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增设陶瓷艺术公选课的美育价值分析
2023-06-16龚新儒
龚新儒
摘 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具体形态,高校美育又被赋予增智、陶情、养德等要义,任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都需要美育的参与。中国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同中国文化共生,是我国传统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的承载者。高校应充分利用文化优势增设陶瓷艺术公选课,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从高校增设陶瓷艺术公选课的意义出发,对陶瓷艺术公选课的美育价值进行分析,对陶瓷艺术公选课的教学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充分发挥陶瓷艺术公选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陶瓷艺术;公选课;美育价值
陶瓷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十年带不出一个烧窑师傅”是对陶瓷工艺复杂最贴切的诠释。陶瓷用自身的艺术形态语言记录着历史的兴衰、朝代的更迭,极具历史性和时代性。
美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组成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任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都需要美育的参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整合美育资源,强化实践体验,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陶瓷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开展美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文化优势,面向非艺术类学生开设陶瓷艺术公选课,提升学生美学素养。
一、高校增设陶瓷艺术公选课的意义
(一)陶瓷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陶瓷设计与制作的大部分程序需要结合专业设备手工完成,是一个口、手、脑、心协同合作的过程。首先要描述出设计构思和设计理念,然后画出手绘效果图,这是将设计灵感外化的过程。最后,根据手稿以泥土为媒介将设计物化,呈现出艺术形态。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是将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践呈现出来,是探寻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正是开设陶瓷艺术公选课的价值体现。如学生制作一个陶瓷花瓶,他首先要基于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设计,然后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工艺选择等问题,最后要进行动手实践。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切都是在逐步探索中完成的。这便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探寻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一系列的设计、探讨、创作、实践中体验并感受艺术的产生,在无形中继承和弘扬陶瓷艺术。
(二)陶瓷艺术是一门工艺性课程,有助于学生戒骄戒躁潜心钻研
一件陶瓷作品的诞生需要多道工序,缺一不成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制作程序有所简化,相对来说没那么繁杂,但是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刻苦钻研陶瓷制作的工艺技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推陈出新,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陶瓷的制作并不是简单的陶泥堆砌,每一个步骤都具有工艺性。就泥条盘筑来讲,泥板压印需要平整,泥条搓制需要粗细均匀,泥浆调制需水泥比例适当,泥条和泥条的拼接需要紧实有力,器壁需薄厚均匀,制作过程中还要顾及形态美……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谨遵工艺要求执行,需要戒骄戒躁,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心浮气躁不成器,陶瓷的制作是一个锻炼心智的过程,这与美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三)陶瓷艺术是一门艺术性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美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陶瓷艺术进行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传承美、发展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美学素养。陶瓷艺术被称为立体的艺术,三维立体形态是其物化形式,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陶瓷本身就是美的存在,从艺术形态来讲它具有艺术美,从生活层面来讲它具有实用性。陶瓷制作包括捏塑、镂空、粘贴、拼接、雕刻等工艺技法,需要对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的了解,选择最切合作品形态的工艺技法进行制作,如此才能体现陶瓷本身的工艺美。陶瓷集艺术美、工艺美、文化美、科学美于一体,陶瓷艺术公选课有助于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二、陶瓷艺术公选课的美育价值
(一)陶养性情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技能,而是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艺术教育也不再是单纯学术上的教育,其价值更在于审美教育。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亦是一门艺术语言。陶瓷制作是把个人内在情感和外在感受按美的目标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蔡元培曾说过:“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陶瓷艺术从历史、工艺、审美上来讲足以达到陶养性情的作用。陶瓷制作工艺讲究“适度”,很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泥板的干湿度要适中,太干不易粘接,太湿又容易变形。泥条太干容易失去弹性,无法粘接紧实,太湿容易变形,导致器壁薄厚不均。注浆石膏也讲究干湿适度,太湿会增加凝固时间,太干又凝固得太快,均不易于塑型。陶瓷制作讲究缓缓而为,注入情感,稳住心态,陶养品性。
(二)陶养文化气质
陶瓷艺术作品以创造性的形态呈现历史和文化内涵,利用视觉符号、装饰技法、造型元素等媒介,以审美感知为基准,通过艺术表现的形式呈现文化。任何一个陶瓷艺术作品的诞生,都需要浓厚的人文历史和科学文化作为铺垫,否则作品就会失去赏鉴的意义。艺术与文化,二者从來都是紧密联系的,陶瓷艺术创作就是人文历史、科学文化等结合创作者真切的情感而创造出的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为此,陶瓷艺术创作者要涵养自身文化底蕴,翻阅历史文献,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实现精神的内化。高校开设陶瓷艺术公选课,有助于学生文化气质的陶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陶养人文素质
高校增设陶瓷艺术公选课有助于陶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而网络是把双刃剑,产生诸多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增强青少年的是非判断能力,坚定青少年的民族信仰尤为重要。高校开设陶瓷艺术公选课,可在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通过历史回顾、创意设计、工艺实践等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和道德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使学生精神富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四)陶养艺术审美
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不是简单的技艺堆砌,而是建立在创作者深厚的文化学识之上。创作者要对作品的艺术形态进行设计,选择符合自身审美的工艺技法来制作,实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呈现。陶瓷艺术有着光辉而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我国的民族工艺文明,对建立青少年民族审美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陶瓷艺术作品创作是贴近现实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亲近自然,观察生活,发现自然与生活之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高校开设陶瓷艺术公选课,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深入生活,做到艺中有陶、陶中有思、思中有美,可陶养学生审美能力。
三、陶瓷艺术公选课的教学路径
中国有着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但是陶瓷艺术作为一个课程开设在大学,也不过几十年时间。随着美育的普及,陶瓷艺术在很多大学被作为公选课开设。公选课属于非专业性质的课程。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学习,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而陶瓷公选课的学生大部分是非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甚至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专业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他们,所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陶瓷艺术公选课的有效教学路径。
(一)兴趣引导为主
公选课有别于专业课,具有以兴趣为出发点的特征。陶瓷艺术公选课要以培养陶瓷艺术爱好者为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按照朝代更迭去了解中国陶瓷发展史,探索陶瓷艺术发展与历史演进的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增加鉴赏模块,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陶瓷艺术展览、陶瓷博物馆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趣味,营造轻松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
(二)鉴赏示范结合
陶瓷艺术公选课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传统陶瓷。现代陶瓷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状态,国内外优秀陶瓷艺术作品不胜枚举,如果把精力全部放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上,难免会产生认知局限。在课程教学中,增加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案例,保持新鲜感,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陶瓷艺术相对于传统陶瓷艺术来讲,它弱化了实用性,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和艺术形态的塑造,创作方式趋向自由和随意。课堂上,除了开展作品鉴赏外,教师可进行工艺技法的选择性示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技艺能力的提升。
(三)增加课堂实践
陶瓷艺术教学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基于前期的知识储备参与课堂实践,通过双手感知泥性。新鲜的触觉和视觉体验,更容易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制陶的乐趣,感受陶瓷艺术的造型之美。由于陶瓷材质的特殊属性,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有些作品会呈现出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如此玄妙的艺术感受,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制作一个杯子,需要经过多个工序。首先需要进行头脑风暴,把艺术思维进行外化呈现,制作出效果图。这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加强兴趣引导,让学生观摩大量效果图。然后,让学生参与泥板制作、切割,泥条制作、粘接,以及晾晒、修坯、釉料装饰、烧窑等一系列陶瓷制作工序,见证陶泥浴火成瓷,从中获取成就感。
四、陶瓷艺术公选课的育人效果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思维外显的过程,是将抽象思维通过陶瓷材料这一介质转化为具象事物,但呈现形式相对自由,充满无数可能。陶瓷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相对漫长,但是要把制作过程内化为精神乐趣。它的物化形态以陶土所特有的泥性呈现,是陶土的艺术语言。而其制作过程就是激发获得感的钥匙,然后通过获得感激发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制作激发创造能力。教师在进行陶瓷艺术作品设计与制作教学时引导学生摒弃思维定式,提高创新创造能力。陶瓷艺术公选课注重学生兴趣和个性体验,通过以玩儿代学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
(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这是古人的学习智慧。陶瓷公选课正是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的课程,前期经过兴趣引导、理论了解后,后期就让学生进行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与泥互动,将前期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陶瓷制作过程中,对肢体协调性要求很高,特别是拉坯时,需要眼睛、手、脑、腰肢等协调运作,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在陶瓷公选课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追求,艺术品消费市场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职业不断涌现。在我国,陶吧、陶瓷艺术工作室、陶瓷艺术工坊逐渐增多,陶瓷艺术正在强势回归人们的视野,“玩泥巴”成了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气质的重要途径。小孩子可以通过对陶土的接触,增强触觉体验感,开发智力。高校开设陶瓷艺术公选课,令学生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艺,为其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陶瓷艺术见证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植华夏大地。高校开设陶瓷艺术公选课,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利于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祝华丽.对高校设置必修美术课程的价值分析:由蔡元培美育思想引发的思考[J].云南藝术学院学报,2004(4):64-66.
[2]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远宏,王锐.中国现代陶艺审美价值探析[J].美术观察,2022(12):65-66.
作者单位:
闽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