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主义对《曼哈顿中转站》中各色人物的影响分析

2023-06-15成佳馨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

【摘要】在《曼哈顿中转站》中,约翰·多斯·帕索斯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景观,对生活在曼哈顿的各阶层人物进行了群像式的扫描。本文从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影响出发,对小说中人物面临的贫富差距、阶级对立、道德堕落、美国梦的幻灭等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失去了主体地位,只能在资本主义带来的残酷命运中不断沉浮。

【关键词】《曼哈顿中转站》;资本主义;美国梦的幻灭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02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07

一、引文

在《曼哈顿中转站》中,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景观,对生活在曼哈顿的各阶层人物进行了群像式的扫描。从码头的流浪汉到新闻上的政治家,从底层工人到商业大亨,帕索斯用这些人物的命运起伏来显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人民带来的问题:贫富差距、阶级对立、道德堕落、美国梦的幻灭以及人们内心的迷茫与失望。人们聚集在曼哈顿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向往着走向世界的中心,然而曼哈顿并非中心,只是一个临时中转站,充斥着冷酷与无情,被其光鲜亮丽吸引而来的人最终以失意苦闷,黯然离开作为结局。

国内外学者解读《曼哈顿中转站》大多从空间化叙事技巧和现代性意义方面入手。然而,这本小说是对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的强烈批判。虽然资本主义加速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富裕,但它也给美国社会和个人带来了诸多问题:底层民众和上流社会之间的难以逾越的鸿沟,穷人和移民的悲惨生活与精神创伤,民众对美国梦的幻灭以及失去目标的迷茫。因此,本文将重点关注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分析资本主义如何影响《曼哈顿中转站》里不同人物的命运与思想观念,如何给小说中的人物带来希望又使其幻灭,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失去了主体性地位,逐渐被异化为维持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具,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资本主义带来的残酷命运,在曼哈顿这样无情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二、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膨胀

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急剧增长的时代,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主要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迈耶·温伯格(Meyer Weinberg)的《美国资本主义简史》,“1920年至1929年间,美国的总财富翻了一番多。”(209-210)收音机,电话,汽车,这些发明使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贸易随之进一步扩大。科技的发展也提高了工厂的生产力,为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与此同时,更多的美国人离开农场,成为城市工厂的主要劳动力,凭借充足的劳动力,工厂得以成功运营。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增长,消费也随之增加,反过来又刺激生产与资本主义发展。

由于经济的急剧增长以及纽约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纽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资本。“到1892年,全国27%的百万富翁居住在哈德逊河畔的城市”(贝克特,2)钢筋混凝土所建造的摩天大楼拥挤在曼哈顿岛。(23)可见,20世纪初的纽约是美国富豪的总部与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大都市。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膨胀却带来了财富垄断与贫富差距的扩大。“0.26%的公司获得了所有公司净收入的60.3%”少数资本巨头垄断了大量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使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贝克特,1)1919年,超过400万工人参加了数千次罢工,工人与移民们对他们微薄的工资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感到绝望。多次大规模罢工无疑也说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下悄然成长,资本家剥削工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并赚取更多利润,而工人为争取更好的待遇与平等的社会制度而反抗。

资本主义的快速膨胀给美國带来了巨变。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能获得更多财富与机会,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加剧,传统的价值观与信仰岌岌可危,可以说美国在20世纪初被资本主义裹挟着带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未来。

三、影响分析

(一)穷人的地狱,富人的天堂

《曼哈顿中转站》 是一部群像小说,帕索斯对资本主义的批评是通过他创造的角色进行的。(马库斯,49)巴德·库本宁(Bud Korpenning)从乡下来到纽约以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他在纽约找不到工作,在一个严酷且瞬息万变的城市中无力生存。最后,绝望的巴德投河自尽,而另一个和他同名的市议员巴德正与新娘坐着一辆载满钻石的马车奔赴婚礼。(帕索斯,119) 对于巴德这样的底层人物来说,纽约是一个充斥着贫穷、饥饿、不平等和压迫的可怕地狱,他们做着报酬微薄的工作,挤在肮脏破败的贫民窟和垃圾一起睡觉,而富人们在豪宅、俱乐部和酒店里纵欲享乐,花天酒地。

作为一个世界大都市,纽约是移民们的灯塔,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相信这里遍地是黄金。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与底层民众相同甚至更恶劣的情况。他们被当地人视为“欧洲的人渣,犹太区的垃圾,和下等爱尔兰人”,是抢占资源,工作机会和财富的新威胁,(99)因此,在移民身上不只有贫困更有种族主义的压迫。

面对巨大的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平等,底层民众们试图团结在一起,他们组建工会,进行罢工,与政府谈判。甚至试图创造一种更平等更合理的社会制度,寻求另一种解决美国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在小说中,帕索斯就对这种无产阶级革命进行预言:

一个古巴来的家伙站起来发言……他说革命后就不会有特权……特权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幻觉……今天我们大梦初醒,不再信仰金钱和财产……但是工人阶级从奴役下觉醒的那天即将到来……全世界的工人都要准备好。甚至在中国也有同志……你们法国的公社就是个开端……如果我们失败了,还有其他人(45)

然而,这种团结往往会因为资本家的花言巧语与欺骗所夭折。资本家控制新闻界,误导人们的思想,掩盖真相,以确保自身的利益。“出现在报纸上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无关紧要的标点都是为符合广告商和股东的利益而经过仔细修改或删除的。国民的生活从源头上就被污染了。”(180)在面对工人罢工时,菲尼亚斯·布莱克黑德(Phineas P. Blackhead)这样狡猾的资本家用空洞的承诺来欺骗工会,实际上除了自己的利益,他根本不会关心工人的悲惨生活。

人们不只受到资本家的压迫与欺骗,甚至很难从资本家设置的牢笼里逃脱出来。从1914年到1918年,许多像吉米·赫夫(Jimmy Herf)一样的年轻美国人参与一战,因为一战被政府宣传为了自由和民主而战。然而,他们被资本家欺骗了,一战的本质是一场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瓜分世界并获得更多利益的战争。帕索斯也在小说中点出美国的资本巨头们利用战争转嫁社会阶级矛盾“这样,全世界的工人就不会进行大革命……所以克虏伯、罗斯柴尔德和摩根他们说让我们开战。”(208)一战的胜利是空洞的,一切照旧,人们意识到自己一无所获,穷人仍然很穷,工人仍然受到压迫,工作机会仍然稀缺,返乡的士兵也没有得到战前政府的承诺。“贫富差距并没有被一场被宣传为贵族敲响丧钟的战争来弥合”(马库斯,52)就像小说的章节标题“旋转门”一样,历史和个人的生活相互弯曲、不断重复相同的事件和相同的模式。就像一个循环,什么都没有改变,一切都回到了起点,纽约仍然是一个被资本主义贵族统治的“封建社会”。(35-40)

工人们建造了曼哈顿这座城市,但不论是摩天大楼还是酒店豪宅都不属于他们,在大都市里他们连一隅安身之地都没有,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属于自己,也感受不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他们丧失了主体性地位,被资本主义异化为维持经济运转的工具。而资本家不断地通过压榨和欺骗工人获取利益,成为吸血鬼与奴隶主,这里是富人的天堂,也是穷人的地狱。

(二)道德的堕落,梦想的幻灭

自殖民时期以来,美国梦一直是美国的民族信仰,“每个人的生活应该更好、更丰富、更充实,每个人都有机会凭借努力获得成就,无论他的社会阶层或出生环境如何。”(亚当斯,373-375)本杰明·富兰克林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鼓励着每一个美国人。然而,20年代初美国梦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强烈地影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旧价值观被庸俗的财富追求所腐蚀。因此,帕索斯利用《曼哈顿中转站》描绘了一个痴迷于财富和地位,道德败坏的美国社会,展现出美国梦堕落与幻灭的一面。(阿维拉尔,76)

在小说中,“出人头地”的想法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角色怀揣着“出人头地”的梦想来到纽约。法国水手埃米尔坚信在纽约,“出身不重要,教育也不重要,一定能成功。”(帕索斯,30)纽约确实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有些人可能很幸运,比如戈斯·麦克尼尔(Gus McNiel),曾是东纽约码头的送奶工,后来成为政治人物。哈利·高德维泽(Harry Goldweiser)从小职员成为百老汇的戏剧制作人,(188)然而,更多人像乔·哈兰(Joe Harland)一样一夜赤贫。为了尽快“出人头地”,人们将钱用于高风险的股票投资。最终,曾经拥有半个华尔街的“华尔街巫师”的乔·哈兰身无分文,流浪街头。正如小说的章节标题“升降梯”一样,人们在这里企图步步高升,但是命运有升有降,有起有落,最终总是指向幻灭。

和“出人头地”一样,“中心”也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巴德乘坐渡轮抵达曼哈顿,试图寻找“中心”(30) ,然而巴德的自杀说明“中心”只是一个梦幻,一个不存在的地方。正如艾伦·萨切尔(Ellen Thatcher)为了成为舞台中心来到百老汇,她迅速地成功缘于她“能够给观众想要的东西。”(221)艾伦虽然成了百老汇的当红明星,但她并不快乐。她“九天的奇迹”只是资本主义所造的一场神话,来得快去得快。最终艾伦内心越来越空虚,离自己原本的舞蹈梦想也越来越远。(刘英,63-64)

无论是“出人头地”还是抵达“中心”,都与“成功”息息相关。而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则简化为有“钱”。钱成为人们交谈的中心议题,银行,股票,投机,资产,空气中都是钱的味道,甚至孩子们的过家家游戏也是扮演股票交易。人们一味地强调金钱的价值和对获取金钱的欲望。外表的奢华光鲜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与价值的标准,餐馆老板建议巴德去整理好自己的形象再去找工作,埃米尔在富人奢靡堕落的宴会上意识到,只要穿上一套像样的西装就能得到别人另眼相看。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全面崩盘,物质财富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即使获得财富的方式是不道德或非法的。贡戈·杰克(Congo Jake),在禁酒令期间通过走私与贩酒来淘金,在小说最后成为一个富有的商人。(190) 卡桑德拉·威尔金斯(Cassandra Wilkins)想为舞蹈而活,想要纯粹的爱情,但根本无法实现。(152-153)乔治·鲍德温(George Baldwin),为了社会地位的婚姻和不道德的婚外情都表明“婚姻”“爱情”,这些词都成了空洞的字眼,而人们沦为挣钱的机器,在精神上被金钱所异化。

西美尔(Georg Simmel)在《貨币哲学》中指出:“金钱唤起了人类主体最深的悲伤和最高的幸福这种矛盾情绪。”(279)财富的成功确实能给人带来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往往短暂,之后便陷入空虚与迷茫之中。吉米·赫夫厌倦了每个人对成功的钻营,他试图逃离曼哈顿(163)。然而,在欧洲目睹了战争后,吉米·赫夫感到失望再一次返回曼哈顿,可这里没有任何变化。他依然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该去哪里。他像许多美国人一样逃离又返回,再度逃离。吉米·赫夫代表了一战后美国迷惘的一代,他们不能确定自己最想要什么,失去了一切希望,只是原地转圈,又无助又沮丧。像只笼中鸟一样飞来飞去却又无法逃离。(202)

穷人可以在眨眼间变得富有,但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再次贫穷,资本主义为人们编织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快速成功的美梦,让人们沦为为金钱而活的机器,沦为商品拜物教的信徒。资本主义带来道德的堕落与美国梦的幻灭,人们感到空虚和迷茫,试图逃离这个城市,却不知道去往何方。

四、结语

帕索斯在《曼哈顿中转站》中对曼哈顿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与命运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剖析,并严厉批评了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差距,阶级对立,道德堕落,美国梦的幻灭,以及人们内心的迷茫与失望等各种问题。因此,这部小说的高光之处是帕索斯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与反思,对各个阶层人物命运的深切关心。虽然《曼哈顿中转站》是对20世纪初美国人生活的扫描,但是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片段反映社会现实本质与发展规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线与新一线城市的人口爆炸增长,相信《曼哈顿中转站》会给生活在这些大都市里的人们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Adams,James Truslow.The Epic of America. Boston,1931,pp.373-375.

[2]Avelar,Ma?rio.“Manhattan Transfer,under the Shadow of the Past—Whitmans Legacy.”John Dos Passos:Biography and Critical Essays,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0,pp.72-80.

[3]Beckert,Sven.The Monied Metropolis:New York City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American Bourgeoisi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p.237-72.

[4]Marques,Maria do Ceu.“Dos Passoss Vision of History and War.”John Dos Passos: Biography and Critical Essays,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0,pp.49-55.

[5]Meyer,Weinberg.A Short History of American Capitalism,New History Press,2002,pp.209-210.

[6]Passos,John Dos.Manhattan Transfer. Penguin Modern Classics,2000.

[7]Simmel,Georg.The Philosophy of Money, edited by David Frisby,Routledge,2nd edition,1990,pp.279.

[8]劉英.“文如其城” ——约翰·多斯·帕索斯《曼哈顿中转站》空间叙事的背后逻辑[J].国外文学.2017,(03):62-68.

[9]王淑娇.《曼哈顿中转站》:城市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J].外国文学,2021,(05):160-170.

[10]尹星.城市中的欲望:物质、梦想与符号[J].外国文学,2022,(02):135-144.

作者简介:

成佳馨,硕士,西安外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青年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方法的再检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进展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历史使命的终结?——在资本主义危机中思考女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