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具身教学理论初探
2023-06-16熊伟娥
熊伟娥
[摘 要] 具身认知理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以具身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探索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形成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原则,为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关 键 词]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33-04
具身认知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强调人的思维与认知和身体密切相关,认为身体构造、感官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结构以及运动系统会对个人的思维风格以及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产生影响。具身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认知是身体的认知;第二,认知的内容由身体提供;第三,认知反映出系统性是对大脑、身体、环境的系统认知。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具身认知理论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不断丰富,许多具身活动以及具身教学干预研究项目也逐渐应用到学科教学实践中。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具身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实验性的教学尝试,研究表明,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外许多高校教育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具身认知与教学结合的相关研究,且国外在具身认知研究领域起步较早,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成果也更为丰富,在研究内容上涉及数学教育、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多媒体教育等多个领域,主要集中于高校的研究项目。而国内关于具身认知的研究,主要受国外具身教学的影响,大多是尝试性的研究。在具体应用方面,一些学者结合具身认知的内涵,对现有的教学规范、教学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设计展开了初步探索和建构,有效拓宽了现有的教学原理视角,对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变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统筹知、情、行、意四大方面的内容,强调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感悟和心理体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助、互助、求助的意识。身心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和侧重点,将具身教学理论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中,既能拓宽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视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具身认知观,又能结合具身认知与心理健康教学开展相应的实证研究,丰富此类研究理论,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一定的启发与参考。
一、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身体自由
所谓身体自由,是指在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身体不是被束缚在座位上,甚至不是被束缚于教室里,而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可以主观地运用身体参与进来,通过身体活动加强认知。在具身认知理念指导下,强调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不仅来自大脑的思维,还来自自己身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首先是身体的认知,个体认知的广度、限度和可认知的极限,以及认知过程的方式与步骤,都由身体的物理性质决定。这一特点也要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身体自由度,要突破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中固定场所固定位置的局限。要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地运用身体,借助身体活动强化认知。
(二)身心互动
所谓身心互动,是指要改变之前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学生仅仅只是依靠情绪、意识等心理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局面,强调学生通过身体、心理的互动,提高认知效果。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认知的内容由身体提供,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其原始概念,如上下、左右、前后、高矮、冷热等相关的感触,都由身体直接提供。而身体的感受又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本身具有个体性、内隐性、发展性的特点。对于教师来说,在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调适时,不应以掌握具体的心理学知识为目标,而应该更突出学生个体的心理感悟和心理体验。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调节心理,能够积极地改变态度,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行为过程彼此统一,构建良性的身心互动,这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重点。良性的身心互动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重点,也是具身教学模式下的基本要求。
(三)师生平等
所谓师生平等,是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具身认知教学活动中强调师生平等,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的设计,学生则可以主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同于以往以教師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具身认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大多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侧重于识别学生之间的心理问题,调适学生的心理,且多采用一些心理障碍问题或人格扭曲的心理案例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难以契合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或案例分析的占比过大,学生的主动性不足,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基础类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普适性,而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共通性,轻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在具身认知教学模式下,需要突出学生主体,要摒弃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强调师生平等。
(四)情境结合
所谓情境结合,是指提倡通过情境的创设,改变单一的教师在教室讲授的情境模式,可以是教室中的情境模拟,也可以是室外的真实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加强认知。借助具体情境,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展开,有侧重点的教学实践能够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成果。从课程教案来看,在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通识类课程,在教学环节即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时,其讲授的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教学效果上也有所不足。而基于具身认知教学模式下,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例如,对于电力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点带领学生克服恐高心理,引导学生学会安全心理调适,从而使其能够在日后开展高空作业、电力施工等工作中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好心理调适。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具身性原则
具身性原则,强调学生带着身体进入学习,围绕学生身体体验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个体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狀况之间联系紧密,情绪不仅能够影响人的行为,行为本身还会激活人的心理体验。例如,人在快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微笑,如果保持微笑,会使人更加快乐。根据具身学习理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借助多样活动,组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例如,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理论学习难度较大的问题,更适宜体验式、实践式的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组织开展专题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为教学目标,结合课堂体验的方法,带领学生达到内心的理解、认同,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例如,在讲解自我意识的相关内容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任务,以一分钟自画像为主题,想象自己未来10年后可能的身份。通过这种身心互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代入感。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训练,例如,以“我喜欢”“我要”“我可以”等为开头设置相应的描述自我的句子。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和探索,还能使学生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是指遵循认知产生与身体、环境互动的原理,创设有利于高职学生加强心理健康认知的情境,强化他们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以期将心理教育知识点融入学生认知。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发挥情境优势,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发挥环境的作用。在具身认知理论下,强调学习基于身体且根植于环境,需要在真实反映知识且能被实际应用的场景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设置有情景、故事、角色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有沉浸感、体验感。例如,在电力专业,结合电力岗位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典型情境,带领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快速调动相应的心理技能去应对问题,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度,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在关于压力调适的相关专题上,教师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未来职业场景带领学生针对性地克服可能存在的恐惧心理和压力情境,帮助学生缓解未知的焦虑,带领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能够在仿真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例如,对于客服岗位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客户投诉场景,带领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解决客户投诉问题,这不仅能够验证学生过往的学习经验,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生成新的沟通技巧。
(三)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强调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教学活动设计中,围绕教学目标,注重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操行性,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引导学生懂得做什么、怎么做。在具身认知理论的交互性观点中,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与身体环境密切相关,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互动的发生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支持。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温暖、和谐的氛围,为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在授课时要始终面带微笑,要多赞赏、鼓励学生,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教学的热情。课堂氛围要轻松、有趣,引导学生放松身心真实地表达感受,开展良好的学习交流。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组织破冰活动,引导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释放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在话题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热点事件,通过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课上更好地与他人、与教师互动。
(四)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强调学生不应该被动、消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应该通过自我独特的身体体验,构建属于自我的情感价值。体验性原则强调学习者的充分参与,强调学习者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身体的能动作用,要借助丰富多样的具身学习活动引导学习者;借助手势运动、感官运动、身体运动等多种形式,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活动的关注兴趣和积极性。要确保班内所有学生都能够对教师设置的活动有触动,能够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情感,表达他们的行为。例如,在讲解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校内与同学交流沟通的经验以及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的经验帮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职场与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别,并让学生以词语分享的形式来总结活动感受,也可以结合生命教育专题,带领学生以现场连线的形式,主动向家人表达情感,唤起学生对周围朋友、亲人的感恩意识。
(五)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强调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预先给予的心智对预先给予的世界的表征,而是在不断探索中逐渐生成的。生成性原则强调要在课堂中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主体,就要尊重人本能所生成的知识和开放的思维。在生成性原则指导下,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动态的过程,其中学生自己生成的部分往往比外部灌输的部分要来得深刻,尊重个体在环境中的自发生成的感悟和内容,有助于推动学生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三、分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师生情绪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具身认知理论,探索具身认知教学模式,需要准确把握影响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众多因素。教师作为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指导者、实施者,既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独白角色,又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主体。教师的引导、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以及师生情绪,都会对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如同打乒乓球一样,是彼此不断的抛球、接球的过程,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同时学生的情绪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结合学生发展中的身心规律以及阶段特点、知识经验、个体的身体特征,更好地为具身认知教学模式效果的进步与提升奠定基础。
2.语言因素
教师的语言引导也会对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心理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以身体和心理上的调整,要为具身认知做好铺垫,例如,在具身认知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以具身为关键词,带领学生把握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特征。教师可以借助语言、词汇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一系列语言指导和相关的情境设置,引发学生去思考、讨论,鼓励学生运用肢體语言来表达相关的心理情绪。教师借助诙谐、幽默的语言,轻松、睿智的点评也能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有利于放松学生的心情,使其更投入课堂,也能在课堂上更有体验感、沉浸感。
3.身体因素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落实具身教学理念,需要发挥身体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开展必要的热身练习,引导学生从身体环节的热身过渡到心理层面上的准备。具身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的核心,学生的知识获取,不仅是精神层面的信息加工,还需要和学生身体紧密相连。要引导学生借助身体活动与周围环境充分适应,要引导学生结合身体感知系统外化行为表现以及角色体验,在课堂中有效地调节情绪,渲染氛围,放松心情。
(二)外部因素
1.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具身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认知本身依赖于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身认知教学环境中,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其中物理环境是具身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中大多在具体的教室内进行要求,学生坐姿保持端正,学生要依次有序地面向黑板。这种常规的教学环境往往会束缚学生的身体,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忽视了身体的作用。而在具身教学环境之下要求给予学生充分施展身体的空间,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地活动身体。心理环境是具身教学活动的一大保障,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影响方面。通过给予学生信任、彼此平等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在参与具身教学实践时,产生愉快、积极、满意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其更加乐于表达内心情感,也能更好地实现身体与情绪之间的互联互通。相反,如果心理环境过于恐惧,或较为紧张,也不利于学生释放心理压力,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落实。
2.物体摆放情况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具身认知理论,探索具身认知教学模式,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身体自由,要使学生能够身心互动。在课程中,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在以往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中,往往忽视了学生身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常常被约束在具体的座位上,需要始终端坐在座椅中,这也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身心分离。在具身认知教学模式之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自主度,在环境设计、物理环境中,座椅的摆放、工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活动场所方面,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灵活的环境,在物体摆放上也要随意、自主,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信任、活泼、积极的心理环境中更充分地表达身体情绪和内心情感。
3.信息化设备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例如,结合5G、VR、AR等技术手段,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使抽象的学习内容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借助图片、视频、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师可以将原本平面的书本知识升级为2D、3D,甚至更立体、更逼真的体验式场景,为学生建设沉浸式的体验课堂。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设备,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体验课堂,引导学生跨越空间走进情境,更充分地投入身体和情绪中,这能够使学生更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更充分地产生共情、体悟等情感体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语言通俗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体验;也能在真实的情境设计中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此外,在信息化设备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在课堂上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开教学,结合头脑风暴法、辩论赛法、角色扮演法、翻转课堂法、分组汇报法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更充分地开展互动交流,也能更进一步开发自身的身体潜能,有利于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引领性。
具身教学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生成性、情境性、实践性。将其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新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升级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也能促进学生知、情、行、意之间的有机统一。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需要充分认识该课程的属性,要结合教材内容与行业特色,积极挖掘现实素材,丰富教学情境,拓展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重建自我效能感,真正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成长为心理素质过硬、技能精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玉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提升研究:以高职电力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147-149.
[2]李姝慧,魏幸雅.具身教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优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2(39):5-8.
[3]彭毅.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4]陈蕾.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75):1-2.
[5]徐柏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6]杨鑫.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