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艺术与村庄相遇:一半烟火一半诗

2023-06-18刘诗麟

党员文摘 2023年11期
关键词:屏南县阿芳龙潭

刘诗麟

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聚集在龙潭作画

什么是艺术?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若追问起来,很难形成一个明确的答案。

在艺术家林正碌看来,艺术反映的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勇敢地释放天性,创作出直抵人心的艺术作品。想画画时,只要直面自己,把喜怒哀乐付诸画笔,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林正碌带领团队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参与的村民里,有三四岁的孩童,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有拿着锄头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妇女。他们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创作出的作品却赢得无数欣赏和共鸣。

“拿了一辈子锄头,现在要拿起画笔”

教农民画画?很多人觉得几乎是异想天开。有人认为教农民画画和古村复兴,在当地缺乏基础,完全是凭空想象,不能落地。有人定义林正碌是“野路子”出身,质疑这一摊子事都交给他靠谱吗?

最后,屏南县县长鼓起勇气拍了板,大胆作了决定:“公益艺术教学有它的意义,就算没有效果,让村民找点乐趣也好。”

回忆起初来屏南的经历,林正碌也有他的感触:“龙潭村的变化离不开政府的决心和协力推进,我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最初授课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孩子更勇于表达,敢于还原本真。”他引导孩子随意调色、勾勒,只要能把自己想画的内容呈现出来即可,“只要敢拿起笔,能画出完整的画,这种瞬间会让他们记忆深刻”。

虽然画出来的作品与主流的艺术创作不同,但很多孩子画完表示意犹未尽,还直言自己会画了。

可是,孩子们的父母却有不同的看法:“画出来能有什么用?能换来钱吗?”

林正碌便将作品传至微信朋友圈拍卖,不久竟真的被买走了,还是个不错的价钱。“没学过画画反而不受束缚,容易画出热情奔放的效果。”买家给出这样的评价。

“拿了一辈子锄头,现在要拿起画笔,简直是开玩笑。”村民阿芳在龙潭村生活了十几年,从来没见村里人画画卖钱,但林正碌鼓励了她三天,终于把她说动了。

“我不知道画啥,就让我看着门框画,横就画横,竖就画竖,大门画出来又鼓励我画点细节,不知不觉就画好了,还受到了林老师的表扬。”虽然距离初次画画已经过去了几年,但阿芳一谈到那个场面,激动的心情仍抑制不住。

对很多村民来说,真正触动他们的是林正碌的认可,这让他们每画成一幅作品后,都更专注于画画本身。“下一次多画点细节?再多用点颜色?构图是不是还能再丰富些?”

林正碌格外关注残疾人,“我没教过任何画画技巧,只不过是引导他们要解放天性,画成什么样子,是他们自己定的。”

残疾人沈明辉现在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他还教我在网上卖画,怎么操作微信这些都是他教我的。”現在,沈明辉已经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有的作品还参加了法国里昂双年展。

“乡村就是能让人静得下来的地方,在龙潭村,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和很多龙潭村的新村民一样,小鹿因喜欢这里的氛围而前来探索新生活。

“老村民的开放和包容,是很多新村民能留得下来的原因。”在小鹿看来,龙潭村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有着文化凝聚力,能让大家感受到彼此的温度,“村里90岁的老奶奶跟我一起画画,真的很感动。他们没有刻意触碰艺术的本质这种深奥的命题,而是选择去生活里追寻答案”。

龙潭村溪畔古厝

老木匠出山

“47树”美术馆对龙潭村的意义,就像城市的地标建筑一样重要。它的前身是围着47棵古藤树的几处村宅,地处高低错落的破旧地坪上,在风吹雨打中早已破败不堪。很多村民听说要修建古宅,首先就张罗起砍树的事儿。

林正碌不这样想。“乡村建设要保留乡村的自然价值,让乡村回归乡村,让农田回归农田,让森林回归森林。”林正碌说。

就像尊重人与人的关系一样,林正碌沉浸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非常看重传统村落的价值。他跑到屏南县政府,提出在改建中保留原来的建筑形制、尺度和造型,还坚持让村里的工匠亲自操刀,“老匠人是传统建筑流动的血脉,留住他们,才能延续传统建筑的生命”。

在这件事上,屏南县政府再一次表现出高度的默契,给予了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启动“古村落保护计划”,最终迎来了传统工艺和木作匠人的回归。

“那时候刚过元旦,天气寒冷。木匠师傅们吆喝着号子,把一扇扇房架用长毛竹撑靠在土墙,大家伙肩扛手提,蚂蚁搬家似地挪动,师傅们左锤几下右敲几下,一座榫卯建筑的骨架便耸立起来。”久违了的起厝场面,重新呈现了村里老人儿时的记忆,很多村民开始抢着把房子交出去修旧。

“我将大木匠师傅参与手绘的六扇门结构简图上墙展示,让他们标出主要设计师、参与施工的能工巧匠的名字,上榜的村民一个个容光焕发,把它当成一件荣耀的大事。”林正碌说。

谈起这场关于修复家乡的动员,老手艺人们最大的感受是特别有成就感:“好多游客专门为了我们村的古厝来,以前没觉得有啥特别,现在开始有了保护意识,一点儿都不舍得破坏。”

村民阿芳早年在上海工作,2012年底回到龙潭调理身体。在古村修复期间,阿芳一家非常积极,将手里的两栋古宅交出来修旧,并将一栋改装成民宿。

民宿开张不久,林正碌想了个点子,把阿芳的画作从门口到内院展览起来,来到龙潭学画的游客寻画而入,能招揽不少生意。对阿芳来说,这不仅仅是对她生意的加持,也是她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很多人看到画都要来问,我很乐意给他们讲画画背后的故事,现在画画种花接待客人,生活丰富起来,只是嫌时间不够用”。

一人唱,众人和

乡村民谣音乐人孙恒是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的特聘专家,也是四坪村的“云”村民,多年奔波于各地创作村歌。在他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和他的音乐追求不谋而合,“一首歌,总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这和审美和听觉有关,但不能因为有人不喜欢,就否定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创作村歌,一定要带着村民一起想歌词、定歌名,再一起琢磨旋律,学没学过、唱没唱过都不要紧,大家一起参与是最重要的。”孙恒觉得,林正碌就是舞台上的指挥者。

四坪村挨着龙潭村,得益于文创兴村,如今旧貌换新颜,孙恒用“凤凰涅槃”来形容这里,“最开始听说平讲戏,就有了把它融入村歌的想法,但村子里只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会唱”。

平讲戏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代初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因大量人口外流,传承发展已较为困难。“古村复兴后,很多人返乡,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找了刚回来的年轻人,让他们和老人结对,年轻人负责记歌词,老人负责开口教,结果大家越唱越开心,有人还会把二胡、唢呐拿过来,场面非常热烈。”林正碌说。

平讲戏有“一人唱,众人和”的高腔传统,一人唱毕众人齐和,这种内在的感染力量不仅让其焕发了新生,也让新老村民更紧密地融合。

“乡村的价值就在那,看得懂的人自然懂,看不懂的人只想着把它移走。”这是林正碌聊到乡村时最喜欢的比喻。这也是他对人生的自白,这一信条始终贯穿在他的生命里。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屏南县阿芳龙潭
前世姻缘
龙潭画影
人靠衣装
屏南仙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屏南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龙潭的龙
屏南县低海拔地区绿竹施肥对比试验
屏南县扶贫小额信贷的创新与启示
多向土工格栅在龙潭水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