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水洞沟
2023-06-15王亚伟
王亚伟
2005年,一次朋友间的聚会,我听在文旅部门工作的朋友介绍说水洞沟古人类遗址正在招商。当时,朋友还请了几位专家,问我有没有兴趣投资。就餐中,听专家和朋友介绍,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文化遗址,1923年,因法国考古学者德日进和桑志华对水洞沟的发现和发掘打破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的错误论断,让水洞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水洞沟的发现,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而在此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当瑞典人在河南渑池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彩陶时,都被西方学者认定她来源于西方,认为中国不可能有如此古老的时代和文明程度。水洞沟的发现和发掘,开启了中国旧石器研究的新篇章。
朋友的介绍,让我产生了对水洞沟深入了解的想法,经朋友之邀踏上了水洞沟这片神奇的土地。尽管之前朋友已大概介绍了现状,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还是被这里的荒芜和满目苍凉震撼了(见题图),整个景区唯一让人与水洞沟遗址文化产生联系的就是大门口的“水洞沟遗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文和遗址崖璧的正面被考古挖掘留下的一个个方块状格子。遗址边上的土路被车碾压后留下一道道难看的扭曲的车辙印,周围的盐碱地上散落着一小群羊在努力地啃食着稀疏的荒草。
一起来的朋友参观完遗址现状,都很失望,觉得这么荒凉的近乎不毛之地的“土坎子”,怎么能吸引游客?
但当我登上被风雨浊蚀的长城之上,远眺这片雄浑苍茫大地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升起:这里是老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不应该被埋没,水洞沟的历史文化和辉煌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应该被更多的人知晓并传承下去!这件事得有人做,那么就由我来做!
有了梦想,接下来就是怎么把梦想变成现实!
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水没电没路,人员的流动也很大,经常是招来一车人,第二天来一场大的风沙,就有一大部分人又走了。周围的人和员工都不相信这么荒凉的地方能打造成旅游圣地。我时常鼓励我的团队,这里有文化,有遗址资源,只要我们有梦想、能坚持、肯努力,一定能将水洞沟打造成一个宁夏的文化名片及全国闻名的文化景区!
2006年,在政府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按照文保规划,先将整个景区用网围栏围起来,不让车辆及牛羊等牲口进来,使景区的生态慢慢恢复。接下来就是在水洞沟遗址、峡谷边上修排水沟,长城边上修护坡,使遗址、长城免遭洪水冲毁,对红山堡、瓮城等遗迹进行了抢救性修缮和恢复。
抢救性保护完遗址后,我每天苦思冥想的就是如何做到可持续性发展?我深知保护和发展必须是两条腿同时走,保护好遗址才能谈发展,这是根本,发展是为了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是保障。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吸引游客过来。传承文化一定要有一个博物馆,经过调查,我了解到中国的博物馆盈利的并不多,尤其是旧石器遗址,发掘出来的都是石器和化石,很难做到雅俗共赏。想让游客了解四万年前的远古人类生活,一定要有一个创新的模式:让四万年前的远古人类活过来,让文物古迹活起来。
但怎么才能让历史活起来,让文物古迹活起来?
这期间,我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博物馆和国外的一些博物馆,但一直没有找到我希望呈现的博物馆样子,期间,也经过了网络、定向等方式进行了几轮的招标。但投标的单位都没有办法实现让历史活起来的博物馆。不得已,我们先建了一个传统的博物馆,让游客参观。
水洞沟的整体景观是雅丹地貌的土林景观,在红山堡和长城之间有一段土林峡谷,大概有十多米高,峡谷两侧有很多孔洞。
2007年,听当地的老乡说,峡谷绝壁中的小洞进去就是明代的藏兵洞。我听到后很兴奋,就组织工程队的人进去清理,但因是明代的建筑,洞里早已坍塌,又不能使用机械,只能靠人力去清理,采取加固一段,清理一段的办法,清理出来的土全靠人工一筐一筐背出来,再将洞加固,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和危险,但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因为清理中发现,藏兵洞不止一层,还有地下二层,为了将明代藏兵洞的功能通过体验的模式让游客了解,我们根据洞内清理的现状和留下的遗迹,将洞内机关、陷阱、水井、灶台等设施通过分析研究,一一复原再现。
从2007年到2009年经过三年的清理、复原,藏兵洞1号、2号洞两条洞道,大概有2600米长的洞道,向游客开放,里面坑道相连、四通八达,机关密布、陷阱林立,藏兵洞成为了景区的一大亮点。藏兵洞与峡谷、长城、红山堡共同构成了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解决了5百年的问题,再回到4万年。
怎么让四万年前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活起来,这是我几年来朝思暮想的事,之前我们建成的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因为采用的是传统的展馆形式,受参观者喜好和个人文化素养的局限,真正感兴趣的游客并不多。
2009年,我觉得不能再等了,既然没有现成的体验式博物馆可以参考,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下定决心,就开始找合作公司了,最后找到了鲁迅美术艺术创意公司,他们也想开创体验式博物馆的陈展模式,两家一拍即合,当即就开始了创意设计和施工,期间有鲁美百余位艺术家、工程师以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星老师和宁夏考古所钟侃、王惠民老师、文旅行业的专家贺吉德等多名专家参与并出谋划策,历时3年,2011年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建成,展馆分环廊知识性陈展的部分和下沉式历史再现体验部分,具有创意的是下沉式《梦回四万年》体验部分,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将四万年前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灾难来临时山洪、暴雨、地震等场景再现,让游客对四万年前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环境变化迫使远古人类迁徙的过程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它开创了当时国内体验式博物馆的展示先例,受到了文博界和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体验式藏兵洞和体验式博物馆的建成,使水洞沟的文化传播变得通俗易懂了。但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游客对一个地方的喜爱和深刻的印象更多的是通过吃、住、行、游、购、娱这些旅游要素的全方位体验和感受才能留下来,只有文化的展示和体验,对游客来说,始终觉得缺些什么?
藏兵洞
红山湖
拉长产业链,增加旅游的其他要素,让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旅游中了解知识,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快乐旅游,这是我通过调研和深度思考的总结,也是我对景区的总体规划和定位。
水洞沟景区非常大,大约有7.8平方公里,西边是博物馆和遗址,东边是大峡谷、藏兵洞、红山堡,中间相隔10公里多,如果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这么长的游线游客难免觉得枯燥,而且中间还有水沟相隔。我们在规划和项目设计方面,保留了景区原真、原生态的特色,将植被进行了恢复,让一切设施和设备与环境协调一致,将之前的水沟以防洪坝为界,一边整成芦花飘香的芦花谷,另一边整成桥巧舟轻、人鸟和谐相处的红山湖,红山湖崖璧的一侧上刻上“水岸长城”,一侧的崖璧凿刻成窑洞式的住房,沿线休息的地方做成茅草顶的休息室和凉亭,卫生间都修葺得与背后的黄土浑然一体,我们还在游线上设置了成群的鸵鸟和驯鹿让游客可以邂逅,让游客联想到远古人类的生活,并根据不同的景观设置了与环境浑然一体的游船、驼车、马车,竹筏等交通工具,与当地的农牧文化水乳相交。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和五百年前的长城文化浑然一体、交相呼应,各种交通工具在四万年和五百年中间不断地变换和穿越。听到游客说水洞沟一步一景,连交通工具也是穿越的,我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经过十年努力的拼搏,2015年水洞沟成功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全国第255个、宁夏第四个、旧石器文化为背景第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景区等级的最高标准,这项荣誉是对我及我的团队十年艰辛付出的肯定。
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相反,这是我们新的起点。因我深知打造旅游景区是一个投资长、见效慢、过时快的行业,随着游客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不断提高,已经从参观时代向体验、休闲和个性化旅游定制时代迈进。
水洞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文物保护法的限制,很多地方不能开发。为了将水洞沟打造成旅游目的地,满足游客深度体验、休闲和住宿的需求,2017年我们又承包了长城外面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大草原,根据蒙古族的特色设计了骑马、骑骆驼、冲浪车、蒙元餐饮文化、娱乐、野奢帐篷酒店等特色项目。值此,南北一体,游客可以跨过长城体验内蒙的风情和项目,回到宁夏感受旧石器古人类文化和长城、藏兵洞军事防御体系文化,同时实现长城内外的空间跨界游和四万年到五百年的时间穿越游。
相比全国其他地方,宁夏还没有一场大型的室外实景演出,为了填补这片空白,2017年,我们聘请了蒙古国和国内的知名编剧和导演,打造了一场大型马战史诗剧《北疆天歌》。该剧是首部展现西夏历史的战争实景剧,将马战、马术、西夏和大辽联姻及北方游牧民族的风土民情等多元素集于一剧,生动再现了历史上西夏的传奇故事。这场演出动用了上百匹战马及骆驼、牛和上百名蒙古国的演员,场面宏大,战争场景的惊险刺激,被游客奉为经典。
至此,游客在水洞沟的停留时间,从原来的半日游延伸到了一日游。
逐梦水洞沟的路上,我始终没有忘记创业初衷的梦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水洞沟文化并传承下去。
为了让游客将水洞沟的文化带回家,我们成立了自己的文创工作室,将水洞沟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还独创了以水洞沟旧石器文化为背景的VR游戏和《天降神石》动漫画册。
水洞沟还开创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水洞沟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驻宁夏工作站,每年都会有大批考古专家在水洞沟开展工作。水洞沟也是许多大学的研学基地,许多博士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是以水洞沟为研究课题的。地质学家与考古学家前赴后继前来考察,仅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中外考古专家、学者就来了100多人,用高星老师的话说,水洞沟是培养科考人才的田野学校。水洞沟还是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每年接待10万多人次的中小学研学团队,许多孩子因参加水洞沟研学爱上了科研。
穿越于四万年和五百年间的小马车(水洞沟旅游公司供图)
百年前的客栈张三小店(复原),成为今日景区的一站
水洞沟的成功运营经验在宁夏传开了,很多县市的景区邀请我参与到当地景区的运营管理,其中就有西吉县的领导班子。
火石寨地处固原市西吉县,是镶嵌在西部黄土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但2013年之前,火石寨每年的营收只有20多万元,接待人次只有几千人,景区的运营成本还要靠政府财政承担。西吉县委和县政府领导班子看好宁夏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景区的能力,认为水洞沟能将一个荒芜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打造成一个闻名全国的名胜古迹,如能经营火石寨景区,一定能将火石寨景区打造成宁夏乃至全国的闻名景区,同时也一定能拉动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的就业和扶贫工作。
西吉县政府领导的信任,西吉火石寨的美和西吉县的贫困的对比再次激发了我的社会责任感。
我一直认为,少年强,则国家强,脱贫一定要抓从青少年的认知开始。为此,我们刚一进驻就捐助了100万元,用于火石寨乡的学生的助学,以后每年都会对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的前几名进行奖励。还组织西吉县的学生到水洞沟参与中科院的考古发掘工作,并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副所长高星老师亲自给学生们上励志课,鼓励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从2014年到2021年,火石寨年接待量16万人次,收入1000多万元,8年翻了30多倍,给国家交税费等1500万元,解决西吉当地的员工及商户就业100多人次,到火石寨旅游的游客达100多万人次,还通过购门票送土豆等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土豆的促销,几年来共带动当地的消费3亿多。通过努力使火石寨景区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相继获得市、区文明景区等荣誉称号。
岁月穿梭,不知不觉在水洞沟这片土地上已经耕耘了十六年,因为有了梦想和初衷,无论逐梦的路途有多难,我依然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和文化的传承工作。
我们每个人既是历史的过客,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在挖掘历史,我们也在传承历史,因为有了这个梦想,让我们的人生有了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