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旅行
2023-06-18李震
李震
最初接触《文化苦旅》,我还在上学,觉得它只是简简单单的游记,并没有往多处想。这些年来,自己在大千世界中也经历过了风风雨雨,再读起它来,细细品味,额外发现在淡然清新的笔下,饱含着深沉而悠远的文明、民族乃至人生。
《文化苦旅》于1992年首次出版,余秋雨写这部作品时正值改革开放,国门初开,西方世界的物质、思想、文化便不分黑白的一股脑涌了进来,许多国人面对巨大的经济、科技差距感到无所适从,最终在花花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同一时期,一部系列片《河殇》问世,该片打着“反思”的旗号,认定以黄河长江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全面落后于以密西西比河、多瑙河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认为我们要抛弃中华文明,拥抱西方文明。在全盘西化的危机之下,余秋雨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启了一场中国之旅、一场世界之旅和一场人生之旅,去探求中华文明之根,去追寻中华民族之魂。我觉得,书名《文化苦旅》中的“苦”,绝不是痛苦,而是“艰苦”和“刻苦”,在踏破铁鞋翻遍千山万水的艰苦旅程中,刻苦铭心的领悟独属于中国人的大爱无疆、大道无垠。
在创作《文化苦旅》时,余秋雨怀着对文化的一片赤诚之心,拥有不畏惧世俗和艰难困苦的胆量,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人这一生的价值,并不是要追求多大的官职、多少的财富,而是要去做成一件事,一件自己该做的事。
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三苏”父子中,苏轼终其一生所做的官都没有弟弟苏辙的大,但无论是在北宋末年,还是千秋万代之后,只要提起苏东坡的名号,比起那些似飞萤明灭的帝王将相,人们会愈加肃然起敬。只因即使不断贬官,他也要在杭州留下苏堤,在惠州留下西湖,在儋州留下诗书礼仪,无论自身遭遇如何窘迫,只要在其位,就要负起造福一方百姓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因而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年轻干部而言,首当其冲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为什么要从事公务员的工作?是为名?为利?还是抱着服务党、服務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只有明确了人生价值,有了前进的方向,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必然是开阔的视野,眼光不仅限于一城一市、一区一县、一间办公室一间茶水间,而是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和处理问题;必然是广阔的胸襟,做事有全盘的规划,有长远的考虑,功成不必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