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下漫笔

2023-06-16翁昕羽

大观 2023年4期
关键词:呐喊鲁迅意象

翁昕羽

摘 要:在中国文学历史上,鲁迅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呐喊》和《彷徨》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奠基之作。读者从这两本书籍中或汲取力量,或窥见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在诸多对于鲁迅的研究中,对其作品中相关意象的研究已比较全面,主要就鲁迅《呐喊》和《彷徨》这两本书中的“灯”意象进行探讨,以试图接近那个时代,解读鲁迅的伟大精神。

关键词:《呐喊》;《彷徨》;鲁迅;意象

鲁迅被人们称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自成一派,到今天仍旧散发着巨大的魅力。人们常常谈起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他那一双本该用来救死扶伤的手握住笔杆,写下的篇章直击人心,发人深省,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救死扶伤”。鲁迅的书中有深邃的思考,有人性的光辉,也有坚定不移的理想闪耀。小说集《呐喊》与《彷徨》中,浓缩了鲁迅自己痛苦而深刻的人生体验、对人性的思考、丰盈的内心情感,《呐喊》与《彷徨》也因为表现深刻的人性而被人们熟知。尽管《呐喊》与《彷徨》中塑造的意象并不突出、集中,但是这些意象是鲁迅基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深刻认识得来的,能够反映出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所以当人们开始研究这两本小说集时,可以在文章当中深刻体会到鲁迅发出的最深沉的呐喊疾呼,感受其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彷徨。

一、意象的解读

文学作品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多是作家结合时代发展情况所创作的,往往以抽象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表现这一时代人们复杂的情感、生活、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学符号,就是客观物象经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塑造过程就是以一种事物为寄托,表现情感思想的复杂过程,曲折地表示部分抽象的不能直接言明而只能意会的思想观念,其中深藏着作家无法直观传达的主观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鲁迅认为不能锋芒太露,如果锋芒毕露,会扼杀艺术的美。因此,他反对在文本当中无意义地宣泄,而是将其进行浓缩,以精练的语言来表达,追求意蕴含蓄而内涵深刻的氛围。这也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征。鲁迅对现实的人生的评判态度内在决定了《呐喊》《彷徨》中的意象选择,这些意象并不直接,而是比较隐晦、晦暗甚至阴暗。这些意象奠定了鲁迅小说沉重的现实基调,甚至加重了小说晦暗的氛围,让作家无法直接表露的主观心理以意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得到完整的展现。

鲁迅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步入文坛的。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文化熏陶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他所学习的知识不能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所以他投身于文坛,以笔为武器,对社会黑暗展开猛烈的批评,希望能够用激昂而深刻的文字唤醒人们的思想。鲁迅的作品中具有一种极度高昂的反叛精神,他勇于反抗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同时也不懈追寻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所以他的作品中也具有一部分理想化色彩。这种备受时代大环境影响的创作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写作理论、创作方法上,还渗透在他关于社会以及历史的创作当中。从意识层面看,其作品中真实而复杂的情感变化,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向往美好的知识分子孤独而痛苦地追寻理想的过程,而其所经历的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这一历程曲折、艰辛而漫长。

《呐喊》与《彷徨》真实展现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精神危机以及痛苦,但是他不是直接表达悲剧的存在,而是从所塑造人物的内心出发,关注人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痛苦的精神冒险当中,作家以艺术的形式将思想的触手触及人性的内心深处,记录一个时代下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灯”这一意象代表的是希望,是光明,是梦想。在《呐喊》和《彷徨》当中,鲁迅多次提到“灯”这一个意象。“灯”照亮了黑暗的旧社会,可是当时社会的黑暗仅仅凭“一灯之力”是很难战胜的,所以在他的写作中,“灯”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时代所经历的变革的同时,也展现着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一定程度上讲,鲁迅自己就是一盏永不磨灭的“灯”,他是灵魂的审问者,同时更是灵魂的剖析者和刻画者。鲁迅的小说围绕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展开想象,不仅仅呈现出艺术的美感,也体现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的高度,显示出其灵魂的深沉、宏阔、厚重。

二、《呐喊》《彷徨》中作为封建制度象征的“灯”意象

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是导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看来,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迷信愚昧的旧文化所造成人性的禁锢,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鲁迅在创作上深知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的,也不会自动隐身在历史中,只有开启民智才可以惊醒那些“沉睡”的国人,所以在《呐喊》《彷徨》中,鲁迅以犀利的笔墨写人生、写历史,希望达到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

在小说《长明灯》中,贯穿全文的这盏“灯”是梁武帝时期就点燃的长明灯,是封建王朝统治的象征物,同时,长明灯一直放在庙里,代代相传,又是神的化身、迷信愚昧的代表。鲁迅以吉光屯点长明灯映射封建社会形成的陈规陋习。小说中所谓梁武帝点燃的长明灯在暮色的沉沉昏暗中若隐若现,隐喻千年封建统治下的封建制度仍然掌控着人们,封建守旧势力意图打造他们理想的封建社会,顽固地统治下去。而执着要熄灭这盏“灯”的“疯子”正是渴望打破封建制度束缚、摧毁封建秩序的觉醒者。

在《长明灯》中,“疯子”这一人物要熄灭吉光屯社庙中的长明灯,引发人们不满。面对为保卫这盏灯而来阻止的人们,鲁迅以浪漫的笔墨写“疯子”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我放火!”在小说中,与之相对应的是“沉默像一声清磬”“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但自然还有多少更深的蛰居人的耳朵里心里是全没有”“他们自然也隐约知道毁灭的不过是吉光屯,但也觉得吉光屯似乎就是天下”。以这种对比刻画,表现出需要唤醒的人们。

“疯子”搅乱了吉光屯看似平静的生活,但是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最后他被投入木栅中。鲁迅没有直接描写“疯子”的反抗行为,而是隐晦地描述“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的昏暗”。这里没有正面描写“疯子”的反抗行为,而是蜻蜓点水一般将“疯子”倔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展示出来,如此读者便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疯子”顽强的反抗意识。这和《狂人日记》相比更为激烈,狂人只是劝说“吃人”的人不要“吃人”,但是这里“疯子”则要烧毁黑暗社会的一切。

鲁迅是勇于反叛陈腐、落后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知识分子,他敢于批判,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冷峻的语言创作,一直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不管是《狂人日记》还是《长明灯》中,鲁迅所写的“疯子”和“狂人”的意象都是追求自由、渴望真理、勇于反叛与挑战权威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隐喻。同时,“狂人”与“疯子”正是遭受磨难、灵魂痛苦的“战士”,而这些“战士”的形象中有鲁迅自身意识的投影。只是在历史转折的最黑暗的时刻,孤身奋战的“战士”的结局往往是悲剧,所以“疯子”的呐喊也只是招来孩子们的嬉笑。

中国近代小说中,“疯子”的意象也频繁出现。《长明灯》中,“疯子”的形象不仅仅是创作方法的需要,也是鲁迅直面惨淡人生时矛盾和痛苦的展示,展示对于启蒙大众的彷徨和绝望心境。

三、《呐喊》《彷徨》中反衬孤独绝望的夜色的“灯”意象

鲁迅是20世纪社会变革之际的文化先驱,他一生都沉浸在一种孤独的精神状态中。少年时期,鲁迅家道中落,目睹社会阴暗,饱尝世态炎凉。在改革社会现状的热望与社会现实的冷漠交杂的巨大矛盾当中,鲁迅对贫困大众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促使他形成深刻的思想与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写作方面,这种近乎“残酷”的敏锐造就了他极强的文学表现力,以独特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从本质来讲,孤独是一种人類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情感的体验。鲁迅在写作中写尽了孤独,所以也影响了他的写作意象选择。

鲁迅曾经在《夜颂》中表达了对夜的喜爱。他说,“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呐喊》与《彷徨》中很多作品都是以夜晚为背景所展开的,鲁迅在写作中经常以“夜”为母体,将夜作为永恒的意象,这一意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深思,展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内心情感。在这一铺垫下,作品也显得具有一种浓郁沉重的意味。

在《伤逝》中,鲁迅写涓生失去子君后,“我似乎被周围所排挤……映出明亮的灯光……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鲁迅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十分强,这种强,体现在他的描述十分真实,能让人如临其境。其作品不是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精心描摹中,而是建立在与人、世界的交融和碰撞上。在深夜中,鲁迅笔下的涓生独自咀嚼失去爱侣的悲哀。黑暗中的灯光不再象征家的温暖,而是反衬出令人心悸的孤寂在夜色中荡漾,宛如一片被黑夜包裹的海洋。涓生身在其中,感受黑夜的漫长。夜和主人公的孤独交杂、交融。鲁迅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无情地切割和剖析人物的内心感受,而是凭借着黑暗的夜色来渲染人物的孤独与悲哀。

再如《白光》,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闷和压抑。《白光》中的夜色是有颜色和有感觉的,“寒、冷、静、寂”。大量的夜色描写让这篇小说有种说不出的沉闷与压抑。当一心想走上仕途的陈士成再次名落孙山,颓然回到家里的时候,茫茫的夜色好像一层巨大的阴影将他团团围住:“最先就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亮……就在他的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在书中这一个寒气袭人的夜里,个体是渺小的,是孤独无依的。陈士成每一次的心灵震颤和每一个动作行为都透露出夜色的孤独与黯淡,而熄灭的灯火,代表的又何尝不是陈士成的希望。

作者在塑造陈士成这一人物的时候,就是凭借着营造令人窒息的气氛塑造的。陈士成的失败以及坎坷的命运在夜色中再也无法遮挡,当他点的那一盏灯熄灭了,他也失去活下去的希望。人物的情绪和背景是同步的。夜色对主人公来讲仿佛是无处不在的精神痛苦,他的绝望也和夜色一样围拢他。夜色中的灯火已经失去了光明的意味。

四、《呐喊》与《彷徨》中象征生活希望的“灯”意象

在《明天》中,寡居的单四嫂子生活贫苦,但是有儿子的陪伴,“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孩子夭折之后,原本逼仄的房子不但太静,而且屋里太大、太空了,所以单四嫂子觉得屋子四面围着她、压着她,让她喘气不得。她不愿意看见这一间屋子,于是“吹熄了灯,躺着”。这里的屋子已经成为意象空间,灯也没有再存在的必要。换而言之,“灯”就像生活的希望一样随着孩子去了,所以单四嫂子此时也仅仅是一个“灵魂”。

综上所述,《呐喊》与《彷徨》意象丰富,其中的“灯”意象具有深刻的内涵,蕴含着鲁迅对整个社会的深刻思考,而且寄托着他对民族走向新生的期望。这样的小说意象除了在当时引发人思考外,对新时代的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卢晓.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13-117.

[3]王勇萍,颜二苗.论伊藤虎丸的“终末论”与鲁迅的“个体自由”:以《药》《灯下漫笔》《我们怎样做父亲》为中心[J].长春大学学报,2020(1):66-70.

[4]夏雪玲.不同时代之写情,不同文人之忆语:《影梅庵忆语》与《秋灯琐忆》之比较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20(4):103-109.

[5]李红满.鲁迅杂文在当代美国的翻译与跨文化传播:以《灯下漫笔》为考察中心[J].文化与传播,2021(3):81-87.

[6]丁颖.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意象探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1.

作者单位:

汉口学院

猜你喜欢

呐喊鲁迅意象
抚远意象等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