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骤停发病特征及急救措施
2023-06-17周伟丽臧舒婷
周伟丽,臧舒婷
(河南省人民医院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急诊内科 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阻塞、心脏供血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部或大面积心肌坏死。目前,AMI的年轻化趋势显著[1]。有研究[2]显示,AMI患者容易出现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且主要发生在院前,是心源性休克常见原因之一,病死率极高,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了早期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心肺复苏、早期给予高级生命支持的理念[3]。已有多项报道[4-6]表明,早期识别并采用急救措施,对提高AMI致CA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本研究收集2019-2022年某院中青年AMI致CA患者的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采用急救措施情况,以期为临床采用合理方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带来新的启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某三级甲等医院中青年AMI致CA患者329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采取的急救措施。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0108)。
纳入标准:(1)CA诊断标准及自主循环恢复判定标准符合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7],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等检查确诊为AMI致CA;(2)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且同意,经院前急救人员抢救后转送至医院急诊科。排除标准:(1)慢性器官衰竭所致心搏骤停;(2)无法判断发生AMI和CA的时间。
1.2 方法 收集并整理329例患者的急救中心记录、院前急救人员记录及本院记录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急救响应时间、发病特点、病因及心电图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急救、并发症、转归情况,讨论现阶段采用急救措施的抢救效果。急救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收到120急救电话至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所需的时间[8]。
2 结果
2.1 发病人群的一般情况及死亡率的比较 329例患者中,男223例、女106例;年龄16~55岁,平均(41.52±11.73)岁。36~55岁275例(83.58%)、18~35岁45例(13.68%)、<18岁9例(2.74%)。经抢救恢复自主循环174例(52.89%),抢救无效死亡155例(47.11%)。36~55岁年龄段死亡143例(52.00)%,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发病人群的一般情况及死亡率比较[N=329,n(%)]
2.2 急救响应时间的比较 329例患者中,急救响应时间8~27 min,中位时间为16 min;急救响应时间≤10 min者97例(29.48%)、急救响应时间>10 min者232例(70.52%),死亡人数分别为34例(35.05%)和121例(5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1,P=0.005)。
2.3 发病特点的比较 329例患者中,发病时间为0:00-08:00者最多,为144例(43.77%);18:00-24:00者次之,为106例(32.22%);13:00-17:00者最低,为31例(9.42%),总体表现昼低夜高。按照季节划分,冬季发病者最多,为204例(62.01%);夏季发病者最低,为26例(7.90%)。按照发病场所划分,工作场所发病者最高,为138例(41.95%)。按照目击者情况划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未有任何措施者最高,为237例(72.04%),具体见表2。
表2 中青年AMI致CA患者发病特点[N=329,n(%)]
2.4 病因及心电图特点的比较 329例患者中,按病因划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者最高,为146例(44.38%);按心电图表现划分,超急性T波改变者最高,为242例(73.56%),具体见表3。
表3 中青年AMI致CA患者病因及心电图特点[N=329,n(%)]
2.5 采取急救措施及并发症的比较 329例患者中,接受急救措施主要是肾上腺素推注、气管插管、电除颤、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有34例发生相关并发症,占10.33%,其中,用药后诱发出血者最高,为19例(5.78%),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中青年AMI致CA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及并发症[N=329,n(%)]
3 讨论
3.1 发病人群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临床不完全数据统计研究[9]显示,我国每年AMI发病数已高达210万,是心源性休克及猝死的常见原因,AMI发生后,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CA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高。在郑州地区,随着中部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增快及工作压力增高,AMI及AMI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的趋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某院近3年329例中青年AMI致CA患者中,经抢救恢复自主循环占52.89%、抢救无效死亡占47.11%,与河南省南阳市AMI致CA患者[10]相比,总体死亡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稍高于女性,35~55岁年龄段死亡率显著高于19~34岁年龄段。分析其原因,由于雌激素对心血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女性在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均低于男性,而年龄是AMI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35~55岁年龄段正处于工作、家庭、子女等压力较高水平的阶段,故35~55岁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各年龄段相比均明显增高。
3.2 发病特点及病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冬季为发病率最高的季节,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且郑州地处我国北方,冬天气候较寒冷,加剧了血管收缩,使本身患有循环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AMI,进而导致CA的发生。按照发生时间划分,一天中0-8时发病率较高,18-24时次之,提示夜间是高发时段,其中后半夜是最危险时段。按照病因划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AMI最常见的病因。本研究结果显示,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占比最高,其余分别为心肌病、急性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其他心源性疾病。按照心电图表现划分,超急性T波改变者占比最高(73.56%),发生室颤的患者占7.90%,逸搏占14.89%,其他类型心律失常为3.65%。按照发生场所划分,以工作场所、社区/住宅为主,说明工作场所(学校/写字楼/办公楼)、社区/住宅更容易被发现,更容易获得CPR机会,并能及时得到救治。
3.3 发病人群急救现状分析 急救响应时间是评估城市或地区医疗急救系统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根据中国医院管理委员会急救中心(站)制订标准,急救响应时间应<10 min(特大城市除外)[11]。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救响应时间≤10 min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10 min患者。此外,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目击者采取CPR仅有26.14%,采取CPR+AED更是仅占1.82%。与医疗急救系统相对较完善的地区或世界平均水平比较,郑州地区仍具有较明显的不足,目击者发现患者到急救人员赶赴现场的平均时间较长,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可能是因为目击者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提示急救教育未能有效普及;另外,可能是由于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所以相关设备未能有效应用到患者的急救中。此外,目击者可能担心遇到突发情况或不受法律保护,害怕承担较大责任,也是影响目击者采取急救措施的原因之一。因此,郑州地区可借鉴国内发达地区急救理念及急救系统的完善经验,培训重点人群CPR技能,包括社区工作人员、警察、消防人员、教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其家人,尽快完善相关规定,建立成熟的医疗急救系统,与各医院急诊科相衔接,建立全市范围内的急救网络。
3.4 急救措施的分析 本研究显示,接受急救措施主要是肾上腺素推注、气管插管、电除颤、溶栓、PCI、ECMO,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33%,其中诱发出血发生率最高。院前及急诊CPR是AMI致CA患者的基础抢救措施,郑州地区CPR教育仍未有效普及,CPR抢救的有效率不理想。若能在郑州地区普及初级CPR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目击者开展有效救助,则可能会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静脉推注肾上腺素能够强烈兴奋心脏,普遍用于CA的抢救,但是用肾上腺素兴奋心脏的同时也会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12]。早期气管插管对提高复苏成功率并没有过多影响,但不代表AMI致CA患者不需要进行呼吸支持,院前急救仍应该重视对患者的基础生命支持,尤其是有效的通气措施[13]。电除颤是急诊抢救AMI致CA患者的主要措施,电除颤仪的使用需要具有明确的适应证[14],但在本研究结果中,仅有7.90%的患者发生室颤,且郑州地区AED在公共场所的配备并不充分,绝大部分市民并未掌握正确的使用方式。冠状动脉再通是抢救AMI致CA患者的有效措施,临床行冠状动脉再通的原则是AMI发生120 min内行PCI,120 min后溶栓[15]。ECMO能够为急诊PCI或溶栓治疗创造条件,辅助或代替患者心肺功能,梁茜茜等[16]研究结果显示,使用ECMO联合PCI抢救AMI致CA患者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对于已经发生CA且有机会行冠状动脉再通的患者,可考虑使用ECMO[17]。笔者认为,作为急诊内科护士,应该熟练掌握CPR操作和心电监护使用方法等,配合医生完成肾上腺素推注、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能依据规程开展有效处理,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4 小结
中青年AMI致CA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总体死亡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采取的急救措施主要是肾上腺素推注、气管插管、电除颤、溶栓、PCI、ECMO,但由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教育未能有效普及,急救设备配置不充分,且医疗急救系统仍不够成熟完善,导致AMI致CA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高,故院前急救各个关键环节的完善以及全民急救体系的构筑可能是提高中青年AMI致CA患者急救存活率的发展方向。另外,本研究仅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中青年AMI致CA患者死亡率的差异,尚缺乏不同文化程度、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死亡率的差异性比较,今后将收集更多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以为临床急救提供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