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潮汕英歌舞的传播与传承

2023-06-15连思敏马紫莹李佳勤陈若宣陈纯铃

幸福 2023年4期
关键词:潮汕地区潮汕歌舞

连思敏 马紫莹 李佳勤 陈若宣 陈纯铃

作为广东省潮汕地區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形式,英歌舞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义。目前这一文化精粹的传播仍受限于地域、模式等因素,存在着传承老龄化与新生力量稀缺等文化保育困境。除国家政策支持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环境正不断改变,潮汕英歌舞的传播也迎来了新的思考契机。本文将英歌舞这一民俗文化置于新媒体语境,剖析其传承价值与现状,探究新媒体媒介作用下英歌舞的输出策略,探讨“英歌进校园”的创新化路径,为潮汕英歌舞及其他同类型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思路,以期焕发现代化的新鲜活力。

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汕头、揭阳、潮州、汕尾)。英歌舞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等表现形式,拥有“南国雄风”“中国民间舞蹈之根”等美誉。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取材于梁山好汉,主要表现形式为大型集体舞,多见于潮汕地区拜神祈福的大型节日,人们通过英歌舞祈求平安吉祥。

英歌舞有几百年的历史,已深深扎根于潮汕大地,并反映出潮汕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于潮汕人民,它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民俗体育活动,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承载着祈福的美好愿望。从英歌舞刚柔并济的舞蹈动作、兼容并蓄的身法招式等也反映出潮汕人民拼搏向上、豪放热情的精神。

观赏英歌舞的演出是一场美的盛宴。从装饰上看,英歌舞队员的服饰是以《水浒传》人物为原型所制作的,色彩鲜艳,主要为黄、黑、红、绿,绣有麒麟、龙等图案,绣制时运用潮绣技法;脸谱根据人物形象而定,色彩多以白色大地,用红、绿、黑等颜色进行点缀,呈现出神秘之感,有祭祀驱邪的含义。从队形上看,有“双龙出海”“金龙穿水”“双穗花”等,极具表现力。从舞蹈动作上看,时而如虎跃鲛腾、时而如玉人照镜、时而如燕子翻身、时而如蝶舞纷飞,观赏时颇有震撼感。

由于英歌舞普遍节奏快、动作豪迈有力,进行一场英歌舞表演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强身健体的过程。

潮汕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因海滨风情、美食小吃吸引众多游客。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独特的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可以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将这张“文化牌”打好,可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文化效益。

传承困境

缺乏资金投入。作为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形式,潮汕英歌舞舞蹈动作刚柔并济,锣鼓配乐气势恢宏,服饰华丽,道具精美。传统的英歌舞表演服饰是根据水浒传人物形象特点进行设计,运用潮绣技法绣制而成,制作成本高,而英歌舞户外表演形式对服装道具造成的损耗也较大,对经费的需求较高;同时英歌舞作为一种集体舞蹈,表演人数较多,每次表演的经费需求都不小。然而潮汕地区除少数出名的英歌舞队有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外,大多数英歌舞队依靠民间募集的资金来维持,经费问题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最大难题极大地制约了英歌舞的发展。

缺乏新生力量。与部分非遗文化传承困境相同,潮汕英歌舞的传承也遇到了传承老龄化与新生力量稀缺这一文化保育困境。由于英歌舞普遍节奏快、动作豪迈有力,训练与表演皆需耗费大量体力,传统的街边巡演方式更是对队员的体能体力提出重大考验,英歌舞的这一特点使得其需要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投入参与。然而由于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与年轻人外出打拼的传统,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求学和务工,造成严重的青壮年外流,而参与英歌舞表演多是人们出于自愿,难以获得收益以维持生计,需要年轻人在业余时间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和表演,再加上信息化的冲击,年轻人更加喜爱互联网游戏、短视频等轻松的新兴娱乐方式,使得英歌舞的传承后继乏人,缺乏新生力量,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

缺乏专业机构。得益于国家对“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投入,2006年潮阳英歌、普宁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英歌舞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潮汕当地仍缺乏专门的英歌舞传承保护机构同时也缺乏专业的人员推进英歌舞的传播与推广工作,这使得英歌舞的传承传播难以得到专业指导。

传播困境

传播形式较为单一。英歌舞是一种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表演形式,一般只在潮汕当地的祭拜节日或重大传统节日才有演出。特定的表演时间以及线下的表演形式使得只有附近居民才能够观看欣赏,也使英歌舞的发展存在地区局限性,只在潮汕当地广为流传,在其他的地区知名度较低。目前,当地年轻一辈对潮汕英歌舞的了解主要来自长辈介绍或现场观看表演;当地的电视频道等传统媒体也有对英歌舞表演进行报道,但线上的报道宣传较少。传播路径狭窄,宣传力度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英歌舞的持续发展。

文化内核宣传较少。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同时也承载了潮汕地区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反映了潮汕人民拼搏向上、团结一致、勇于创新、豪放热情的精神。目前,群众对英歌舞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文化表象方面,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核;当地的电视、报纸对英歌舞的报道宣传也主要停留在对英歌舞表演现场的介绍,很少有节目或是媒体深入地介绍英歌舞的起源、文化精髓。年轻人对英歌舞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是英歌舞得以传承和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积极因素,而目前对英歌舞文化内核宣传较少导致群众对英歌舞文化认识不足则成为了制约英歌舞在年轻人当中推广流行的一大要素。

创新化传承英歌舞的发展机遇

2021年,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恰当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文化和旅游部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支持各地编撰适应青少年认知特点的乡土教材、普及课本等非遗教材,将非遗纳入中小学特色课程、乡土教育课程。

202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通知》,指导各地各校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设施,组织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示范性教学展演展示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了解非遗魅力,自觉接受传承非遗;指导各地中小学组织举办“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充分结合当地非遗资源,学习体验非遗项目和产品,争做非遗小传承者。

如何创新化传承、保护潮汕英歌舞,是突破传承困境的关键。基于此出发点,需结合非遗文化保护初心与创新化传承目的,利用新媒体短视频进行面向年轻群体的宣传,并进行“英歌进校园”创新化路径实践探讨,打造乡村特色非遗教育课程。

英歌舞新媒体传播传承路径

新时代背景赋予了英歌舞发展的新机遇。英歌舞的传播与传承可参考利用新媒体短视频进行宣传推广、结合新媒体设计并落实校本课程两条主要途径。

新媒体短视频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媒体传播形式,具有感染力强、互动性高等特点。新媒体短视频的出现和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思路与传播渠道,结合传统地方文化特色内容与新媒体短视频载体形式,不仅能够提高文化活力与文化影响力,还能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受众的距离,对文化的继承发展意义重大。英歌舞在声、形方面给予观众极大的听觉、视觉享受,非常适宜结合短视频形式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突破其只在潮汕特定地区的特定节日进行表演的传播限制。英歌舞的新媒体传播可分为兴趣类视频传播及微课视频传播。

兴趣类短视频趣味性较高,能最大程度吸引新媒体平台观众的兴趣。基于对短视频平台调性与受众喜好的分析,针对英歌舞进行趣味性较高的短视频拍摄与制作并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投放,能在较好地在保留英歌舞表演的视听感染力的同时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

微课视频能较好地结合英歌舞与其相关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为英歌舞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承助力。以梳理整合英歌舞相关的文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与科普逻辑框架,撰写连续性强、相关性高的视频脚本,制作英歌舞系列特色科普微课视频,最后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投放与宣传,能较好地吸引平台用户,最大化地宣传英歌舞相关文化知识,推动英歌舞的文化传承。

采取新媒体短视频形式传播英歌舞有利于最优化地传播、传承英歌舞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视频本身的设计与制作需要结合不同平台的审核机制和传播特点,及时进行优化,同时也应增强时效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校本课程开发

新媒体校本课程依托新媒体微课系列承载“英歌舞”相关知识,开发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案与贴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微课系列,以新媒体微课辅助教学,促进“英歌舞”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播,能有效落实“非遗文化进校园”目标。以潮汕地区中小学生为对象,融入英歌舞教学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要素,建立起适合当地学校学生实际的英歌舞课程体系;在形成联系的试点学校设计具有潮汕英歌舞特色的有关教学内容,形成包括教学时间地点、开设类别在内的教学方案;针对实际情形,提出具体创新性发展建议,通过课堂讲解、微课展示与动手实践(如画英歌脸谱、学习简单英歌舞步法)提高学生对英歌舞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培养潜在传承人。通过这种方式,推进英歌舞进潮汕地区中小学,提高少年儿童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及兴趣,培養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非遗文化认可的自豪感,在此过程中助推潮阳英歌舞的传承发展。

此外,校本课程具体实践后,需通过教学效果分析,吸取英歌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借鉴经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时进行初期、中期效果分析,针对其尚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方案,进一步提炼具体创新性校园传承策略,对校本课程进行不断优化,并提供非遗进课堂的借鉴意义。

总之,广东潮汕英歌舞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在几百年的艺术流变中已成为情感与精神寄托,是岭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其鲜明的文化特色赋予英歌舞以独特的吸引力,也使其在传播路径上具有特殊性。传统的英歌舞传承方式以言传身教为主,在资金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英歌舞文化的传承仍受限颇多。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英歌舞的文化价值,以适应现代新媒体潮流的方式强化传播与传承效果。网络宣传方面,以新媒体短视频为载体,把握受众需求,提高宣传质量,提升文化吸引力。教育传承方面,依托灵活的新媒体微课系列,板块化地处理英歌舞的相关知识,以此辅助教学,使文化传播蔚然成风,有效落实“非遗文化进校园”目标。

(作者单位:连思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马紫莹: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佳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若宣: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陈纯铃: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文系华南师范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资助项目:“新媒体推动非遗潮汕英歌舞在年轻群体的传播与传承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2801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潮汕地区潮汕歌舞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潮汕牛肉火锅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