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今情
——读刘启谋的山水画
2023-06-15李永强
文/李永强
世间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是细微的,如果你不将它与之前的状态进行对比的话,你可能感觉不出来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但如果一对比,你会发现,变化怎么这么大,然后,你会想,它是怎么变化的呢?
这几年启谋的山水画变化很大,虽然我觉得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变化,但其实启谋肯定经过了太多的思考与探索。启谋的山水画我是经常见的,但就是在浑然不觉中他的绘画风格发生了改变。集中地欣赏他这批山水画,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他山水画的风格用笔很粗放,笔锋是方的,笔墨给人感觉很硬很刚。此时他的画中少了刚猛、纵横与霸悍之气,多了不少书卷气,画面也朝着温润与秀雅的方向发展,这可能和他的年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年过四十,心态与审美都在发生着变化,更重要的是,修养经过不断地积累,越来越厚实。修养之于绘画,看似很虚,其实很实。虚是指你看不见它,好像不重要,实是指它真的存在于你的画面里,内行人一眼便知。这画下功夫了没有,有思考没有,有生活没有,有修养没有,一张画挂在那里,一览无余。
我觉得,启谋的画越来有味道,从学术上讲,古意今情;从风格上讲,沉稳内敛、中正文气。
古意今情是启谋为这批画设定的主题,更是他的学术思考与艺术探索。山水画历史久远,传统悠久,历代都产生了不少名家。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画山水画成了一个问题,因为自然山水离我们越来越远,面对忙碌的都市生活与信息化时代,该如何表现我们作为当代人对自然山水的反映,如何塑造山水画的当代风貌,肯定是每一位山水画家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启谋深深地知道,当代的山水画肯定不能画得和古画一样,必然要传达出时代气息,必须要呈现出当代画家的思考,所以他决定将古代山水画传统与当代艺术审美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探索山水画的新出路,形成新的艺术样式与风格。他将古代绘画中的点景人物或局部放置在具有当代艺术气息的山水画中,并做了协调统一的处理。这些作品,艺术语言技法与审美是当代的,里面的某些局部或点景元素又是古代的,便形成了古今融合的状态,让观者感觉似曾相识,但又颇有新意。这种对古代艺术元素的挪用,实现了优秀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艺术语言技法与审美的当代性,又实现了艺术的创新,可谓是巧妙的结合,且有学术意义,实现了画家所设定的“古意今情”与情感传递。尤其是《歌行望九天》《广寒无双图》《职供图》这三幅效果极佳,作品中重构后的画面意境,焕然一新,不管是视觉元素,还是审美意象,都可圈可点。其他作品虽也有这种画面倾向,但从评论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目前这种结合的状态过于协调,“冲突性”还不够,“古”的元素没问题,但“今”的表达还不是特别强烈,比如形式感、技法的独特性、山水画主题的当代性(主要是指山水的内容,可以是当代庭院、公园景区等,都可以作为“古”的背景)等。但艺术探索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我们不必苛求启谋一下子就走到了创新的巅峰,但我们期盼着。
沉稳内敛、中正文气指的是启谋这批画传达出来的气息与风格,这些山水画的用笔稳健沉着,书法行笔,但不是纵横张狂、笔墨飞扬的草书笔法,而是偏向于行楷的书写,力透纸背。启谋的笔墨功夫非常扎实,但并没有为了突出笔墨的美感而牺牲造型,相反,他很重视造型,画中的树木、山石、人物、动物等各有姿态,画家没有采用大写意式的描绘,而是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笔墨突出而且很好地服务于造型的理念。启谋的山水画融合了文人山水画与院体山水画的技法特点,削弱了院体山水画刀劈斧砍的大斧劈皴法以及方硬刚猛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化方为圆,增加了画面的中正文气,使这些山水画显得更加儒雅。
刘启谋/吴江待渡 34cm×137cm 2022年
↑刘启谋/风飘律吕45cm×67cm 2019年
↓刘启谋/广寒无双图45cm×67cm 2020年
↑刘启谋/濯浊图之一45cm×67cm 2019年
↓刘启谋/山亭文会45cm×67cm 2019年
刘启谋/平芜尽处是春山67cm×45cm 2022年
刘启谋/西林题壁图 67cm×45cm 2022年
刘启谋/青山移居图 67cm×45cm 2022年
艺术探索之路何其艰辛,每一幅成功的作品,甚至是每一个新元素的应用,都是无数次尝试的结果,这绝非个中人所能体会。启谋的山水画正面临着一个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尝试与探索,也充满着期待与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刘启谋
研究生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师从全国著名画家黄格胜教授。现为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广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西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驭变谋新——刘启谋中国画作品集》《国画新税——刘启谋》《广西青年画库——刘启谋》等。中国画作品《大时代·小人物》被中国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