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点链圈” 凸显商讨味

2023-06-15邬贤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邬贤波

[摘 要]以功能类别审视口语交际,分为交往、宣传和商讨三类。“以言成事”是商讨类口语交际的主要目的,突出商讨的交际意味。教学商讨类口语交际,应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从择取最近区、创编语境串、植入角色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商讨点、浸入商讨链、走进商讨圈,让学生既能说又会听,获得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商讨类口语交际;语境创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0-0020-03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共安排了47次口语交际,其中商讨类有10次,占总量的五分之一。梳理商讨类口语交际的内容,发现它与宣讲类、交往类的口语交际,在具体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形式、交际目标上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商讨类口语交际,以解决问题、交流思想为主要交际目的,以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方式进行商量、讨论,对象很明确,主要是为了达到以言达识、以言成事的交际目的。在教学这类口语交际时,既要让学生能说,又要让学生会听。

口语交际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義的交际任务。这就要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境。那么,商讨类的口语交际如何创设具体的情境,凸显商讨的交际氛围,让学生学会文明地与人沟通和交往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商讨类口语交际语境的创设策略。

一、择取最近区,明确商讨“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对商讨类口语交际的教学,应该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一是话题要选择学生生活的最近区,是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通过商讨容易达成共识的;二是交际能力目标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得以达成目标。从这两个维度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让商讨真正发生。

(一)选择最近的话题区,有话可商讨

选择适切的话题,是口语交际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一个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真实经历、真实需要的话题,更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会把课题、教材内容作为话题,让学生进行商讨,导致学生无话可说,假商讨的现象常常发生。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细化和加工,寻找适合的语境或话题。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提示学生“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教学时,如果放手让学生讨论,话题不聚焦,商讨就无法真正发生,意见也不能统一。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调查,写下问题清单;通过统计问题清单,把多数学生关注的、发生在身边的话题具体地列出来(见表1),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商讨。这样的分组商讨,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做到围绕话题展开而不跑题,求同存异,最后形成具有针对性、简单易行的做法,并能写出倡议书张贴在不同的地方。

(二)锚定最近发展区,有力可商

共同关注的话题或要解决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交际的欲望,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说明白,达成商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能力目标时,要前后勾连、循序渐进,并在课堂中逐一落实,层层提升。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教学中要达成以下三个能力目标:一是能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的信息;二是能分类整理信息;三是能有条理地汇报。当然,还要不断锤炼商讨的一般能力,如轮流发言、不跑题、注意音量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先基于学生交际能力的起点,让学生围绕话题提出三个建议,这样能让交流不跑题;接着,组建讨论小组并进行发言、记录,展示商讨的过程,这是落实记录重要的信息这一能力的要求;然后,小组再进行商讨,达成分类整理的目标;最后,小组进行汇报展示,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汇报。以上教学板块以商讨为交际形式,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能力发展要求,让学生在已有能力的基础上“跳一跳摘果子”,最终达成本课教学的三个能力目标。

以上教学提示我们,要明确商讨类口语交际各个学段的能力目标:第一学段要关注有礼貌的商讨,第二学段要关注围绕话题进行商讨,第三学段要关注有观点、有理有据地商讨,这样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商讨类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体系。

二、创编语境串,浸入商讨“链”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商讨类口语交际一般会安排几个具体的语境:支架型语境(提供表达样态)、话题型语境(提供话题方向)、任务型语境(提供学习任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合理地设计,让这些看似散而碎的语境成串成团,使学生在全语境链中商讨,不跳脱语境,进行沉浸式的表达与倾听,达成商讨的目的。

(一)时空式语境串,在生活场域中商讨

时空,即时间与空间的集合,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有序地发生、发展,口语交际也是在时空交集中完成的。因此,教师要利用时空的特性,把教材中静止的文字、单独的语境或话题串联起来,通过时间序列或空间转换、叠加,围绕商讨这个原点,形成一个完整的拟真生活场域,让学生开展商讨类的口语交际活动,从而获得较为真实的过程性商讨体验。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商量》,教材提供了三个交际话题:“你想和小丽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向同学借的书没有看完,想再多借几天。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要开始了,但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在教学中如果单个、零碎、机械地完成话题任务,那么学生就要不断地转换身份,导致商讨“不在线”或是商讨力的简单平移现象的产生。细读教材,我们发现其实这三个话题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通过时间、空间转换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三个话题串起来,变成“连续剧”,让学生进入“我”的生活圈,进行商讨。具体串联见图1。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话语引导、媒体渲染,让学生进入具体的生活场域中,成为交际的主体。这样把教材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的日常需求,学生就会根据时间、场地、对象、语境的需要,进行商讨活动。教师利用建构的连续语境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达成教学目的。这样的设计以“我跟谁商讨什么”为框架,在不同的场域中进行一对一的商讨,让“我”一直在线,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商讨能力。

(二)任务式语境串,在问题解决中商讨

任务式语境串以任务为基点,通过构建承接式、挑战式、阶梯式的交际任务群,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交际。这样,以问题的解决来检验和总结学习效果,并构建商讨的交际范式,让学生获得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属于商讨类口语交际,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包括“调查发现—交流看法—形成终稿”三个部分。因此,我们以任务推进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图2所示。在具体教学中,以教材小贴士的要求为目标,围绕商讨组成三个交际圈:个体发表圈、组内讨论圈、全班汇总圈,让学生以任务叠加的方式进行商讨;三个任务从易到难、从个体到群体,引导学生开展进阶式的商讨;同时,围绕形成班级保护视力建议的目标,分解过程,在一次次任务完成中,开展真实的商讨活动。

三、植入角色感,走進商讨“圈”

口语交际教学要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对象意识。角色意识就是要求学生明白在拟真的语境中自己的身份,知道“我是谁”;对象意识就是要明白受话者的身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理想沟通的效果。商讨类的口语交际既需要圆桌式的交际情境,也要明确交际时自己的身份和他人的身份,以推进有意义的商讨活动。

(一)听说转换,有商有量

课堂活动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全体参与。口语交际的课堂活动既要有说也要有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听与说中来。商讨类的口语交际课堂追求有商有量的氛围,这就需要学生要转换身份,有时是表达者,有时是倾听者。说的时候“商”,进行商议、得出决论;听的时候“量”,要衡量、估计、揣摩。这样,让商量不断线,成为一个闭环的生态。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教学的中心是“怎么”,关键在于商讨“怎么选、怎么分、怎么演”三个话题。教材明确要求学生“轮流做主持人,其他组员既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轮流做主持人,担任 “中间人”的身份,同时引导学生转换“听”与“说”的角色,用心去听、用心去表达。例如,在讨论分角色的时候,主持人提出讨论话题,组员轮流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现场采访或情景对话的方式进行引导:“这位演员,刚才他发表的意见,你同意吗?”“她这样和你商量,你有什么感受?”“请你也和他商量商量。”“你觉得你这样和他商量,他会同意吗?”……用这样的形式考查学生是否清楚表达、认真听取,保证学生不从语境中跳脱出来,使交际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同样,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教学关注点在“该不该”“怎么办”的问题上,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转换身份:或发言,或倾听,或主持。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创设圆桌式的交际情境,还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我评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和他人商讨。

(二)场景代入,有情有味

口语交际需要有特定的场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场”。教师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或情境描述,或背景渲染,或道具加持,让“彼时”“彼处”的真实生活迁移至“此时”“此刻”,从而增强圆桌感,让商讨变得有情有味、亦幻亦真。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商量》,有三个场景:客厅爸爸看电视、放学前的教室、课间教室外的走廊上。为了营造一种在场感,教师边描述边切换多媒体画面背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戴上红领巾是“同学”,贴上小胡子是“爸爸”),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商量。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时,教师先播放一段新春佳节烟花绽放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过年热闹喜庆的氛围;在具体讨论时,用身份贴的形式确定身份,并根据身份的不同思考要提什么意见;把教室变成会议室,把课桌摆成圆形,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份出发表达意见。这样,根据年段不同、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进行口语表达,能达到移情、共情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通过对商讨类口语交际教材、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创造,明确商讨点,形成商讨链,组建商讨圈,让商量、讨论贯穿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始终,为学生真实的表达提供了语境支持,能有效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的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19(16):59-63.

[2] 张化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与习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