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6-15李艺基
李艺基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地理课程作为一门涉及自然与人文关系的学科,应当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因此,对初中地理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使其真正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生態文明理念中,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初中地理课程作为一门涉及自然与人文的学科,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首先,生态文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以,应该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次,生态文明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应该了解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的节约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习惯。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知识点过于独立,缺乏综合性。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地理知识点划分为独立的模块,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将其联系起来形成综合性的认识。其次,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性。传统地理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缺少实地考察、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等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了解不深。最后,缺乏生态文明教育。传统地理教学较少强调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缺乏引导学生形成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高,知识掌握较为薄弱,难以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1.整合课程知识,提高综合认知能力。
在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整合课程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知识点单独呈现,缺乏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认知的培养。而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地理教学应该强调综合性认知,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在介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同时,要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时,学生需要理解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而在学习人文地理时,也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这种整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认知,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联系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地理认知。除此之外,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例如,在探讨城市化问题时,可以引入城市规划、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城市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因素的影响。
2.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学,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从而提升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介绍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实地考察、实验观察、模拟模型、图表制作等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首先,实地考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自然环境或人类活动场所,如湿地、城市、农田等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自观察、感知和体验自然环境的特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测量、数据采集、制作调查报告等。其次,实验观察。在教学气候和气象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气象观测实验,让学生实际观测和分析当地的气候变化,从而深入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加深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模拟模型和图表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体验地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可以利用模型,让学生模拟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同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图表,比如气候图、地形图等,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地理信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通过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够更好地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负面案例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例如,对于雾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雾霾问题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威胁。教师可以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雾霾对空气质量、健康和经济的影响。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雾霾产生的根本原因,如能源消耗、工业排放和交通污染等,从而引发学生对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深入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现象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全球性威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如温室气体排放、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等,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全球气候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如能源消耗、森林砍伐和城市化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具体的案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从而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通过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使他们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能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并鼓励他们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是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的未来公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