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2023-06-15梁晓声
梁晓声
读过《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名著的人,必记得开篇的两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两句话,在中国也早已是名言了。最近我因授课要求,重新翻阅该书某些片段。掩卷沉思,开篇的这两句,仍是全书中最令我联想多多的話。
曾有学生问我:为什么这两句话会成为名言?我的回答是——首先,《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名著,这个前提很重要。学生又问:如果《三国演义》没有成为名著,“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不成其为名言了吗?如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没有成为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不成其为名句了吗?
当然,还可以另外举出许多例子。名言名句不仅出现在小说、诗词、歌赋中,也出现在戏剧、电影、电视中,甚至出现在法庭诉讼双方的答辩中,出现在演讲中的时候更是不胜枚举……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托尔斯泰曾写下过三十几段的开篇文字,最后才选择了“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两句话。据说,倘用俄语来朗读这两句话,会有诗一般的语韵。这大概也是俄国人特别认同托尔斯泰的原因吧。
我的回答究竟使我的学生满意了没有?进而使自己满意了没有?不是这里非要交代清楚的。
我想强调的其实是这样一种思想——喜欢提问题的人一定是喜欢思考问题的人。人类倘不喜欢思考,我们至今还都是猴子。历史上有人骂项羽“沐猴而冠”,正是恨他遇事不动脑子好好想一想。
窃以为,错误的思想是相似的,正确的思想各有各的正确。当然,正确和错误是相对的,姑妄言之而已。
这里所说“错误的思想”,确切地说,是指种种不良的、甚至邪恶的思想。比如以为损人利己天经地义,以为仗势欺人天经地义,以为不择手段达到沽名钓誉之目的天经地义,于是心安理得,皆属不良的、邪恶的思想。
是的,在我看来,这样的一些思想是相似的。它们的共同点乃是:夜半三更,扪心自问,有时候还是怕遭天谴的。谢天谢地,迄今为止,这样的一些思想从来不是大众思想的主流。比如“无毒不丈夫”一句话,你不能不承认它也是一种思想。然而真的循此思想行事的人,其实是很少很少的。何况此话原本似乎是“无度不丈夫”——如果如此,恰恰是提醒人要善于思考的话。
迄今为止,人类头脑中产生的大部分思想,指那类被我们大部分人所能接受的、认同的、以指导我们行为和行动的后果来判断,是对社会进步有益的——那样一些思想,它们不应只是少数人头脑中产生的思想,而应是我们大多数人,甚至每一个人头脑中都会产生的思想。
我们中国人依赖少数人的头脑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想——实在是依赖得太久太久了,而这几乎使我们自己头脑的思考能力变得有点儿退化了。
这意味着我们对于自己的头脑失去了尊重。
我们需要将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头脑的尊重意识重新树立起来。
我们将会发现——正确的思想是人类思想的主流。正确的思想不但各有各的正确,而且也经常形成于我们自己的头脑之中。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于是,我们不仅仅只是思想的被动接受者,也可以是思想的主动提供者。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别人的头脑里产生的别种的思想,只要不是邪恶的,也是必须予以尊重的。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于是,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我们确信自己头脑里产生的思想是正确的,睿智的,即使别人也认同,那也只不过是关于世相,甚至是关于一件事情的许多种正确的、睿智的思想之一而已。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不仅不会使我们因而变得狂妄自大,恰恰相反,将使我们变得更加谦逊和温良。因为我们的头脑里会产生出对我们的修养有要求的思想。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将使我们在对待人生、事业、名利、时尚、爱情、亲情、友情等方面,不再一味只听前人和别人怎么阐释怎么宣讲,也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我们难道不是都清楚这样一种关于世事的真相吗?——别人用别人的思想企图说服我们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说服了自己,自己才是某种思想的信奉者。
这世界上没有不长叶子的根和茎。
我们的头脑乃是我们作为人的“根”,我们认识世界的愿望乃是我们作为人的“茎”。
我们既有“根”亦有“茎”,我们为什么不让它长出思想的叶子来呢?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因而发现,不但人类的社会,连整个世界都需要我们这样;我们因而感受到,不但人类的社会,连整个世界都少了某些荒诞性,多了几分合理性。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因而发现,娱乐使我们同而不和,思考使我们和而不同。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将会发现,思考的过程、产生思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过程。这种快乐是其他快乐无从取代的。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将因而活得更像一个人,更愉快,更自然……
摘自《杂文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