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博物馆功能发挥的思考
2023-06-16胡曙光梁冰
胡曙光 梁冰
摘 要: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今天,许多博物馆都能够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盛宴,其优质的展览、精美的文创等备受社会大众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持续增加。因此,博物馆需要将更多的文物藏品展示出来,扩大陈展空间,强化陈展功能。新建博物馆需要紧密结合時代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侧重于数字化展示手段的应用,布置完善的便民服务设施,把博物馆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新地标,切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博物馆;新馆建设;功能定位;功能布局
如今,博物馆游览热潮高涨,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数量越来越多。然而,空间不足、服务水平不够高、数字化展示手段不足等问题,导致博物馆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为了更好、更精准地满足博物馆的陈展需求,服务社会大众的需求,国内各大中型博物馆都已经开始谋划或正在建设新馆,以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并完善数字化陈展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本文以河南博物院为例,对当代博物馆的功能发挥进行研究。河南博物院以“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为建院宗旨,以建设世界著名博物馆为目标,精心打造公益文化服务品牌,是领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脉的重要窗口,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是增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当代博物馆发挥功能的短板和弱项
纵观全国各类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其大多数都存在空间不足、服务水平不够高、数字化展示手段不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是空间不足。由于位置和规划的限制,许多博物馆的展馆面积较小,空间紧凑且功能不完善,影响了持续推出陈展的能力。资料显示,空间不足是许多博物馆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不但使得博物馆无法将更多的文物陈列在展厅中展示,只能存放在库房中,而且使得社会大众很难更全面地了解、认识和记忆历史文化,并且难以有效地贯彻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要求。
二是服务水平不够高。博物馆具有为社会大众提供社会教育和服务的功能。但是,由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停车位不足、无障碍设施不齐全、休闲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使得大众不能及时、便利地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三是数字化展示手段不多。博物馆主要采用传统的陈展方式(图1),以实物和灯光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带有历史气息的参观环境。目前,许多博物馆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较为滞后,数字化展示手段不多,对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不够积极,无法为打造立体、沉浸式的参观环境提供足够支持,也难以满足大众持续高涨的参观需求。
二、博物馆发挥功能受限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总结起来还是受到博物馆的位置、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数字化水平的影响而产生的,厘清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为博物馆更好地发展找到方向和方法。
(一)博物馆坐落位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用地日益紧缺,尤其是在主城区,待建用地寸土寸金。但许多博物馆都坐落于老城区,加上规划设计的不足,无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容升级,从而无法扩大陈展面积。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其院区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于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坐落于主城区的繁华地段,北侧是住宅区,东侧是文博公园,南侧是城市主干道农业路高架桥,西侧是省实验文博中学,已经不具备改扩建的条件。
(二)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任务繁重。随着编制的调整和部分人员的退休,博物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岗位空缺和专业人才缺乏。然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博物馆更多地侧重于增强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服务能力的提升。在博物馆的人员结构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员主要从事开放服务的岗位,例如讲解人员、安保人员以及保洁人员等。这些岗位的人员整体学历不高,服务意识存在不足,但直接与公众接触,因此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三)数字化建设不积极
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但是目前博物馆的陈展服务基本上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使用常规的展示方式策展和布展。博物馆不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展较慢,而且对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应用程度也不高,在AR、VR、5G及全息投影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也较为保守,不敢打破常规,创新陈展方式的能力不足。
三、强化博物馆功能的对策及建议
新时代博物馆功能的实现要充分考虑多元化、时代化,紧贴社会大众的新需求,高质量谋划新馆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陈展服务水平,增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持续推出高品质的陈展。
(一)高质量谋划新馆建设
为了提升陈展服务能力,博物馆应积极谋划新馆建设,并增加展览面积以满足陈展的需求。在选址上应科学决策,充分考虑区域定位、公共交通、周边商业等影响因素,并广泛调研公众需求和意见建议。在综合功能上,要做好功能设置、展厅空间布局、后勤保障、安全防范、便民服务设施布置等前期设计,以确保新馆交付使用后能够高效运行。南京博物院、湖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已经建成新馆并投入使用,能够将更多类型的文物及时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充分发挥历史传承的作用。正在建设新馆的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以及积极推进筹备新馆建设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都将扩大陈展空间、提升陈展能力、完善陈展功能,配备完善的便民服务设施和休憩场所,为社会大众提供更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博物馆单位应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博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博物馆可邀请专家来单位进行专题培训,选树优秀专业人员赴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等进修提升,持续增强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文博知识储备。同时,购买在线文博课程,为各个岗位人员提供便利的学习形式,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图书管理部门应将人才队伍能力的提升摆在重要位置,充分收集大家的学习需求和建议,加大文博图书的购置力度,并改善日常学习场所的环境和数字化设备,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充分保障。这样的措施将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推动文博事业全面发展。
(三)大力提升陈展服务水平
展览是博物馆社会开放服务的核心,其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参观感受,也是反映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的关键。博物馆应格外注重策展人员能力的提升,鼓励策展人员不断创新,使其通过与省內外博物馆的陈展交流充实策展知识,持续向社会大众推出更多的高品质展览。同时,在前期策展的时候,博物馆也要重视观众的参观需求,精心准备陈展大纲,广泛征集观众的意见建议,把观众呼声最高、合理的意见转化成具体措施。这样的措施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声誉,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文博事业全面发展。
丰富陈展方式,特别是广泛应用数字化展示手段,有助于为观众打造深度体验的沉浸式参观环境。博物馆应加强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推出数字展品、三维全景、VR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展览,更好地满足观众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博物馆还应该定期进行展览更新和展项增加,不断推陈出新,吸引更多观众。
现河南博物院开放有基本陈列展《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和专题陈列展《明清河南》《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国宝特展》,并有与展览相配套的“社会教育体验厅”和“华夏古乐厅”。
另外,博物馆应着力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的设置,特别是在展厅里设置简易的餐饮休息区、紧急医疗服务站、特殊群体服务台等,以充分发挥服务观众的作用。此外,博物馆也可以提供无障碍设施,如轮椅、扶手等,以便特殊群体顺利参观。这样的措施有助于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打造舒适、便捷的参观环境,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四)增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博物馆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数字化展示手段,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展厅中的应用,增加互动性强的多媒体设备,提升观众在参观展览时的切身感受。例如,博物馆可以优化展柜的屏幕显示和投影显示功能(图2),展示更丰富的藏品信息,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博物馆也可以通过优化展厅的灯光和音效来提升陈展效果,让展览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用不同颜色的灯光、不同风格的音乐作为展览背景,与各个历史朝代的辉煌或沧桑相呼应,能够让观众从心灵深处感受历史文明的厚重与博大。通过这些创新的手段,博物馆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提高陈展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推动文博事业持续发展。
博物馆还可以优化互动体验区域,结合AR、VR等沉浸式体验技术,将经典的历史故事搬到展厅更多的区域,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一样,深度体验历史文化(图3)。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新时代博物馆服务社会大众提供了新的手段。数字展品、三维全景、VR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展览,内容丰富、效果较好,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此外,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打造舒适、便捷的参观环境,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因此,新时代的博物馆应该积极创新数字化展示手段,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和活动,展示历史文化的魅力,为更多观众打造深度体验的沉浸式参观环境。
四、结语
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一所教育社会大众的学校。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感受悠久历史长河的独特魅力,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实现这些愿望,博物馆需要扩大场馆面积,提升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水平,举办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成为社区和城市的重要文化场所,为大众提供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平台,给大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奕辰,刘可鸣,刘京莉.基于ASEB栅格分析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感知研究:以河南博物院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2):86-91.
[2]焦敏,陈亚颦,吴佳倚,等.云南省内博物馆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博物馆管理,2022(1):37-50.
[3]“国宝”上两会!纪录片《中原藏珍》带你感知多彩河南[EB/OL].[2023-02-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957910968742273&wfr=spider&for=pc.
[4]钟国文.我国博物馆观众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博物馆管理,2021(3):74-84.
[5]杨超,李兰.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中数据的管理: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管理,2020(4):18-25.
[6]张兆旗.数字赋能博物馆之城可持续发展[J].北京观察,2022(8):24.
[7]张扬.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文化创意,2022(4):10-16.
[8]焦艳宏.发挥博物馆展览价值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思考[J].参花(上),2020(9):71-73.
作者单位:
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