核评价党性教育成效的较为清晰的价值坐标。实践中,考核评价党性教育成效最终要考核评价的是受教育者内化教育内容的实际效果,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无疑能够为衡量党性教育成效找到价值坐标。
二、制约党性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党性教育产品的“供”“需”双方结构性失衡
一方面,党性教育专题设置单一化与党员干部需求多样化的失衡。有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在设置党性教育专题时,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党性教育专题设置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难以满足党员干部对党性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党性教育专题设置的僵化性与党员干部需求时代性的失衡。有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在设置党性教育专题时,跟不上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陈旧老套,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感,难以适应党员干部对党性教育时代性的需求。
(二)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党员干部的接受习惯存在差异
党性教育缺乏实效性,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密切关联 〔4〕。一方面,党性教育方式方法的单一性与党员干部接受习惯的多样性之间的差异。有些教育者在开展党性教育时,缺乏热情,仍然以课堂讲授式的理论灌输为主,不会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很难调动党员干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随着党员干部学历层次的日益提高以及知识面的不断拓宽,“我讲,你听” “我说,你记”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方式,已经很难被党员干部所接受。然而,部分教育者在开展党性教育时,仍然以单向性的方式方法为主,缺乏生动、有效的实践载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三)少数党员干部在党性教育中的“知”与“行”相脱节
一方面,少数党员干部角色定位不准,“思想跑偏”。“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4〕然而,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参加教育培训,主要是学习业务知识、岗位技能、职业技能、实用技术以及决策能力、用人能力、计划能力等操作层面和领导能力层面的知识与内容,而党性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与相关内容远离自己的工作实际,更与自己的提拔升迁关系不大。正是由于少数党员干部角色定位不准,“思想跑偏”,对党性教育的内容和知识不愿学、不真学、不深学,导致其在党性教育中的“知”与“行”相脱节,也因此影响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与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对称性。目前,党性教育者中有一部分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他们虽然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经验往往不足,很难将书本上的党性教育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参加干部教育培训的党员干部,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了解甚至超过了教师,“党校教师尤其是地方党校和基层党校部分教师,经历和阅历等方面不如学员”〔4〕。这也为新时代的干部教育培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一)优化党性教育产品“供给”,推动“供”“需”双方高位对接
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根本在于通过推进党性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党性教育产品“供给”,改变党性教育“供”“需”双方的结构性错配和失衡问题,以推动党性教育产品的“供”“需”双方实现高位对接、“供”“需”平衡。
1.立足于课程体系创新,保证内容设置的“实”与“活”。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立足于课程体系创新,深刻把握党性教育的特点,对党性教育内容进行多维度、深入性与专业性的探索,构建“实”“活”兼具的内容体系,进而使广大党员干部愿接受、易接受、易内化。“有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开设专题讲座、学员论坛等,效果不错……还可以编制、播放一些内部教学参考片,多给学员增加有益的教学内容。”〔6〕当前,在设置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时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力戒党性教育内容“左右一个样、上下一般粗”,从而使党性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坚决反对党性教育只重视和关注理论灌输而不注重实践环节等问题,以使党性教育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三是坚持党性与人性的有机统一,要将如何做人的教育巧妙地融入党性教育内容中,以使其更加具有真切感。
2.立足于学员的真实期待,从学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区分对象,针对干部全面成长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分层分类地组织培训,也就是说要按需培训”〔6〕。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通过交流座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入学测试等方式和手段,全面了解党员干部对党性教育内容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党性教育课程,进而打造出贴近党员干部实际需求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高度关注和区别对待党员干部中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级别、不同年龄段等群体对党性教育内容的差异化需求,统筹设置党性教育内容体系。
3.立足于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创新课程体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党性教育的课程设置都必须有所调整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回应、科学回答时代发展变化给党性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问题,党性教育也才能有时代感和现实感。为此,教育者不仅要密切关注党员干部所处的现实环境,认真研究现实环境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要着眼于现实环境对党性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党性教育课程体系,以使这一课程体系设置紧跟时代要求、紧贴现实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而为广大学员释疑解惑。
(二)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注重运用党员干部乐于和易于接受的形式
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和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以强化党性教育的生动性、灵活性以及吸引力,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接受党性教育。
1.探索实施“多样化”的党性教育模式。“干部教育培训不能‘一锅煮。”〔6〕因此,教育者必须逐步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多样化”的党性教育模式。一是在开展集中性教学活动时,可以综合运用讲授式、点评式、研讨式、视频式、对话式、组合式等教学方式,使集中性党性教育“活”起来。二是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通过拜访革命前辈、访谈先进人物、举办学员论坛以及社会调研等方式,增强实践教学活动的感染力,使党员干部身临其境地接受党性教育。三是在开展警示教育时,可以通过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举办警示教育主题展览、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方式,利用其强大的震撼作用,使党性教育在党员干部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2.探索实施“双向互动”的党性教育模式。实践中,“单向传递”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党性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应尊重党员干部的内在需求,探索实施“双向互动”的党性教育模式,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双向互动中教学相长,不断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3.探索实施“开放式”的党性教育模式。与“封闭式”的党性教育模式相比,“开放式”的党性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因为,“開放式”党性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而且能够推动党性教育入脑入心。“在改进课堂讲授的同时,可采取现场教学、行为体验等方法和挂职培训、社会调研等方式。”〔6〕为此,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应将党性教育课堂由实体课堂为主转变为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并重、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由依靠旧的教育手段转变为推陈出新与大胆引入现代技术元素并重。
(三)引导党员干部“虚实”并重,实现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双向提升
党性教育到底有没有实效性,关键要看党员干部在接受党性教育后有没有获得感,看其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能否得到净化和提升。因此,要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引导党员干部“虚实”并重,实现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双向提升。
1.引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双向互动中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一要加大教育者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力度,如“组织党校教研人员到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实际”〔4〕,以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二要引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深入开展互动交流,通过互动交流,教育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问题,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党员干部释疑解惑,进而不断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2.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以致用中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党性教育成效如何,关键是看党员干部能否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员干部只有将所学内容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去伪存真、纠偏矫正,实现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双向提升。一方面,要引导党员干部运用党性教育所学内容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要引导党员干部熟知党性教育所学内容,但要防止把照搬照抄视为真学真用,把一成不变当作坚决执行,促使党员干部在学以致用中不断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
(四)完善党性教育配套机制,推动党性教育形成完整的“闭合圈”
1.建立党员干部管理与党性教育有效融合机制。实践中,只有建立党员干部管理与党性教育有效融合机制,才能确保党性教育取得实效。一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理念,坚决避免将党员干部管理与党性教育人为分开、党性教育与学员管理“两张皮”问题。为此,相关部门要把两者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整体来对待,运用全局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统筹谋划、科学设计、高效运作。二要树立共享理念,搭建党性教育与党员干部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的对称性实现党性教育与党员干部管理二者的双赢。三要坚持融入理念,将党员干部管理与党性教育相互融入,通过抓党员干部管理优化党性教育、强化党性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管理成效。
2.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性教育成效考核评价机制。各級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拿出考核评价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好办法,“不能讲讲听听就完了,而是要有检查学习成效的手段”〔4〕。一要扩大党性教育成效考核评价主体,以使考核主体充分体现出代表性,如将党性教育的行为主体、社会公众以及非政府研究机构等纳入党性教育成效考核主体范围内。二要创新党性教育成效考核评价手段,实现党性教育考核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如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入学摸底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党员干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等。三要强化党性教育考核评价结果应用,如对考核评价结果优秀和突出者,可公开进行表彰、奖励,并与单位的“创先争优”“评先评优”“评先树模”、绩效发放以及职务晋升等评比相挂钩;对考核不合格者,不仅不能发放结业证书,而且还要建议所在单位的组织部门对其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谈话,以提升考核评价结果的约束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党校19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76.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96.
〔3〕中国法制出版社.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规定学习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365.
〔4〕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新华月报,2016(11):20-27.
〔5〕蔡宗溢.党性评价机制的建构研究与应用——从党校工作视角出发 〔J〕.改革与开放,2017(14):14-15.
〔6〕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N〕.学习时报,2010-10-25(01).
责任编辑 芳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